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对佛法的意乐和信心,要做什么重要事情?(单选题)
A.找到具德上师。
B.做皈依。
C.明白佛法的功德。
D.发菩提心。
E.有善道友互助同行。
2.盗用了三宝财物,如何清净罪业?(单选题)
A.重新受戒。
B.念80万金刚萨埵心咒。
C.找上师忏悔。
D.翻倍做供养。
E.努力证悟空性。
3.下列哪些属于中不与取?(多选题)
A.盗窃、掠夺、摧毁一般人的财物。
B.盗取父母的财物。
C.从旁边菜地里顺两个西红柿。
D.以买通关系而获得财物。
E.掏鼢鼠的人参果。
F.采蜂蜜。
G.用单位小金库买个手机。
H.借的图书一直没还。
I.开公务车送儿子上学。
J.以次充好卖东西。
K.把放生的的钱先给大寮买食材。
L.用八两秤。
M.做假账。
4.按《大智度论》观点,下列哪些属于不与取的条件?(多选题)
A.产生了偷盗的念头。
B.把财物取出来。
C.使财物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D.心中生起“这个财物已经属于我”。
E.不知道是别人的财物。
F.已使用。
5.下列哪些属于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多选题)
A.即使得到人身也将转生为乞丐、佣工等贫穷之人。
B.钱财遭非人鬼神损耗。
C.没什么钱却经常碰上小偷、飞车党。
D.转为旁生也会变成爱偷盗的老鼠、狗。
E.丢了好几个手机。
F.花销跟记的账经常对不上。
G.住在破窑洞里,饥一顿饱一顿。
H.养的母鸡一直不下蛋。
I.一直找不到稳定工作。
6.为什么要培养学习佛法的意乐和信心?(多选题)
A.无论学习任何法门,前提都是要培养意乐和信心。
B.学习佛法与世间法一样。
C.明白佛法的功德。
D.了知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
E.学习佛法,哪怕只听一堂课也有无量的功德。
F.对今生来世有利益。
G.有兴趣就会有信心,就会不惜代价去做。
H.有佛经论典的教言记录了闻法功德。
7.下列哪些属于盗取三宝的财物?(多选题)
A.把佛像贴金的钱先拿去放生牦牛。
B.盗取僧众共有的钱财。
C.经过僧众同意喝一碗酥油茶。
D.私自吃了僧众的一餐饭。
E.将食用酥油与佛像前供灯的酥油对换。
F.把供斋款发给僧众。
G.住持在斋堂打饭给父亲吃。
8.社会上为何有不择手段捞钱的现象?(多选题)
A.前世当过盗贼的习气。
B.有权力能用是福报。
C.家人也是众生,应该让他们过好日子。
D.缺乏佛教见解。
E.没有戒律约束。
9.哪些属于大不与取?(多选题)
A.偷盗数额过大。
B.上师不用的东西拿回家供起来。
C.曼扎盘里拿颗宝石做纪念。
D.拿老爸的衣服寄给灾区。
F.腊八节去寺院喝到了粥。
G.法会发的荟供品。
H.流通处免费结缘的法本。
I.师父把地藏殿的苹果给我吃。
1
培养对佛法的意乐和信心,要做什么重要事情?(单选题)
【答案】C.明白佛法的功德。
【解析】法本P201。要对佛法有意乐和信心,首先要明白佛法的功德。
2
盗用了三宝财物,如何清净罪业?(单选题)
【答案】D.翻倍做供养。
【解析】法本P211。如果有人以前享用过三宝的财物,就要像哲·白莲大师那样多倍作赔偿。比如偷了一斤供灯的酥油,为了清净这个罪业,就要用两斤或者三斤酥油来供灯。《正法念处经》中也说,如果盗用了三宝的财物,以后必须翻倍作供养,这样才能清净自己的罪业。
3
以下哪些属于中不与取?(多选题)
【答案】
A.盗窃、掠夺、摧毁一般人的财物。
B.盗取父母的财物。
C.从旁边菜地里顺两个西红柿。
D.以买通关系而获得财物。
E.掏鼢鼠的人参果。
F.采蜂蜜。
G.用单位小金库买个手机。
H.借的图书一直没还。
I.开公务车送儿子上学。
J.以次充好卖东西。
K.把放生的的钱先给大寮买食材。
L.用八两秤。
M.做假账。
【解析】法本P204-P207。中不与取是指盗窃、掠夺、摧毁一般人的财物,或者在经商时以短斤少两等手段骗取他人的钱财。
中不与取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些农民在田地的界线上搞小动作,通过打乱田地分界的标记、破坏田地篱笆等手段来窃取田地,或者偷邻家的一把禾秸以上的东西。有些牧民偷盗绳子、牛奶等东西。
除了盗取人的财物,盗取旁生和非人的财物也属于不与取,这也有很大过失,我们也不能盗取它们的财物。
在藏地,人参果是一种高档的食物,它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牧民在草地上挖的,还有一种是挖鼢鼠洞,盗取鼢鼠储藏的人参果。在汉地,燕窝和蜂蜜是很好的滋补品,有很多人采集燕窝和蜂蜜。其实,人参果、燕窝、蜂蜜虽然是旁生的财物,但也是旁生辛勤积累的,而且它们将其执为我所,如果盗取也有过失。
此外,以买通关系而获取财物也属偷盗。还有些官员利用职权贪污,这也属于偷盗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不与取,即不具戒律、无有闻思修行之人,以谄曲奉承、装腔作势等狡诈行为获利。
这以上讲的是中不与取。通过上述分析,大家要知道不与取的情况很复杂。《律藏》中也说:有些人依靠权力偷盗,有些人以狡诈的手段偷盗,有些人通过搞关系偷盗,有些人借东西后不还,等等。
4
按《大智度论》观点,下列哪些属于不与取的条件?(多选题)
【答案】
A.产生了偷盗的念头。
B.把财物取出来。
C.使财物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D.心中生起“这个财物已经属于我”。
【解析】法本P208。《大智度论》云:“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这里讲到了不与取的五个条件:一、知道是别人的财物;二、产生了偷盗的念头;三、把财物取出来;四、使财物离开原来的地方;五、心中生起“这个财物已经属于我”的心态。凡具足这五点的行为都属偷盗。举一个例子,比如知道别人的银行卡里有钱,自己对此产生了贪心,想把这笔钱据为己有,之后通过一些手段将别人卡里的钱取出,然后存入自己的卡中,最后心里生起“这笔钱已经归我了”的念头,这时候就犯了盗戒。
5
下列哪些属于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多选题)
【答案】
A.即使得到人身也将转生为乞丐、佣工等贫穷之人。
B.钱财遭非人鬼神损耗。
C.没什么钱却经常碰上小偷、飞车党。
E.丢了好几个手机。
F.花销跟记的账经常对不上。
H.养的母鸡一直不下蛋。
I.一直找不到稳定工作。
【解析】法本P209-211。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是:即便得到人身也转为乞丐、佣工等贫穷之人;或者虽然有微量财物,也遭到强者抢夺、弱者盗窃,最终遗失亏损、毁尽无余;或者自己的钱财不得不与天人鬼共享而无有自主权。
如今很多人为贫困所迫,这都是在承受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报。有些牧民虽然有很多牦牛,但却不产牛奶、乳酪和酥油,他们的饮食也不具有营养。有些农民的庄稼遭受锈病、霜雹或者被虫害所毁。还有些人在学校读书时就很穷,长大后到社会上还是很穷,乃至临死之前从来没有富裕过。总之,如果往昔做过不与取,即生再怎么努力都摆脱不了贫穷。
不与取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欢行窃、诈骗,若转生为旁生也会变成爱偷盗的老鼠、狗等。
不与取的增上果是转生于土地贫瘠、饥荒频发的地区。
6
为什么要培养学习佛法的意乐和信心?(多选题)
【答案】
A.无论学习任何法门,前提都是要培养意乐和信心。
C.明白佛法的功德。
D.了知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
E.学习佛法,哪怕只听一堂课也有无量的功德。
F.对今生来世有利益。
G.有兴趣就会有信心,就会不惜代价去做。
H.有佛经论典的教言记录了闻法功德。
【解析】法本P200-201。
大家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想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即便听一堂课也有无量的功德,我一定要好好听闻!如果是听世间的课,最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知识,此外没有其他的利益;而听闻佛法完全不同,除了能学到佛法的道理,还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以佛经论典以及传承上师的教言可以证成。现在我们无需费力,只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听一堂课,就能为今生来世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
其实,只要自己有信心和意乐,像古代大德那样的苦行求法,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人的身语是随心而转的,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信心非常大,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无论学习般若、净土等任何法门,前提都是要培养意乐和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对佛法有意乐和信心,首先要明白佛法的功德。法王如意宝传讲任何佛法时,都要广泛宣讲此法的功德。记得以前听法王传讲《中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般若摄颂》、《释迦牟尼佛广传》、《上师心滴》等法时,一听到上师讲这些法的功德,我很多天都处于极大的欢喜中。
7
下列哪些属于盗取三宝的财物?(多选题)
【答案】
A.把佛像贴金的钱先拿去放生牦牛。
B.盗取僧众共有的钱财。
D.私自吃了僧众的一餐饭。
E.将食用酥油与佛像前供灯的酥油对换。
F.把供斋款发给僧众。
G.住持在斋堂打饭给父亲吃。
【解析】法本P210-213。享用三宝财物的果报确实非常可怕。以前法王在讲《百业经》时,曾经再三强调过这个问题。今后大家在为三宝做事时要特别谨慎,凡是三宝的财物一定要用在三宝上面,绝对不能私自享用。
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经常将三宝的钱混用,把塑佛像、印经书、造佛塔的钱挪用做其他善事,或者分给僧众使用,这样做的后果非常可怕。
在盗用僧众财物中,尤其以盗用僧众食物的罪业更为深重。如果没有经过僧众开许,在家人仅仅吃一碗僧众的饭,或者喝一碗僧众的茶,这也有很大的罪过,将来会堕入地狱或者转生为病龙。我们学院有一个传统,在四大法会期间,开许居士享用僧众的斋饭。这是法王如意宝经过再三观察,并且学院的全体僧众一致同意之后才开许的 。可是有些寺院不是这样的,根本没有经过僧众的同意,住持和知客就把僧众的财物送给在家人,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8
社会上为何有不择手段捞钱的现象?(多选题)
【答案】
A.前世当过盗贼的习气。
D.缺乏佛教见解。
E.没有戒律约束。
【解析】法本P206。为什么人们如此不择手段地捞钱呢?一方面是有些人前世当过盗贼,即生仍然喜欢捞取不义之财,另一方面是现在人缺乏佛教的见解和行为。如果学生的课本里有一些佛法的道理,孩子们从小树立佛法的见解,长大后肯定不至于贪得无厌。而且,如今的世人普遍没有戒律的约束,如果这些人能守持戒律,暂且不谈出家戒律,即便能守持居士五戒,也能断除很多不如法的行为,这个世界也会变得非常清净。
9
哪些属于大不与取?(多选题)
【答案】
B.上师不用的东西拿回家供起来。
C.曼扎盘里拿颗宝石做纪念。
D.拿老爸的衣服寄给灾区。
I.师父把地藏殿的苹果给我吃。
【解析】法本P204-211。不与取是指窃取三宝所依的物资、供养三宝的物品以及父母的财物。三宝和父母是严厉的对境,偷他们的财物过失非常大,果报也特别可怕。
在一切偷盗之中,最可怕的就是偷盗三宝物,不要说盗取大量的三宝物,甚至仅仅盗取微乎其微的供品或塑佛像、造佛塔、印经书的财物,也将堕入寒地狱或饿鬼中,即便享用针尖许的上师、三宝的财物也将堕入无间地狱。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