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佛教徒一定要戒酒,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密宗未开许普通修行人饮酒。
既不能自己饮酒,也不能向别人布施或者卖酒。
饮酒由三毒引起,并能增长三毒。
吸烟会引生贪心和许多罪业,并且会激怒诸天龙鬼神。
了知取舍善恶的道理。
本课难点
虽然有佛经和大德说饮酒是佛制罪,但不能据此作为饮酒的借口。
饮酒是失毁一切戒律的根本。
烟草和葱蒜的来源及过患。
本课脉络
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饮酒。
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吸烟。
了知取舍善恶的道理并誓不再造相关罪业。
脉络展开
一.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饮酒。
1.不可饮酒之因。
①凡是受了五戒的人都不能饮酒。
②不能以密宗为借口饮酒。
A.应舍的谬见。
a.以密宗荟供为借口。
b.以大成就者的饮酒行为做借口。
B.饮酒之因。
a.被误人子弟的上师错误引导。
b.看到密宗对饮酒有开许,便认为凡是学密宗的人都可以饮酒。
c.不知而犯。
d.以轻毁心明知故犯。
C.密宗对饮酒有一些特殊开许,但并没有对普通修行人开许。
a.大成就者不会被美酒迷醉,反而有转之为甘露的能力。
b.【教证】莲花生大士:“如果密咒师被美酒迷醉,这是堕地狱的象征。”
D.佛教徒要明白经论中的观点,以正知正念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并如理如法地行持。
③禁止饮酒的重要性。
A.饮酒是失毁一切戒律的根本。
a.对出家人来说,草尖、露珠许的酒也不开许饮用。
b.只要是受了戒的出家人,一点一滴的酒都不能饮用。
B.藏传佛教中,受居士戒时先要受酒戒。
a.在酒戒基础上受戒成为少分、多分或圆分居士。
b.烂醉如泥者连生命都无法保护,更不能保护戒律。
C.饮酒者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教证】佛经:“饮酒者非吾后学。”
D.佛教徒饮酒是佛法毁灭的恶相。
【教证】邬金莲花生大士:“身著狗皮戴草帽,携带兵器与棍棒,宣说断空之劣法,饮酒同时讲法者,毁灭佛法之五相。”
E.应护持佛教形象。
a.不能以佛法为借口损害佛教形象。
b.大乘佛教徒不如法行为会导致他人对佛教生邪见和舍弃佛法。
④饮酒属于自性罪。
A.饮酒属于自性罪(《极乐愿文》颂词)。
B.佛制罪对病人一般有开缘,可是佛陀连病人都不开许饮酒。
《毗奈耶经》记载,世尊曾禁止释迦族的病人饮酒,并说:“承认我是导师的人,连草尖许的酒也不能喝。”
C.大部分声闻宗认为饮酒是自性罪,一部分声闻宗认为饮酒是佛制罪。
⑤饮酒是贪嗔痴等烦恼引起的不善业。
A.人们主要以贪心饮酒。
B.也有人以慢心、嗔心、痴心和受挫饮酒。
C.【教证】《宝鬘论》:“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⑥饮酒过患。
A.【教证】佛经:“在家人饮酒是身恶行,若多次饮酒,不断熏习,则堕恶趣。”
a.【事例】村民嘉尼玛因经常饮酒身体彻底垮掉。
b.【事例】有个四川人因饮酒过量而死。
B.【教证】《饮酒之过失》:饮酒有三十五种过患。
C.【教证】《大智度论》宣说饮酒的三十五种过患,并对饮酒者的丑态作了形象的描述:“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D.夺取善法功德。
E.给修行带来违缘。
F.能增长贪嗔痴三毒烦恼。
a.【教证】《正法念处经》:“酒能炽燃欲,嗔心亦如是,痴亦因酒盛,是故应舍酒。”
b.【教证】《诸法集要经》:“由酒发生贪,嗔恚亦复尔,展转增愚痴,是故常远离。”
G.导致诸多不善业。
a.饮酒会导致自食其言、言而无信、说妄语、说绮语、说离间语、杀生、不净行等一系列不善业。
b.【教证】佛经:“酒乃诸罪之根本。”
c.【公案】山中修行的僧人因饮酒造下饮酒、杀生、邪淫三种罪业。
d.【公案】迦叶佛时的居士因醉酒破了杀、盗、淫、妄四条戒。
H.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a.酒里面含有多种有毒物质。
b.饮酒会导致一系列疾病。
c.每年有大量的人因酒致死致残。
I.饮酒破坏法身慧命、耗尽法财、失毁戒律。
【教证】《诸法集要经》:“破坏于慧命,竭尽法财宝,毁彼净梵行,皆由心乐酒。”
J.饮酒会杀害相续中的出离心、菩提心等一切善法。
【教证】《正法念处经》:“莫喜乐饮酒,酒为毒中毒,常喜乐饮酒,能杀害善法。”
⑦向别人布施酒有过患。
A.【教证】布施酒肉、兵器、毒药属于不清净布施,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
B.【教证】布施别人酒的人将于五百世成为断臂者。
C.【教证】《难提迦请问经》:“极其喜好饮酒人,无法利己令他乐,酒使迷惑面丑陋,如哈拉毒切莫饮。”
⑧卖酒也有很大的过失。
【公案】宗喀巴大师时期,女人向僧众卖酒后变成恶蝎。
2.虽然有些佛经中说饮酒是佛制罪,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随便喝酒。
①世亲论师认为饮酒属于佛制罪。
A.并非喝酒完全没有过失,所有人都可以随便喝酒。
B.以强烈的贪心过量饮酒,肯定会导致争吵、战争、灾难等发生。
②从世出世间的角度都不应饮酒。
A.世间角度:全面权衡饮酒的利害,不喝酒是最好的选择。
B.出世间角度:饮酒没有任何功德。
③凡夫人不应模仿大成就者饮酒。
④不应以表面上的开许文字作为自己造恶业的借口。
二.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吸烟。
1.从世间的角度说明吸烟的过患。
①吸烟的情况普遍。
A.方式:传统吸鼻烟,现在吸纸烟。
B.人群:很多男人和有些女人都吸烟。
C.吸烟的人数逐年增加。
D.现在烟草泛滥成灾。
②吸烟有害健康。
A.吸烟对自他健康都有危害。
B.烟草中含有剧毒物质。
C.吸烟会减少寿命。
2.从佛法的角度说明吸烟为自性罪。
①吸烟违背佛陀教言,对人们今生来世不利。
【教证】世尊:“凡能产生罪业的行为都必须舍弃。”
②许多伏藏品以及玛吉拉准空行母的授记中说吸烟过患极大。
③烟草来源不净。
A.【说法】烟草最初从魔女的经血中产生,由种种不净恶劣之物形成,而且魔女发下恶愿:愿人们都喜欢吸烟,一旦吸烟就上瘾,而且生生世世感受痛苦。
B.【说法】魔王的女儿发愿:愿以经血为因生出烟草,以烟草毒害一切众生。
C.【说法】佛陀时期破戒的比丘尼转为魔女,凭借前世的恶愿力,形成烟草并传播开来。
④吸烟引生贪心和许多罪业。
⑤吸烟会激怒诸天龙鬼神。
⑥可从其他论典了知饮酒、吸烟的详细过患。
3.吃葱蒜等五荤后步入佛教徒的行列或者经堂中也属于罪业。
①一个魔女把自己的便溺拋向中国,发愿它变成大蒜。
三.了知取舍善恶的道理并誓不再造相关罪业。
1.应取:凡是对今生来世有利无害的事,任何人做都无有罪业。
2.应舍:凡是对今生来世有害无利的事,或者以贪嗔痴三毒而做的事,任何人做都有罪过。
3.应通过闻思了知取舍善恶的道理。
①吸烟等为自性罪,任何人做都有过患。
②有毒的东西谁吃了都有坏处。
③不懂取舍道理的过患。
A.自己造下恶业。
B.有损佛教形象。
C.障碍自己修行。
④瘾君子应下决心戒除烟酒。
A.烟酒可以戒除。
a.烟酒不是生活必需品。
b.烟瘾特别大的历史人物都能成功戒除。
B.戒除烟酒的窍诀。
a.自己有决心,立下坚定誓言。
b.借助三宝加持,在有加持力的佛像、上师面前发誓。
4.上师教诫。
①佛教徒应断除烟酒等非法行为,自他不沾染过患。
②人类会逐步认识到佛教提倡的不饮酒、不吸烟等道理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