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精进行持殊胜十善业,对今世来世有大利益。
因果规律丝毫不爽,救护生命的功德不可思议,应努力戒杀放生,培集福德。
应随时随地、随分随力做布施。
随喜他人行持殊胜善业的善根。
本课难点
戒杀放生是转生善趣之因。
随学佛陀,别人恩将仇报也不怀恨在心。
布施不分大小,对比较执著的口中之物也应舍得布施。
本课脉络
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身体的殊胜善业——救护他命。
身体的殊胜善业——布施。
脉络展开
一.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发布施,
守持戒律说实语,化怨言语直柔和,
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
于彼善法皆随喜。
1.特殊十善业:
①特殊善业:也叫殊胜善业或增上善业。
②特殊十善业:在断除十不善业的基础上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十善业 。
A.不杀生,而且放生。
B.不偷盗,而且布施。
C.不邪淫,而且守持梵净行。
D.不说妄语,而且说真实语。
E.不说离间语,而且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
F.不说粗语,而且说公平正直、柔和悦耳的语言。
G.不说绮语,而且说具实义的语言。
H.不生贪心,而且修持少欲知足。
I.不生害心,而且修持慈悲心。
J.不生邪见,而且对上师三宝、业因果、前生后世生起正见,并在正见的基础上行持正法。
2.修行人不仅要自己行持,还要随喜他人如是行持的善根。
①修行人应该行持殊胜十善业。
②发自内心随喜他人行持殊胜善业的善根。
③【教证】《金光明最胜王经》:“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
3. 要通达佛教教理。
①要清楚因果道理。
②讲解佛法必须依靠可靠的教证理证。
③不能远离前辈大德和诸佛菩萨金刚语。
④应重视公案。
A.对五部大论通达无碍的法王如意宝,传法时经常以公案和传记让弟子生起信心和正见。
B.任何佛法都具有甚深意义和殊胜价值。
C.【教证】《四十二章经》:“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二.身体的殊胜善业——救护他命。
1.定义:不但不杀生,还要救护众生的生命。
2.以公案和教证说明戒杀放生的功德。
①放生可遣除暂时的寿障,消除前世的罪业。
A.【公案】《贤愚经》重姓比丘因前世供佛、皈依三宝和戒杀,感得后世生生世世转生与富贵之家、于释迦摩尼佛教法下证的阿罗汉果位,虽遭噩运也能免遭横死。
B.【事例】也门航空一飞机失事,150人中只有一14岁女孩幸免于难。
C.【事例】一居士放生时掉进特别深的河里,竟自己浮了上来。
D.【事例】玉树地震70小时后一女孩获救,浑身无一伤痕。
E.【教证】《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苦消除,解脱重难。”又云:“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F. 即使救护一个生命,功德也不可思议。
G.【公案】恒伽达因前世救护遭杀之人,感得生生世世拥有坚固的寿命。
②博爱众生会获得11种利益。
【教证】《法句譬喻经》:福德随身,睡眠安详,不做恶梦,天人护持,众人爱护,不为毒药所中,不为兵器所害,不为大水所淹,不为大火所烧,身处何处都能获得利益,死后转生梵天界。
③精进放生,救护生命。
A.生命并非无因无缘而出现。
B.往昔的因缘与今生的快乐、痛苦密不可分。
C.今生在感受快乐和痛苦的同时,又会造下种种善和不善的业,与未来的快乐和痛苦息息相关。
D.救护众生生命与自己的生命有密切关系。
3.随学导师佛陀,以沙门四法和菩提心对待他人。
A.【公案】《释迦摩尼佛广传》:佛陀转生为人熊时救护了一个濒临死亡的猎人性命,即使猎人恩将仇报也没有生起丝毫的憎恨之心。
B.【公案】《释迦摩尼佛广传》:佛陀因地转为根达野兽时,为了救护猎人而布施自己的皮毛,并在发愿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和慈悲心中死去。
C.大乘佛教的不共之处:即使别人践踏了自己最可贵的生命,自己也心甘情愿地忍受,而且还将自己的善根奉献给对方。
4.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尽量救护生命,可获得天人一样的寿命,是转生善趣之因。
①教证说明:
A.《念住经》:“一切戒律中,转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
B.《正法念处经》:“生天之因,最胜戒者,所谓施命。”
C.《妙法圣念处经》:“恒运慈悲心,救护于含识,如护自身命,而得生天上。”
②要有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
③看见众生就想杀害,连世间的仁义都不具足。
A.【名言】苏东坡《戒杀论》:“如果有人肆无忌惮的杀生,已经违反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这种人已经无法称为人了。”
5.杀生和吃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①世间的智者指出,以牺牲其他众生来满足一己口腹之欲是不道德的行为。
②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大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无罪食物和不用杀戮即可获得的大餐,因此无需杀害其他生命来维持自己的身体。
③为了吃肉而杀生不合理。
6.尽一切努力戒杀放生。
三.身体的殊胜善业——布施。
1.定义:不仅不偷盗,而且还要慷慨布施。
2.布施的方法。
①【教言】米拉日巴尊者:“当取出口中的食物而作布施。”
②不分大小,随时随地都要去做。
A.小布施。
布施鸡、狗等旁生一个食团,也不能轻视,应长期负责。
B.大布施。
a.财供施。
【公案】《释迦牟尼佛广传》:善义王子为遣除众生贫困去海中取如意宝,虽遇种种艰难亦不放弃,最终圆满所愿。
【公案】新巴商主历经千辛万苦依靠精进力在大海中取到如意宝,遣除了一切众生的贫穷。
【公案】《法苑珠林》:给孤独长者与祇陀太子共同供养佛陀精舍。
b.布施身体。
【公案】佛陀因地为睁眼国王时,布施眼睛给盲人。
c.布施妻儿。
【公案】世尊为救众王子时,布施自己的王妃与孩子。
3.布施的功德。
①今生来世得广大受用。
②不会感受贫穷。
③不转生饿鬼。
④最终将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⑤【教证】《毗耶娑问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⑥【教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有亿多财者,贪欲而无足,少乐而苦多,智人能远离;若乐修福者,舍施随力分,乐修福业人,今世后世乐。”
编辑:定解D03
审核:定解D07
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