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学习藏传净土法非常有必要。
随喜杀生会感召巨大的痛苦。
对业因果要有发自内心的诚信。
本课难点
世间法无有任何实义。
任何人都无法违越因果法则。
杀害微小的众生也会遭受果报。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杀生感受等流果的公案。
上师教诫。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学习藏传净土法非常有必要。
①讲了许多非常殊胜的道理。
②和很多道友的根器相应。
③上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非常大。
④上师在讲课时数数产生欢喜心。
⑤应以希求心、欢喜心学习此法。
2.佛教徒每天都应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修佛法。
①和大众共同闻思修行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
②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世间法上非常不值得。
③避免离开人间的时候后悔。
3.世间法无有任何实义。
① 自己曾拼命追求的贪执对境根本不值得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②人们处事态度的前后变化足以说明世间法的虚伪、无有实义。
③应从对世间法的迷恋中清醒过来。
4.对因果生起定解才有实义。
①生死轮回之中,一切的幸福和圆满都是欺惑性的。
②唯有业因果才是真实不欺的。
③因果法则。
A.广义:有因则必定有果,诸法都是因缘所生。
B.狭义:众生所感受的苦乐果报,都是往昔的善恶业导致的。
a.造善业会感受快乐。
b.造恶业会感受痛苦。
C.因果法则是一切万法本有的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D.谁都无法否认因果法则。
④有必要学习因果法则。
A.不懂因果法则的过患。
a.举手投足都在造恶业。
【事例1】现在许多人对业因果存在愚痴无明,造下了许多杀生的恶业。
【事例2】有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前也在无知的状态下杀了许多众生。
b.一辈子积累了无量的罪业。
c.前途是无边的黑暗和痛苦。
想到可怕的果报,一定要改过自新。
B.佛教公案非常有价值。
a.帮助大家认识到杀生的严重过患。
b.舍弃公案是传说、不可信的想法。
c.公案内容完全可信。
●出自佛经。
●历史上发生的真事。
二.杀生感受等流果的公案。
1.佛陀示现前世随喜杀生果报的公案。
①公案特点。
A.因:
a.五百渔夫以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两条大鱼。
b.一个渔夫的小孩见到鱼因痛苦而辗转反侧的时候禁不住笑了。
c.大鱼临死前发下恶愿:愿我俩生生世世杀害这些人。
B.果:
a.两条鱼转生为琉璃王和害母大臣,五百渔夫转为五百释迦族人。
b.琉璃王的军队在迦毗罗城进行大屠杀七万七千释迦族,下令将孤儿寡母全部活埋。
c.具足十力的佛陀未能制止大屠杀。
d.佛陀示现头痛。
②释迦族遇难人数在不同经典有所不同,但并不矛盾。
A.原因:计算方式不同。
B.【事例】以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在不同计算方式下,统计结果也会有差异。
③杀生数和感果数目有差异。
A.差异:
a.五百渔夫vs七万七千释迦族人。
b.两条大鱼vs琉璃王、害母大臣、军队。
B.因果分析。
a.因:
●五百个渔夫由于天天打鱼,不止仅杀了这两条鱼。
●渔夫的亲朋好友可能也染上了杀生的罪业。
b.果:
●所有被五百渔夫杀的鱼都转生为琉璃王的军队来杀释迦族人。
●染上罪业的亲朋好友都转生为释迦族人。
④随喜杀生是巨大痛苦之因。
A.小孩在两条鱼被砍割时的笑,在成佛后还要感受头痛的果报。
B.不经意造杀业有苦果。
a.原因:愚昧无知。
b.表现:
●亲自去杀。
●见到别人杀生后随喜。
●【事例】小孩玩耍时将鲜花插入蜜蜂身体里放飞后致死,其他孩童的开心赞叹。
C.因缘聚合时必定会成熟痛苦的果报。
2.上师开示。
①谨慎取舍因果。
A.原因:圆满正等觉佛陀尚且要感受随喜杀生的余业果报,更何况轮回中的众生。
B.佛陀感受头痛。
a.仅是示现:如来早已远离了一切生老病死。
b.果报真实存在:众多比丘都亲眼见到佛陀显现头痛。
②佛陀成佛后感受因余业的公案。
A.公案来源:《婆罗门女栴沙谤佛缘》。
B.公案特点:
a.因:常欢因嫉妒心诽谤无胜阿罗汉。
b.果:
●常欢在地狱中感受了无量的痛苦。
●常欢成佛之后仍然要感受被诽谤的余报。
③世间有许多不白之冤。
A.有的人本来没有干任何坏事,却偏偏受到诬蔑,自己也有口难辩。
B.【事例】藏地一所寺院的法师遭到男女关系的诽谤,结果寺院被迫解散,后来证实法师是清白的。
④《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比丘的公案。
A.因:比丘往昔诬蔑一位独觉偷牛。
B.果:
a.比丘被牛的主人怀疑偷牛。
b.牛找回后比丘依旧被国王囚禁六个月。
⑤对业因果要有发自内心的诚信。
A.公案中当事人感受的果报都是往昔造的业所导致的。
B.对因果产生定解比修出神通有价值。
a.古代交通不便,修出神足通对求法很有帮助。
b.现在交通发达,神通对求法并不重要。
⑥任何人都无法违越因果法则。
A.无垢光尊者前世的公案。
a.莲明公主。
●因:转生成大王妃时以妒忌心暗杀了小王妃的孩子。
●果:十七岁就突然去世。
b.传记中的记载。
●因:
i.比丘因贪心毁坏了戒律学处。
ii.吃了供灯的酥油。
iii.恶口辱骂出家人。
iv.供养佛殿鲜花。
●果:
i.许多世中转生为旁生。
ii.许多世中转生为饿鬼。
iii.多次堕入恶趣感受痛苦。
iv.一百次转生到天界。
B.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a.大成就者的前世也因为往昔的恶业而感受了无量的痛苦。
b.舍弃错误的想法和行为。
自己是大法师、大活佛,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做事情。
c.不管什么人造了业,都必定会在自己的五蕴身心上成熟果报。
⑦要多看因果报应的公案。
A.因果公案对转变自相续有很大的力量。
B.法王宣讲的《百业经》对四众弟子取舍业因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a.个别法师开始觉得这是简单的故事,学完之后才觉得受益匪浅。
b.上师学了《百业经》以后对因果法则产生了不退转的信心。
3.恰嘎阿罗汉的公案。
①公案特点。
A.因:
a.婆罗门大臣为了解决五百个小徒弟的饮食问题建议国王杀大量的牛作供施。
b.国王听到这些牛的哀嚎声后生起了悲心,下令不要杀它们。
c.大臣建议杀掉正在做不净行的公犏牛和母犏牛。
d.小弟子们随声附和杀生的建议,并伸出手来指点。
e.两头牛在临死前发了恶愿。
B.果:
a.两头牛转生为行邪淫的盗贼首领和婆罗门女。
b.大臣生生世世遭受了许多痛苦。
c.小弟子们转生为五百盗贼,手脚被胜光王下令砍断。
d.盗贼首领和婆罗门女活活烧死。
②应避免随喜杀生的言行。
A.公案中的孩童因随声附和并伸手指点而感受被砍断手足的果报。
B.直接言说或者以手势表示“这是该杀的”会染上杀生的罪业。
C.不懂佛法的人经常会做这样的傻事。
a.听说自己的怨敌遭到杀害时,马上附和说“该杀”、“杀得好”。
b.有时候看电影太投入了,往往把银幕上的敌人当做真正的敌人,也经常说:“这个坏蛋该杀!”
c.在饭店点杀。
D.仅是随喜杀生也会在阿赖耶上熏入杀生的习气。
③自我反思杀生的罪业。
A.沾染过杀生的罪业要赶紧忏悔,并且要发誓今后再也不杀生。
B.有决心的人还应发愿不吃肉。
C.发愿吃素非常重要。
a.学院的居士们发愿尽量不吃肉,也不在色达县菜市场买肉。
b.上师要求听他课的人必须吃素,至少要发愿一年吃素。
c.吃素是对自己往昔杀生食肉的一种忏悔。
d.吃素可以避免因自己而使许多众生遭到杀害。
D.要断除杀生的恶业。
a.多学杀生因果报应的公案。
b.对业因果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
4.因果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①正确理解业因果。
A.内容: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无论多久都不会失坏,只要因缘聚合时,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
B.【教证】律藏:“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
C.因缘的种类。
a.导致果报出现的近因。
特点:粗大、明显,肉眼可见。
b.往昔所造的业。
特点:细微、隐蔽,肉眼看不到。
c.【事例】一个人生病感受痛苦。
●近因:吹风着凉、食物变质等。
●远因:前世造了杀害、殴打众生等种种恶业。
D.佛教的因果律非常深奥。
a.人们即生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与前一世或者许多生世以前的业有关系。
b.业缘隐蔽而深远,世人可能看不到也想不到这种远因。
E.认为因果报应学说是迷信的想法非常愚昧无知。
F.对因果不虚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非常重要。
G.业因果真实但并非实有。
a.世俗谛中有因必有果。
b.胜义中因和果都是空性的。
c.空性并不妨碍如幻如梦的显现。
②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牢牢地捆缚。
A.在五蕴尚未达到无余之前,业力只会成熟在心识所执受的身体上。
a.【教证】《佛说业报差别经》:“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
b.【教证】《涅槃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c.【教证】虚云老和尚:“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d.【教证】律藏:“无论是虚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处,无不受业果。”
B.造业之后必定感受果报。
a.当官也无利。
b.有钱也无利。
c.登地也无利。
d.具德也无利。
③大成就者也要感受杀生的果报。
A.龙树菩萨的公案。
a.因:前世在割草时,曾杀害过昆虫。
b.果:被乐行国王的太子用吉祥草割断头而圆寂。
B.大成就者贝若扎纳的公案。
a.因:
●前世转生为鹞鹰时吞食了许多青蛙、毒蛇。
●转为一个比丘时曾掐死过很多虱子。
b.果:被擦瓦绒地区的国王关在遍满青蛙和虱子的洞里感受痛苦。
三.上师教诫。
1.断除杀业、精进忏悔。
①杀害微小的众生也会遭受果报。
A.误解:只要没有杀人宰马就没有罪过,弄死一些微小的旁生没有什么过失。
B.圣者的公案表明,杀死微小的旁生也会有罪过。
②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造下杀业。
③杀业是未来感受痛苦的因。
2.慎重取舍因果。
①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大法则。
A.上至诸佛菩萨、下至恶趣众生,都超越不了因果。
B.印光大师:“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②众生现在的一切苦乐差别,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致。
③众生未来的苦乐取决于现在造的业。
编辑:定解G22
审核:定解D05
定解E11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