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精进修持、恒常念佛就可以往生。
死后的去处主要观待临终时的心态。
平时应精进串习功德和善法。
死亡来临时只有善法功德跟随我们。
长期发善愿,改变自相续。
本课难点
增上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遣除怀疑和邪见尽量观清净心。
遵照上师的教言认真次第修行。
因果不虚,活着时要尽力断恶行善。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临终时往生。
平时精进串习的重要性。
面对死亡时的种种痛苦。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要重视往生四因。
①往生四因。
A.明观福田:观想阿弥陀佛主眷及阿弥陀佛的刹土。
B.积资净障:积累资粮净除业障。
C.发菩提心。
D.发清净愿:将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
②往生极乐世界不可缺少往生四因。
A.类比:庄稼生长不能缺少地水火风等因素。
B.只具有强烈信心和一心念佛,不一定就能够往生净土。
C.藏文《无量寿经》中非常强调往生四因。
2.行持善法时发愿回向很重要。
①做任何善法后都要及时回向,将来一定能成熟果报。
A.【教证】《普贤菩萨说证明经》:“长发善愿,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意。”
B.光做善事而不回向,不一定能随所愿成熟善根。
②念《普贤行愿品》就是最好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文。
A.应边念边观想每一个愿。
B.仅文字上念诵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③发愿可以改变和增上。
A.凡夫。
a.最初发愿时自利成分特别强。
b.随着年龄和智慧增长,发愿逐渐变得广大。
c.通过长期修行,最终也能为众生利益而发愿。
B.佛菩萨。
a.地藏菩萨:最初发愿救度亡母,后来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b.弥勒菩萨:往昔追逐名利,相续成熟后发愿普度众生。
C.高僧大德。
星云大师:最初发愿为了自己快乐和进步,最终发愿实践佛陀大慈大悲,代替众生担负业障苦难。
④发愿应该志存高远。
A.自私自利的发心不究竟。
B.即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享乐。
a.现代社会最需要慈悲和关爱。
i.现今是互相合作、依赖、帮助的时代。
ii.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各种矛盾、争斗乃至战争。
iii.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就是慈悲和关爱。
b.大乘佛教对社会有益。
i.尤其大乘佛教对现在社会弊病才有补益。
ii.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以外再无其他了。
iii.大乘行者的标准是内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二.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丁四(发清净愿)分四:一、思维自身而发愿;二、思维刹土功德而发愿;三、思维主尊功德而发愿;四、发愿自己最终成佛。
戊一分四: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二、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之贪执;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四、发愿往生后所获之功德。
己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与我结缘众,愿临命终时,
化身无量光,比丘僧眷绕,
亲临吾等前,见彼心欢悦,
无有死亡苦。
1.释义。
愿我和与我结缘的众生在临终时,无量光佛的化身以及比丘眷属们降临在面前,见到这些圣众之后吾等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于无有任何痛苦中安然往生净土。
2.往生净土有三种层次(《无量寿经》)。
①上辈往生。
需要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具足这些因缘,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其往生净土。
②中辈往生。
不需要出家,但要发菩提心、一心念佛、积累资粮,临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会接引其往生净土。
③下辈往生。
不需要其他因素,但要发菩提心并专心念佛,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并往生净土。
④共性:发菩提心对往生净土不可缺少。
3.往生净土的条件。
①除了念佛、发愿以外,关键还要明观福田和发菩提心。
②具足因缘,往生净土没有任何困难。
③佛陀的金刚语没有欺惑。
④五浊恶世值遇殊胜的净土法门,应该生起欢喜心。
4.正确发愿。
①随学高僧大德发愿。
A.发愿: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B.事例:乔美仁波切、索朗则模大师携眷属往生极乐世界。
②不能以世间贪嗔之心发愿。
A.应舍。
a.只发愿带着亲朋好友往生净土,而舍弃怨敌。
b.觉得天边无际众生太抽象,无法发起度化之心。
B.狭隘心态不合理。
【教证】佛经中记载,文殊菩萨曾经发过十种大愿,其中大多是发愿度化一切轻毁、侮辱自己以及对自己制造违缘的众生。
C.随学文殊菩萨发愿。
D.应以平等心发愿:凡是与我有缘者,不管是有法缘、财缘等善缘的众生,还是以抢夺财产、摧毁身心、病魔缠绕等方式结上恶缘的众生,愿他们都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
③深入学习大乘佛法,知道一切众生都需要离苦得乐,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
三.临终时往生。
1.念佛、观佛对亡人有利益。
①死亡征相依次出现时,一心一意称念佛名、观想佛身。
【教证】《观经》:“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②心尽量缘善法。
A.转生善趣或恶趣,主要观待临终时的心态。
B.事例对比说明:
a.恶人因临终生起一念善心,当下断除罪业的相续而转生善趣或清净刹土。
b.一生行善之人因临终一念恶念或邪见,而毁坏善根,死后惨堕恶趣。
③生前好好修行、发愿很重要。
A.临终时阿弥陀佛都会现前接引。
a.临终时依靠面见阿弥陀佛生起欢喜心,当下就可以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
b.可自在往生极乐世界。
c.佛陀的加持和自己清净心的力量所致。
d.于安乐、明清、喜悦的状态中死去,不会有任何痛苦,死后会解脱于光明中。
e.【遣疑】临终时见到是真正的阿弥陀佛,还是魔的幻变?
【教言】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修心之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B.活着时也可能面见阿弥陀佛。
④对净土法门增上信心,对自己解脱有利。
A.信受佛语,生时经常念佛、观佛,可灭除罪业。
B.信心不能动摇。
C.轻视净土和密宗的基本实修法,是修行中的障碍。
a.应将一切法融会贯通。
【教言】宗喀巴大师:“如果能通达一切圣教圆融无违,把一切圣言视为实修的教授,这才能真正通达佛陀的密意。”
b.始终认为各宗派的观点水火不容、互相抵触,是自己的闻思修行还不够所致。
D.净土修法表面简单,功德却无量。
a.佛陀愿力和众生清净心相结合所产生的不可思议作用。
b.临终念佛或听闻佛号的作用真实不虚。
事例:依靠几副药剂而病愈之理。
c.漂泊于中阴界或即将堕入恶趣时,忆念、称诵阿弥陀佛名号,当下也会获得解脱。
【公案】《三宝感应要略录》:一位婆罗门在妻子的善巧引导下每天称念佛号,地狱中依念佛因缘死而复生。(法本P156-157)
i.知识分子听到善恶功过,莫要怀疑而生邪见,否则会造口业。
ii.具修行体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公案的深刻意义。
E.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罪障、面见佛尊是没有困难的。
【教证】《华严经》:“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⑤平时反复修持净土法可现见佛陀。
A.【教证】《莲宗宝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B.依靠生前修持的善习力。
C.依靠对阿弥陀佛强烈的信心。
D.比喻:像儿子熟悉母亲一般认出阿弥陀佛。
E.修行人临终得到佛陀的加持最有意义。
⑥发菩提心:愿与我结缘的一切众生清净恶业的迷乱显现,面见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并顺利往生净土。
2.佛教徒与世间人的对比。
①佛教徒:
A.平时就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
B.出现疾病、思维等违缘时,能从容面对。
C.对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充分认识。
a.苦乐都是无常法。
b.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
c.聚集必散等道理。
D.依靠佛法力量轻松应对问题。
②世间人:
A.出现天灾人祸或者遇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抱怨命运不公平、太倒霉。
B.只考虑生时,不关心死后如何。
C.无法解决心里痛苦。
③佛教与世人有迥然不同的人生认识。
四.平时精进串习的重要性。
1. 临终时面见阿弥陀佛。
①依靠具德上师的加持。
②自己平时精进修行的积累。
2. 应经常串习功德和善法。
①平时努力串习往生四因至关重要。
②功德和过患依赖于串习。
【教证】龙树菩萨《养生篇》:“一切众生之功过,皆以串习为根本,习惯悉皆依自己,是故串习德最胜。”
③串习主要取决于自己而非被迫。
④串习的过程中应尽量断恶行善。
A.生前串习影响临终心念的善恶。
a.长期行善者,临终时自然会出现善妙的境界。
b.天天造恶者,平时噩梦,临终状况不妙。
c.白天的经历可能出现梦境。
B.临终之际心念是关键,千万不要生恶念 。
【窍诀】提醒自己:这辈子即将完结,我千万不能以恶念来结束这一生。
C.事例说明:生前的串习将影响临终的境界:
a.一位藏北牧民,平时杀害很多旱獭,临终时就出现了很多旱獭来害他的境界。
b.一位猎人以杀鹿为生,死时出现被很多鹿追杀的境界。
c.一位商人死时拿着账本算账,最后边数账边死去。
d.竹青寺的一位僧人念着施水咒而去世。
e.一位辩论法相师作着辩论手势而圆寂。
f.德国诗人海涅一辈子写了许多诗,最后喊着:“我的笔,我的纸”而死去。
D.平时应多念佛号、观音心咒,多坐禅,临终时就会这样做。
⑤为了临终时能够顺利往生,生时应养成随时随地祈祷、观想阿弥陀佛的习惯。
A.【教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如果有人至心皈依、顶礼、供养无量寿佛,临终便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能往生极乐世界。”
B.行住坐卧都不忘念佛,经常看阿弥陀佛像,临终时就能得力。
C.遵照上师教言认真修行。
五.面对死亡时的种种痛苦。
1.高僧大德:断尽寿命舍弃今世,无任何痛苦。
2.罪业深重之人死亡之际感受种种痛苦。
①气息分解的痛苦。
②显现迷乱习气的痛苦。
③畏惧死亡却无法继续生存的痛苦。
A.如同赴刑场的犯人一样畏惧来世。
B.对从前没有取舍善恶极其后悔。
C.手指抓胸、嚎啕大哭、泪水盈眶、满心抱怨。
④对亲朋好友及财物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独自离开的痛苦。
⑤只能孑然一身、赤身裸体、两手空空地离开人间。
【教证】《无常经》:“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
⑥甚至还没断气就会见到阎罗狱卒的恐怖面容,乃至吓的失禁。
【教证】《入行论》:“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3.佛教面对生老病死时有不共的优越性。
①即便一个修行很一般的人,面对死亡也会有一份勇气和把握。
②分析痛苦之因。
A.因果角度分析,生前造恶业,临终感受痛苦,这很正常。
B.【教证】米拉日巴尊者:“若见罪人之死亡,开示因果善知识。”
③人活着时要善察因果之理,尽力断恶行善。
4.积累善法资粮。
①离世时,身体和任何东西都带不走。
②唯有善法对自己有意义。
【教证】《无常经》:“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
③生前发菩提心、行持善法的功德跟随我们。
5.发善愿。
①跟随上师、僧众们发断恶行善的大愿。
②诸佛菩萨如何发愿,传承上师如何发愿,我亦如是发愿。
③念诵愿文时发愿。
发自内心地想:愿文的功德太不可思议了,末法时代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我要依此发下清净的善愿,一定要断绝相续中的一切烦恼,有生之年精进行持善法!
④长期发善愿改变自相续。
编辑:定解D05
审核:定解E10定解E01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