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佛教公案以下正确的描述是?(多选题)
A.是一种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B.是佛陀往昔行菩萨道的真实事迹。
C.不完全是神话,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
D.有一大部分真实,其余根据需要略有浮夸。
E.公案很简单,文字上过一下就可以了。
F.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如果认真思维,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以下闻法方式不正确的是?(多选题)
A.佛法难闻,全神贯注地听法。
B.发现有价值的马上做笔记。
C.下课后经常复习。
D.时间有点长,祈祷早点下课。
E.耳朵听到就可以得到传承,胡思乱想一会也没啥。
F.抓紧时间念佛号。
G.毕竟是上课时间,列席是有必要的。
3.关于供养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A.以善心供养劣质的供品,不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B.以不善的心念,供养好的供品,也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C.善心作供养,供品无有贤劣之别,都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D.对境殊胜,供养少许财物,也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E.以好的供品,供养颠倒福田也能得到巨大的果报。
F.为了获得圆满果报,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4.关于因地如何作供养,以后会获得相应其因的果报,以下正确的是?(多选题)
A.供养独觉甘美的食物,自己会得到天女般细柔的身体。
B.供养独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自己会得到相貌端严。
C.供养迦叶佛遗塔镜子,会相貌端严,并且生下来时候会放光。
D.供养独觉的食物外表粗糙而味道好,自己会得到皮肤好而貌丑。
E.供养时,我们最好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5.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A.面容丑陋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
B.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不布施沙门、婆罗门。
C.面目姣好、美丽动人,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能忍让。
D.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是由于过去世不肯供养沙门、婆罗门。
E.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见别人得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
F.美丽富有、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忍让、布施、随喜、不嫉妒。
6.以下哪种回向发愿是大乘佛教徒应取的?(多选题)
A.发大乘的愿后,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附带为自己发愿:如不离善知识等。
B.随普贤菩萨而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C.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发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D.跟随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并度化一切众生。
E.婚姻成功、家庭平安、开车顺利、生意兴隆。
F.发愿利益众生,自己一切财富、名声、地位自然会具足。
1
关于佛教公案以下正确的描述是?(多选题)
【答案】
B.是佛陀往昔行菩萨道的真实事迹。
F.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如果认真思维,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解析】法本P67。
我们讲了许多佛教的公案,道友们不要把它们看作神话故事,这些公案都出自可靠的佛经和论典,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而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大家能认真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过《释迦牟尼佛广传》,在没信心的人看来,这好像是玄妙的神话故事,但在有信心的人看来,这就是佛陀往昔行菩萨道的真实事迹,通过法王的传讲,我当时对世尊产生了无比的信心。所以大家不要轻视现在讲的公案,而且在学习这些公案时,不能满足于在文字上了解,还应当反复思维其中的意义。
2
以下闻法方式不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D.时间有点长,祈祷早点下课。
E.耳朵听到就可以得到传承,胡思乱想一会也没啥。
F.抓紧时间念佛号。
G.毕竟是上课时间,列席是有必要的。
【解析】法本P68。
希望大家始终如一地认真闻法,不要在放逸散乱的状态中混时间,要争取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如果把听闻佛法当成形式,虽然身体坐在听法的行列中,但心里一直在胡思乱想,甚至还默默地祈祷:这堂课赶紧结束!这虽然有一些闻法的功德,但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拿出精神,全神贯注地精进闻法。
大家在闻法时,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前我在上师座下闻思时,每天听课都要做笔记,无论是上师的教言还是经论中的教证,只要觉得有价值就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最后自己的收获非常大。当然,我不是什么高僧大德,也谈不上精通显宗和密宗的教法,但毕竟多年以来一直在闻思佛法,相续中或多或少有一些佛法的沉淀,与许多初学佛者比起来也算比较懂佛法,所以也可能会像老狗吐金那样讲出有价值的教言。即使我的语言没有加持力,但我引用的教证理证和公案都出自佛教的经论,这些肯定是有价值的。如果道友们重视这些,每天能做笔记,下课后也经常复习,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3
关于供养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C.善心作供养,供品无有贤劣之别,都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D.对境殊胜,供养少许财物,也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F.为了获得圆满果报,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解析】法本P69-73。
如果以善良的心念作供养,则供品无有贤劣之别,都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此外,在殊胜的对境面前,如诸佛菩萨、僧众、父母,对其供养微小的物品也会获得广大的果报。
没福报的人遇不到殊胜的福田,他们遇到的往往是颠倒的福田。什么是颠倒的福田?诸如戒律不清净者、具邪见者都是颠倒的福田。供养这些对境不会出生功德,特别是供养破誓言者,不仅没有功德,自己反而会堕入恶趣。
为了获得圆满的果报,今后在作供养时,我们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4
关于因地如何作供养,以后会获得相应其因的果报,以下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A.供养独觉甘美的食物,自己会得到天女般细柔的身体。
B.供养独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自己会得到相貌端严。
C.供养迦叶佛遗塔镜子,会相貌端严,并且生下来时候会放光。
E.供养时,我们最好要供养表里俱佳的供品。
【解析】法本 P72-74。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因为供养了一位独觉极为甘美的饮食,而于五百世中获得犹如天女般细柔的身体,后来她成为胜光王的王妃,名字叫做畅旦玛。婆罗门的另一位妻子因供养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于五百世中转生为相貌端严的人,最后成为胜光王的另一个王妃,名字叫做雅策玛。
从前迦叶佛涅槃后,四众眷属们为佛修建遗塔,一位商主的女儿在佛塔的中柱上系了一面镜子。以此功德,她在许多世中成为相貌端严之人。后来她转生为舍卫城一个施主的女儿,当她入胎后,由于胎儿的影响,母亲也具有敏锐的辩才和智慧,而且她生下来时有如同太阳般的光芒,因此取名为贤光姆。
5
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A.面容丑陋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
B.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不布施沙门、婆罗门。
C.面目姣好、美丽动人,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能忍让。
E.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见别人得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
F.美丽富有、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忍让、布施、随喜、不嫉妒。
【解析】法本P73-74。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无因无缘出现的,这的确与前世的业有关。以前佛陀也曾向胜鬘夫人开示过这个道理,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之女,她虽然地位很尊贵,但长相却不是很好,她心里常常对此生起疑惑。有一次胜鬘夫人问佛:“世尊!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也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长得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又高贵?”佛陀开示说:“胜鬘!女人面容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有人稍微说她不是就心怀怨恨;她也不布施沙门、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胜鬘!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却大富大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就愤怒,可是她却常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她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她能随喜赞叹。胜鬘!女人面目姣好、美丽动人,却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有人讲她坏话也不生气,又能忍让,可是她却不肯供养沙门、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恭敬和利养,就生妒忌,且常自傲慢。胜鬘!女人长得端庄美丽、多饶财富、出身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又能忍让,有人说她的不是,毫不计较,亦不生气,又能供养沙门、婆罗门,并广行善事,对别人不生妒忌之心,言行谦逊有礼,而且对他人之好时常随喜赞叹。这就是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不同的因缘。”(了知这些道理后,道友们观察自相续,如果自己有上述的缺点,应当尽量改掉这些缺点,这样来世就不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了。)
6
以下哪种回向发愿是大乘佛教徒应取的?(多选题)
【答案】
A.发大乘的愿后,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附带为自己发愿:如不离善知识等。
B.随普贤菩萨而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C.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发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D.跟随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并度化一切众生。
【解析】法本P76-77。
做完善事不仅要回向发愿,还要懂得如何回向发愿。法王如意宝曾经说:现在发愿的人比较多,但是会发愿的人非常少。的确是这样,许多佛教徒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后,往往为了一些眼前的、生活上的事而发愿,像婚姻成功、家庭平安、开车顺利、生意兴隆等。这些世间愿不是不能发,但更重要的是发出世间的愿,尤其对大乘修行人来讲,主要应当发大乘的愿。我们可以跟随普贤菩萨而发愿——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或者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发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跟随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并度化一切众生。如果能如是发大乘的愿,则自己无需勤作,一切财富、名声、地位自然会具足,那时会恒时处于安乐中,即使身体不一定健康,但内心也不会有痛苦。当然,如果在发了大乘的愿之后,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也可以附带为自己发一些具体的愿,如:愿一切生世远离病苦、戒律清净、不离善知识,等等。
编辑:定解G49
审核 :定解E01
定解E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