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上供下施的关键是心要清净。
诚信因果之理。
作完供养后要回向发愿。
应以三宝为对境来积累福德。
本课难点
学公案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
作供养最好的对境就是佛陀和僧众。
佛经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合理。
本课脉络
正确学习供养支中的公案。
上供下施会获大福德。
正确回向发愿很重要。
福报非常重要。
脉络展开
一.正确学习供养支中的公案。
1.公案特点。
①字面上不难。
②意义甚深。
2.学习时运用智慧分析。
①应取。
A.思维上师引用此公案之因。
B.思维公案对自己的启发。
C.有信心,并且反复、深入分析。
②应舍。
A.认为公案太简单。
B.好像学了之后没有什么大的利益。
③心态正确才能从公案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二.上供下施会获得大福德。
1.【公案】贫女供佛。
①公案特点。
A.因:贫女没有供品,将卖草得到的两枚金币供养佛陀。
B.果:生生世世手中能出现金币,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②上供下施的关键是心要清净。
A.作上供下施不一定非要有丰厚的财产。
B.只要有作上供下施的心,任何人都能积累福德。
C.供施过程不掺杂傲慢、吝啬等烦恼才有功德。
D.为了避免在布施时夹杂吝啬心,可以在自己接受的范围内布施。
E.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作供施。
应舍:仅在特定日子做供施。
③作供养最好的对境就是佛陀和僧众。
A.供养个人要慎重。
a.供养个人完全可以。
【教证】佛经:“凡是穿着红黄色袈裟的人都值得恭敬供养。”
b.供养真正的圣者有很大的功德。
c.真正的圣者不容易遇到 。
d.供养不具相(持邪见、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等)的人不一定有功德。
B.供养佛和僧众(四个以上的比丘)不容易产生后悔心。
2.【公案】陶师以善心助人。
①公案特点。
A.因:陶师以善心伸右手为乞女指路。
B.果。
a.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住在树中为疲惫干渴的人们提供净水。
b.指路的手臂成了以珍宝饰品装饰的。
②《佛说阿鸠留经》中类似公案。
A.公案特点:杂业感果。
B.《俱舍论》的观点:男子前世造下了杂业。
a.白业。
因:为比丘们指点化缘之处。
果:面目端正无比,而且右手能变化出饮食财宝。
b.黑业。
因:不持斋戒、饮酒。
果:转生为旷野中的饿鬼。
③因果不虚应诚信:
A.善恶果报毫厘不爽。
a.现世果报和往昔业力有关。
b.舍弃愚痴偏堕的想法行为。
●无法做到彻底断恶行善就索性一点善事都不做了。
●干脆当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c.即使不能断除一切恶业,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善事。
●恶业成熟后,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
●善业成熟后,会感受快乐的果报。
B.诚信因果之理。
a.不相信因果之理,即使修再高深的法,也不会有真实的利益。
b.在佛教中,因果正见是根本。
●世间不相信因果的人很多。
●没有因果正见的基础,学佛就只是一种形象。
●一定要在因果正见上好好下工夫。
3.【公案】麻风女供养佛塔。
①公案特点。
A.因:麻风女依照阿难的说法供养佛塔。
B.果:身体的疾病和丑相全部消失,变得天女般美丽。
②《百业经》中金色比丘尼的公案。
A.公案特点:杂业感果。
a.黑业。
因:迦叶佛出世时一个比丘尼时常恶口骂人。
果:成为具十八种丑相的劣种女。
b.白业。
因:
●迦叶佛出世时出家修行,临终前发愿于释迦佛教法下出家证果。
●以欢喜心用妙衣供养释迦牟尼佛、妙香供佛塔。
果:
●死后转生为商主之女。
●生下来就相貌端庄、身色金黄。
●值遇世尊并生起信心,出家获得阿罗汉果。
c.因果不虚 。
●临终前发愿恶口骂人的果报不要成熟。
●恶业成熟,成为具十八种丑相的劣种女。
③尽量不要恶口骂人、给别人取外号。
A.一次恶口至少会感受五百次果报。
【教言】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曾经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给别人取外号,否则因果不虚,自己将来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
B.全学院的人不会互相取外号。
三.正确回向发愿很重要。
1.【公案】舍利子尊者智慧超群。
①公案特点。
A.因。
a.妹妹供养独觉哥哥三个月丰美的饮食以及针和剪刀。
b.独觉用妹妹供养的剪刀割布,用针缝补法衣。
c.妹妹发愿。
●愿我的根性像剪刀一样锐利,能成就锐利的智慧。
●愿我的智慧像针一样深远,能够无碍通达一切。
B.妹妹后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
②想获得智慧的人应该随学尊者作供养。
A.像佛陀在因地那样布施身体很困难。
B.供养微小的物品是很容易的事。
③《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的不同说法。
A.三孩童各以双股珍珠项链供养佛陀。
B.分别发愿。
a.愿成为如来右边智慧第一那样的人。
b.愿成为如来左边神变第一那样的人。
c.愿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之果。
C.孩童后来成为舍利子、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
④佛经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合理。
A.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发过很多次愿的结果。
B.【公案】舍利子在往昔不同生世中多次发下要拥有殊胜智慧的愿。
2.【公案】阿难尊者记忆力超常。
①阿难尊者记忆力超常和前世有关。
A.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拥有不忘陀罗尼,通达三藏。
【教证】佛经:“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B.前世曾供养一位阿罗汉一钵食物。
C.发愿。
a.犹如钵盛满食物一样,愿相续充满正法。
b.犹如钵纹丝不动、稳固置于垫上一般,愿相续牢记不忘所闻之法。
②颠倒的行为。
A.善法一点都记不住,很快忘得一干二净。
B.恶法记得清清楚楚,多年不忘。
③要牢牢记住善法,尽快忘掉恶法。
3.随学圣者。
①圣者最初造的善法很简单,任何人都能做得到。
②在南赡部洲值遇三宝福田,是培植福德的大好时机。
③在福田中及时播下善法的种子,以后一定会丰收福德的庄稼。
4.供养后需要回向发愿。
①在作完供养后,心里想“以此善法的功德,愿我变成如何如何。”
②不要求发愿后,内心永远不离这种念头。
③发愿内容要慎重。
A.【教证】佛经:“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
B.作功德后发了善/恶愿,以后会现前善/恶果。
C.一定要发善愿,千万不要发恶愿。
④正确发愿。
A.应当发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愿。
B.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a.原因。
●往生极乐世界,自然而然会具足一切福德妙相。
●能成办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事业。
b.随学高僧大德。
●【教言】世亲论师《往生论》:“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宋代的永明延寿禅师将一切功德回向众生,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法王如意宝经常强调:我们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同时观想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没有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间,也可以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这个偈颂来发愿。
四.福报非常重要。
1.精勤上供下施会成为具足福德之人。
①有了福德,就会像如意宝那样,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②历史上有许多具大福报者。
A.福力王子。
在母胎中能加持母亲说出“积福得安乐,故人当造福,精勤常积累,对福生信解”的偈颂。
B.善义王子。
依靠自己的福德力,不仅双目复明,而且重新获得了如意宝。
C.大施商主。
以自己的福德力取到了三枚如意宝,并在南赡部洲降下了珍宝雨。
D.阿育王。
役使鬼神一夜之间造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
③许多高僧大德也有巨大的福报。
【事例】许多人见到法王如意宝的尊容就胆战心惊。
2.有福报的人和没福报的人差别非常大。
①有福报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做许多善事。
②没有福报的人费尽力气却连一件善事也无法成办。
③【教证】《因缘品》:“诸福真奇妙,其果极善妙,无似福解脱,是故当积福……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
④【教证】《毗奈耶经》:“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
3.供养三宝是积累福德最殊胜的方便法。
【教证1】文殊菩萨:“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教证2】佛经:“一切世间诸安乐,皆由供养三宝生,故当恒勤供三宝。”
【教证3】《地藏十轮经》:“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
【教证4】《华严经》:“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
4.应想尽办法积累福德。
①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
A.即使供一盏灯、一杯水、一支香,也要在有生之年长期坚持。
B.舍弃不好的行为。
a.高兴了就供养,不高兴了就不供养。
b.行持善法只是图新鲜。
②以供施积累资粮。
A.众生今生来世幸福安乐、受用圆满必须通过上供下施才能获得。
B.【教证】《入中论》:“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
C.贪心将毁灭一切希求。
D.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a.藏地说法,“未曾击鼓无成就,未经摇头无本尊。”
b.世间承办任何事业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c.想拥有福德却舍不得供施,是不可能拥有福德的。
③老老实实地积累资粮。
A.舍弃过分的行为。
a.从来没有为积资净障而努力过。
b.妄想获得高深的修行境界。
c.增上慢地认为已经开悟了。
B.随学大德。
a.许多藏地、印度公认的高僧大德每天都要不断地行持善法。
b.汉传佛教许多公认的开悟者每天也不断地行持善法。
c.【事例】永明延寿大师每天念十万遍佛号。
C.不要自欺欺人。
a.没有做过任何积资净障,就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的想法不可靠。
b.【教证】《教王经》:“人死的时候,一切财产受用、亲友眷属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生前造的善恶业会跟随自己。”
5.以三宝为对境来积累福德。
①佛像是三宝所依的供养处。
A.能够见到供养处的佛像,这说明自己往昔曾经积资净障。
B.把佛像观为真佛来作供养,与供养真正的佛没有任何差别。
C.【教证】《右绕佛塔经》:“谁以等信心,供养在世佛,与其舍利塔,福德无有别。”
②两方面看待自己的福报。
A.末法众生无缘见到佛陀的真容,是福德浅薄。
B.佛法没有彻底隐没,能见到三宝所依和佛陀般的传承上师,还算是有福报的。
a.没有生在边地、能见到三宝,这就是巨大的福报。
b.携带佛菩萨的像章也是福报的象征。
c.值遇殊胜对境应以清净心积累巨大福德。
6.修行窍诀:随身携带一尊佛像。
①方便积累资粮。
②每天都可以作许多功德。
A.暂时会获得广大的福禄。
B.死后将转生于善趣或往生清净刹土。
③人人都能作供养。
A.供养不是凡夫无法企及的玄妙境界。
B.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供养的心。
7.教证的道理非常殊胜。
①对待教证的正确态度。
A.学习时不要囫囵吞枣、泛泛了解。
B.一定要通达其中的意义。
C.牢记在心。
D.花时间背下来,以便随时忆念其中的道理。
②智者愚者的对比。
A.智者。
a.每学一个道理,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b.最后的收获非常大。
B.愚者。
a.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
b.最后所剩无几。
C.要成为牢记佛法的智者,不要当忘失佛法的愚者。
编辑:定解E03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7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