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通过离间语公案的学习,应随学智者对待离间者,舍弃愚者行为。
通过闻思,尽量断除离间语和恶语,忏悔口业。
掌握恶语的定义和种类。
本课难点
世间家庭、团体、佛教团体的和合,都应不说是非,不轻易相信是非。
正确态度对待上师和道友的批评。
本课脉络
上师开示。
宣讲语恶业之离间语。
宣讲语恶业之恶语。
脉络展开
一.上师开示:
1.忆念祈祷阿弥陀佛。
①不忘上师要求。
A.净土法门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B.平时要经常忆念、祈祷、(晨起、睡前)顶礼阿弥陀佛。
C.长期串习对解脱有利,临终时能很容易忆念和祈祷阿弥陀佛。
②应一心一意忆念、祈祷阿弥陀佛。
A.祈祷之因:阿弥陀佛在接引往生净土上有不共的能力。
B.【教言】法王如意宝:“我们在临终时不能一会儿想宝髻佛,一会儿想药师佛,虽然每尊佛都非常好,但如果自己想得太多,则很难一心专注,这对解脱反而不利。”
③寿命无常,为临终往生清净刹土做准备。
A.为死亡做好准备,随时随地保持正念:如果死亡突然降临,我一定不能忘记阿弥陀佛!
B.随时随地忆念阿弥陀佛,死亡来临时才能顺利往生。
【教言】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临死或中阴时,只要不忘忆念佛陀,仅以此也能往生清净刹土。
C.依靠上师教言和各人的努力,为解脱做准备。
2.有智慧的修行人应谨慎取舍因果。
①要往生清净刹土,除了精进修持往生法外,还要谨慎取舍因果。
A.学习十不善业的道理后应反省自身。
B.要考虑自己离世的把握和未来。
②重视藏传净土法,借鉴其中的理论和窍决,修行一定会更加圆满。
A.讲闻圆满后再学习有一定困难,应抓住当下,认真对待每堂课。
B.把心专注在法义上,每天讲闻一堂课不会觉得困难。
二.宣讲语恶业之离间语。
1.远离挑拨离间的恶人。
①【公案】狐狸离间狮子和牛。
A.因:
a.狮子和牛关系好,狮子惦记牛,经常把肉叼回家吃或藏起来。
b.狐狸吃不到剩肉而生气,装病离间狮子和牛。
B.果:
a.狮子和牛相互产生怀疑。
b.狐狸离间成功,狮子和牛杀死了对方。
②公案意义。
A.在行持善业方面什么都不会,而在造恶业方面却什么都会,这样非常可怜。
B.依止恶友结局可怕,应观察自己依止的人。
a.判断标准:是不是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是不是喜欢闻思修行。
b.认清和远离恶人。
I.道场里花言巧语破坏关系的人。
II.历史上如秦桧离间君臣关系的人。
III.团体中在领导耳边说各种是非的人。
③慎重对待语言。
A.应说真实语言。
a.夹杂分别念,会赋予语言许多内容,并能直接改变事实真相。
b.很多不和合是因为某些语言造成的。
c.【教言】麦彭仁波切:一个人说话一定要公平正直,不能有虚妄狡诈的成份。
d.应取。
I.自己说话公平、正直,发露忏悔以前说过的离间语。
II.对别人的语言不轻信,要反复观察再作决定。
i.身居高位者更要注意他人的语言,防止被利用。
ii.【教言】法王如意宝:当听到别人的话时,不能完全不相信,也不能轻易相信,要经过再三观察再下结论。
B.以所学之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言行。
a.应舍:只是外在的形象有所改变,相续中的坏习气一点都没改,和别人打交道时还是世间的那一套。
b.佛教徒学佛后应有大转变。
2.做不会轻信谗言的智慧人。
①品行高尚之人不会被挑拨离间。
A.如登地的菩萨和世间智慧比较圆满的人。
B.对有智慧的人挑拨离间,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自取灭亡。
a.【公案】狐狸去间离和睦友爱的小狮子和小老虎,它俩没有轻举妄动,经过再三观察,得知是狐狸离间,狮子拍死狐狸,小老虎和小狮子安乐又欢喜。
b.【公案】狐狸想吃到更多的肉,去间离狮子和老虎,狮虎作战前沟通发现是狐狸捣鬼,一起杀死狐狸,关系更加亲密。
c.佛陀告诫:旁生尚且不应离间,更何况是人,所以不要轻信他人的谗言。
②上师告诫:
A.世人散乱放逸消磨时光,可以缘善法选择有意义的电视。
B.以动画形式播放有意义的公案,更有教育意义,儿童应多看佛教电视。
C.不轻信谗言则能与朋友和睦相处。
a.世间:家和万事兴。
b.出世间:道友和合,利益众生弘扬佛法会顺利成办。
3.智者应断除离间语。
①离间语的过患。
A.未来感受被别人说离间语。
a.【教证】《正法念处经》:“若人乐作恶,彼常两舌说。”
b.果报显现:与别人合不拢,“撞鼻子”、“撞耳朵”。
B.离间语者。
a.明知故犯者,无法挽救。
b.不懂佛法者,需要学习佛法。
I.末法时代佛法衰微。
II.佛教徒应大力弘扬佛法,改变大众不懂佛法的现状。
②断除离间语的功德。
A.生生世世能值遇善友,与亲友情意稳固,谁也无法使之关系破裂。
B.【教证】《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宣讲断除离间语的四种功德。
a.于现在世中能令自他和合无诤,所在安乐。
b.以和合故众人爱敬,过去所有离间语罪悉得销灭,于三恶趣心无忧惧。
c.于来世得五种果。
I.能获金刚不坏之身,世间刀杖无能损坏;
II.于所生处得善眷属,无诸乖诤不相舍离;
III.于所生处设不遭遇善友知识为说法,亦能自然觉悟无二法门,于佛法僧深生信向无有退转;
IV.令诸有情一心一事欢喜相向,速能证得慈三摩地;
V.而能劝发一切有情修习大乘令不退转。
d.远离间语,常和合语,得善眷属随顺调伏,乃至涅槃不相舍离。
C.【教证】《十善业道经》中宣讲断除离间语的五种功德。
a.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b.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c.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d.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e.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D.【教证】《正法念处经》:“若人舍两舌,彼人常坚密。”
E.【教证】佛经:“恒时若断除,离间拆散友,喜爱调和者,彼人生善趣。”
③避免再说离间语的方法。
【教证】《入行论》:“如树应安住”。
三.宣讲语恶业之恶语。
1.恶语的定义。
①指刺伤、扰乱他人心的语言。俗语说“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
②上师告诫:修行人应尽量忘记别人对自己说的恶语。
【引申】对于恶法要尽快忘掉,对于善法则要牢记在心。
2.恶语的分类。
①难听的语言:如“杀死你”、“打倒你”、“消灭你”等;
②指责种姓过失的语言:如“你是狡诈者”、“你是盗贼”、“你是屠夫”、“你是妓女”、“你是乞丐”等;
③指责家族过失的语言:如“你家世恶劣”等;
④揭露罪业的语言:如“你的父辈世世代代都如何造恶业”等;
⑤加以谴责的语言:如“你是破戒者”、“你是破誓言者”等;
⑥指出身体缺陷的语言:如“聋子”、“瞎子”、“哑巴”“小矮子”、“大个子”、“大胖子”等;
⑦用旁生比喻人的语言:如“你的脸像狮子脸一样”、“你的声音像狗叫一样”等;
⑧无中生有、捏造抹杀的语言。
⑨《大方等大集经》中宣讲了六十四种恶语。
3.应断除恶语。
①现在社会的颠倒现象。
A.不知廉耻,以骂人为荣,汇集《骂人大全》、《骂人宝典》在网上发布。
B.以骂人展现自己的口才。
②没必要用无比珍贵的人身造恶业。
【教证】:《正法念处经》:“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人身不如法,愚痴空过世。”
③说恶语的原因。
A.有些人养成了恶语的习惯。
B.天生素质差。
C.受环境影响。
④恶语的影响:损坏自己的形象。
⑤恶语的对治。
A.一定要好好忏悔。
B.惩戒骂人者当众重复自己的脏话。
C.随学上师,下决心断除恶语。
4.可以说恶语的特殊情况。
①上师在传授窍诀教言时,为了调伏弟子的相续说粗语是合理的。
A.【教言】阿底峡尊者:“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
B.听到上师批评的语言时,要想到:上师批评的不是别人,上师的每句话都是针对我的,今后我一定要改正!
②只有上师才有资格指出弟子过失,且上师的发心是帮助弟子。
③如果自己真正具有悲心,指出别人过失也是可以的。
事例:无有自私心的前提下,父母为了孩子,老师为了学生,都可以说他们的过失。
④如何面对待上师批评。
A.应舍:猜疑、嗔恨别人打小报告。
B.应取:虚心接受上师的批评。
C.成就者的批评和攻击都有殊胜的密意,有信心的弟子会得到加持。
【公案】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的弟子卡美堪布说话不小心,上师显现上很不高兴,不断用石头打卡美堪布到冰冷的湖中。此后堪布身体的病情逐渐好起来,活到112岁身体依然健康。
5.按对境不同,恶语的过患大小有区别。
①极重:诋毁佛像、佛塔,或者对佛菩萨、比丘、沙弥、上师、父母说粗语。
②非常大:对破戒的比丘、沙弥或者在家男女进行恶语中伤。
③有过失:对旁生说“断角”,“跛足”等恶语。
6.造成恶语的因缘。
①心中产生烦恼。
②口中言说粗恶的语言。
③【教证】《诸法集要经》:“舌如彼炽火,心则如其薪,恶言如猛焰,焚烧诸众生。”
7.说恶语的等起与果报。
①说恶语的等起主要是嗔恨心,也有以其他烦恼而说的。
②无论自己说还是煽动他人说,果报是完全相同的。
③恶语的果报都是不悦意的。
A.异熟果:堕入三恶趣。
【教证】《正法念处经》:“常说善妙语,舍离垢恶语,垢恶语污人,能令到地狱。”
B.感受等流果:遭受众人憎恨。
C.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欢口出恶言。
D.增上果成熟与外境:得到人身也将转生于恶劣的环境,听不到一句悦耳之语。
E.增上果成熟与自身:恒时心情烦躁,遭受众人的憎恨,经常担惊受怕,经常遇到恶友。
④上师告诫:要对口业的过患深刻认识,才有可能改正从前的恶行。
编辑:定解D03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