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前因为对那个出家人供养了很多钱财,后来发现他戒律有些问题,我做的供养是不是太亏了?(单选题)
A.太亏了,这种供养没有功德,钱财空耗了。
B.这种供养的功德不如供养具戒者的功德大。
C.只要发心清净,所做的供养还是有功德的。
D.没有功德,让出家人因此造业,自己也染上罪业。
E.试试谈判把钱要回来。
2.如何看待刚学佛的居士选择出家?(多选题)
A.以后衣食无忧了。
B.最好一次性受所有的戒功德大。
C.做为出家人应该尽量享用寺院的僧财,不能再花家里的钱。
D.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受戒最好循序渐进。
E.先以居士身份学佛,因缘成熟了再出家。
3.出家人有偷盗、挪用信财情况,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A.信众供养太多花不完。
B.不注重因果。
C.物质文明发达,经不起经济大潮的冲击。
D.缺乏对佛法的闻思。
E.照顾家人。
4.具有那两种功德的人有享用信财的权利。(多选题)
A.戒律清净的出家人。
B.弟子众多的出家人。
C.受戒多的出家人。
D.闻思修行的出家人。
E.成就大的出家人。
F.有授记的出家人。
5.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炽盛,凡夫人戒律一尘不染很困难,为减少享用信财的罪业应该怎么做?(多选题)
A.积累财富做供僧。
B.经常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
C.多念一些有加持力的心咒或者佛号。
D.以后悔心及畏惧心享用信财。
E.可以不接受信财和僧财。
F.合理、适当地接受供养。
6.藏地有这样的说法:“要转生为人之前会变成狗,要堕入地狱之前会变成大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些。(多选题)
A.大官如果不顾王法搜刮民财,也是一种不与取,会造下严重恶业。
B.搜刮民财的大官多数将转生到恶鬼、恶龙之中。
C.不仅是世间人,出家人之中大权在握的人也容易造下严重的恶业。
D.大官才有机会造很重的恶业,直接堕入地狱。
E.为避免堕恶趣,应该辞官。
7.觉得自己戒律不清净,闻思修行不圆满的人,以什么心态享用信财,可以减轻异熟果报?(多选题)
A.畏惧心。
B.惭愧心。
C.后悔心。
D.恭敬心。
E.精进心。
F.无记心。
G.回向心。
8.《十善业道经》所讲,不偷盗会有哪些功德?(多选题)
A.多人爱念。
B.相好庄严。
C.十方赞美。
D.常怀施意。
E.命终生天。
F.善名流布。
G.人不欺负。
H.辩才无缺。
I.拥有国政。
J.不忧损害。
1
以前因为对那个出家人供养了很多钱财,后来发现他戒律有些问题,我做的供养是不是太亏了?(单选题)
【答案】C.只要发心清净,所做的供养还是有功德的。
【解析】法本P251。
对供养者来说,有些施主会怀疑自己的供养会不会虚耗?很多人说:“刚开始我不太了解某人,供养了他不少钱财,后来我发现他的戒律有问题,我供养的钱财是不是浪费了 ?”从一个角度来说,供养破戒者确实没有供养具戒者功德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自己的发心清净,所做的供养还是有功德的。《念住经》中说:“对破戒者供养财食的施主可转生于善趣。”因此,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即使对方戒律不清净,自己的钱财也不会空耗。
2
2.如何看待刚学佛的居士选择出家?(多选题)
【答案】
D.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受戒最好循序渐进。
E.先以居士身份学佛,因缘成熟了再出家。
【解析】法本P245。
一般而言,如果刚学佛的人想出家,我都会建议他们先以居士的身份学佛,等因缘成熟时再出家。可是有些人特别性急,一旦想出家,连几天都等不了,一定要马上剃度,而且刚剃度就受戒,受戒也要一步到位,一次性受所有的戒——男众一下子要受比丘戒,女众一下子要受比丘尼戒。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是当官,一下子做到局长或县长的位置很好,可出家受戒不是这样,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如果一个人连居士都当不好,当出家人就更困难了;如果连沙弥戒都守不住,要守比丘戒就更困难了。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大家还是应该稳妥一点。
3
出家人有偷盗、挪用信财情况,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答案】
B.不注重因果。
C.物质文明发达,经不起经济大潮的冲击。
D.缺乏对佛法的闻思。
【解析】法本P248。
以前的修行人很注重因果,一碗青稞许的钱财都不偷盗、不浪费,把一切钱财都用于上供下施等善法上。现在能这样严格取舍因果的人已经很少了,有些人不要说一点点钱财,成千上万的钱财都敢偷盗、挪用。在一些福报比较大的寺院,当家师随便挪用几十万、几百万的信财。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如法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物质文明发达,人们很难经得起经济大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缺乏对佛法的闻思。有的人从来不闻思佛法,当然也就不知道取舍因果,成天都在造错乱因果的恶业,还以为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大,这些人实在是可怜。
4
具有那两种功德的人有享用信财的权利。(多选题)
【答案】
A.戒律清净的出家人。
D.闻思修行的出家人。
【解析】法本P249。
除了具有成就和离患这两种功德的人之外,任何人都没有享用信财的权利,无功德者即便吃一口信食,也将感受千倍的异熟果报。如佛经中说:“施主以信所施财,具德离患我开许,不具此者食一口,亦将还债如山王。”此处的具德是戒律清净,离患是闻思修行。也就是说,世尊开许戒律清净和闻思修行者享用施主的供养,这样的人即便住在黄金的宫殿里、享用天人的美味佳肴也没有过失。
5
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炽盛,凡夫人戒律一尘不染很困难,为减少享用信财的罪业应该怎么做?(多选题)
【答案】
B.经常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
C.多念一些有加持力的心咒或者佛号。
D.以后悔心及畏惧心享用信财。
E.可以不接受信财和僧财。
【解析】法本P252。
如果自己有条件,当然可以不接受信财和僧财,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条件,所有出家人不接受供养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合理 、适当地接受供养,之后经常做忏悔,可能问题也不是特别严重。
关键是要经常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平时要多念一些有加持力的心咒或者佛号,这样也能清净享用信财和僧财的罪垢。《诸佛菩萨名号宝珠鬘》中记载,从药师琉璃光如来到迦叶如来之间有二十五位佛,念这些佛号可以清净盗窃三宝财物的罪业。大家可以经常念这些佛号。此外,佛经中说:“若以后悔心及畏惧心享用信财,也可减轻其异熟果报。”
6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要转生为人之前会变成狗,要堕入地狱之前会变成大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些。(多选题)
【答案】
A.大官如果不顾王法搜刮民财,也是一种不与取,会造下严重恶业。
B.搜刮民财的大官多数将转生到恶鬼、恶龙之中。
C.不仅是世间人,出家人之中大权在握的人也容易造下严重的恶业。
D.大官才有机会造很重的恶业,直接堕入地狱。
【解析】法本P253-254 。
以执掌大权的国王、大臣而言,他们本应合理地收取赋税,如果不顾王法搜刮民财,这也是一种不与取,也会感召痛苦的果报。佛经中说:搜刮民财的大官多数将转生到饿鬼、恶龙之中。
不仅是世间人,在出家人之中,某些大权在握的人也会造下严重的恶业。
因为堕入地狱需要很重的恶业,一般只有大官才有机会造很重的恶业,所以说先当大官然后直堕地狱。
7
觉得自己戒律不清净,闻思修行不圆满的人,以什么心态享用信财,可以减轻异熟果报?(多选题)
【答案】
A.畏惧心。
C.后悔心。
【解析】法本P253。
此外,佛经中说:“若以后悔心及畏惧心享用信财,也可减轻其异熟果报。” 因此,如果觉得自己戒律不清净,闻思修行也不圆满,在享用信财、僧财是要有畏惧心,对以前造的罪有后悔心,这也会减轻享用信财的过患。
8
《十善业道经》所讲,不偷盗会有哪些功德?(多选题)
【答案】
A.多人爱念。
C.十方赞美。
D.常怀施意。
E.命终生天。
F.善名流布。
G.人不欺负。
H.辩才无缺。
J.不忧损害。
【解析】法本P255。
《十善业道经》中说不偷盗有十种功德: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如果一个人不偷东西,众人都很信赖、喜欢他。三、人不欺负。断除偷盗之人不会受欺负,而偷盗之人则经常受欺负。偷东西的人总是被人们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甚至他到别人家做客时,主人也会对他特别防范。四、十方赞美。十方的人和非人都会赞美不偷盗之人。五、不忧损害。不偷盗之人无需担忧有任何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不偷盗之人在大众之中不会有畏惧感。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不偷盗之人常怀有布施的善心。十、命终生天。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