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了知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之原因、内容。
随学菩萨回向、发愿、接受供养、使用财富。
真正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
通过讲修佛法利益有情,使自己的珍宝人身不虚度而具大义。
在家居士弘扬佛法的合理性与责任。
本课难点
发愿回向后即生能否成熟取决于许多因缘。
回向获得暂时圆满要适度。
要把握分寸,见解、行为莫偏堕一边。
正确理解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
本课脉络
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受持教法和证法是一切利乐的根本。
弘法利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脉络展开
一.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愿善我今速成熟,遣除十八种横死,
身康力壮韶华丰,如夏恒河无尽财,
无魔怨害享正法,如法成就诸所愿,
弘法利生大益成,使此人身具意义。
1.释义。
愿所作善根在今生迅速成熟于自身,遣除十八种横死,使寿命长如日月;无有病魔损害,如金刚石一样健康;风华正茂、青春美满,如尽情绽放的莲花;身强力壮犹如天子;财富无穷无尽,并且如夏季恒河水一样不断增长;不要让我有过分积累、守护、增长财产的散乱,也不要有无欢喜天子魔等正法的障碍,能够远离修行的一切违缘;不要对宿业感召的怨敌、强盗不产生嗔心;依靠善根力,能不加勤作,自由自在地享受正法等等。
成办暂时和究竟的广大利益,使自己的珍宝人身不虚度而具有大义。
2.行持善法后的两种回向。
①以智慧缘佛果和以大悲缘众生来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②愿不等到来世,善根今生就成熟,获得暂时的圆满。
3.回向获得暂时圆满。
①暂时圆满的内容:
A.愿自己即生长寿,远离十八种横死。
B.愿自己健康无病。
C.愿自己财富圆满。
② 回向成熟需要因缘具足。
A.果报成熟现前。
a.依靠三宝的加持力、自己的发愿力以及善法的功德力。
b.各种因缘具足。
c.即生就可以获得长寿、财富等圆满。
d.【公案】末利夫人供养世尊斋饭并发善愿,马上福报现前,从婢女被封为胜光王的夫人。(见法本P118)
B.即生不一定果报现前。
a.业有两种。
§ 不定业:祈祷三宝或者作回向后,即生就能成熟果报,若没有祈祷、回向,则即生不会现前果报。
§ 决定业:即使祈祷三宝、作回向,即生也不会成熟。
b.不能认为祈祷三宝后百分之百有用,也不能认为祈祷三宝一点用都没有。
c.事情都牵涉到许多因缘,不能一概而论。
C.要把握分寸,见解、行为莫偏堕一边。
a.认为只要祈祷佛菩萨就能摆平一切问题。
b.认为祈祷佛菩萨没有用,众生要承担自己的业,不必祈祷。
c.不懂佛法,说话做事容易走极端。
③回向之因:
A.菩萨为了不等到来世,依靠此身成办自他二利,也需要拥有世间的圆满,所以回向善根在今生迅速成熟于自身。
B.回向善根成熟与来世或今生取决于个人意愿。
a.回向来世或今生都可以。
b.以比喻说明。
§ 画家根据所想而创造不同作品。
§ 存款时可自由选择定期、活期等方式。
C.行持善法的加持力。
a.自受益。
§ 精进行持善法,依靠三宝的加持,自己能拥有暂时圆满。
§ 得到众人尊敬,身体能离开一切逼迫,内心始终宁静快乐。
【教证】《诸法集要经》:“若乐修福业,众人所尊奉,身离诸逼迫,其心常安静。”
【事例】所作所为都利益他人的老师,师生们会感受到他的善良,产生安全感和信任。
b.他受益:直接间接都能饶益许多众生。
一个内心有慈悲、信心、智慧、清净观等境界的人会散发出无形的加持力。
c.科学家眼中的学佛者。
§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佛教修行者普遍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 医学界调查研究的结论:学佛者比无信仰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快乐指数高;禅修者和具菩提心者的内心非常宁静快乐。
④教诫:回向暂时圆满要适度。
A.原因:暂时圆满不是大乘究竟的目标。
B.应发愿:依靠三宝的加持,不要让我有过分积累、守护、增长财产的散乱,也不要有欢喜天子魔等正法的障碍,能够远离修行的一切违缘。
a.【教证】《入行论》:“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b.修行人的违缘可以通过一心祈祷三宝、如理如法发愿而得以遣除。
C.应发愿:不要对宿业感召的怨敌、强盗产生嗔心。
D.应发愿:依靠自己的善根力以及三宝的加持力,愿我能够不加勤作、自由自在地享受正法。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希求。
E.应发愿:既不转生于太富裕之家,也不转生于太贫穷之家,要转生于中等之家,生活基本上能解决,这也是修行的一种顺缘。
F.发愿拥有财富上供下施。
a.应舍:凡夫对财富的享用或造恶。
b.随学菩萨使用财富。
§ 菩萨接受供养,一方面是和众生结缘,一方面会把得到的供养用来做善法,并将善法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最终令与自己结缘的众生获得巨大的功德。
【教证】《经庄严论》:“悲施财三果,悲者恒增长,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
i.菩萨悲心能出生三种果:增长悲心、布施、财富。
ii.三果生三乐:悲为因生爱生乐;施为因生摄生乐;财为因生资生乐。
§ 依靠菩萨所得的功德很大,遇到菩萨时要以清净心做供养。
c.像菩萨那样回向,一切发愿都要符合正法,最后通过善法的力量,令自己的一切所愿毫无障碍、称心如意地实现。
G.发愿在有生之年受持正法。
⑤发愿获得暂时圆满的必要性。
A.末法时代能听闻佛法和弘法利生的机会,是善愿成熟的果报。
B.不具足世间圆满会成为修行和利他事业的违缘。
a.寿命短暂,会导致修行成功前就夭折。
b.身体不好,会造成医生的厌烦心,自己觉得痛苦。
c.内外魔障会带来修行违缘。
二.受持教法和证法是一切利乐的根本。
发愿在有生之年受持教法和证法并积极弘扬佛法,使自己的珍宝人身不虚度而具大义。
1.佛法的意义。
①佛法是利益有情的根本,可成办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广大利益。
②佛法是利益众生的如意宝,对众生的力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A.三乘妙法能满足众生一切心愿。
【教证】《地藏十轮经》:“如如意宝珠,随所愿皆满,如是三乘法,能满众生愿。”
B.唯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精神需求。
a.外在物质的作用。
§ 对众生真正的快乐只能起到部分作用。
§ 只会增加忙碌奔波。
§ 根本解除不了众生内心的忧愁、痛苦、不安。
b.快乐是内心的满足。
§ 修行人可以住在小房间,享用简单饮食,过清净自由的生活。
§ 【事例】穷人因多赚两元钱的满足和开心;富人因股票下跌选择跳楼自杀。
③以佛法来利益众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A.每个人价值观不同。
B.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活着。
2.真正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
【教证】《俱舍论》:“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唯”字是强调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教证】《阿毗达磨俱舍论》原颂词是:“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①受持佛法。
A.唯有通过传讲、听闻才可受持教法。
a.讲闻都具有无量功德。
【教证】《安乐集》:“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一者乐听法人。”
b.上师和历代传承上师都特别重视讲闻佛法。
B.唯有通过修行、领悟才可受持证法。
C.佛教徒最主要应该做的事情。
D.受持的次第。
a.首先要学习教法——通过讲闻通达教理;
b.然后才能修持证法——通过修行体会佛教的真义。
②在一切供养中,唯有法供养才是最殊胜的供养。
A.真正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
a.其他的规章制度、资具福分(建筑设施、敲鼓吹螺)等无论多么完善丰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
b.我们在寺院的所见只算是佛法的一部分。
B.学习修行正法是最好的供养。
【教证】《佛说华手经》:“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若人能修学,是真供诸佛。”
C.通过闻思修行得到正法的利益是最殊胜的供养,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供养。
3.末法时期应重视教法证法。
①导致佛教衰亡不如法现象。
A .不知道讲修才是真正受持佛法。
B.以贪嗔偏袒之心,犹如转轮子般没完没了地做许多冠冕堂皇的散乱之事。
C.打着佛教的招牌做各种与佛教毫不相干的事。
D.寺院和居士团体中,有人为了谋取私利做各种不如法的事。
a.出家人戴假发吃火锅。
b.表面皈依听法,却没有信心,把佛法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
E.结论:末法时代恶相直接导致佛教的衰亡。
②佛教也会被佛教内部的人毁坏。
A.【比喻】就像狮子会被体内的寄生虫所毁一样。
B.佛陀授记。
a.【教证】佛经:“我此甚深教,余者不可毁,非我似我毁。”
b.【教证】《莲华面经》:佛陀对阿难说,未来有许多人以出家人的形象破坏如来的正法。
c.【教证】《阿难七梦经》:阿难曾做过关于佛法未来的七个梦。佛陀解释第七个梦境预示佛陀涅槃后,魔化现的假佛教徒却毁坏了佛法。
d.【教证】佛陀:“坏佛教者,佛教徒也,非异教徒也。”
C.魔王的恶愿。
魔王想尽办法破坏佛法都不成功,最后他发愿以佛教徒的形象吃佛家饭、穿佛家衣、做魔王事,这样来毁坏佛法。
三.弘法利生是每个人的责任。
1.当佛法处于衰微之时,居士和出家人都应以清净心弘扬佛法或者帮助高僧大德弘扬佛法。
①不顾自己安危,努力护持佛法,将有极大功德。
②随学法王如意宝。
A.【事例】佛法再弘期,法王如意宝目睹佛法衰微的状况,发起了伟大的护教之心,整顿佛教、树立法幢、培养僧才,为佛法重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 【教证】《地藏十轮经》:“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
2.佛陀的后学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受持、弘扬佛法。
①承担佛法讲修的一般是法太子(即高僧大德和善知识们)。
②普通在家人人也有弘法责任。
A.每个人都能受持佛法、弘扬佛法。
a.广义而言,听受一句法、了知一句法义也算教法,生起一刹那善心也算是证法。
b.教法和证法在每个人的相续中都能生起。
【教证】《入行论》:“生起闪电般的善念在百千万劫中都是很难得。”
【窍诀】想:依靠佛陀的加持,我懂得了佛法的道理,相续中生起了善念,这是多么荣幸啊!
B.弘法利生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C.应对自己弘法利生有信心。
a.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
b.不观察自相续、空打妄想不合理。
③即使自己做不到广弘佛法,也要成为弘法的顺缘。
A.劝说别人学习经论。
B.为求学、闭关者提供口粮。
C.设法让别人听一堂课。
D.承事、供养、协助讲经说法的上师。
E.自己诚信佛法、断恶行善。
3. 在家人讲经说法具合理性。
①在家人具足条件时,完全可以讲经说法。
【教证】《大智度论》:“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仙人、天人和化人这三种都是在家身份,佛弟子中也有一部分是在家身份。)
【公案】《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善于说法,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只有文殊菩萨堪能和他谈论佛法。
【公案】《胜鬘夫人狮吼方广经》:胜鬘夫人在佛陀面前闻法后,劝化全国七岁以上的女人皈依佛教,而且劝化国王皈依佛教,国王又劝化全国七岁以上的男人皈依了佛教。
【教证】《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世尊要求在家菩萨先作财布施,然后行法布施。
②弘扬佛法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
【教证】《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从师闻法,一句一义,辗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
③在家人弘扬佛法的必要性。
A.当今时代,出家人占比千分之一都不到,如果完全依靠出家人弘法,根本不能满足众生需求。
B.懂佛法的在家菩萨应该站出来讲经说法。
a.汉地:出现过许多居士大德,如南北朝的傅大士,现代的李炳南、黄念祖老居士等。
b.藏地:许多伏藏大师大多是在家人,还有智悲光尊者、敦珠法王等许多广弘佛法的在家大德。
④大乘修行人,如果有弘法利生的机会却不去做,也是有过失。
【教证】《梵网经》:“菩萨如果有因缘,却没有教化众生,这会犯轻罪。”
⑤要通过各种方式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或者给修行人提供顺缘。
【事例】台湾法鼓山弘法事业的顺利开展,与那里居士们的辛勤奉献是分不开的。
4.总结:弘扬佛法是没一个佛教徒的分内之事,我们有义务把佛法继续传下去,即便能让一个人得到佛法,这个功德也是无量的。
编辑:定解D07
审核:定解E01
定解E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