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丨《藏传净土法》第37课

1.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有?(多选题)

A.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B.对别人宣说诚实的语言。

C.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D.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

E.以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2.僧众受供养后哪种做法不合理?(多选题)

A.不欢喜就不接受了。

B.当时不接受又不合适,接受了也没用,丢弃算了。

C.施主的钱财来之不易,要好好替施主回向修福。

D.自己实在用不上,送给别的僧人。

E.为了护持施主,应该欢喜接受。

F.要重视供养的财物。

3.供养个人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多选题)

A.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

B.如果上师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肯定不能获得利益。

C. 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

D.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供养僧众。

E.这个上师是假的,自己上当受骗了,要求上师退还把以前供养的财物。

F.上师总批评我,太严厉了,我找个慈祥的上师才是正道。

4.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多选题)

A.现世的努力不同。

B.偶然因缘所致。

C.往昔积累的福德不同。

D.往昔造业不同。

E.父母家境不同。

5.供养哪种善知识可以获得功德利益?(多选题)

A.长相庄严。

B.有菩提心。

C.有名声。

D.有正知正见。

E.有传承。

F.为弟子开示佛法。

G.口才好。

H.自己有信心的。

6.哪些行为属于修行?(多选题)

A.闭目打坐。

B.行住坐卧忆念上师三宝。

C.为众生做事。

D.把悦意外境供养西方三圣。

E.以信心菩提心摄持的行为。

F.每天吃素。

1

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有?(多选题)

【答案】ACDE

A.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C.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D.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

E.以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解析】法本P42。

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2

僧众受供养后哪种做法不合理?(多选题)

【答案】

A.不欢喜就不接受了。

B.当时不接受又不合适,接受了也没用,丢弃算了。

【解析】法本P43。

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施主的钱财来之不易,除了极少数福报现前的人,一般人都需要勤作才能得到财产,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付出许多血汗,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别人供养的财物。但有些修行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时候施主很不容易得到一些钱财,当他们恭恭敬敬地献上供品时,这些修行人不但不欢喜接受,反而说一些刺伤人心的语言。这样做是很不好的。作为一个出家人,当自己受到别人的供养时,为了护持施主的善心,不管供养的物品合不合心,都应该尽量欢喜接受,为了让施主得福,也要合理使用这些供品,如果自己实在用不上,也不能丢弃浪费,应该转用在其他合理的方面。

大家还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别人的供养后,不要忘了替施主回向。即使是具足一切功德的释迦牟尼佛,在接受供养后都要为施主作回向,我们这样的凡夫更应如此。我去泰国时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泰国的出家人受供后,必定会为施主念经回向。这种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规,接受供养者也能避免染上虚耗信财的罪垢。

3

供养个人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多选题)

【答案】

B.如果上师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肯定不能获得利益。

E.这个上师是假的,自己上当受骗了,要求上师退还把以前供养的财物。

F.上师总批评我,太严厉了,我找个慈祥的上师才是正道。

【解析】法本P45-47。

供养个人,这也特别需要慎重。当然,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甚至弟子的信心特别大的话,即使上师不懂佛法,也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也能获得利益。

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大家要观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只要善知识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见,即使他存在长相不庄严、说话不好听、身体有缺陷等过失,我们也没必要舍弃他。

一般来讲,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而供养僧众不容易产生后悔心,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觉得大家今后最好是供养僧众。

4

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多选题)

【答案】

C.往昔积累的福德不同。

D.往昔造业不同。

【解析】法本 P53。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

5

供养哪种善知识可以获得功德利益?(多选题)

【答案】

B.有菩提心。

D.有正知正见。

F.为弟子开示佛法。

【解析】法本P45-46。

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甚至弟子的信心特别大的话,即使上师不懂佛法,也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也能获得利益。

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大家要观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只要善知识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见,即使他存在长相不庄严、说话不好听、身体有缺陷等过失,我们也没必要舍弃他。

6

哪些行为属于修行?(多选题)

【答案】

B.行住坐卧忆念上师三宝。

C.为众生做事。

D.把悦意外境供养西方三圣。

E.以信心菩提心摄持的行为。

【解析】法本P41。

我们应当经常忆念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悦意的外境时,都要以心缘取来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这样很容易就能积累广大的资粮,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有些人认为,只有紧闭房门、闭目打坐才是修行,而行住坐卧中忆念三宝,为佛法和众生做事情不是修行。其实,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