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了知守持净的戒的重要性并护戒如目。
认识到妄语的过患和实语的功德尽量说实语。
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要想办法化解他人的矛盾。
本课难点
想真正持戒,必须有看破世间的境界。
以戒律守护自相续,然后以菩提心或者证悟的智慧饶益众生。
方便语很难把握,谨慎为妙。
化解矛盾时做到只要对众生有利,我们就放手去做。
本课脉络
身体的殊胜善业——持戒。
语言的殊胜善业——说实语。
语言的殊胜善业——化怨。
脉络展开
一.身体的殊胜善业——持戒。
1.持戒的定义。
①一般是指守持居士戒以上的别解脱戒。
②此处是指不但不邪淫,还要守持梵净行。
2.守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
①【教证】《中观四百论》:“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②精进持戒。
A.法王如意宝向僧众提出佛教的三大要点,归纳了一切佛法精要:
a.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
b.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
c. 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
B.守持一分以上戒律。
a.【教证】《亲友书》:“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b.选择一条以上的戒律终生守护。
c.没有戒律所依,虽然行持过善法,对临终不堕恶趣也不一定有把握。
【教证】《正法念处经》:“若不护戒,临终悔恨,故应持戒,守护莫犯。”
③得到戒体后,要全力以赴、如护眼目般认真持戒。
A.认真持戒不违反学处。
a.以邪淫戒为例宣讲戒律学处。
i.在家人:不能行邪淫。
ii.出家人:不要说不能作不净行,甚至以贪心眼看、手触女人都是不允许的。
b.希求解脱者完全可以做到严格持戒。
i.【公案】《毗奈耶经》:迦叶尊者和金色比丘尼守戒离贪。
他们能够受持清净戒律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出离心,对世间的欲乐没有任何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前世的发愿力所致。
ii.【公案】《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出家的半路上被家人抓,家人给他娶了两房妻子,在共同生活的日子,虚老没有任何染污的行为,还教化两个妻子信仰了佛教。
④要随喜他人持戒的功德,自己也要守持清净戒律。
⑤修行人的清净戒律不可缺少。
A.发清净善愿:愿我生生世世烦恼微薄,愿生生世世出家并守持清净戒律,愿早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B.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要守持清净戒律和认真持戒。
C.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利益众生。
3.从邪淫的违品宣讲持戒。
①在家人应以自妻为满足。
A.【教证】:“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妇女,是人无惭愧,常被世呵责。”
B.淫欲的过患:
a.耗时间。
b.耗精力。
c.耗钱财。
d.感受各种强烈的痛苦。
C.选择离欲清净的修行生活。
②对出家人而言:远离一切淫欲。
A.【教证】:“伪装释迦子,犹如黄豺狼。”
B.贪欲过患。
a.不仅不能称为佛陀的追随者,还会对佛教带来不良影响。
b.没有出离心。
c.不能如理如法修行。
d.出家没有实义。
4.持戒的功德。
①浊世持戒功德大:
A.在清净刹土或者圆满劫时,即便百千万劫守持圆满的戒律,也不如末法时代半天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大。
②《三摩地王经》在恒河沙大劫中,以无数珍宝供养无量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但远远比不上末法时代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
③《长阿含经》宣说持戒的五种功德:
A.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B.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C.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D.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E.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④持戒态度:
A.自身角度:连一分学处都不能轻视,应该认认真真地守护。
B.他人角度:即使别人守持一分学处,自己都应该诚心随喜。
a.随喜心随时随地可以生起。
b.善心也值得随喜。
C.真正持戒必须有看破世间的境界。
D.应舍:以空性、光明智慧境界等为自身的放逸行为开脱。
⑤守持清净的戒律比表面上的广闻博学重要得多。
A.【教言】蒋扬钦哲旺波尊者:“人死的时候,再多的学问都派不上用场,唯有持戒和修行的功德才能带往后世,唯有这种功德才对生生世世有利益。”
B.【公案】《三宝感应要略录》中持戒比丘和持藏比丘的公案,说明持戒的功德非常大。
C.在持戒基础上,拥有甚深见解,修行和弘法利生都会成功。
⑥只要能严格守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会轻易获得转生天界等功德。
5.破戒的过患。
①破一分学处,都将感受苦乐交替的果报。
A.【公案】婆罗门受八关斋戒,却因未能守持过午不食的一分戒,而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被取恶名为“破斋戒天子”的果报。
B.破戒的体性就是恶法。
C.务必小心谨慎持戒。
②【教证】《诸法集要经》:“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
③【公案】老妇人受三天斋戒,因持戒清净程度不同,而相应感受不同的果报。
二.语言的殊胜善业——说实语。
1.实语的定义。
①不但不说妄语,在此基础上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②不欺骗诸佛、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
【教证】《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菩萨摩诃萨有三种实。何等为三?一者不诳诸佛,二者不诳己身,三者不诳众生。”
③口中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相称。
A.【教证】《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菩萨实者,凡所言说,口意相称。”
B.口是心非之徒是狡诈者。
2.说实语非常重要,要尽量断除妄语。
①断除妄语,甚至开玩笑都不要说妄语。
②【教证】《正法念处经》:“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
③特殊情况下,开许适当说一些方便语。
3.妄语的过患与实语的功德。
①《大智度论》:“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
②《因缘品》:“实语如甘露,实语乃无上,住于实义法,佛说为诚实。”
③恒时说实语的功德。
A.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
B.最终能成就谛实语。
4.实语与妄语的果报。
①诚实之人:
A.宛如纯金一样,是众人的信任、欢喜之处。
B.今生得到别人信任,生生世世会被信任。
②不诚实之人: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只会遭到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三.语言的殊胜善业——化怨。
1.化怨的定义:不说离间语,而且说和合语化解怨恨。
2.应有的意义。
①不是为了地位、财富或者名声。
②以好心化解他人的怨恨,平息战争冲突。
③有极大的功德。
④是随喜的一大要诀。
3.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化解怨恨是重要的修行。
①面对矛盾或者冲突时应舍的行为。
A.自己不愿卷入其中,担心给自己带来麻烦。
B.不愿意多管闲事,只想当老好人。
C.明明自己有能力化解,却一笑置之,根本不管。
②解怨之理。
A.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管,这会犯菩萨戒。
B.化解怨恨是重要的修行。
【教证】《梁皇宝忏》:“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
C.要以慈悲心化解矛盾。
【教证】《增一阿含经》:“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D.自己当好人、怕麻烦,不肯为众生付出行动,不符合大乘修行。
a.声闻乘希求避免麻烦、保护好自己的相续。
b.从来不肯帮助众生,连有些声闻乘行者都不如了。
c.对自己考虑过多,利益众生的大门会关闭。
i.对修行不能持无所谓的态度。
ii.利益众生和自己承受损失两者之间,应选择利益众生。
iii.哪怕再苦再累和面对谣言,都要坚持以慈悲心利益众生。
③化解矛盾是许多佛经中的要求。
A.【教证】《大般涅槃经》:“不和合众,能令和合。”
B.【教证】《正法念处经》:“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于天界。”
C.化解矛盾有必要。
a.发生矛盾的双方都非常痛苦。
b.被化解矛盾的双方会睡得很安详,仅此也有很大功德。
c.双方再不会冤冤相报。
D.让任何众生获得快乐是大乘佛教徒的唯一目标,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
4.只要对众生有利,应该放手去做。
编辑:定解D53
审核:定解D02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