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应以菩提心和欢喜心摄持一切善法。
应念念不忘父母、上师等的深恩厚德。
忘恩负义之辈必将遭受惨痛的果报。
具足知恩图报的缘起会得天尊帮助。
本课难点
真正知恩图报的高尚之士,即便转为旁生也不忘报恩。
空性并非浑浑噩噩,没有取舍的智慧。
对不念恩德之人,护法神不但不帮忙,反而会制造违缘。
辱骂虐待父母致死等同于亲手杀害父母。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1-6段)
念恩功德极大(7-17段)
恩将仇报的过患(18-25段)
各类不孝顺父母的恶行(26-33段)
子女父母和睦相处,共同营造温馨家庭(34-35段)
上师教诫(36-37段)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1-6段)
1.应以菩提心和欢喜心摄持一切善法。
①听课前应发菩提心。
A.为度化天边无际众生,让他们获得佛果而闻法。
B.作意短暂,功德广大。
C.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是成佛的正因。
②以欢喜心听闻佛法。
A.佛法难闻今已闻。
B.听法功德不可思议。
③以菩提心和欢喜心摄持善法的功德。
A.因心清净故使外在环境宁静。
B.使粗大的分别念逐渐调柔。
C.所做善事吉祥圆满。
④如何修持自心。
A.时刻观察自心并安住。
B.坚持不懈调伏自心。
2.所有人都应学习藏传净土法。
①寂静调柔的甘露妙法。
②言浅义深,认真学习皆可获益。
3.殴打父母的人应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
①多顶礼三宝。
②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三十五佛忏悔文》等经咒。
③如法的忏悔必定能清净相续中的罪业。
4.好好学佛,依师教言,点滴积累善法资粮。
二.念恩功德极大(7-17段)
1.念念不忘父母、上师等的深恩厚德是正士的品质。
①所感恩的对境。
A.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B.有法恩的上师。
C.所有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a.【教证】《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恭敬供养父母、和尚、阿阇黎师故得内髻相。”
b.对有恩之人应发自内心的真诚恭敬。
2.念恩是圣者法相。
①【教证一】《世间正士庄严》中说:“承事应敬者,尤悯无怙众,不忘报恩德,乃是圣者行。”
②【教证二】《格言宝藏论》中也说:“受恩虽小亦不忘,此等即是圣者相。”
3.历代传承上师非常重视知恩报恩。
①【教证】全知麦彭仁波切:“知恩图报之诸人,护法神亦恒守护。”
②法王如意宝显现上非常重视知恩报恩。
4.如来称赞知恩者。
①【教证】《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②【事例】学修很好的道友念念不忘师恩并一直想报恩。
③应知恩念恩并表达感恩之情。
5.即便转为旁生也不忘报恩。
①【事例】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②【公案】比丘的前世是老鼠的父亲,老鼠为了孝敬父亲而经常送食物给他。
6.知恩图报是世间最大的善德。
①【俗语】“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②应想方设法对父母生起感恩之心。
7.有少许恩德之人也不应忘记。
①【俗语】“一饭之德必偿。”
②【事例】学院道友请恩人吃饭。
三.恩将仇报的过患(18-25段)
1.不知恩图报。
①从世间来讲无情无义。
②从佛法来讲非常不合理。
2.恩将仇报是所谓的“以石击打大恩人”
3.公案说明忘恩负义之辈必将遭受惨痛的果报。
①【公案一】猎人杀害救过自己的人熊,结果接受熊肉时,手当即断落在地(《佛本生传》)
②【公案二】有人出卖搭救自己的野兽,即生断臂(《释迦牟尼佛广传》)
4.忘恩负义之辈世间最下劣。
①【教证】全知麦彭仁波切:“一切忘恩负义者,即为人中最劣辈。”
②【事例一】有人不但不孝父母,反而虐待毒打。
③【事例二】弟子无缘无故诽谤大恩上师。
④【事例三】老板亲手栽培的人卷款逃跑。
⑤【故事一】农夫与蛇。
⑥【故事二】东郭先生与狼。
5.佛教徒应知善恶做好人。
①空性不是好坏不分。
②世俗区分好坏,好人得乐,坏人感苦。
6.不知报恩的人甚至比狗还下劣。
【教证】《律藏》:“不知报恩之诸人,视其比犬更恶劣,犬亦知晓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气。”
7.护法天尊必将舍弃不念恩德之人。
①【教证一】莲花生大师:“不念父母师恩时,本尊护法现魔相。”
②【教证二】《二规教言论》:“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③具足知恩图报缘起的人会得天尊帮助。
A. 感恩父母上师的人事业广大,美名流布,一切所作都吉祥圆满。
B. 感恩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8.在团体当中更应懂得感恩。
①西方国家重视团体教育,中国家长灌输“自私教育”。
②佛教徒也需要团体教育。
A.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是我们发愿度化的对境。
B. 身边道友是我们菩提大道上永不分离的好友。
四.各类不孝顺父母的恶行(26-33段)
1.指使父母:在父母尚有劳动能力期间,像对待奴隶一样指使父母做事。
2.不赡养父母:子女享用美食暖衣,父母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3.驱赶父母:等父母老得不能做事时,这些人就把父母撵到城郊或者寺院附近,使父母流浪乞讨,最后冻饿而死。
①【事例一】有些有钱的子女让父母在养老院度过孤独痛苦的晚年。
②【事例二】许多英国父母常年忍受子女的虐待。
4.虐待父母:经常以粗语恶言、残羹剩饭虐待父母,令其备受痛苦。
①原因:子女从小缺乏良好的教育。
②对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A. 上师仁波切:德育工作比知识教育还重要。
B. 佛法与德育内容相通,能够完善人格。
5.辱骂虐待父母致死,和亲手杀害父母没有差别。
①子女今生会遭受各种不幸。
②死后将如坠石般直堕地狱。
6.父母去世后为避免讥笑做表面佛事没有任何意义。
①老人要趁活着时多行持善法。
②子女要趁父母在世时多尽孝心。
A. 应行:多和父母沟通,陪伴父母,经常和父母通电话。
B. 应断:一切向钱看,淡漠家庭和父母。
五.子女父母和睦相处,共同营造温馨家庭(34-35段)
1.父母的行为。
①应断:太多嘴,多管闲事。
②应行:放下一切,专修善法,最好能念完一亿遍或两亿遍心咒或佛号。
2.子女的行为。
①应断:顶撞父母,在衣食方面虐待父母。
②应行:尽力孝养父母,今生来世吉祥顺利。
③【公案】母女过河遇险,因互生善心死后转生天界。
3.最好对一切众生怀有善心,至少对自己的恩人怀有善心。
【教证】《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报恩、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六.上师教诫(36-37段)
1.对照自身反省。
①自己对父母、上师是否有知恩图报之心。
②如果没有感恩之心,一定要好好忏悔、改过自新。
③感恩的心有利身心。
A. 心怀感恩的人,觉得外境美丽、自己快乐。
B. 怀有嗔心的人,觉得外境粗糙、自己痛苦。
2.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发露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以不孝父母为主的一切罪业。
①清净罪业,往生不难。
②凡与法王结缘者都能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