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12课   

1.汉传净土宗同样具足往生四因。

①汉传和藏传互相之间会起到助缘的作用。

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汉传净土的经教虽然没有明确说这四因,但实际上里面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所学的往生四因完全相合。比如,观想阿弥陀佛身相的相好庄严就相当于明观福田;以信心做供养,念佛、拜佛、念忏悔文就是清净罪障以及积累资粮;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要倒驾慈航,度化众生,这样的意乐其实就属于发菩提心;很多念佛人在修学净土时都会发相应的愿,比如净土五经中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都有发愿的方法,念诵发愿文就属于发清净愿,因为它们最后的发愿都是导归极乐。

想要在即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那就必须要圆满往生四因,就好像种子、时间、温度、湿度、肥料等都具足才能长出一个好的果实,如果其中一种因缘不具足,即便有种子,最终也不会产生殊胜的果。

②往生四因。

A.明观福田。

明观福田是所依。不管是观想阿弥陀佛身相、西方三圣,还是观想极乐世界,其实都是依靠明观福田让自相续具足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

B.积资净障。

不管修哪个法门,如果想即生当中的修行顺缘具足,乃至于最后修有所成,就需要清净相续中的业障、增上福报。《藏传净土法》以七支供(顶礼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不入涅槃支、回向支)的方式宣讲了积资净障,这是让我们圆满资粮最殊胜、最便捷的方法。

每个众生都具有圆满的佛性,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增减和改变。那我们现在为什么是烦恼深重的众生呢?主要是由于自己的无明、迷乱,就像一个非常清净的如意宝珠上面被很多厚厚的垢染覆盖了一样,它本有的力量和光芒就暂时没有办法显现出来。积资净障的作用就如同用干净的布一遍遍地擦洗如意宝珠上面的污垢,我们本具的功德就会逐渐往外显露。

【拓展】通过七支供增上福德。

念佛也能起到积资净障的作用,如果符合一缘专注的标准,效果就会更加明显。作为初学者,很难达到这种标准——我们念佛的时候经常跑神、口念心不念、念了很长时间也没什么感觉,甚至还会觉得无趣。由于在家人工作比较繁忙,在没有达到一缘专注、念佛有特别相应的效果之前,可以借用七支供的方便来清净业障、培积福德。当一个人相续中的资粮增上、罪障减轻,那他念佛就容易一缘专注,也容易感觉到阿弥陀佛的加被,顺缘越来越增上,信心越来越稳固,兴趣也会起来。

C.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应以三殊胜进行摄持,大乘修行人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想获得往生净土的果就会比较困难。

D.发清净愿。

发清净愿是指我们发的所有愿都跟往生极乐世界和度化有情有关。

2.修行要把握中道。

每位道友通过持续的学习,学会如何把工作生活当中的违缘转为道用。修行人应该有一种自在、放松的状态,但是心里面不要松懈和放逸,时时刻刻要用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行持善法,把信念放在阿弥陀佛和往生净土方面。我们要培养往生的意乐心,比如,坐朝西,睡觉也朝西,但也不要做得很执拗,不要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条件方便,当然怎么做都可以;条件不方便,我们的心向西就可以。

3.佛陀、圣众和极乐世界是修行人的福田。

明观福田,一方面是观想器世界,另一方面是观想有情世界。“明”就是明明了了,非常清楚地去观修、观想。我们所要依靠的佛陀、圣众和极乐世界清净刹土是修行人的福田,哪怕一刹那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所得到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日落的方向,越过无数的世界,稍许上方的圣境之处,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极为清净的极乐刹土。作为凡夫人,我们的肉眼虽然并没有见到,但是自心应该以一种特别明了的方式来观想极乐世界刹土和圣尊来作为我们的依靠处,然后修持佛法,这样,临命终时就有机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4.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悲心没有区别。

释迦牟尼佛住持五浊恶世的刹土,阿弥陀佛住持极乐世界清净刹土,有些人会觉得“阿弥陀佛的悲心是不是没有本师深重?”不能这样理解。佛陀会相应于不同众生的根机、意乐和他修道的各种因缘来度化,因此,有些住持清净刹土,有些住持娑婆世界,各有不同的善巧方便来救度有情。

世尊在他的教法中再再地宣说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告诉众生:不论何种根性的众生,如果想非常容易地、很方便地在即生中获得成就,求生净土是最好的捷径。我们凭借其他的法门可能就没有这么方便、容易。每位成就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他们不论怎样显现,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一旦成佛了,断证功德圆满,完全到达究竟,佛与佛之间不可能会有悲心强弱的区别。

5.做一个好的修行人。

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形成要有一定的了解——它是阿弥陀佛通过因地修行、发愿,最后建立的。虽然现在是五浊恶世,众生比较散乱、烦恼深重,外界的各种诱惑也多,修行的顺缘并不是很圆满,但是,我们现在具有暇满人身,自己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好的修行人——好好念佛、闻思佛法,力争创造一个生生世世都非常光明的修行之道,乃至于解脱。

编辑:定解G22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1

定解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