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50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应推广佛教教育。

①原因。

A.修行人应懂得十不善业的道理。

B.汉地信佛的人多,真正懂佛法的人很少。

②对不同的人开展不同的教育。

A.儿童:从小在心里播下佛法的种子,为以后真正诚信佛法打下基础。

a.以世间许多经历说明小时候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

b.佛法教育对孩子的这一生以及以后的生生世世有很大利益。

B.年轻人:必须认真闻思修行,避免学佛成为一种形象。

a.没想过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没想过成佛后度化众生的人不算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b.为了转变佛法衰败的局面,有时间、有精力的年轻人一定要精进闻思修行。

C.老年人:明白最基本的佛理,在此基础上断恶行善、好好念佛。

a.尽量少参与世间的琐事,多修持临终时无有后悔的善法。

b.不抓紧时间修持佛法,一直在浑浑噩噩中等死的人,死后的去处肯定不好。

③上师希望。

A.在一个地区至少要有一批明白佛法、行持佛法的人,在临终时能对解脱有一定的把握。

B.好好考虑佛法教育的道理,拿出实际行动学习佛法,同时要尽量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2.闻思修行很重要。

①菩提学会是闻思修的道场。

A.教育是学校的命根,没有教育的学校名存实亡。

B.菩提学会的存在是为了向大家提供闻思修行佛法的机会。

C.应舍。

a.进入菩提学会后不闻思修行,形象上的东西搞得很漂亮。

b.怀着其他目的加入菩提学会,不但不闻思修行,还要另搞一套主张,影响大众的闻思修行。

D.应取:真正关心菩提学会,言行一致。

②闻思修功德不可思议。

A.唯有闻思修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B.闻思修行和世间的娱乐不同,即便听闻一堂课,其价值也无法衡量。

C.传法时引用的教证和教言都有加持,掌握并运用于生活修行,肯定会得到很大利益。

③机会得来不容易,避免无所谓的态度。

A.弟子角度:除了少数具大福报的人以外,很少有人能在十年、二十年一直听法。

B.上师角度:很少有人能一生不断地传法。

C.现在学习佛法的机会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有。

D.有了学习佛法的机会时,一定不要轻易放过。

④一定要用心学习。

A.哪怕每堂课只学到一个道理,日积月累下来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B.动物通过长期训练会掌握复杂的技巧,人长期在佛法上闻思熏修,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3.因果真实不虚,善法的功德和恶业的过患能促使我们断恶行善。

4.在家人想出家,应慎重考虑。

①表现:有些人遇到挫折之后就很想出家。

②出家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A.想出家的想法很好,出家后修持佛法很方便。

B.如果出家后不能持戒,一直享用僧财非常可怕。

③刚学佛的人想出家,可以先以居士的身份学佛,等因缘成熟时再出家。

④出家受戒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

A.居士都当不好,当出家人就更困难了。

B.沙弥戒都守不住,要守比丘戒就更困难了。

 

二.破戒者不得享用僧财和信财。

1.破戒者享用信财罪业大。

①以对比方式宣说。

【教言】博朵瓦格西:“在家人天天造十不善业,也不如戒律不清净之人享用一口信财的罪大。”

【教证】《呵责破戒经》:如果一个在家人天天造杀盗淫妄等不善业,这个过失当然非常大,但相比之下,戒律不清净的出家人享用信财的过患更大。

②以公案方式宣说。

A.《宝蕴经》公案:世尊宣讲享用信财的过患,五百比丘还俗,两百比丘发誓未证果之前不享用信财,佛陀均赞叹。

a.真正的修行人都畏惧享用信财。

§  享用信财有很大的过患。

§  藏族人一般都要供养自己家的出家人。

§  注重因果的出家人根本不享用僧众的财产。

b.肆意享用僧财果报严重。

§  应舍。

§  不在乎因果,自己没有任何清净戒律、闻思修行的功德,还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的财产。

§  以各种手段骗取信众的供养,或者利用权力贪污、挪用僧众的财产。

§  把僧众的财产送给亲朋好友等在家人。

§  应及时忏悔,否则果报追悔莫及,甚至即生感受痛苦。

B.享用僧财即生感果的公案:唐代的僧觉出家后屡次偷盗寺中的财物,担任执事的职务后大量盗用常住的钱财,即生便活着入地狱感受痛苦。

a.出家角度。

§  戒律不清净也不精进闻思的出家人,不如做一个在家人。

§  出家人应舍弃以做善事为名向信众化缘,将信众供养的钱做违背戒律的坏事的行为。

§  出家人应反思自己出家的意义。

§  谨慎思维因果。

b.在家人要对出家人观清净心,舍弃错误的看法。

§  出家人什么工作都不干,人们还得天天供养他们。

§  出家人是社会的负担。

c.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如法的现象。

§  以前的修行人很注重因果。

§  一碗青稞许的钱财都不偷盗、不浪费。

§  把一切钱财都用于上供下施等善法上。

§  现在严格取舍因果的人很少,有些人偷盗、挪用的金额巨大。

§  如今物质文明发达,人们很难经得起经济大潮的冲击。

§  缺乏对佛法的闻思。

§  不闻思佛法就不知道取舍因果。

§  造错乱因果的恶业,还以为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大。

C.使用少量僧财也会感受痛苦:隋朝僧人道明生前取过僧众一束木柴忘记赔偿,去世后堕入地狱受苦。

D.教诫:要相信公案是真实不虚的,学后应如理取舍因果。

③以教证说明。

A.《弥勒狮吼经》:“宁可一日还俗一百次,戒律不清净之僧人切莫享用信财。”

B.《教比丘经》:“不守出家之学处的人,身著出家装束享用信财亡财,不如做一位正直的在家人。”

C.《毗奈耶经》:“宁可去食用,诸燃火铁球,不具戒律者,切莫食信斋。”

D.《涅槃经》:“宁可食烧石,饮用铜熔液,不守净戒者,不应享斋食。”

E.《宝积经》:“破戒之诸人,虽身著法衣,唐捐信财故,如吞烧铁球。”

2. 只有戒律清净和闻思修行者可以享用施主的供养。

①除了具有成就和离患这两种功德的人之外,任何人都没有享用信财的权利,无功德者即便吃一口信财,也将感受千倍的异熟果报。

②【教证】佛经:“施主以信所施财,具德离患我开许,不具此者食一口,亦将还债如山王。”

③不好好取舍因果的出家人还债时会很苦。

【公案】北周僧人慧旻因盗取僧财以及破戒后使用信财,死后转为一头牛运货,后绝食而死。(详见法本P249)

3.上师开示。

①造下重罪后依靠具德上师也无义。

A.【教言】持明无畏洲大师(智悲光尊者):“重罪之人呼师救,死时虽供牛马匹,除非十地自在者,切莫指望如我者。”

B.平时一定要少造恶业,多行善法。

C.指望在临终时上师像扔石头一样把自己扔到清净刹土是不现实的。

②做如理如法的供养者和受供养者。

A.供养者:以清净心供养破戒僧人一样有功德。

a.供养破戒者确实没有供养具戒者功德大。

b.【教证】《念住经》:“对破戒者供养财食的施主可转生于善趣。”

B.受供养者。

a.古今有别。

§  往昔佛法兴盛的时代,有许多守持清净戒律的修行人,如阿底峡尊者从未违犯过别解脱戒。

§  末法时代的众生烦恼炽盛,环境污浊,凡夫人戒律一尘不染是很困难的。

b.有条件可以不接受信财和僧财。

c.合理、适当的接受供养,之后经常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

§  平时多念有加持力的心咒或者佛号。

§  《诸佛菩萨名号宝珠鬘》:念从药师琉璃光如来到迦叶如来之间二十五位佛的名号可以清净盗窃三宝财物的罪业。

§  【教证】佛经:“若以后悔心及畏惧心享用信财,也可减轻其异熟果报。”

d.修持净土法门者,肆无忌惮地享用黑财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大障碍。

③有权有势的人造的不与取罪尤为严重。

A.执掌大权的人本应合理地收取赋税,如果不顾王法搜刮民财,这也是一种不与取。

a.过患:

【教证】佛经:搜刮民财的大官多数转生到恶鬼、恶龙之中。

b.【公案】莲童王子执政六十年,造了很多享用民财的罪业,堕入地狱长达六十劫。

B.大人物容易造可怕的罪业,包括聚敛民脂民膏、发动战争等。

a.【谚语】藏地说法:“要转生为人之前会变成狗,要堕入地狱之前会变成大管。”

b.事例:以屠宰厂的屠宰任务说明,被屠宰动物的死亡和很多官员有直接关系。

C.出家人中某些大权在握的人也会造下严重的恶业。

【公案】《大圆满前行》:所寺院管理僧财的监院师转生为被许多小虫啃食的大青蛙。

 

三.每个人都应断除不与取。

1. 断除不与取有无量功德:若能做到纵遇命难也不偷盗,以后必定会生于善趣,成为受用圆满、拥有国政、七宝的国王等富贵之人,而且无人能损害他的财富,可以自在地享用财富……

2. 出家人绝对要断除一切不与取。

3. 在家人若能断除不与取,即生中很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和事业成功。

4.断除偷盗的功德描述。

①【教证】《十善业道经》: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如果一个人不偷东西,众人都很信赖、喜欢他。三、人不欺负。断除偷盗之人不会受欺负,而偷盗之人则经常受欺负。偷东西的人总是被人们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甚至他到别人家做客时,主人也会对他特别防范。四、十方赞美。十方的人和非人都会赞美不偷盗之人。五、不忧损害。不偷盗之人无需担忧有任何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不偷盗之人在大众之中不会有畏惧感。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不偷盗之人常怀有布施的善心。十、命终生天。

②【教证】佛经:“何人断偷盗,恒喜于布施,不行窃取者,彼等转善趣。”

 

四.上师教诫。

1.应精进行持善法。

①人生非常短暂,应该以行善度过一生,哪怕能把一种善事做圆满也很好。

②【教言】明代一元禅师:“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

③要在行持善法中度过每一天。

2.学习因果法门非常重要。

①如果听到善法的功德很欢喜,听到恶业的过患很害怕,这是对佛法有所领悟的好现象。

②对佛法有所领悟之后,每个人的行为自然会有所转变,这对生生世世都有很大意义。

3.应精进闻思修行。

4.祈祷诸佛菩萨加持:愿每个人的相续中生起佛法的智慧并如理行持佛法!

 

编辑:定解E11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