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85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说柔和正直语。

1.释义:

①不怀有贪嗔之心、言说温和调柔的正直之语。

②是粗语的违品。

2.说话的方式:

①态度调柔:内心怀有慈悲,面带微笑,不刺伤他人心。

A.【教证】《增一阿含经》:“言常含笑,不伤人意。”

B.【教证】《出曜经》:“先笑后语,不伤人意。”

②语言正直:按《二规教言论》要求说公平正直的语言。

A.说柔和正直语的好处:

a.对自己的修行有利,还能给他人带来快乐。

b.具有大乘种性,菩提心修得不错。

c.非常难得,是令众人欢喜之处。

【教证】《律藏》:“兔角极难得,龟毛亦难得,妓女独处难,说直语难得。”

B.应断除歪曲不实的语言,说话要尽量真实可靠。

③摒除烦恼,以慈悲、欢悦之心交流。

④避免贡高我慢心,应当安住谦下心,以和颜悦色的表情进行交谈。

【教证】《大宝积经》:“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

⑤说话方式可以改变。

【事例】撒切尔夫人经过训练,将又尖又细的声音变得亲切、悦耳,是通过训练改变语言的典范。

3.要有控制语言的能力,观待不同的场合和众生说善巧语。

①用舒心、快乐的语言表达想法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②修行不会遇到麻烦,与各方面的因缘也会越来越好。

③【公案】《旧杂譬喻经》:五百罗汉因语言过于直接无法度化刚强难化的众生,而文殊菩萨根据善巧方便语言将其度入佛门,闻佛说法后,多人当下证得不退果。(详见法本P85-86)

A.说话应有善巧。

B.随顺对方的根基和意乐说相应对方心态的语言。

C.发普度众生脱离业惑苦海的誓愿。

④适当的方便语是开许的。

A.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佛陀也说过不了义的语言。

B.方便语过头就变成了妄语。

a.方便语:对自己没有染污,对众生也有利无害的语言。

b.妄语:不从众生的利益出发,只为自己利益的信口开河不是方便语,完全是妄语。

 

二.说具义语。

1.释义:

①别人痛苦时说一些安慰的话

②别人对解脱没有信心时,讲上师三宝的功德。

③为了让众生趋入正法,可以先跟他聊天,讲一点故事,说一些他喜欢听的语言,然后再慢慢引导他。

④是绮语的违品。

2.功德:可马上遣除别人的痛苦,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教证】《正法念处经》:“一切善语人,能善安慰他。”

3.交流时,要以和蔼的态度说如理如法的语言。

①【教证】《四分律》:“善者便说,不善者不说。如法便说,不如法不说。爱言便说,不爱言不说。以实而说,不为虚诈。利益故说,不以无利。”

②言说无意义、粗俗之语者,遭众人厌弃。

A.【教证】《水木格言》:“树叶纷落路边,受到众人践踏,无义闲言多者,遭到众人轻视。”

B.【教证】《二规教言论》:“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③说话庄重沉稳之人,得到别人的尊重。

A.人的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尊重、恭敬密切相关。

B.说话庄重沉稳的人,会让人觉得他的涵养和境界深不可测,自然而然会对他产生敬畏之心。

4.说话时,应观待时机、场合和表情。

①【公案】《杂宝藏经》:摩诃罗比丘说偈颂时未观察场合和时机而导致挨打。(法本P89-90)

②要注意喜事或灾难的念经有讲究。

③玉树救灾拍照时表情开心不合时宜。

④除了能将苦乐转为道用的大修行人之外,一般人必须按世间的轨则处世。

A.偏离世间轨则,会受到人们的诽谤和轻蔑。

B.使用让人心悦诚服的言行。

C.言行有毛病,不利于度化众生。

5.平时应断除闲言杂语,最好能禁语。

①【教言】无著菩萨:“多言可生不善业,纵然未生虚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语,精进禁语极重要。”

②应该策励于背诵经论、念诵经咒或者赞叹诸佛菩萨,多念一些具有加持力的佛菩萨的金刚语。

 

三.少欲。

1.释义:

①少欲是贪心的违品,即不但不贪求,而且减少内心的欲望。

②不要不知足,刻意追求,要随遇而安、知足少欲。

藏族老话:有福不求亦得财,无福希求亦难得。

2.多欲的过失。

①如果始终没有满足感,会活得很累很痛苦。

A.【教证】《因缘品》:“一人纵然有,等同雪山金,亦不满足彼,当了悟知足。”

B.短暂的一生在不断贪求、攀比中度过,没有满足感,非常痛苦。

②认识财富如梦幻的假象和无常的本性。

A.【教证】《大宝积经》:“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

B.【事例】一领导兴盛时家中高朋满座,锒铛入狱后连电话也没人打一个。

3.少欲之功德。

①享受资具、受用之安乐的人很多,而享受知足少欲之安乐的人却非常罕见。

②【教证】寂天论师:“享知足乐者,天王亦难得。”

4.应精进积累善法的财富。

①以自己的财产为满足,不希求他人的财产,这种清净的心态就是一种真正的善法。

②只有善法、功德生生世世跟随自己。

A.【教证】《诸法集要经》:“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己所有资财,一步不随去。”

B.【公案】《百业经》:因贪心很重一直沦为乞丐,以佛陀诱导说一句“我不要”的善根,从而种下将来出家修行并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善根。(见法本P95)

【启示】随学世尊以方便法让刚强难化的人种下善根。

5.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吃有穿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四.修慈悲心。

1.释义:

①对一切众生都无有害心,甚至对杀害父亲的怨敌都无有害心。

②在此基础上想: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安乐该多好啊!(此为慈心)如果一切众生都摆脱痛苦多好啊!(此为悲心)。

2.修慈悲心的功德。

①修一次慈心或悲心,善根也不可思议。

A.【教证】佛经:“生一慈悯心,较施诸众胜。”

B.【教证】《因缘品》:“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

C.【教证】《月灯三昧经》:“那由他亿刹,所有诸供具,悉供一切佛,不及慈一分。”

D.【教证4】《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②对恶劣众生更应修慈悲心,不应生嗔心或者舍弃心。

【教证】《十住毗婆沙论》:“若舍一恶人,则为背佛恩,是故恶众生,不应于中舍。”

 

五.行正法。

1.功德:诚信因果,奉行、修持正法,则今生后世都会安乐。

【教证】佛经:“修法之士得安乐。”

2.行正法的关键: 信心。

①法的方面: 正法本来没有主人,就像流水一样,谁都可以自由享用。

②人的方面: 对正法有信心的人得利益,无有信心者即使遇到正法也不会得到利益。

3.教诫断除对正法的邪见。

①按照正法断恶行善并以之利益众生。

A.【教证】《妙法圣念处经》:“若有智慧人,照观一切恶,求断诸恶业,利益于群生。”

B.这是大乘行者的行为准则。

②恒时观察三门,具足正见。

【教证】《妙法圣念处经》:“善护身口意,正见恒相应,智慧如灯明,魔众不能坏。”

A.这样的修行人可战胜一切违缘。

B.没有正见者容易染上邪见,最后自他两害。

C.具有正见或者高深境界者,通过无形的加持和有形的影响(身口意三门的示现),他身边的世界也会变得美好。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D03

定解E07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