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丨《藏传净土法》第39课

1.关于佛教公案以下正确的描述是?(多选题)

A.是一种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B.是佛陀往昔行菩萨道的真实事迹。

C.不完全是神话,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

D.有一大部分真实,其余根据需要略有浮夸。

E.公案很简单,文字上过一下就可以了。

F.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如果认真思维,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以下闻法方式不正确的是?(多选题)

A.佛法难闻,全神贯注地听法。

B.发现有价值的马上做笔记。

C.下课后经常复习。

D.时间有点长,祈祷早点下课。

E.耳朵听到就可以得到传承,胡思乱想一会也没啥。

F.抓紧时间念佛号。

G.毕竟是上课时间,列席是有必要的。

3.关于供养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A.以善心供养劣质的供品,不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B.以不善的心念,供养好的供品,也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C.善心作供养,供品无有贤劣之别,都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D.对境殊胜,供养少许财物,也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E.以好的供品,供养颠倒福田也能得到巨大的果报。

F.为了获得圆满果报,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4.关于因地如何作供养,以后会获得相应其因的果报,以下正确的是?(多选题)

A.供养独觉甘美的食物,自己会得到天女般细柔的身体。

B.供养独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自己会得到相貌端严。

C.供养迦叶佛遗塔镜子,会相貌端严,并且生下来时候会放光。

D.供养独觉的食物外表粗糙而味道好,自己会得到皮肤好而貌丑。

E.供养时,我们最好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5.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A.面容丑陋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

B.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不布施沙门、婆罗门。

C.面目姣好、美丽动人,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能忍让。

D.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是由于过去世不肯供养沙门、婆罗门。

E.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见别人得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

F.美丽富有、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忍让、布施、随喜、不嫉妒。

6.以下哪种回向发愿是大乘佛教徒应取的?(多选题)

A.发大乘的愿后,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附带为自己发愿:如不离善知识等。

B.随普贤菩萨而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C.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发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D.跟随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并度化一切众生。

E.婚姻成功、家庭平安、开车顺利、生意兴隆。

F.发愿利益众生,自己一切财富、名声、地位自然会具足。

1

关于佛教公案以下正确的描述是?(多选题)

【答案】

B.是佛陀往昔行菩萨道的真实事迹。

F.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如果认真思维,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解析】法本P67。

我们讲了许多佛教的公案,道友们不要把它们看作神话故事,这些公案都出自可靠的佛经和论典,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而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大家能认真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过《释迦牟尼佛广传》,在没信心的人看来,这好像是玄妙的神话故事,但在有信心的人看来,这就是佛陀往昔行菩萨道的真实事迹,通过法王的传讲,我当时对世尊产生了无比的信心。所以大家不要轻视现在讲的公案,而且在学习这些公案时,不能满足于在文字上了解,还应当反复思维其中的意义。

2

以下闻法方式不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D.时间有点长,祈祷早点下课。

E.耳朵听到就可以得到传承,胡思乱想一会也没啥。

F.抓紧时间念佛号。

G.毕竟是上课时间,列席是有必要的。

【解析】法本P68。

希望大家始终如一地认真闻法,不要在放逸散乱的状态中混时间,要争取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如果把听闻佛法当成形式,虽然身体坐在听法的行列中,但心里一直在胡思乱想,甚至还默默地祈祷:这堂课赶紧结束!这虽然有一些闻法的功德,但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拿出精神,全神贯注地精进闻法。

大家在闻法时,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前我在上师座下闻思时,每天听课都要做笔记,无论是上师的教言还是经论中的教证,只要觉得有价值就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最后自己的收获非常大。当然,我不是什么高僧大德,也谈不上精通显宗和密宗的教法,但毕竟多年以来一直在闻思佛法,相续中或多或少有一些佛法的沉淀,与许多初学佛者比起来也算比较懂佛法,所以也可能会像老狗吐金那样讲出有价值的教言。即使我的语言没有加持力,但我引用的教证理证和公案都出自佛教的经论,这些肯定是有价值的。如果道友们重视这些,每天能做笔记,下课后也经常复习,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3

关于供养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C.善心作供养,供品无有贤劣之别,都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D.对境殊胜,供养少许财物,也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F.为了获得圆满果报,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解析】法本P69-73。

如果以善良的心念作供养,则供品无有贤劣之别,都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此外,在殊胜的对境面前,如诸佛菩萨、僧众、父母,对其供养微小的物品也会获得广大的果报。

没福报的人遇不到殊胜的福田,他们遇到的往往是颠倒的福田。什么是颠倒的福田?诸如戒律不清净者、具邪见者都是颠倒的福田。供养这些对境不会出生功德,特别是供养破誓言者,不仅没有功德,自己反而会堕入恶趣。

为了获得圆满的果报,今后在作供养时,我们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4

关于因地如何作供养,以后会获得相应其因的果报,以下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A.供养独觉甘美的食物,自己会得到天女般细柔的身体。

B.供养独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自己会得到相貌端严。

C.供养迦叶佛遗塔镜子,会相貌端严,并且生下来时候会放光。

E.供养时,我们最好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解析】法本 P72-74。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因为供养了一位独觉极为甘美的饮食,而于五百世中获得犹如天女般细柔的身体,后来她成为胜光王的王妃,名字叫做畅旦玛。婆罗门的另一位妻子因供养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于五百世中转生为相貌端严的人,最后成为胜光王的另一个王妃,名字叫做雅策玛。

从前迦叶佛涅槃后,四众眷属们为佛修建遗塔,一位商主的女儿在佛塔的中柱上系了一面镜子。以此功德,她在许多世中成为相貌端严之人。后来她转生为舍卫城一个施主的女儿,当她入胎后,由于胎儿的影响,母亲也具有敏锐的辩才和智慧,而且她生下来时有如同太阳般的光芒,因此取名为贤光姆。

5

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A.面容丑陋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

B.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不布施沙门、婆罗门。

C.面目姣好、美丽动人,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能忍让。

E.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见别人得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

F.美丽富有、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忍让、布施、随喜、不嫉妒。

【解析】法本P73-74。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无因无缘出现的,这的确与前世的业有关。以前佛陀也曾向胜鬘夫人开示过这个道理,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之女,她虽然地位很尊贵,但长相却不是很好,她心里常常对此生起疑惑。有一次胜鬘夫人问佛:“世尊!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也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又高贵?”佛陀开示说:“胜鬘!女人面容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有人稍微说她不是就心怀怨恨;她也不布施沙门、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胜鬘!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却大富大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就愤怒,可是她却常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她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她能随喜赞叹。胜鬘!女人面目姣好、美丽动人,却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有人讲她坏话也不生气,又能忍让,可是她却不肯供养沙门、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胜鬘!女人长得端庄美丽、多饶财富、出身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又能忍让,有人说她的不是,毫不计较,亦不生气,又能供养沙门、婆罗门,并广行善事,对别人不生妒忌之心,言行谦逊有礼,而且对他人之好时常随喜赞叹。这就是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了知这些道理后,道友们观察自相续,如果自己有上述的缺点,应当尽量改掉这些缺点,这样来世就不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了。)

6

以下哪种回向发愿是大乘佛教徒应取的?(多选题)

【答案】

A.发大乘的愿后,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附带为自己发愿:如不离善知识等。

B.随普贤菩萨而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C.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发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D.跟随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并度化一切众生。

【解析】法本P76-77。

做完善事不仅要回向发愿,还要懂得如何回向发愿。法王如意宝曾经说:现在发愿的人比较多,但是会发愿的人非常少。的确是这样,许多佛教徒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后,往往为了一些眼前的、生活上的事而发愿,像婚姻成功、家庭平安、开车顺利、生意兴隆等。这些世间愿不是不能发,但更重要的是发出世间的愿,尤其对大乘修行人来讲,主要应当发大乘的愿。我们可以跟随普贤菩萨而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或者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发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跟随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并度化一切众生。如果能如是发大乘的愿,则自己无需勤作,一切财富、名声、地位自然会具足,那时会恒时处于安乐中,即使身体不一定健康,但内心也不会有痛苦。当然,如果在发了大乘的愿之后,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也可以附带为自己发一些具体的愿,如:愿一切生世远离病苦、戒律清净、不离善知识,等等。


编辑:定解G49

审核 :定解E01

定解E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