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49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学习公案的重要性。

①公案和颂词的讲解有一定的区别。

②随学高僧大德传法方式。

A.颂词:根据科判和讲义进行广泛的讲解。

B.长行文:一边给弟子传授一边随文解释。

③学习真实公案,能让自己得到很大启发,对自己修行有很大帮助。

事例:法王如意宝传讲《释迦牟尼佛广传》、《百业经》、《贤愚经》中的公案对弟子们帮助非常大,对上师的修行起到很大作用。

2.法要入于自心才能得到利益。

①两种人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A.根机太钝,不管怎么努力也听不懂上师讲的道理。

B.比较聪明。

a.从文句上理解法义没有问题。

b.相续中存在许多粗重的烦恼。

§  傲慢心——这些公案是简单的故事,像我这样的人不会不懂!

§  怀疑——这些道理到底对自己有没有利益?

§  邪见。

②如何对治。

A.根基愚钝者应长期坚持闻思。

a.一天两天的学习不可能通达佛法。

b.只有长期学习才会像云开雾散一样遣除相续中的无明愚暗。

B.比较聪明的人应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a.不管深法还是浅法,都要以恭敬心来听受,且把法义落实到自己的心上。

b.在产生邪见和怀疑时,要虚心向有经验的道友请教。

③学习佛法时,一定要真正进入状态。

A.懂得所闻之法的意义。

B.以清净如法的心态学习。

C.舍弃不如法的状态。

a.身体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心里却杂念纷飞。

b.没有专注于法义,甚至产生各种烦恼。

 

二.邪命养活的果报。

1.邪命养活和不与取无有差别。

①邪命养活的概念及表现。

A.破戒之人伪装成具戒者。

表现:相续中没有任何戒律,装成守持清净戒律。

B.行非法之辈假装为如法行者。

表现:暗地里做杀盗淫妄,表面上却装着行持善法。

C.狡诈之徒冒充成就者。

表现:本来没有功德,甚至连基本的出离心和信心都没有,却打着“活佛”、“法王”、“成就者”的旗号。

D.以种种方式欺骗众生,聚敛大量的信财和亡财。

②邪命养活有五种: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③知惭有愧者绝不会邪命养活。

A.【教证】《入行论》:“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B.应舍:只要能得到名闻利养,可以使出各种卑劣的手段。

2.邪命养活的果报。

【教言】国王松赞干布:“若集信财、亡财养父母亲朋等,则集财者将转生为骆驼,享用之人将转生为骆驼崽,那些施主将转成骆驼的主人。需要如是还债。”

3.上师教诫。

①不要以邪命的方式来聚敛信财、亡财。

②施主在供养前要详细观察供养对境是否为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者。

A.如果对方具有这些功德,自己的供养就不会虚耗。

B.否则供养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4.享用信财、亡财而堕落的公案。

①【公案】大成就者唐东加波超度石头中的大蛇。

A.公案启示。

a.无有功德者没有资格享用信财、亡财。

b.圣者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B.享用信财。

a.具功德者可享用。

§  具功德是指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

§  【教证】《戒律花鬘论》:“无学道者主人享,有学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到开许而享用。”

§  【教言】扎嘎活佛:“摧毁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以主人的方式享用信财,预流果等有学道者以接受信士供养的方式享用信财,具足清净戒律并精进闻思修行的僧人以世尊开许的方式享用信财。”

b.不能享用信财。

§  不具清净戒律者。

§  虽具清净戒律却没有闻思修行功德之人。

c.具足条件者可以适当地接受信众的供养。

§  具足基本的戒律(不破根本戒)。

§  有一定闻思修行的功德。

§  相续中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②【公案】竹庆仁波切圆寂时,因生前接受超度亡者的供品却没有念经回向,对自在往生获得成就形成一些障碍。(详见法本P231)

A.在信财和亡财中,亡财更可怕。

a.一定要特别警惕亡财。

b.如果接受了亡财却什么经都不念,这是非常危险的。

B.以清净心对亡人念诵《金刚经》、《普贤行愿品》、观音心咒等经咒,之后可以享用一些亡财。

C.一定要经常为与自己结缘的众生念经回向。

③【公案】法王噶玛巴超度磐石中的旁生。(详见法本P231-233)

A.公案启示。

a.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

§  在旁生身体外啃噬它的白色含生是享用活人信财的异熟果报。

§  在旁生身体外内噬它的黑色含生是报享受死者亡财的异熟果。

b.生前以诚挚的信心猛厉祈祷上师本尊非常重要。

B.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供养。

④【公案】卡绕巴尊者讲述鹞鹰转生为“马上仪轨上师”后下堕感果。

A.鹞鹰转世。

a.鹞鹰转生为短命的富裕牧民之子。

b.转生为事业及为广大,因骑马时为亡者做超度得名“马上仪轨上师”。

c.“马上仪轨上师”离世后变为恶蝎,被困在岩石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B.公案启示。

a.注重取舍因果,否则有死后堕落的命运。

b.为避免感受因享用了信众过多供养的可怕果报,一定要好好念经忏悔。

§  【公案】西藏的黑马喇嘛因为享用信财,死后转生为雅卓耶湖中的一条大鱼。

§  【教证】《念住经》:“何人以邪命,少许维生活,将沉于粪泥,为诸昆虫食。”

 

三.对出家人应观清净心。

1.对出家人生邪见、毁谤,过失非常大。

【教证】《戒经》:“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

2.在家人一定要观清净心,不能随便宣扬出家人的过失。

【教证】《地藏十轮经》:“轻毁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人者,即是轻毁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

3.即使一个人不具净戒,但仅仅身穿出家法衣也有很大的功德。

【教证】《阿含经》:佛说当来末法时代,有披如来袈裟者,纵然失坏律仪,左边抱男孩,右边抱女孩,吹箫卖唱于街头巷尾,这样的人也能作人天福田。

4.评论出家人一定要慎重。

①有些经典中说,见到不如法的现象应该说出来。

【教证】《宝箧经》:“对破坏教义之言行应予以破斥,对其不破斥者非我弟子,对其进行破斥者是我弟子。”

②上师观点。

A.如果是真正以好心救护他人,指出他的过失应该没有过失。

B.因果非常微细,连十地菩萨也难以彻底通达,说出家人的过失到底有没有果报确实不好讲。

 

四.正确对待信众的供养。

1.恒具正知正念,不要再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

①施主财物来之不易,定要珍惜。

【名言】《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②不随意浪费施主的财物。

2.信财难消,要常怀感恩心和惭愧心。

①【教证】古德:“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②应舍:理所当然的心态享用。

3.真正的修行人不随便接受供养。

①随学大德。

A.从不轻易接受供养。

B.即便接受供养,也会小心谨慎使用,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剩余的钱都做上供下施。

C.要求身边眷属警惕信财。

②与这些大德结缘的众生真正得到了利益。

4.享用信财和亡财的果报。

①【公案】拉萨大格西因信财增多没有了以前的修行境界,做了灭财佛事后得以恢复。(详见法本P237)

②享用信财和亡财太多的过患。

A.蒙蔽自己的相续。

B.修行境界会丧失。

5.上师教诫。

①注意取舍因果,在受到恭敬供养时一定要小心。

A.信众的恭敬供养对修行人不一定是好事。

B.修行人应把持自己。

a.公案中很多当事人因为信众的恭敬供养而堕落。

b.【教证】寂天论师:“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傲,殁后定生惧。”

②内心诚信因果。

A.诚信因果的表现。

a.内心深处害怕因果。

b.说话做事一点都不敢违越因果。

B.出家人一定要注重因果,要尽量过清净、如法的生活。

a.绝不能肆无忌惮地聚敛信财、空耗信财。

b.只能合理、适当地接受一些信财,然后小心谨慎地使用信财,并经常为施主念经回向。

C.在家人在钱财上很清净,除了合法的收入外,不接受不清净的钱财。

D.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a.先有取舍因果的基础,才谈得上修行成就、获得解脱。

b.一定要多听闻因果之理,认真思维因果之理,并起到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如理取舍因果。

【教言】麦彭仁波切:“想要如理取舍因果,离不开上师三宝的加持”。

c.在上师三宝加持下,取舍因果越来越细微,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越来越强,因缘具足时容易证悟心性。

E.长期闻思修行,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自相续就会逐渐改变,最终具有如理取舍因果的能力。

③懂得佛法的道理很重要。

A.喜爱世间法,不能专心行持佛法,导致自己修行不能成功。

a.应取。

§  对世间的琐事没有兴趣。

§  对业因果的道理却兴趣浓厚、信心十足,且不容易产生怀疑。

b.应舍。

§  对世间法兴趣十足。

§  对业因果的道理却没有兴趣,而且还半信半疑。

§  不管上师怎么开导,始终无法化解内心的怀疑和邪见,还经常冒出诋毁的念头。

B.如理如法地断恶行善,不堕两边。

a.根本不在乎断恶行善,造了许多恶业,还认为自己能获得解脱。

b.反应过度。

c.没必要因产生分别念而难过。

§  不仅凡夫,圣者也有分别念。

§  八地菩萨还要断除三轮的虚妄分别心。

§  产生分别念、贪嗔痴等烦恼很正常。

C.初学佛法的人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D.要有辨别的智慧。

E.应广泛深入地闻思佛法!

 

编辑:定解E11

审核:定解E10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