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53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应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再度化众生。

①直接发愿去度化地狱众生不合理。

A.若以业力转生于地狱的凡夫,连自救都无暇。

【教证】《地藏经》:要前往地狱,“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B.救度众生并非想象般容易,救度地狱众生更困难。

a.【教言】法王如意宝:“有些人发愿死后到地狱救度众生,这是自不量力的说法,如果连救度人间苦难众生的能力都没有,要到地狱里救度众生就更困难了。”

b.事例:能力有限,放生能救度的生命。

②修行人合理的做法。

A.随学法王如意宝发愿。

a.以前法王如意宝多次发愿:去世后首先往生极乐世界,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到等持、神通、智慧等无量功德后,再回到娑婆世界度化无量众生。

b.【公案】宋代元照律师,对往生净土没有兴趣,发愿常居娑婆浊世、拔济苦难众生,还诋毁修净土法门的人,后来拜读了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 “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以后他痛悔前非,一心修持净土法门。

B.不离上师三宝   。

a.凡夫未得无生法忍,不能离开佛陀。

【教证】论典:“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附枝。不能远去。” 

b.不要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需要往生极乐世界,可以直接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

c.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凡夫人暂时会出现一些修行境界,但并不稳固,也很容易退失。

C.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常随阿弥陀佛。

a.发愿来世往生净土并恒常不离阿弥陀佛。

b.从现在开始就要时刻不离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要忆念、祈祷阿弥陀佛。

c.以上师瑜伽(道灌顶)修法经常观修。

§  观想上师的三处发光融入自己的三处(上师眉间白色的“嗡”字进入自己眉间,上师喉间红色的“阿”字进入自己喉间,上师心间蓝色的“吽”字进入自己心间。)

§  观想上师化光从自己的梵净穴融入心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变成无二无别,如是清净四种障碍,获得四种灌顶,现前四身果位。

§  可将阿弥陀佛的本体观为上师而如是修持,这样就能恒时不离上师阿弥陀佛的加持。

§  上师瑜伽的观修具有远超过世间法的功德。

2.按次第闻思修行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①净土法是应机法门,人人都要修持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②修持净土法的修行次第。

A.首先懂得十不善业。

B.之后遮止十不善业。

C.在此基础上精进念佛,才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

D.次第修行的必要。

a.极少数人:因前世造了殊胜的善根,今生只要念一句佛号,临终就能顺利往生。

b.大多数人:必须要按照上述次第修持。

3.十不善业的道理应该牢记。

①听课时要作笔记。

②课后要多看法本,应该依止法本这个没有嗔恨心、有问必答的好上师。

③不能停留在十不善业的理论上,应当反观自身,一定要断除恶行。

 

二.详细宣讲离间语。

1.定义:挑拨他众之间和睦关系的语言。

2.分类。

①按后果的严重性分类。

A.大离间语:

a.指破坏和合僧,即挑拨佛陀和眷属之间的关系。

b.如今佛陀已涅槃,舍利子、目犍连二大尊者又不在世,不会出现真正的破和合僧。

c.类似大离间语。

§  挑拨高僧大德和眷属之间的关系。

§  挑拨师徒关系。
挑拨金刚上师和弟子毁坏他们之间的密乘誓言,果报相当严重。

§  挑拨寺院之间的关系。

B.中离间语:

a.指破坏寺庙之间的关系,或者破坏四位僧人以上、八位僧人以下的两群僧人之间的关系。

b.以语言挑拨离间上师之间关系的行为,是堕入无间地狱的因。

c.由于寺院与寺院之间、僧人与僧人之间不和合,他们的在家信徒也人云亦云,最后所有僧俗都造了可怕的罪业

C.小离间语:

a.指在关系融洽、友爱和睦的僧俗男女两人以上,或在邻里之间、夫妻之间说东道西、搬弄是非、制造不和,使她们产生怨结、发生争斗。

b.这种离间语是最普遍的,过患很严重。

【公案】安庭柏擅长挑拨离间,最终业力现前,脸生疮、口舌化脓,在号叫中悲惨死去。

②按离间语的方式分类。

A.直接离间语:即直接说挑拨的语言。

B.间接离间语:表面上似乎不是挑拨,甚至听起来像是在和合双方,但真正的目的就是挑拨离间。

3.过患。

①说离间语者会造下可怕的罪业。

②【公案】《百业经》《毗奈耶经》公案:当事人因为说一次离间语而长劫在地狱感受痛苦,从地狱出来后还要感受余报。

③自己直接说妄语或通过谄诳手段搞离间以及怂恿别人说离间语的罪过是相同的。

④不论出家、在家,千万不要说离间语。

⑤大离间语的过患。

A.无恶不造。

【教证】《佛说华手经》:“恶口而两舌,好出他人过,如是不善人,无恶而不造。”

B.果报近似无间罪。

【教证】《文殊根本续》:“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之棍子一般的人,此人死后会立即堕入无间地狱。”

C.对众生有很大害处。

a.【公案】提婆达多破和合僧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无法生起善根。

b.若挑拨僧众发生纠纷,直至僧众没有和合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为生嗔心而堕入地狱,而且好似焚焦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所在地数由旬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的功德。

4.等起/意乐:贪嗔痴三毒。

5.果报。

①异熟果:相应堕入三恶趣。

②等流果。

A.即便转生为人,也会眷仆不和,而且不愿意住于一处,心态很不稳定,始终飘来飘去的。

B.无论前往哪里都会遇到说离间语之人。

C.而且生生世世喜欢说离间语。

D.与别人始终处不好,受到他人憎恨,受欺负,即使换一个环境还是同样的命运。

③教证说明。

【教证1】《正法念处经》:“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生处常凡鄙,在于恶处生。”

【教证2】《华严经》:“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眷属乘离,二亲族弊恶。”

④要重视因果。

A.因果律非常微妙,即便说一次离间语,也会在说者的阿赖耶上熏入恶业的种子。

B.要重视对因果法的闻思。

6.忏悔离间语:念诵佛号、心咒、读诵般若经典或者缮写大乘经典。

【案例】《阅微草堂笔记》书生帮助女鬼抄经,使她脱离恶趣。

 

三.上师教诫。

1.修行的环境非常重要。

①应远离不清净的地方。

A.在发生过破坏僧团、批斗上师、被破誓言者染污等事件的道场修行,不但不会产生功德,反而会违缘重重。

B.在信心、悲心等善念难以产生,而贪心、嗔心等烦恼却不断涌现的地方,也很难产生修行的功德。

C.【教证】《劝发胜心经》:“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

②好的地方很容易产生修法的功德。

【事例】法王如意宝在建立喇荣五明佛学院时,制定了三大纪律——团结和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法王平时也经常强调僧众要团结,全院一直和合融洽,闻思修行很有成就。 

2.应护持自己的口。

①说离间语的人给整个团体带来危害,不受人欢迎。

【公案】六群比丘在僧团中说是非,搅得僧团不安宁,佛陀呵责他们后,要求僧团遮止离间语。

【事例】单位不愿意录用搬弄是非的员工。

②应痛改前非不再说离间语。

A.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以前造的口业。

B.不要再说离间语,也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语言。

C.造离间语恶业之因。

a.缺乏正知正念。

b.习气太重。

c.凡夫人喜新厌旧、轻浮薄荡、杂念纷纷。

3.修行人不轻信是非之辞。

①不因谗言被离间。

A.登地的圣者不至于被离间语搞破关系,凡夫人很容易因谗言而分道扬镳。

B.不因谗言而舍弃道友。

a.【教证】《律藏》:“信任陌生人,依止恶劣者,草率舍弃友,愚者三法相。”

b.【教证】《律藏》:“不因他语舍友伴,应当观察他人言,欲挑拨者寻时机,是故莫依离间语。”

C.应详细观察。

D.不被离间之理。

a.无论出家、在家,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兄弟姐妹。

b.修持净土法门者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道友。

②他人来说过失时的应对。

A.应取:默默念心咒,假装没听清,假装打瞌睡,把话题岔开。

B.应舍:谈到佛法时奄奄一息,一谈是非则兴致勃勃。

4.应远离恶人、亲近善友。

①应远离离间语者。

A.说离间语者的法相:虚伪不实、不知羞耻、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心灵肮脏、两面三刀、胡说八道的人好说离间语。

B.一刹那也不应与离间语者相处。

【教证】《因缘品》:“无信吝啬者,挑拨离间者,智者勿亲近,莫交往恶友。”

②亲近善友。

A.善友的法相:爱看经论,喜欢聊信心、出离心方面的话题。

B.善友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终生都会收益。

③远离恶友。

如果和不三不四、颠颠倒倒的人接近,会彻底毁坏自己的相续。

④所遇之人和自己的福报有关,但都应尽量远离恶人、亲近善友。

 

编辑:定解D53

审核:定解G49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