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佛像前供灯以及见到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议。
行持善法要长期坚持。
精进积资净障,方能离祸得福。
在极乐法会实地修持供养支的方法。
本课难点
一定要牢记学过的佛法。
面对痛苦时应如理作意。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本课脉络
佛像前供灯以及见到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议。
应当积累福德之理。
在极乐法会实地修持供养支的方法。
脉络展开
一.佛像前供灯以及见到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议。
1.佛前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
公案:《贤愚经·贫女难陀品》世尊前世布施油灯。
①世尊。
A.因:前世布施油灯。
B.果:
a.无量劫以来,在天上、人间感受安乐。
b.身体的殊妙远超他人。
c.乃至成佛还感受众人供养油灯。
②圣友比丘。
A.因:三个月中向如来供灯。
B.果:被授记未来成为定光佛。
③要长期行持善法。
A.经常供灯非常好。
B.善法能带来今生来世的安乐。
C.不能像世间一些部门执行政策一样,过一阵子都停下来。
2.见到佛像的功德非常大。
公案:《观佛三昧海经》中金幢王子见佛像。
①公案特点。
A.因:王子以欢喜心合掌恭敬称念“南无佛”。
B.果:
a.命终之后无量劫以来都没有堕入恶道。
b.值遇九百万亿那由他佛。
c.在诸佛前恒常精进修法,获得了念佛三昧和首楞严三昧。
d.成为财首菩萨。
②供奉佛像真正有功德。
A.见佛像很容易,却有非常大功德。
B.为了让自他众生种下善根,我们应该在自己家里或者在一些道场多陈设、张贴佛像。
C.供奉的对境应是佛像和真正的大成就者像。
3.一定要牢记学过的佛法。
①多看佛经中的公案。
A.增上对善法的信心。
B.学习公案的态度。
a.不要走马观花,满足于泛泛了解。
b.应当认真思维其中的意义,并且牢牢记在心中。
②对世间法的记性好,对出世间法记性差的人,也许是业力深重。
③牢记所学的佛法对自己的修行非常有利。
A.记住《入行论》里修安忍的窍诀,在遇到怨敌时可以修安忍对治。
B.平时记不住窍诀,遇到对境时不知道如何修法,翻书来不及解决问题。
二.应当积累福德之理。
1.精进积资净障,方能离祸得福
①懂得道理很重要。
A.遣除痛苦违缘和获得幸福安乐,都必须从根本上下手。
B.懂得道理才能实现心中的所愿。
②远离痛苦违缘必须从积资净障下手。
A.业河难挡。
【教证】“业力犹如河主流,瞬间岂能挡业瀑?”
a.企图以暂时的方法阻挡果报的成熟是很困难的。
●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唯一造恶业,以此感召了损耗鬼等恶魔跟随自己。
●今世:为了暂时的消灾免难,而作厌胜、降伏、驱魔、火施等各种佛事。
●分析:往昔与众生结下恶缘,欠了众生的命债,恶业成熟时必须以自己亲身感受痛苦来偿还,作再多的佛事也不一定见效。
b.业力现前时很难抗拒。
【事例】班玛丹增以前是出家人,后来却因业力现前还俗娶妻生子。
B.人们遇到的违缘是各种因缘导致的。
a.偶尔的因缘。
●四大不调或者鬼神不高兴而罹患疾病。
●可以通过作佛事遣除。
b.往昔的罪业成熟,即使作佛事也很难遣除。
C.以善恶因缘导致苦乐果报的情况非常复杂。
a.凡夫人很难真正理解这些道理。
b.《影尘回忆录》里相关公案。(法本P100-101)。
●程某虽然做了许多善事,但由于生前曾私吞赈济款饿死成千上万的人以及贿赂朝廷,死后堕入地狱。
●在特定的因缘下,活人与中阴众生进行对话是完全可能的。
■藏传佛教中有许多漫游中阴的故事。
■许多还魂师的中阴游记被记录成文字。
■东西方不少人都有濒死经验。
■这并非传说,而是事实,多看相关文章,就会相信这些道理。
③获得幸福安乐要从积资净障下手。
A.增福需要积累资粮。
a.如果不需如此,唯一利他的诸佛菩萨早就使一切众生都具有福运了。
b.拿出实际行动。
●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作供养。
【窍诀】少许供品也应先供佛再享用。
●在供护法神时,最好也要有丰盛的供品。
c.【公案】老人观修单坚护法神获得成就,却因往昔没有积累福报,无法被赐予悉地(财富)。(法本P102-103)
B.上师教诫。
a.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食用众生的血肉。
b.任何人都不能以一些理由来推广食肉。
【原因】会威胁到无数众生的生命。
c.要关心众生的生命,也要关心藏传佛教的形象。
●有些人对藏传佛教有成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食用血肉的行为导致的。
●佛教的形象非常重要。
●树立佛教形象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所有的佛教徒齐心协力,共同提倡素食,就是树立佛教形象。
d.希望藏地的修行人今后要尽量吃素。
●以前由于藏地不产蔬菜,而且汉藏交通不便,吃素比较困难。
●现在藏地吃素的因缘非常成熟。
C.舍弃不合理的行为。
a.多次听闻积累福德的道理,却不付诸实际行动。
b.成为没信心的法油子。
c.以“意幻供养”为自己开脱。
d.有真实供养的条件,却因懒惰或者吝啬而不供养。
2.现实中以苦得乐和以乐得苦的两种人。
①所有人都想远离痛苦、拥有安乐。
②以苦得乐。
A.特点。
a.精勤上供下施、清净罪障、广行善法。
b.善业力使往昔的恶业提前成熟。
c.今生遭受病痛恶缘等微小的痛苦。
●精进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痛苦是有期限的。
●没有修行,将会在轮回中一直感受痛苦。
d.来世会得到永久的安乐。
B.具有正知正念。
a.【教证】寂天菩萨:“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b.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可能会违缘重重,但这也是消除业障的表现。
●【教证】《十住毗婆沙论》:“有大福德者,虽有罪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
●【事例】有些人在家的时候身体很好,出家以后却经常生病,每天要吃很多药,也许这就是在消除堕入地狱的业。
●【事例】上师自己生病打针时经常想:虽然打针很疼,但很可能以今生感受针刺的痛苦,而避免了来世在地狱中感受刀砍斧斫的痛苦。
c.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苦尽甘来。
d.不能因为暂时的痛苦而退道心、生邪见。
③以乐得苦。
A.特点。
a.以非法经商、狩猎杀生等造恶业的途径获得财食。
b.在现世中似乎很幸福。
c.必将乐极生悲,不可能始终享乐。
B.非法之人现在享受微少的安乐,未来将永远感受无边的痛苦。
以世间的腐败分子为例说明非法之人的前途决定是黑暗的。
④《杂譬喻经》中公案。
A.公案特点。
a.哥哥喜欢修道,对佛法非常有信心,出家修行后获得成就。
b.弟弟一直贪执家业,整日忙忙碌碌,不曾为正法用心。
c.弟弟死后转为牛,在为商人驮货物的时候遇到哥哥,知道了宿命。
d.哥哥对商人讲了牛的来历,商人就将牛放生了。
B.亲兄弟也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a.小时候过着同样的生活。
b.可是长大以后的人生之路却截然不同。
●行持善法,走向光明。
●行持恶法,走向黑暗。
3.因果无欺,应精勤积累资粮。
①因果无欺。
A.以田间播种成熟之喻说明因果之理。
a.今生的苦乐都是往昔的宿业所感。
b.往昔的无欺之因必定会成熟今生的无欺之果。
B.【教证】《法句经》:“行恶得恶,如种苦种……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C.无欺的缘起规律,没有任何理由否认。
D.纵使经历许多大劫,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失坏,一旦因缘聚合时必定会感受果报。
【教证】《宝积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②业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
A.业由往昔的串习和习气而来。
【教证】《华严经》:“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
B.快乐还是痛苦,完全取决于自己造的业是善还是恶。
a.严格按佛法来约束自己,言行举止非常如法,则善业会不断增长。
b.平时没有任何约束,言行举止不如法,恶业会不断增长。
③大力推广佛教的教育,培养佛教徒的因果观念非常重要。
A.做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a.认真思维佛经中的金刚句。
b.对佛法道理产生定解。
c.相续中真正体会到因果不虚。
B.培养佛教徒的因果观念非常重要。
a.不信因果,肯定会肆无忌惮地造恶业。
b.诚信因果,即使给钱也不会造恶业。
C.如果缺乏佛教的教育,佛教徒和寺院就只是形象而已,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a.有些出家人的名气虽然很大,可是连最基本的因果道理都不懂,更谈不上行持佛法、弘扬佛法。
b.有些寺院的建筑非常华丽,但里面没有任何佛教的教育。
c.过患:佛法很可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4.为了后世的长久安乐,现在一定要精勤积累资粮。
①众生所造的业必定成熟果报。
A.要有三世因果的观念。
a.【教证】《涅槃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b.肆意行恶的果报现前时,悔不当初也没用了。
B.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定要以断恶行善来度过。
a.今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好似梦境一样无有实义,痛苦也好、安乐也好,怎么过都可以。
b.后世无边无际,若苦则永远苦,若乐则永远乐。
②精进积资净障的功德。
A.除了往昔造的弥天大罪的果报成熟以外,其他人死后必定会感受快乐。
B.以积资净障力立即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生生世世会永享安乐。
三.在极乐法会实地修持供养支的方法。
1.在前方虚空中观想福田(观想方法同顶礼支)。
2.观想供养三十七堆曼茶罗。
供养怙主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菩萨众,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祈请为利有情,悲愍接纳、赐予加持。
3.念三身曼茶罗。
①【化身曼茶罗】 “嗡啊吽,百数俱胝三千世界刹,充满人天七宝等财富,以及我身受用悉供养,愿获转法轮王之国政。”
②【报身曼茶罗】 “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具五决定五部供堆者,供养无量欲妙赞供云,愿获圆满报身之果位。”
③【法身曼茶罗】“现有清净童子瓶佛身,大悲不灭法性游舞饰,供养持身明点清净刹,愿获殊胜法身之果位。”
4.念七堆曼茶罗:“涂香鲜花遍大地,须弥四洲日月饰,观想佛刹作供养,愿诸众生行佛刹。”
5.念:“嗡RA那曼扎拉波匝美嘎萨玛扎萨帕RA那萨玛耶阿吽。”
6.念:“供养能喜善曼茶,祈愿菩提道无障,证悟三世佛密意,不迷世间不住寂,度化无边诸众生。”
7.念三遍:“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8.念诵三遍供养咒。
①【内容】“纳摩RA纳札雅雅、纳摩巴嘎瓦得、班匝尔萨RA抓玛达呢、达塔嘎达雅、阿哈得三雅桑波达雅、达雅塔、嗡班杂尔班杂尔玛哈班杂尔、玛哈得匝班杂尔、玛哈波雅班杂尔、玛哈波德泽达班杂尔、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纳班杂尔、萨瓦嘎玛阿瓦RA纳波效达纳班杂尔所哈。”
②在念供养咒语时,要伴奏乐器或者播放音乐,同时内心观想以普贤供云来供养福田。
9.暂停偈。
①【内容】“我以无有烦恼清净心,正法财物供养善逝尊,依此供养以及二资道,愿诸众生获得正觉果。”
②是对供养支的一个总结。
③平时作完供养后,可念这个偈颂回向发愿。
编辑:定解G16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7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