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83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发布施,

守持戒律说实语,化怨言语直柔和,

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

于彼善法皆随喜。

1.特殊十善业:

①特殊善业:也叫殊胜善业或增上善业。

②特殊十善业:在断除十不善业的基础上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十善业 。

A.不杀生,而且放生。

B.不偷盗,而且布施。

C.不邪淫,而且守持梵净行。

D.不说妄语,而且说真实语。

E.不说离间语,而且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

F.不说粗语,而且说公平正直、柔和悦耳的语言。

G.不说绮语,而且说具实义的语言。

H.不生贪心,而且修持少欲知足。

I.不生害心,而且修持慈悲心。

J.不生邪见,而且对上师三宝、业因果、前生后世生起正见,并在正见的基础上行持正法。

2.修行人不仅要自己行持,还要随喜他人如是行持的善根。

①修行人应该行持殊胜十善业。

②发自内心随喜他人行持殊胜善业的善根。

③【教证】《金光明最胜王经》:“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

3. 要通达佛教教理。

①要清楚因果道理。

②讲解佛法必须依靠可靠的教证理证。

③不能远离前辈大德和诸佛菩萨金刚语。

④应重视公案。

A.对五部大论通达无碍的法王如意宝,传法时经常以公案和传记让弟子生起信心和正见。

B.任何佛法都具有甚深意义和殊胜价值。

C.【教证】《四十二章经》:“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二.身体的殊胜善业——救护他命。

1.定义:不但不杀生,还要救护众生的生命。

2.以公案和教证说明戒杀放生的功德。

①放生可遣除暂时的寿障,消除前世的罪业。

A.【公案】《贤愚经》重姓比丘因前世供佛、皈依三宝和戒杀,感得后世生生世世转生与富贵之家、于释迦摩尼佛教法下证的阿罗汉果位,虽遭噩运也能免遭横死。

B.【事例】也门航空一飞机失事,150人中只有一14岁女孩幸免于难。

C.【事例】一居士放生时掉进特别深的河里,竟自己浮了上来。

D.【事例】玉树地震70小时后一女孩获救,浑身无一伤痕。

E.【教证】《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苦消除,解脱重难。”又云:“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F. 即使救护一个生命,功德也不可思议。

G.【公案】恒伽达因前世救护遭杀之人,感得生生世世拥有坚固的寿命。

②博爱众生会获得11种利益。

【教证】《法句譬喻经》:福德随身,睡眠安详,不做恶梦,天人护持,众人爱护,不为毒药所中,不为兵器所害,不为大水所淹,不为大火所烧,身处何处都能获得利益,死后转生梵天界。

③精进放生,救护生命。

A.生命并非无因无缘而出现。

B.往昔的因缘与今生的快乐、痛苦密不可分。

C.今生在感受快乐和痛苦的同时,又会造下种种善和不善的业,与未来的快乐和痛苦息息相关。

D.救护众生生命与自己的生命有密切关系。

3.随学导师佛陀,以沙门四法和菩提心对待他人。

A.【公案】《释迦摩尼佛广传》:佛陀转生为人熊时救护了一个濒临死亡的猎人性命,即使猎人恩将仇报也没有生起丝毫的憎恨之心。

B.【公案】《释迦摩尼佛广传》:佛陀因地转为根达野兽时,为了救护猎人而布施自己的皮毛,并在发愿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和慈悲心中死去。

C.大乘佛教的不共之处:即使别人践踏了自己最可贵的生命,自己也心甘情愿地忍受,而且还将自己的善根奉献给对方。

4.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尽量救护生命,可获得天人一样的寿命,是转生善趣之因。

①教证说明:

A.《念住经》:“一切戒律中,转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

B.《正法念处经》:“生天之因,最胜戒者,所谓施命。”

C.《妙法圣念处经》:“恒运慈悲心,救护于含识,如护自身命,而得生天上。”

②要有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

③看见众生就想杀害,连世间的仁义都不具足。

A.【名言】苏东坡《戒杀论》:“如果有人肆无忌惮的杀生,已经违反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这种人已经无法称为人了。”

5.杀生和吃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①世间的智者指出,以牺牲其他众生来满足一己口腹之欲是不道德的行为。

②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大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无罪食物和不用杀戮即可获得的大餐,因此无需杀害其他生命来维持自己的身体。

③为了吃肉而杀生不合理。

6.尽一切努力戒杀放生。

 

三.身体的殊胜善业——布施

1.定义:不仅不偷盗,而且还要慷慨布施。

2.布施的方法。

①【教言】米拉日巴尊者:“当取出口中的食物而作布施。”

②不分大小,随时随地都要去做。

A.小布施。

布施鸡、狗等旁生一个食团,也不能轻视,应长期负责。

B.大布施。

a.财供施。

【公案】《释迦牟尼佛广传》:善义王子为遣除众生贫困去海中取如意宝,虽遇种种艰难亦不放弃,最终圆满所愿。

【公案】新巴商主历经千辛万苦依靠精进力在大海中取到如意宝,遣除了一切众生的贫穷。

【公案】《法苑珠林》:给孤独长者与祇陀太子共同供养佛陀精舍。

b.布施身体。

【公案】佛陀因地为睁眼国王时,布施眼睛给盲人。

c.布施妻儿。

【公案】世尊为救众王子时,布施自己的王妃与孩子。

3.布施的功德。

①今生来世得广大受用。

②不会感受贫穷。

③不转生饿鬼。

④最终将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⑤【教证】《毗耶娑问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⑥【教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有亿多财者,贪欲而无足,少乐而苦多,智人能远离;若乐修福者,舍施随力分,乐修福业人,今世后世乐。”

 

编辑:定解D03

审核:定解D07

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