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有?(多选题)
A.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B.对别人宣说诚实的语言。
C.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D.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
E.以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2.僧众受供养后哪种做法不合理?(多选题)
A.不欢喜就不接受了。
B.当时不接受又不合适,接受了也没用,丢弃算了。
C.施主的钱财来之不易,要好好替施主回向修福。
D.自己实在用不上,送给别的僧人。
E.为了护持施主,应该欢喜接受。
F.要重视供养的财物。
3.供养个人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多选题)
A.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
B.如果上师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肯定不能获得利益。
C. 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
D.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供养僧众。
E.这个上师是假的,自己上当受骗了,要求上师退还把以前供养的财物。
F.上师总批评我,太严厉了,我找个慈祥的上师才是正道。
4.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多选题)
A.现世的努力不同。
B.偶然因缘所致。
C.往昔积累的福德不同。
D.往昔造业不同。
E.父母家境不同。
5.供养哪种善知识可以获得功德利益?(多选题)
A.长相庄严。
B.有菩提心。
C.有名声。
D.有正知正见。
E.有传承。
F.为弟子开示佛法。
G.口才好。
H.自己有信心的。
6.哪些行为属于修行?(多选题)
A.闭目打坐。
B.行住坐卧忆念上师三宝。
C.为众生做事。
D.把悦意外境供养西方三圣。
E.以信心菩提心摄持的行为。
F.每天吃素。
1
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有?(多选题)
【答案】ACDE
A.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C.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D.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
E.以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解析】法本P42。
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2
僧众受供养后哪种做法不合理?(多选题)
【答案】
A.不欢喜就不接受了。
B.当时不接受又不合适,接受了也没用,丢弃算了。
【解析】法本P43。
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施主的钱财来之不易,除了极少数福报现前的人,一般人都需要勤作才能得到财产,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付出许多血汗,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别人供养的财物。但有些修行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时候施主很不容易得到一些钱财,当他们恭恭敬敬地献上供品时,这些修行人不但不欢喜接受,反而说一些刺伤人心的语言。这样做是很不好的。作为一个出家人,当自己受到别人的供养时,为了护持施主的善心,不管供养的物品合不合心,都应该尽量欢喜接受,为了让施主得福,也要合理使用这些供品,如果自己实在用不上,也不能丢弃浪费,应该转用在其他合理的方面。
大家还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别人的供养后,不要忘了替施主回向。即使是具足一切功德的释迦牟尼佛,在接受供养后都要为施主作回向,我们这样的凡夫更应如此。我去泰国时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泰国的出家人受供后,必定会为施主念经回向。这种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规,接受供养者也能避免染上虚耗信财的罪垢。
3
供养个人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多选题)
【答案】
B.如果上师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肯定不能获得利益。
E.这个上师是假的,自己上当受骗了,要求上师退还把以前供养的财物。
F.上师总批评我,太严厉了,我找个慈祥的上师才是正道。
【解析】法本P45-47。
供养个人,这也特别需要慎重。当然,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甚至弟子的信心特别大的话,即使上师不懂佛法,也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也能获得利益。
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大家要观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只要善知识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见,即使他存在长相不庄严、说话不好听、身体有缺陷等过失,我们也没必要舍弃他。
一般来讲,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而供养僧众不容易产生后悔心,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觉得大家今后最好是供养僧众。
4
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多选题)
【答案】
C.往昔积累的福德不同。
D.往昔造业不同。
【解析】法本 P53。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
5
供养哪种善知识可以获得功德利益?(多选题)
【答案】
B.有菩提心。
D.有正知正见。
F.为弟子开示佛法。
【解析】法本P45-46。
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甚至弟子的信心特别大的话,即使上师不懂佛法,也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也能获得利益。
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大家要观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只要善知识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见,即使他存在长相不庄严、说话不好听、身体有缺陷等过失,我们也没必要舍弃他。
6
哪些行为属于修行?(多选题)
【答案】
B.行住坐卧忆念上师三宝。
C.为众生做事。
D.把悦意外境供养西方三圣。
E.以信心菩提心摄持的行为。
【解析】法本P41。
我们应当经常忆念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悦意的外境时,都要以心缘取来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这样很容易就能积累广大的资粮,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有些人认为,只有紧闭房门、闭目打坐才是修行,而行住坐卧中忆念三宝,为佛法和众生做事情不是修行。其实,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