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84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身体的殊胜善业——持戒。

1.持戒的定义。

①一般是指守持居士戒以上的别解脱戒。

②此处是指不但不邪淫,还要守持梵净行。

2.守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

①【教证】《中观四百论》:“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②精进持戒。

A.法王如意宝向僧众提出佛教的三大要点,归纳了一切佛法精要:

a.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

b.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

c. 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

B.守持一分以上戒律。

a.【教证】《亲友书》:“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b.选择一条以上的戒律终生守护。

c.没有戒律所依,虽然行持过善法,对临终不堕恶趣也不一定有把握。

【教证】《正法念处经》:“若不护戒,临终悔恨,故应持戒,守护莫犯。”

③得到戒体后,要全力以赴、如护眼目般认真持戒。

A.认真持戒不违反学处。

a.以邪淫戒为例宣讲戒律学处。

i.在家人:不能行邪淫。

ii.出家人:不要说不能作不净行,甚至以贪心眼看、手触女人都是不允许的。

b.希求解脱者完全可以做到严格持戒。

i.【公案】《毗奈耶经》:迦叶尊者和金色比丘尼守戒离贪。

他们能够受持清净戒律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出离心,对世间的欲乐没有任何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前世的发愿力所致。

ii.【公案】《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出家的半路上被家人抓,家人给他娶了两房妻子,在共同生活的日子,虚老没有任何染污的行为,还教化两个妻子信仰了佛教。

④要随喜他人持戒的功德,自己也要守持清净戒律。

⑤修行人的清净戒律不可缺少。

A.发清净善愿:愿我生生世世烦恼微薄,愿生生世世出家并守持清净戒律,愿早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B.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要守持清净戒律和认真持戒。

C.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利益众生。

3.从邪淫的违品宣讲持戒。

①在家人应以自妻为满足。

A.【教证】:“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妇女,是人无惭愧,常被世呵责。”

B.淫欲的过患:

a.耗时间。

b.耗精力。

c.耗钱财。

d.感受各种强烈的痛苦。

C.选择离欲清净的修行生活。

②对出家人而言:远离一切淫欲。

A.【教证】:“伪装释迦子,犹如黄豺狼。”

B.贪欲过患。

a.不仅不能称为佛陀的追随者,还会对佛教带来不良影响。

b.没有出离心。

c.不能如理如法修行。

d.出家没有实义。

4.持戒的功德。

①浊世持戒功德大:

A.在清净刹土或者圆满劫时,即便百千万劫守持圆满的戒律,也不如末法时代半天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大。

②《三摩地王经》在恒河沙大劫中,以无数珍宝供养无量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但远远比不上末法时代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

③《长阿含经》宣说持戒的五种功德:

A.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B.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C.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D.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E.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④持戒态度:

A.自身角度:连一分学处都不能轻视,应该认认真真地守护。

B.他人角度:即使别人守持一分学处,自己都应该诚心随喜。

a.随喜心随时随地可以生起。

b.善心也值得随喜。

C.真正持戒必须有看破世间的境界。

D.应舍:以空性、光明智慧境界等为自身的放逸行为开脱。

⑤守持清净的戒律比表面上的广闻博学重要得多。

A.【教言】蒋扬钦哲旺波尊者:“人死的时候,再多的学问都派不上用场,唯有持戒和修行的功德才能带往后世,唯有这种功德才对生生世世有利益。”

B.【公案】《三宝感应要略录》中持戒比丘和持藏比丘的公案,说明持戒的功德非常大。

C.在持戒基础上,拥有甚深见解,修行和弘法利生都会成功。

⑥只要能严格守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会轻易获得转生天界等功德。

5.破戒的过患。

①破一分学处,都将感受苦乐交替的果报。

A.【公案】婆罗门受八关斋戒,却因未能守持过午不食的一分戒,而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被取恶名为“破斋戒天子”的果报。

B.破戒的体性就是恶法。

C.务必小心谨慎持戒。

②【教证】《诸法集要经》:“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

③【公案】老妇人受三天斋戒,因持戒清净程度不同,而相应感受不同的果报。

 

二.语言的殊胜善业——说实语。

1.实语的定义。

①不但不说妄语,在此基础上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②不欺骗诸佛、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

【教证】《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菩萨摩诃萨有三种实。何等为三?一者不诳诸佛,二者不诳己身,三者不诳众生。”

③口中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相称。

A.【教证】《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菩萨实者,凡所言说,口意相称。”

B.口是心非之徒是狡诈者。

2.说实语非常重要,要尽量断除妄语。

①断除妄语,甚至开玩笑都不要说妄语。

②【教证】《正法念处经》:“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

③特殊情况下,开许适当说一些方便语。

3.妄语的过患与实语的功德。

①《大智度论》:“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

②《因缘品》:“实语如甘露,实语乃无上,住于实义法,佛说为诚实。”

③恒时说实语的功德。

A.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

B.最终能成就谛实语。

4.实语与妄语的果报。

①诚实之人:

A.宛如纯金一样,是众人的信任、欢喜之处。

B.今生得到别人信任,生生世世会被信任。

②不诚实之人: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只会遭到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三.语言的殊胜善业——化怨。

1.化怨的定义:不说离间语,而且说和合语化解怨恨。

2.应有的意义。

①不是为了地位、财富或者名声。

②以好心化解他人的怨恨,平息战争冲突。

③有极大的功德。

④是随喜的一大要诀。

3.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化解怨恨是重要的修行。

①面对矛盾或者冲突时应舍的行为。

A.自己不愿卷入其中,担心给自己带来麻烦。

B.不愿意多管闲事,只想当老好人。

C.明明自己有能力化解,却一笑置之,根本不管。

②解怨之理。

A.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管,这会犯菩萨戒。

B.化解怨恨是重要的修行。

【教证】《梁皇宝忏》:“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

C.要以慈悲心化解矛盾。

【教证】《增一阿含经》:“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D.自己当好人、怕麻烦,不肯为众生付出行动,不符合大乘修行。

a.声闻乘希求避免麻烦、保护好自己的相续。

b.从来不肯帮助众生,连有些声闻乘行者都不如了。

c.对自己考虑过多,利益众生的大门会关闭。

i.对修行不能持无所谓的态度。

ii.利益众生和自己承受损失两者之间,应选择利益众生。

iii.哪怕再苦再累和面对谣言,都要坚持以慈悲心利益众生。

③化解矛盾是许多佛经中的要求。

A.【教证】《大般涅槃经》:“不和合众,能令和合。”

B.【教证】《正法念处经》:“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于天界。”

C.化解矛盾有必要。

a.发生矛盾的双方都非常痛苦。

b.被化解矛盾的双方会睡得很安详,仅此也有很大功德。

c.双方再不会冤冤相报。

D.让任何众生获得快乐是大乘佛教徒的唯一目标,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

4.只要对众生有利,应该放手去做。

 

编辑:定解D53

审核:定解D02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