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藏传净土法值得每位佛教徒学习。
在家人没有权利享用僧财。
破戒的出家人也无权享用僧财。
要杜绝一切形式的偷盗。
本课难点
不应仅满足于了解一个宗派教义。
业力成熟时会感召各种稀奇的事。
不能因害怕因果而耽误弘法利生的事业。
偷盗会障碍自己往生。
本课脉络
藏传净土法值得每位佛教徒学习。
对僧财应谨慎取舍。
在一切偷盗中,果报最可怕的是盗窃僧众的财物。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藏传净土法值得每位佛教徒学习。
1.净土法门在藏地弘扬广泛。
①萨迦、噶举、格鲁、宁玛等所有宗派都学习净土法。
②显宗、密宗都有净土法。
③受众范围广泛:僧俗信众乃至高僧大德都学修净土法。
2.藏传净土法有很多不共特点。
①理论上:各教派上师以教理详细阐述。
②窍诀上:有很多殊胜教言。
③实修上:有很多殊胜仪轨。
3.仅满足于了解一个宗派教义的行为不合理。
①现状:对开放时代的新产品能接受,却排斥自宗以外的其他宗派。
②世间角度:没有开阔的心胸,思想没有与时俱进。
③出世间角度:不符合佛法。
④【教证】弥勒菩萨《经庄严论》:“菩萨习五明 ,总为求种智。”
4.应该学习藏传佛教的殊胜教言。
①广闻博学其他宗派的教义,对自己的修行有益无害。
事例:有些不闻思教理的人,在学习了藏传佛教的教言后受益匪浅。
②应舍:观念狭隘,坐井观天。
③应取:主动学习其他宗派的教义,获得利益。
二.对僧财应谨慎取舍。
1.在家人没有权利享用僧财。
① 【教言】弘一大师:“若有人问:白衣能否享用僧财?答:若是对三宝无有信心者,可以让他享用,以避免他产生讥嫌心;若是对三宝有信心、相信因果之人,则应对他说僧财难消,不要让他享用僧财。”
②应谨慎对待僧物。
A.随便将僧众的财物送给在家人的行为不合理。
B.僧众开许或为僧众发心做事的情况下,在家人享用僧财没有过失。
a.【教证】《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
b.【事例】根据教证以及全体僧众一致同意,学院允许居士们享用法会期间的斋饭。
③谨慎取舍因果。
A.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取舍因果。
B.学院对在家人享用僧财方面特别谨慎。
a.除了法会供斋以外,僧众没有开许的情况下,从未让在家人享用过僧众的财产。
b.学院给世间人送东西时从来不动用三宝的财物。
c.学院没有对居士定期发放生活费。
原因:把僧众的钱财送给居士,只会对他们有害无益。
C.寺院管理人员应舍的行为。
a.将信众供养的钱财混用。
b.用三宝的钱财做世间善事。
原因:三宝钱财做世间善事也是错因果的。
c.送给亲朋好友、领导官员等在家人。
④执事员涉及很多因果取舍。
A.乐达比丘的公案。
a.因:擅自享用僧财并分给亲朋好友。
b.果:
⚫转生为形似巨大树干的众生,有无数只小虫吃着它的身肉。
◾原因:众生业力差别感召的所依之身各不相同。
◾业力成熟时会感召稀奇果报。
【事例】新加坡一个老人的头上长有牛角。
【事例】江油地区某人白天与常人无异,晚上却人首蛇身,三年后恢复成正常人。
⚫命终后还要堕入地狱中。
B.罹患各种怪病感受痛苦是往昔业力所致。
a.表现:因之而死去;或虽没死,病却一直治不好,恒时感受剧烈的痛苦。
b.果报有轻重差别。
⚫业力重:
◾表现:打针吃药、念经作佛事都不起作用。
◾喻理:给彻底坏掉的种子浇水也不会发芽。
⚫业力轻:
◾通过治疗、作佛事会有一定的作用。
◾喻理:损坏的种子虽然发芽但有残缺。
C.每个人都应相信因果之理。
a.原因:这个世界是业力的世界,业力成熟时非常可怕。
b.舍弃错误的言行。
⚫嘴上说因果不虚,但心里并不相信这些道理。
⚫在行为上没有如理取舍因果。
c.应该表里如一地诚信因果、取舍因果。
D.执事应谨慎取舍因果。
a.龙树菩萨曾发愿:“但愿我不转生为,纠察炊事管理僧 。”
b.因涉及因果取舍,执事要做到方方面面圆满很困难。
⚫当得好会起到护持僧团的作用,功德很大。
⚫有意无意错乱因果的后果会非常可怕。
⚫事例:以维那师念经多少、快慢对僧团有影响,说明执事员不好当。
E.都应重视因果法。
a.很多道友都很害怕因果。
b.上师自己对因果也特别害怕。
原因:因果非常微细,在为僧众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乱之处。
c.为了避免错乱因果,僧众一起抉择。
⚫僧众有权决定涉及僧众利益的事情。
⚫四位以上的比丘作决定,就算是整个僧众的决定。
⚫学院在处理大众的财产时,也以僧众的名义做决定。
d.为了保护自己而放下为僧众的发心,耽误了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有很大的过失。
2.破戒的出家人无权享用僧财。
①破戒者享用僧财的过患。
A.破戒之人占据僧众的位置,或者使用经堂的坐垫等,将堕入地狱或转为患麻风病的旁生。
B.【教证】律藏:“破戒者若跨一步,进一口食一碗水,仅此享用僧众物,则为邪命堕地狱。”
C.不开许破根本戒者与僧众共住,也不开许他们享用僧众的财物,否则这些人一定会堕入恶趣感受痛苦(别解脱戒观点)。
②戒律不清净者最好不要再和僧众共住,也不要再享用僧众的财物。
③破戒之人好好忏悔,也能清净破戒的罪业,死后不一定会堕入恶趣。
3.上师开示。
①每个人都应通达业因果道理。
A.出家人更应精进闻思。
a.很多出家人因为错乱因果,死后惨堕地狱。
b.应舍的心态:只有在家人才需要闻思佛法,而自己已经出了家,不需要再闻思了。
B.任何人都要闻思佛法。
原因:如果对佛法一窍不通,经常造违背因果的恶业,决定逃脱不了恶趣的果报。
C.修持净土法门的人也需要了解因果道理。
a.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十分颠倒的。
b.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广行上供下施。
c.不积累资粮,反而大造偷盗等恶业,连转生善趣也不可能。
d.因偷盗少许财物也可能堕落。
【公案1】一出家人因偷少许财物而转生为蛇。
【公案2】一天女因偷一朵花而堕落。
②要杜绝一切形式的偷盗。
A.不能偷活人的财物。
B.不能偷死人的财物。
原因:尸陀林中的财物以及尸体身上的财物也是有主的。
C.为了他人的利益也不能偷盗。
【公案】德洛巴菩萨因偷盗七粒芝麻而延误几年登地。
D.一定要从细微处取舍因果等。
事例:世间损坏公物不赔、贪污、偷盗等普遍存在,而佛教团体会主动赔偿损毁的物品。
③佛教的精神很崇高。
A.接受佛法的教育对社会有很大的利益。
B.舍弃愚痴的想法和行为。
a.不愿意学习佛法,也不愿意过正常的、清净的生活。
b.对颠倒之事有兴趣。
c.和周围的大环境同流合污。
三.在一切偷盗中,果报最可怕的是盗窃僧众的财物。
1.盗窃僧财的公案。
①《台州佛教》:成都光宝寺执事僧将供养僧众的一瓶金银埋藏在床下,死后变成一头牛挖取出财物,僧众将瓶中的金银妥善处理,并且购买此牛放生在寺内,牛常去经堂听法,最后以狮子卧式死去。
②唐代汾州伯达僧人在担任库房执事时常盗用公钱买酒喝,死后转生为牛,大众为它忏悔受戒。(详见法本P223-224)
③汉地僧照禅师曾经私自用过僧众一撮盐,之后罪业相起,眼前出现大如山一样的盐堆,便变卖衣资,买了很多盐偿还给僧众。
④毗婆尸佛时代一位比丘将商人供养僧众的珍宝据为己有,还狡辩抵赖和粗语怒骂僧众,死后堕入地狱等恶趣感受无量痛苦,贤劫千佛都将携众生到此并讲述造恶始末。(详见法本P224)
⑤迦叶佛时代的一个僧执将化缘的钱私自享用并分给亲朋好友,死后转生为庞大饿鬼,浑身遍燃火焰,被许多猛兽啃食。(详见法本P222-225)
2.念佛的人一定要懂因果并如理取舍。
①多看因果方面的公案促进自己取舍因果。
②观念要有大的转变。
A.法王如意宝讲过:以前,中国搞集体合作社,所有的财产都是公家的,人们觉得公家的财产谁都可以贪污、占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些人出家后还是喜欢占便宜,经常做各种偷盗行为。
B.今后不要再偷盗,特别是不要偷盗僧众的钱财。
C.钱一分一厘都不错乱,自己的钱就是自己的,别人的钱就是别人的。
③偷盗会障碍自己往生。
A.不懂因果,造了许多自性罪和佛制罪,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B.在严格取舍因果方面长期努力,最后一定会有明显的改变。
④应取。
A.观想:诸佛菩萨恒时以智慧眼观照着我,无论如何我都不能造恶业,否则实在是太惭愧了!
B.心里有正知正念,实际行动中会如理地取舍因果。
编辑:定解E11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