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戒律是上升和下堕的关键,受戒后都必须了知学处并精勤持戒。
学大乘法的人不要以空性见解为借口而轻视忏悔罪业。
通过发菩提心、安住见解、信解大乘等善法灭除罪业。
对所造的罪业要有这样强烈的后悔心、畏惧心、惭愧心。
舍弃恶知识、恶友,依止善知识、善友。
本课难点
受戒者要知道守戒的功德、破戒的过患以及守戒的方法。
接受密宗灌顶后,在梦中都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
净土行人在讲经说法和说话时要注意,避免因未通达佛法造罪。
所造的罪业,不管是暴露的还是隐藏的,想得起的还是想不起的,都应该至诚地发露忏悔。
心的力量相当大,一念之恶会造下大罪业,可一念之善也可以胜伏罪业。
本课脉络
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总结以现行对治力忏罪。
以厌患对治力忏罪。
脉络展开
一.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虽受皈戒灌顶等,不知守戒护誓言,
发露忏悔佛制罪。
1.释义。
虽然已经受了三皈五戒、菩萨戒、密乘戒,或接受密宗的灌顶后,不知道守持戒律和保护密宗誓言而经常违犯,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犯戒的罪业。
2.佛制戒律的学处。
①学习戒律的重要性。
A.如果没有学习戒律,连有没有犯戒都不清楚,更谈不上如理如法守戒。
B.受戒后一定要清楚戒的学处。
②皈依戒学处。
A.五条共同的学处。
【教证】《三戒论》:“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常供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
B.《大圆满前行》 皈依九种学处。
a. 三种所修学处。
●皈依佛以后要把佛当作导师,乃至对佛像都要作真实佛宝想。
●皈依法以后要把佛法当作解脱的津梁,对一字一句的佛经都要生起恭敬心。
●皈依僧以后要恭敬供养僧众,对红黄补丁以上的僧衣都要生起僧宝想。
b.三种所断学处。
●皈依佛以后不能顶礼世间天神。
●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
●皈依僧以后不能与外道为友。
c.三种同分学处。
●把上师作佛宝想。
●把上师的教言作法宝想。
●把上师的眷属及自己的道友作僧宝想。
C.知道皈依戒的学处才谈得上守持皈依戒。
③密乘戒学处:十四条根本戒及支分戒(详见第77课)。
A.尤其要知道对上师的誓言。
a.不能诽谤上师。
b.不能故意违背上师教言,甚至在梦中都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
B.灌顶时立誓:“主尊如何教,一切我当行。”
④忏悔应有的心态。
A.应以勇猛心精进忏悔。
【教证】《华严经》:“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勇猛大精进。”
B.以大惭愧心忏悔。
自己学佛、受戒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可是对要守护什么戒条还不清楚,造了这么多罪业,实在太惭愧了!
C.以强烈的后悔心来忏悔,罪业就很容易清净。
3.守戒的现状。
①存在的问题。
A.受戒后不学戒,无法护持戒律。
B.不重视戒律,导致受戒后很快就破戒。
C.因为无知而犯戒。
②守持清净戒律并不容易。
A.戒律条目复杂、细致,不认真学戒根本做不到守戒。
B.没有真正通达佛法,无意中会造下很多罪业。
③在弘扬佛法时一定要头脑清醒,应该遵循祖师大德的传统,把握分寸。
A.【教言】《念佛着魔辩》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
B.【教言】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各宗同以诸佛为师,以佛法为母而养成,不得赞自毁他,否则即是破坏法眼,法眼既灭,如何能生净土?”
C.【教言】印光大师:“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
D.【事例】现在净土宗大德不仅弘扬净土法门,还宣讲很多他宗经论。
④当今时代教法、证法不是很兴盛。
A.虽然存在少许教法,但并不是很兴盛。
a.讲闻佛法的传统还没有彻底隐没。
b.教法不兴盛的原因:浊世的魔业极其猖獗。
c.教法衰败的恶相:法师即使传讲再殊胜的法,许多业障深重的人也不愿意听闻。
d.讲闻佛法才是真正的教法。
B.证法也不是很兴盛。
a.证法:相续中生起悲心、信心等善心,或者内心对佛法的道理有所领悟。
b.证法隐没的现象:
●把灌顶当成儿戏对待,接受密宗四续部的灌顶好像和摸顶一样。
●“求法纵多守护少,发誓容易难实践。”
4.教证说明破戒的过患——堕入地狱。
A.【教证】“佛陀之学处,不勤堕地狱。”
B.【教证】“浊世的修行人犹如口朝下的沙箱般堕入恶趣。”
C.【教证】《中观四百论》:“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D.【教证】《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如是破戒因,永沉三恶道,地狱鬼畜生,如次受罪报。”
E.【教证】《正法念处经》:“破戒属地狱。”
F.【教证】《福盖正行所集经》:“彼破戒人,如贫无手,虽至宝山,而无所得。”
5. 守戒的重要性。
A.戒律是上升和下堕的关键。
B.受戒后最重要的是守戒。
a.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受戒后都必须了知学处并精勤持戒。
b.受戒后一定要清楚相关取舍之理:守戒功德、破戒过患以及守戒方法。
C.戒律和世间的纪律完全不同,是涉及到来世升沉苦乐的大问题。
6.忏悔所犯学处的重要性。
破了任何佛制戒后,没有好好忏悔,想获得善法的功德是十分困难的。
二.总结以现行对治力忏罪。
1.胜义谛和世俗谛不应混为一谈,大乘行人不要以空性见解为借口而轻视忏悔罪业。
①胜义谛:没有能忏悔的人,也没有所忏悔的罪业。
②世俗谛:能忏和所悔都是存在的,而且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获得佛果也是存在的。
2.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才能把罪业真正忏悔清净。
①现行对治力是指通过修持善法来灭除罪业。
A.发菩提心。
B.安住见解。
C.观修本尊。
D.信解大乘。
a. 【教证】坚意菩萨《入大乘论》:“所作重恶业,能深自悔责,敬信大乘法,拔除诸罪根。”
b. 对于往昔所造的罪业,如果能有深深的自责感,在此基础上对大乘佛法产生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则能从根本上灭除罪业。
c. 大乘佛法的思想就是无我和利他。
d. 无我利他的修法:
●无我是把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
●利他是没有任何条件、全力以赴地帮助一切众生,给予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三.以厌患对治力忏罪。
若无悔心忏不净,昔所造罪如服毒,
以大惭畏悔忏罪。
1.释义:
如果没有强烈的后悔心,罪业就无法忏悔清净,因此对往昔所造的罪业要有误服毒药那样的后悔心,之后以这种心态进行忏悔。
2. 对于往昔所造罪业要有强烈的后悔心。
①思维:从无始以来,肯定造了无量罪业,就如同服毒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作,真是太可怕、太愚痴、太后悔了!要发自内心的后悔!
②有发自内心的后悔心,再深重的罪业都能得以清净。
③【公案】未生怨王杀父后产生了强烈的后悔心,最终罪业因此而得以清净。(详见法本P15-16)。
【启示】依止善知识、善道友,舍弃恶知识、恶友,对自己十分重要。
3. 对于所造罪业应生无比的惭愧心。
①利用珍宝般的人身去造恶业,比公开裸奔或吃不净粪更愚痴、可耻。
②【教证】《亲友书》“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
③【教证】《本生传》“纵然未见中造罪,亦如服毒岂安乐,天众以及瑜伽士,清净之眼定现见。”
④【公案】《付法藏因缘传》:有位比丘破戒后,生起了强烈的惭愧心,蒙阇夜多尊者教化,至诚悔过清净所有罪业,后依教奉行,不但没有堕落,还获得阿罗汉果。
【启示】心的力量相当大,一念之恶就会造下大罪业,但事后如果能生起大惭愧心,以一念之善也可以胜伏罪业。
⑤【公案】妙高禅师因一念傲慢心使得韦陀菩萨二十世不护法,后因一念惭愧心重获韦陀菩萨护持。
【启示】一念善心力量极大。
⑥依靠忏悔的强大力量,罪业肯定有清净的机会。
A.金刚萨埵法会短短几天的忏悔能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
B.【比喻】千年暗室,一盏灯瞬间可以照亮。
C.关键是依靠佛法的方便忏悔。
a. 凡夫人一点罪业不造不可能。
【教证】《地藏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b. 以佛法的殊胜方便,再多的罪业也可以清净。
【比喻】衣服上的垢染可以通过洗衣机洗衣服清洗, 相续中的罪业可以依靠佛法的方便忏悔清净。
⑦思维:我造了这样的罪业,诸佛菩萨一定会知道,一定会羞辱自己。由此产生无比的惭愧心。
4. 了知罪业的痛苦果报生起强烈的畏惧心。
①对于想的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罪业,都要以恐惧心至诚发露忏悔,才可以清净罪业,才有成就的机会。
②【公案】出家人僧云领众修行时因改变诵戒制度,被巨人抓到古墓痛骂并且被刀割刺身体,之后再也不敢轻视戒律,并精进忏悔,临终时在瑞相中圆寂。
③思维:堕入恶趣将感受极其痛苦的异熟果报,由此产生强烈的畏惧心。
5. 总结:要认清自己的罪业,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忏悔!
编辑:定解D02
审核:定解E10
定解E07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