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修行人应重视公案。
任何人都应尽己所能地积累资粮。
供养殊胜福田功德不可思议。
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
本课难点
要以恭敬心、欢喜心、希求心学习公案。
出家人不应嫌弃乞丐的供养。
对三宝作微小供养,便可获得巨大果报。
忽略基础而直接修最高法很困难,甚至会有一定危险性。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修行人应在供养支上精进缘取。
附录上师开示。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供养支的内容对修行人不可缺少,应重视。
2. 修行人学习公案非常有必要。
①喇拉曲智仁波切在供养支引用大量公案。
②公案看似简单,实则意义甚深。
③以公案对照自相续,会发现自己许多不足之处。
④法王如意宝经常传讲《百业经》、《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广传》等有许多公案的经论。
【原因】佛教公案对促使弟子们断恶行善有很大的加持力。
3. 学习公案的心态要端正。
①所讲公案都是喇拉曲智仁波切背下来的,具体情节上的说法和其他经论在略有不同。
②高僧大德和世间学者完全不同。
A.高僧大德。
a.通过修行打开了智慧之灯。
b.讲经说法和著书立论都能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教证和公案。
【事例】法王七十岁时讲法依旧能流利地背诵诸多教证和公案。
c.不需要苦思冥想。
d.不需要事先翻许多资料。
B.世间学者:花许多时间查资料才能东拼西凑出一篇文章。
③应该以恭敬心、欢喜心、希求心来学习公案。
A.凡夫人无法揣测圣者的金刚语。
B.这种心态对自相续最有利。
二.修行人应在供养支上精进缘取。
1.任何人都应尽己所能地积累资粮。
①没有福报的人更需要积累资粮。
②最贫穷的乞丐也应上供下施。
A.只要发心清净、善良,供养的供品就没有多少、优劣之别。
B.上供下施能积累巨大的资粮。
C.出家人不应嫌弃乞丐的供养。
a.【上师忧念】如果真有乞丐从自己的口袋和碗里拿出东西来,有些出家人愿不愿意接受他们的供养?
b.应舍:这些乞丐太肮脏了,我怎么能吃他的东西?
c.应取。
§ 相续中生起悲心。
§ 对乞丐的供养无有嫌弃。
§ 想到让这些可怜的众生积累资粮。
§ 以欢喜心接受供养。
2.穷人作供养而得福的公案。
①贫女施灯。
A.公案特点。
a.随喜富裕之人广作功德。
b.供灯后发愿殊胜:“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盏灯供养佛,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具有智慧灯,并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c.目犍连尊者无法熄灭这盏灯。
【原因】这盏灯是以利益诸多众生的广大发心供养的。
d.世尊授记年嘎姆未来将会成佛,佛号灯光如来。
B.做完善法后及时如理如法的回向发愿很重要。
a.求现世利益的世间善愿都不究竟。
b.出世间的大愿最究竟。
c.上师教诫:供灯后应发愿获得如来的智慧明灯,并且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C.如来智慧被誉为明灯。
a.如来的智慧能够遣除世间的一切无明黑暗。
b.【教证】《华严经》:“慧灯破诸暗,是彼之境界。”
c.【教证】《大集经》:“为令众生燃慧灯故。”
D.无上大圆满中将如来的究竟智慧喻为自然慧灯。
a.原因:究竟智慧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无明痴暗。
b.即生现前自然慧灯不容易。
§ 少数修持大圆满获得成就的人可以获得。
§ 一般的人很难获得。
c.可以发愿获得这种自然慧灯。
E.藏地历来非常重视供灯。
a.寺院和俗家到处都有人供灯。
b.有些藏族人供长明灯。
§ 每隔一段时间添一点油、换一根灯芯。
§ 有些人的长明灯不间断燃了三四十年。
c.再穷也会为亡人供四十九天灯。
d.上师家对供灯非常有信心。
§ 夏天每天至少要供一盏酥油灯。
§ 冬天至少在每个月的初八、十五要供灯
F.道友们应重视供灯。
a.许多人没有供灯的习惯之因。
§ 不知道供灯的功德。
§ 虽然大概知道一点供灯的功德,但没有引起重视。
b.修行人应该克服困难,坚持供灯。
§ 阻力。
i.汉藏两地环境不同。
ii.家人和朋友也许不理解供灯的行为。
§ 每天供一盏灯或几盏灯不是很困难。
§ 做不到每天供灯,至少在一个月也要供几天灯
§ 工作再忙也能做到供灯。
c.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供灯。
§ 法王如意宝要求学院每天集体供三千盏灯。
i.许多活佛堪布都亲自去做。
ii.现在学院依然每天不间断地供这么多盏灯
§ 随学圣者
i.应舍的想法:我是大法师,我不需要作供灯这样的小事!
ii.目犍连那样的圣者都要亲自收灯器,法师也应该亲自去做。
G.供灯的功德无量。
a.来世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
b.今生的命运也会改善。
§ 延长寿命。
§ 遣除厄运。
§ 除了决定要成熟果报的定业,许多恶缘通过积累善业都可以转化。
i.决定要成熟果报的定业,即使药师佛亲自来也没办法挽回。
ii.【公案】袁了凡精进积德行善成功改造命运。
§ 因果规律无欺。
②贫女供花。
A.公案特点。
a.贫女以心缘取一片遍满鲜花的草原供养三宝。
b.在以后的九十一世都转生于富贵之家。
c.每次出生时都天降花雨。
d.最后从轮回中获得了解脱。
B.《贤愚经》中华天比丘的公案。
a.公案特点。
§ 穷人以信心和恭敬心供养僧众鲜花并且至心顶礼。
§ 九十一劫所生之处都相貌端严,饮食床具等随念便会现前。
§ 华天出家证道。
b.一切众生都不要轻视微小的布施。
§ 微小的供养都有巨大的富德。
§ 华天拥有常人很难想象福报,仅是前世供养僧众一把鲜花。
c.为了摆脱贫穷的命运,要像华天的前世那样供养三宝。
③农夫供养稀粥。
A.公案特点。
a.贫穷的老农夫以一罐稀粥供养世尊和僧众。
b.老人的田地里长满了金穗,光王也无法夺为己有。
c.老人仅仅供养一罐稀粥,便彻底消除了今生的贫穷。
B.农夫供养舍利子尊者斋饭的公案。
a.农夫田中的麦穗当下就变成了金穗。
b.国王七次也不能霸占金穗麦田。
C.《百业经》 “农夫供佛,庄稼变金”的公案。
a.夫妻二人将家中最精美的饮食供养世尊。
b.发愿:以此供养世尊的善根,愿我们从此不再受贫穷之苦,愿我们田里的庄稼变成黄金。
c.田里的庄稼立即全部变成了黄金。
d.国王开许二人享用黄金,并希望他们继续上供下施。
D.《杂宝藏经》中婆罗门五兄弟的公案。
a.四个哥哥入山修习外道,最后获得了五神通。
b.最小的弟弟供养世尊上好的饮食之后,田里的苗稼都变成了金禾。
c.四个哥哥到佛前做供养,佛陀为他们每人传讲了一句佛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d.四个哥哥修行之后都获得了圣者果位。
3. 供养殊胜福田功德不可思议。
①对三宝作微小供养,便可获得巨大果报。
【教证】《杂宝藏经》:如果有人以清净心,向佛陀、僧众、父母、病人布施一掬水,以此功德,在数千万劫中都会感受无穷的福报。
②正确看待供养神灵的现象。
A.不能轻率地排斥。
a.原因:神灵里也许有诸佛菩萨的化现。
b.藏地有许多佛菩萨化现的神灵。
【实例】莲花生大士化现为格萨尔王。
B.为保险起见,应当供养三宝。
C.供养三宝绝对有功德。
③供养的道理非常重要。
A.明白胜义与世俗的区别。
a.应舍的行为。
§ 自认为境界很高。
§ 经常说大话。
“在究竟的境界中根本没有上供下施,这些要通通放下!”
b.供养的行为在胜义当中可以放下,但在世俗当中还是要行持。
§ 宿世种过善根、今生又精进行持善法的利根者,直接修最高的法很容易开悟。
§ 根机没有成熟的人最初就放下一切身语的善法,直接修最高的法是很困难的。
B.没有稳固的基础而直奔最高的法很困难,甚至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a.【事例】一个没有打好基础的人在藏地某个道场闭关一百天,过程特别难熬,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
b.【事例】一位老居士在汉地某个道场打四十九天禅七的过程非常痛苦。
§ 禅宗窍诀非常深奥。
§ 有些话头相当于大圆满中的直指窍诀,只有少数根器成熟的人才能参得进去。
§ 没有佛法的基础的初学者选择念佛比较保险。
三.附录上师开示。
1.修行人不仅要自己修行,也要关心身边的众生。
①如果不管身边的众生,自己证悟再高,对众生也没有利益。
②【事例】上师小时候因为父母和一些善知识的影响,内心充满了正法光明,从小就对三宝有信心。
2.从小有良好的正法串习和熏陶,将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①教育过程中关键是父母和师长要做工作。
②儿童节日要过得有意义。
A.应舍。
a.行为:只是给孩子买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从来不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
b.危害。
§ 物质享受只能增长孩子的欲望。
§ 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不利。
B.应取。
a.集体活动:带孩子放生、供灯,表演佛教歌舞节目。
b.家庭活动:父母带着孩子做一些功德。
编辑:定解G16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