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学聚会时,看到以前学习不好的同学现在很有钱,您会给下列哪种态度点赞?(单选题)
A.老天是如此的不公啊。
B.我一定要努力超过他,先定一个小目标。
C.为他感到高兴,没什么可比的,知足少欲才是真快乐。
D.人才啊,跟他混了。
E.我太差劲了,以后同学聚会再也不来。
2.什么样的财富才是最坚固的?(单选题)
A.自已用汗水赚来的。
B.银行卡里的定期存款。
C.以福德力所感召的。
D.以智慧力所感召的。
3.关于积累资粮,下列哪种观点不可取?(多选题)
A.最好的方法就是供养三宝。
B.证悟空性后资粮达到圆满,无需刻意积累。
C.以清净的发心做小小善法也有大功德。
D.福慧二种资粮缺一不可。
E.修大圆满最殊胜,不用再供养顶礼。
F.大成就者二资圆满不需要积累资粮。
4.供养的违品有哪些?(多选题)
A.傲慢。
B.吝啬。
C.嫉妒。
D.贪心。
E.嗔心。
5.如何使用财富才更有意义?(多选题)
A.经常上供下施。
B.合理投资理财。
C.充分享受生活。
D.帮助身边可怜的众生。
6.供养的功德这么大,我们应如何做供养?(多选题)
A.经常在佛菩萨面前作供养。
B.“没钱寸步难行”,有钱才能供养,先挣到钱再说。
C.没钱的话可以把公园里的鲜花意幻供养上师三宝。
D.供养时必须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否则一点功德也没有。
E.这次功德主名单里,我竟然只排第二,下次我要供养两倍的钱,一定要抢到头名。
7.既然贪欲的过患这么大,我们应如何对待贪欲?(多选题)
A.钱越多贪心越大,所以还是穷点好,别上供下施了。
B.贪心就是志向,没志向的人没出息,能鼓舞奋斗的动力,所以贪心应该培养。
C.之所以想要更多的钱,就是因为钱少,等发了大财自然就不贪了。
D.学习佛法,用智慧调伏贪欲。
E.经常自我反省,把烦恼消灭在萌芽阶段。
F.知足少欲,不要盲目攀比。
G.有存起来的足够的优质财物,心里很有底。
H.闭关清苦生活来断除贪欲。
1
同学聚会时,看到以前学习不好的同学现在很有钱,您会给下列哪种态度点赞?(单选题)
【答案】C.为他感到高兴,没什么可比的,知足少欲才是真快乐。
【解析】法本P6。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佛教提倡的知足少欲理念更具现实意义,谁拥有这种理念,谁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许多人有不经观察、盲目攀比的毛病。如果别人在财富上超过了自己,自己就会有强烈的不平衡感,进而想超过对方。比如同一所学校毕业的两个人,一个人在财富上超过另一个人时,落后者就会想:他的能力不如我,现在却比我有钱,我一定要超过他!产生竞争心之后,就会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感受许多痛苦。
2
什么样的财富才是最坚固的?(单选题)
【答案】C.以福德力所感召的。
【解析】法本P12。无有福德者不可能拥有财富,即使偶尔得到一些财富,很快就会以种种因缘耗尽,而以福德力所感召的财富是坚固的,可以自在地享用。
3
关于积累资粮,下列哪种观点不可取?(多选题)
【答案】
B.证悟空性后资粮达到圆满,无需刻意积累。
E.修大圆满最殊胜,不用再供养顶礼。
F.大成就者二资圆满不需要积累资粮。
【解析】法本P1。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二资双运的,正因为他们有空性的境界,所以才格外注重世俗中的积资净障……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就是供养三宝……供养的前提是发心要清净,如果心非常清净,即使供品很微小,得到的功德也很大。
4
供养的违品有哪些?(多选题)
【答案】
B.吝啬。
D.贪心。
【解析】法本P3。这几天我们讲的是“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既然供养是对治吝啬或贪心的,反过来说,吝啬和贪心就是供养的违品。
5
如何使用财富才更有意义?(多选题)
【答案】
A.经常上供下施。
D.帮助身边可怜的众生。
【解析】法本P4。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以前特别贪财,而且自己的钱财只是自己享受,皈依佛门后却完全变了,经常舍财作上供下施。我觉得这样使用财富才是最有意义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无衣无食、疾病缠身的人,自己的钱是用来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还是花在个人的享受上,到底怎么花钱才有意义?我觉得有智慧的人应该好好考虑。
6
供养的功德这么大,我们应如何做供养?(多选题)
【答案】
A.经常在佛菩萨面前作供养。
C.没钱的话可以把公园里的鲜花意幻供养上师三宝。
【解析】法本P1,P2。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就是供养三宝,所以每个佛教徒都要有供养三宝的强烈意乐,大家应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有钱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作供养,没有钱的人也应随喜他人的供养。供养的前提是发心要清净,如果心非常清净,即使供品很微小,得到的功德也很大。相反,如果在供养的过程中,掺杂了傲慢心、嫉妒心等不良心态,比如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或者为了跟别的施主进行竞争,这样即使供养的钱再多,功德也不大。因此以清净的意乐作供养非常重要。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有些地方有很好的传统,每逢吉日到寺院里供养花、香、水果的人络绎不绝,虽然这些人供养的目的各不相同,不一定都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但毕竟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了供养,所获的功德还是不可思议的。
7
既然贪欲的过患这么大,我们应如何对待贪欲?(多选题)
【答案】
D.学习佛法,用智慧调伏贪欲。
E.经常自我反省,把烦恼消灭在萌芽阶段。
F.知足少欲,不要盲目攀比。
【解析】法本P4-6,P9。所以人应该以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贪欲,不能简单地想用外在的受用或者钱财来平息贪欲,这样只会如同火上加油那样使欲望更加炽盛,最终会变成彻底被贪欲左右的疯子。
所以欲不可纵,应当及早刹车,人人都要以佛法对治内心的贪欲,要经常自我反省:我是什么人?我在做什么?应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趁烦恼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将其消灭。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佛教提倡的知足少欲理念更具现实意义,谁拥有这种理念,谁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还有些将优质财物贮存起来,而使用下劣的财物,妄想以后再使用优质财物,但这些人往往没有等到使用优质的财物,就遇到违缘而死去。
编辑:定解E07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