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修学佛法的次第非常重要。
忏悔能清净所有的罪业。
忏悔时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
从作、积的角度,杀生罪业可以分为四种。
本课难点
罪业再重,通过忏悔也能清净。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有四对治力忏悔法。
根据不同角度,杀业的分类也不同。
本课脉络
学修佛法的次第非常重要。
忏悔罪业极为重要。
总说忏悔三种身恶业。
宣讲杀生的相关佛理。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学修佛法的次第非常重要。
1.初学者修行次第。
①通过闻思认识罪业的体性。
②修习忏悔罪业之法。
③在清净罪业的基础上渐次进修。
2.世尊和诸传承上师一再强调次第。
①欲修佛法者首先必须打下稳固的基础。
②背离了学修佛法的次第,修再高深的法也不可能成就。
3.好高骛远之举必定会失败。
①原因:次第颠倒。
②舍弃好高骛远的行为。
A.直接观修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
B.直接修持无上密法的光明心性。
4.了知修道次第者方为智者。
①【教证】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②圣天论师关于修持解脱道的观点。
A.应遮遣非福德的罪业(身语意的十不善业),通过忏悔令自相续得以清净。
B.遣除对人我的执著。
C.遣除一切边执戏论而达到最究竟的境界。
5.依根基修持。
①个别利根者。
A.不依照次第,能以顿超的方式迅速获得成就。
B.类比:世间禀赋优异的学生可以跳级。
②普通的中下根机。
A.不能按照顿超的方式修持。
B.应当按次第来修持。
二.忏悔的必要性。
(对治愚痴之忏悔支)分四:一、以现行对治力忏罪;二、以厌患对治力忏罪;三、以返回对治力忏罪;四、以所依对治力忏罪。
1.愚痴的对治法——忏悔。
①罪业来源于愚痴。
②不知道忏悔罪业也是一种愚痴。
2.愚者和智者对待罪业的态度不同。
①【教证】《弥勒狮吼请问经》:“愚者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
②两种智者:
A.从来不造罪业。
B.虽然造了罪业,但能够发露忏悔。
③愚者。
A.成天杀生、偷盗,造了不可思议的罪业。
B.从来不反省,还认为自己非常清净。
④随学智者行为。
A.在上师三宝面前精进忏悔罪业。
B.修持净土法门者,要观想自他一切众生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作忏悔。
3.忏悔能清净所有的罪业。
①忏悔罪业要从内心猛厉忏悔。
A.应舍:表面泛泛悠悠,口头上念诵忏悔文。
B.从心坎深处勇猛忏悔,再严重的罪业都能得以清净。
a.【教证】《业分辨经》:“造极难忍业,谴责己可轻,猛忏与戒犯,可除罪根本。”
b.罪业可以得到减轻。
●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严厉谴责自己。
c.罪业从根本上可以清净。
●能以勇猛的心来发露忏悔。
●【事例】金刚萨埵法会上道友们精进地念修,能够清净相续中的许多罪业。
②忏悔罪业时要立下今后不再造业的誓愿。
A.【教证】《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B.能拔出根本业缘。
a.造严重罪业后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b.在诸佛菩萨面前深自忏悔。
c.发誓今后再也不造这样的罪业。
③忏悔的必要。
A.重罪通过忏悔也能得以清净。
【教言】古大德:“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
B.没有未曾造过罪业的人。
C.有意无意之中造了许多自性罪和佛制罪。
④忏悔时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
A.四力忏悔:现行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
B.四力是忏悔的关键,能从根本上净除罪障。
【教证】《宣说四法经》:“若具足四法,作已积集障,无余得清净。”
C.是佛陀宣讲的教法和窍诀。
a.四法是佛陀在《宣说四法经》等佛经中宣说的。
b.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有忏悔法。
●藏地许多高僧大德都一致强调四力忏悔。
●白云禅师曾宣说过三种忏悔法和七种发心忏悔法。
●三种忏悔法。
作法——观想诸佛菩萨,并在他们面前诚心发露忏悔罪业——与所依对治力相同。
取相——认识到自己所犯的罪业,并对罪业产生后悔心——与厌患对治力相同。
无生——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与返回对治力相同。
●七种发心。
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菩提心、报恩心、平等心、罪性心。
●在三法和七心中,间接包含了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具体包括:修菩提心、观修空性、念诵佛号和密咒、读诵大乘经典等。
c.各宗派都要学习忏悔法门,并且应经常以此来忏悔罪业。
三.总说忏悔三种身恶业。
1.学习十不善业的必要。
己一(以现行对治力忏罪)分四:一、忏悔自性罪;二、忏悔佛制罪;三、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四、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庚一分二:一、忏悔一般身语意之恶业;二、忏悔身语意严重之恶业。
辛一分三:一、忏悔三种身恶业;二、忏悔四种语恶业;三、忏悔三种意恶业。
①学习目标:能全面了解十种不善业。
②原因:对今后的修行非常重要。
③要反复学习十不善业的道理。
A.肤浅的了解远远不够。
a.大概了解的层面,许多人能说出十种不善业。
b.多年闻思修行的人也不容易详细抉择十不善业的体相、分类等道理。
B.对十不善业没有产生深刻的认识,在生活中经常造业。
④应当认真听受。
A.上师在重新学习十不善业的教言时,对因果有了新的认知和收获。
B.大家应该以欢喜心来听受法要。
a.佛教的根本就是业因果。
b.现在有缘听闻这方面的教言,确实很有福报。
C.只要老师讲的是真理,学生就应该接受,这才能得到利益。
2.壬一、忏悔三种身恶业。
父母为主吾等众,从无始时至今生,
杀生偷盗非梵行,发露忏悔身三罪。
【释义】以现世父母为主的我等三界一切众生,不只是今生今世,而是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于轮回中,在流转的过程中造了形形色色的罪业。在怙主阿弥陀佛面前发露忏悔杀生、偷盗、非梵行这三种身体的罪业。
四.宣讲杀生的相关佛理
1.杀生。
以兵器、毒药、恶咒等手段故意断绝有情的命根,之后没有丝毫后悔之心。
2.圆满杀业的判定。
具足基、意乐、加行和究竟四种圆满。
①【基】其他具有生命的众生。
②【意乐】
A.无误认定所杀的众生。
B.故意发起不间断的杀心。
③【加行】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毒药或者恶咒等任何方法杀害有情。
④【究竟】断绝对方的命根。
3.对所造杀业要好好忏悔。
①造下杀生罪业后,如果有后悔之心,罪业也有清净的机会。
②以佛经比喻说明其理。
A.一个人在乘船渡越大海时,如果船筏毁坏了,本来这个人是会丧命的,但如果他能抱住船筏的木板,也可以顺利抵达彼岸。
B.如果有人犯了戒律,按理来讲必定会堕入恶趣,但是如果能忏悔,也有清净罪业而获得解脱的机会。
4.杀业轻重分类。
①从对境的角度安立。
A.极重杀罪。
a.杀害父母、上师、阿罗汉等属于五无间罪。
b.果报非常可怕。
c.末法时代时有发生,尤其是杀害父母的现象非常多。
【事例】一个年轻人因为零花钱的问题杀害亲生母亲。
B.中等杀罪。
a.杀害入道者、破戒者以及其他的人。
●入道者:阿罗汉以外的圣者。
●破戒者:是佛陀的随学者,身份与一般众生不同。
b过失大,罪业重。
c.藏地一般认为,杀人一定会堕入恶趣。
C.下等杀罪。
屠杀旁生。
②根据有境所依身份安立。
A.杀生的罪业也有轻重之别。
B.以杀死一只虱子为例说明。
a.一般在家人:只犯杀生罪业。
b.菩萨:犯下杀生罪,也犯下杀母亲的罪业。(此处杀母并不成为无间罪,因为所杀对境并不是今生的生身母亲)
c.密宗行者:在杀生和杀母的基础上,还有杀本尊的罪业。
5.因果非常深奥。
①唯有如来的智慧才能彻底照见。
②凡夫人无法完全揭开其中的奥秘。
③宣讲因果方面道理时要特别注意。
A.真有甚深的智慧——可以按照自己的境界来直接宣讲。
B.没有现量照见深细因果的境界——要依照佛经和堪为量士夫的高僧大德的教言来宣讲。
6.杀生是在三毒烦恼的推动下造作的。
① 总说:一切罪业都源于三毒烦恼。
【教证】《普贤行愿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②以贪心杀生:为了获取肉、皮、麝香等而杀生
A为了满足自己(贪执众生的皮、肉、毛、骨)的贪心会大肆杀害其他众生。
B.【事例】纪录片《地球公民》:美国一年要杀害的动物相当于地球上人类的数量。
③ 嗔心杀生:杀死敌人。
A.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战争都是在嗔恨心的推动下发动的。
B.战争中死亡的众生,基本上都是在嗔恨心中死去。
【事例1】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伤亡非常大。
【事例2】打架中的亡者仍一脸愤怒紧握武器。
④痴心杀生:为了作血肉供养,或者为了塑佛像、建佛塔、供养上师而杀生,以及声称“杀猛兽无罪”等。
A.血肉供养。
a.许多外道有以血肉供养天尊的传统。
b.有些民间有以血肉供养鬼神的恶习。
B.以杀生筹集钱财做善法。
C.为供养上师而杀生。
a.以杀生得来的钱财供养上师。
b.请上师享用专门杀害的众生。
D.现在藏地以痴心杀生的情况有所好转。
a.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
b.学院大力倡导吃素。
E.应舍弃愚痴的想法和行为。
a.愚痴表现。
●认为供养上师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杀害一些旁生没什么过失。
●认为上师很了不起,这些被杀的旁生是很有福报的。
●凡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如害虫、毒蛇、猛兽等,这些都应该杀掉。
●不能选毒蛇放生,因为它们会伤害人类。
●杀害恶人没有罪过。
【事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许多藏族人因为一些愚痴说法的影响而杀害毁坏寺院的军人。
b.过患。
●会导致许多众生丧失宝贵的生命。
●上师和弟子都会染上严重的过患。
●夺取了众生的生命,自己以后必定会感受报应
c.再恶劣的旁生也不能故意杀害。
⑤一定要学好因果法,避免在无明愚痴的推动下产生颠倒的想法和行为。
7.《俱舍论》从作、积的角度,将杀生罪业分为四种。
①作已积集罪:亲自动手故意杀生。
②积而未作罪:策划、协商、唆使别人杀生以及随喜他人杀生。
A.自己没有去杀,但犯下了与亲自杀生同等的罪过。
B.应当避免策划、协商、唆使他人杀生。
a.所有人都犯与作者相同的杀罪。
【教证】《俱舍论》:“军兵等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
b.原因。
●发心共同造业,每个人都会得到全部的业。
●无欺的因果规律。
●佛经、论典和传承上师所讲。
D.上师教诫。
a.要尽量参加大众共修善法。
b.实在不能参加时要尽量随喜、赞叹,或者劝别人参加。
c.即使共修一堂课,每个人都会得到共同念诵、讲闻、回向的功德。
【事例】法王如意宝舍不得中断每天的传法,每天与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有极大功德。
d.参与大众行持的善法,即使自己没有做什么事,也有很大的功德。
e.应避免随喜杀生。
●随喜杀生会积下杀生的罪过。
●以世间事例说明随喜杀生的罪业特别可怕。
【事例1】因怨敌的被杀而感到开心,会积下杀人的罪过。
【事例2】一群年轻人因美国911恐怖事件而聚餐庆贺,每个人获得杀害三千多人的罪过。
f.应重视佛法教育。
不明白因果道理,会导致生活和修行中出现各种问题。
③作已不积罪:本来无有杀生之心,但无意中误杀众生。
A.无意杀生也有过失。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有些外道认为只要脚下踩死生灵就有罪业。而佛教认为,如果没有杀生之心,无意中踩死生灵没有罪业。当然,这并不是没有任何过失,还是有一些微小的过失,正因为这个缘故,佛陀在戒律中要求比丘在夏天必须安居,不能随便出游。
B.虽杀死众生,但是没有杀生罪业的五种因缘。(《正法念处经》)
a.在走路时,无意当中踩死一些蠕虫、蚂蚁等。
b.无意当中扔石头、铁器等,结果砸死了其他众生。
c.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为了利益病人给病人开药,病人因为这个药而断命。
d.父母出于好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打到孩子的要害之处,孩子因此而断命。
e.自己没有杀虫的心,但在生火的时候,有些虫飞到火中而死去。
C.即使无心杀生也有罪报。
a.因果报应非常微妙。
【公案】一个守卫在砍茅草时无意中杀死了一个商人,将商人的财宝据为己有后过上富裕的生活,商人投生为守卫邻居儿子,虽然守卫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他,但还是因邻居儿子的无意之举而丧命。
b.许多人感受果报的方式都和从前造业的方式相同。
●很多人的死亡方式可能和以前的杀业有关。
●在巨大的恐惧中惨死,也许是令众生感受巨大恐惧而死的果报。
D.经常看因果方面的资料会对因果不虚的道理生起信心。
④未积未作: 如在梦中杀生,没有大的罪过。
8.上师教诫。
①即使没有亲自动手杀生,如果以各种方式策划、协商、唆使别人杀生,包括口中言说、眼神手势暗示等,也会犯杀罪。
②杀生的果报非常可怕。
A.【教证】莲池大师:“生前杀生之人,一旦无常到来,就会立即堕入地狱,在地狱中感受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等种种痛苦,等到地狱的罪苦受完后,还要投生为畜生,以偿还从前杀生的命债,还完了命债再转生为人,那时也是多病而且短命。”
B.世间一些工作因直接或间接杀生而造业。
a.军事首领。
b.杀生部门领导。
c.妇产科医师。
d.畜牧局员工。
e.饲养场人员。
C.能改行就尽量改行。
D.如果实在不能做和杀生无关的工作,就一定要好好忏悔。
③和杀业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
A.表面上看这些道理似乎很简单。
B.真正行持时,绝对没有想象的简单。
C.因果取舍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a.连圣者都不一定完全通达因果。
b.法王如意宝显现上对因果取舍非常谨慎。
c.佛教徒一定要通达因果之理。
不懂因果的表现:遇到挫折和不幸就怨天尤人。
D.一定要慎重对待杀生的问题。
a.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杀过生。
b.无意杀生的果报也非常可怕。
E.应取之行为。
a.至少发愿不故意杀生。
b.努力忏悔以前的杀生罪业。
编辑:定解E12
审核:定解E11
定解E10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