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丨《藏传净土法》第19课

1.阿弥陀佛有哪些名号?(多选题)

A.法身阿弥陀佛。

B.遍知无量光佛。

C.导师无量光佛。

D.怙主无量寿佛。


2.阿弥陀佛有哪些化身?(多选题)

A.阿弥陀佛右手放射白光化现为圣者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又化现出百俱胝观世音。

B.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

C.阿弥陀佛心间发出白色光芒,照射到西南具乳海中的莲花花蕊,进而化现出邬金莲花生大士,莲师又幻化出百俱胝的莲花生大士。

D.阿弥陀佛发光,幻化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E.阿弥陀佛眼泪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


3.诸佛菩萨会化现什么形象?(多选题)

A.善知识。

B.国王。

C.乞丐。

D.旁生。

E.坏人。


4.你学到了哪些修法窍诀?(多选题)

A.上师善知识、度母、观音、莲师都无二无别。

B.顶礼阿弥陀佛才能得到大利益,其他的佛菩萨是阿弥陀佛化现的。

C.先修观音法、再修度母法、再修莲师法,这样一个个专心比较好。

D.密宗的阿弥陀佛包括了净土宗。

E.阿弥陀佛的本体包括了所有上师本尊佛菩萨。


5.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要到那些?(多选题)

A.信心。

B.智慧。

C.戒律。

D.悲心。

E.办皈依证。



1.阿弥陀佛有哪些名号?(多选题)

【答案】

A.法身阿弥陀佛。

B.遍知无量光佛。

C.导师无量光佛。

D.怙主无量寿佛。

【解析】法本P107。

思维名号不同而顶礼:阿弥陀佛有很多名号,依次从法身阿弥陀佛、遍知无量光佛、导师无量光佛、怙主无量寿佛四种名号来进行顶礼。


2.阿弥陀佛有哪些化身?(多选题)

【答案】

A.阿弥陀佛右手放射白光化现为圣者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又化现出百俱胝观世音。

B.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

【解析】法本P111、P112、P115。

在化身世界里,阿弥陀佛又显现无量无边的化身相:为了调伏男性士夫,阿弥陀佛右手放射白光化现为圣者观世音菩萨(故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像大多都是男性形象),观音菩萨又化现出百俱胝(百千万)观世音,每一殊胜化身的所化世界有百俱胝刹土。

为了调化所有女性者,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于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度化众生。

为了降伏以寂静方式无法调伏的凶神恶煞,以及在边地藏土弘扬显密圆融的佛法,阿弥陀佛心间发出五彩光芒,照射到西南具乳海中的莲花花蕊,进而化现出邬金莲花生大士,莲师又幻化出百俱胝的莲花生大士。


3.诸佛菩萨会化现什么形象?(多选题)

【答案】

A.善知识。

B.国王。

C.乞丐。

D.旁生。

E.坏人。

【解析】法本P111。

诸佛以及大菩萨们的行境是不可思议的,可化现为善知识、国王,甚至包括旁生在内的各种形象。

偈云“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意即:在十方国土中,观世音菩萨皆显现种种不同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故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无量无边。所以,人们平时特别讨厌的坏人、乞丐,以及其他低劣众生当中,有没有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也很难说。


4.你学到了哪些修法窍诀?(多选题)

【答案】

A.上师善知识、度母、观音、莲师都无二无别。

E.阿弥陀佛的本体包括了所有上师本尊佛菩萨。

【解析】法本P115、P117-119。

现在的上师善知识,大多数是观世音菩萨、度母、莲花生大士等的化身;而化身与化身之根本在本体上并无差别,也即上师善知识与观世音菩萨等并无差别,或者说观世间菩萨、度母、莲花生大士与阿弥陀佛并无二致。所以我们绝不能生起上师、本尊、诸佛菩萨本体有差别的恶分别念,而应将上师善知识、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士等看作一体。

若能观想在一尊阿弥陀佛的本体中,已完全包括所有上师本尊佛菩萨,而唯一对阿弥陀佛作顶礼供养等,那么这就是自己获得上师三宝一切加持的方便法。

先修观音法,再修文殊法,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若有“一摄一切”的见解,那是最好的。

《涅槃经》(藏文版)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哀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 一个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 从这些教证来看,莲花生大士确实是真正的佛陀,尤其他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所以净土宗和密宗并不相违。


5.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要到那些?(多选题)

【答案】

A.信心。

B.智慧。

C.戒律。

D.悲心。

【解析】法本P110。

不管是学汉传佛教还是学藏传佛教,所有佛教徒都要反观自心,看自己对佛法到底有没有发自内心的、从骨髓深处生起来的坚定信心。……在闻思期间,大家要再三观察:看自己对佛陀生起了什么样的定解,对佛法生起了什么样的信心,这非常重要。

所以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要注重外在的形象,而一定要有内在的智慧、悲心和戒律。因此在见解上,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跟外道及未学佛的世间人完全不相同,这样自己才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