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样的人容易说恶语?(多选题)
A.种姓高贵、相貌端严等傲慢之人。
B.人格太低劣的人。
C.素质低的人。
D.身份低劣的人。
E.家境好、学历高的人。
2.忏悔的作用?(多选题)
A.当下获得解脱。
B.缩短受苦时间。
C.减轻受苦程度。
D.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忏悔对即生命运没有影响。
E.令恶业有清净的机会。
F.跟佛陀的一种常用联络形式。
3.转生为毒蛇的老比丘能快速解脱的原因是?(多选题)
A.佛陀住世是一种殊胜的因缘,业果可以迅速成熟。
B.佛陀亲自作了加持。
C.生前长期闻思修行佛法。
D.哭着向年轻比丘作顶礼和忏悔。
E.哭着向佛陀作顶礼和忏悔。
F.老比丘是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化现的。
G.辩论的功德远大于口业的过患。
4.下列关于造善业的说法中,描述正确的有?(多选题)
A.造一点点恶业的果报那么可怕,造善业没有什么用处,干脆完全不造善业了。
B.因为造恶业会受苦,所以更要精进行持善法。
C.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行持善法上,死后应该有解脱的机会。
D.说一句恶语会堕落到三恶趣,行持善法没有多大用处。
E.经常行持善法,大多数时间不会有恶趣中受苦。
5.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我们应该怎样修行?(多选题)
A.铭记法王教言。
B.随时随地要有求生极乐世界之心。
C.随学法王修持大圆满法。
D.断恶行善积累往生资粮。
E.证悟空性。
F.朝拜圣地。
6.如何看待学佛过程中的辩论?(多选题)
A.辩论是学习佛法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辩论得出正确结论。
B.辩论能遣除对正法的怀疑和邪见。
C.辩论可以获得检验学习成果,能在辩论过程获得尊重。
D.贪嗔之心辩论时口出恶语,有严重过患。
E.辩论可以遣除相续中的增益和损减。
F.辩论过程可以驳斥他宗观点。
G.如果造严重口业,即生就会感受现报。
7.不提倡怎样的辩论方式?(多选题)
A.有贪嗔之心。
B.没有传承。
C.口出恶语。
D.没有发愿往生净土。
E.声音太大,太过激烈。
F.维护观点和立场,互不相让。
8.以嗔恨争斗很容易恶语,其根本之因是什么?(多选题)
A.在家人为了“受”而争论。
B.在家人为了“想”而争论。
C.在家人为了“识”而争论。
D.在家人为了“名色”而争论。
E.在家人为了“想”而争论。
F.在家人为了“识”而争论。
1
什么样的人容易说恶语?(多选题)
【答案】
A.种姓高贵、相貌端严等傲慢之人。
B.人格太低劣的人。
C.素质低的人。
【解析】法本P331。
什么人容易说恶语呢?一般而言,那些种族高贵、相貌端严、青春美满、地位显赫、财产富足、广闻博学的傲慢之人容易以恶语侮辱他人。当然,有些人的学问、财富等并不圆满,但因为人格太低劣,也经常说各种恶语。所以,这主要还是看人的素质。如果是素质高的人,即使别人强迫自己,也不会说很难听的话;如果是素质低的人,只要一开口就是不堪入耳的粗言恶语。
2
忏悔的作用?(多选题)
【答案】
A.当下获得解脱。
B.缩短受苦时间。
C.减轻受苦程度。
E.令恶业有清净的机会。
【解析】法本P333。
柳氏造的业虽然很重,但因为及时忏悔,所以挽回了舌根糜烂的命运,可见,只要能忏悔,恶业也有清净的机会。因此,忏悔的确非常重要,本来要在恶趣感受无边的痛苦,通过忏悔,有些众生当下便可解脱,有些虽然不能当下解脱,但受苦的时间也会缩短,程度也会减轻。
3
转生为毒蛇的老比丘能快速解脱的原因是?(多选题)
【答案】
A.佛陀住世是一种殊胜的因缘,业果可以迅速成熟。
B.佛陀亲自作了加持。
C.生前长期闻思修行佛法。
【解析】法本P338。
为什么老比丘堕落后很快能解脱?答案是这样的:佛陀住世是一种殊胜的因缘,那时业果可以迅速成熟,加上佛陀也亲自作了加持,因此老比丘转为毒蛇后,并没有在恶趣中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很快就清净了恶业并转生到天界。
当然,老比丘堕落后能迅速解脱,这与他生前长期闻思修行佛法也有关系。
4
下列关于造善业的说法中,描述正确的有?(多选题)
【答案】
B.因为造恶业会受苦,所以更要精进行持善法。
C.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行持善法上,死后应该有解脱的机会。
E.经常行持善法,大多数时间不会有恶趣中受苦。
【解析】法本P338。
现在有些人经常说:“既然造一点点恶业的果报都那么可怕,那造善业还有什么用呢?干脆完全不造善业了。”这种说法非常愚痴!正因为造恶业会受苦,所以更要精进行持善法,绝不能因为造恶业会受苦就不再行持善法。大家在这方面要有分析的智慧。有时候,我也很担心:以前自己造了那么多恶业,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但有时候又有一种安慰感:这么多年以来,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行持善法上,死后应该有解脱的机会。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以住在学院三个月看,在此期间自己可能会造一些恶业,但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行持善法,因果是公平的,不可能我造恶业的时间短、造善业的时间长,反而在恶趣感受痛苦的时间长、在善趣感受快乐的时间短。同样的道理,虽然在座的很多人是凡夫,在生活中难免要造一些恶业,但只要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行持善法,就一定会有解脱的希望。前面格西转生为驴头鬼的公案也要这样理解,不能看到他说一句恶语堕落了,就怀疑他出家行持善法没有用,从长远来看,正是因为他出家行持善法,所以他在以后的大多数时间不会在恶趣中受苦。
5
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我们应该怎样修行?(多选题)
【答案】
A.铭记法王教言。
B.随时随地要有求生极乐世界之心。
D.断恶行善积累往生资粮。
【解析】法本P327。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对我来说,一生中所修持的就是无上大圆满,临终时最主要的修法就是往生极乐世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修法。”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我们应该铭记法王的教言,随时随地都要有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同时还要以断恶行善来积累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6
如何看待学佛过程中的辩论?(多选题)
【答案】
A.辩论是学习佛法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辩论得出正确结论。
B.辩论能遣除对正法的怀疑和邪见。
D.贪嗔之心辩论时口出恶语,有严重过患。
E.辩论可以遣除相续中的增益和损减。
G.如果造严重口业,即生就会感受现报。
【解析】法本P332-337。
如果造了非常严重的恶业,不要说来世会感受果报,甚至即生中就会感受舌根糜烂等现报。
在恶语之中,有一种情况需要格外注意:本来辩论是学习佛法的一种方法,通过辩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能遣除对正法的怀疑和邪见,所以佛教特别提倡如理如法的辩论,但如果以贪嗔之心进行辩论,并且辩论时口出恶语,则过患相当大。
大家一定要记住:辩论佛法虽然是好事,可以遣除相续中的增益和损减,但千万不要在此过程中造口业!法王如意宝以前多次说过,年轻的时候,为了建立宁玛派的观点,他曾经驳斥过格鲁派、萨迦派的观点,也造过一些口业,晚年时对此感到很后悔。学院的老常住应该有印象,显现上法王晚年经常忏悔这些口业,并一再叮嘱弟子们在辩论时要小心。
其实,各大宗派的祖师都是佛菩萨的化现,他们的究竟密意没有任何相违,只是为了强调自宗的不共观点,才在显现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因此,作为后学者,千万不要随便诋毁其他宗派的祖师。
7
不提倡怎样的辩论方式?(多选题)
【答案】
A.有贪嗔之心。
C.口出恶语。
【解析】法本P334。
在恶语之中,有一种情况需要格外注意:本来辩论是学习佛法的一种方法,通过辩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能遣除对正法的怀疑和邪见,所以佛教特别提倡如理如法的辩论,但如果以贪嗔之心进行辩论,并且辩论时口出恶语,则过患相当大。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和一位老比丘辩论佛法,他们辩论得越来越激烈,最后恶语相讥,互不相让。那位年轻的比丘对老比丘说了许多粗言恶语,结果老比丘气愤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闭门不出,最终气死在屋里,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
一般辩论到中间,尤其周围有很多旁观者时,双方都不会轻易相让,即便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合理,也会坚决维护自己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辩论者很可能因丧失理智而口出恶语。
8
以嗔恨争斗很容易恶语,其根本之因是什么?(多选题)
【答案】
A.在家人为了“受”而争论。
E.在家人为了“想”而争论。
【解析】法本P340。
在一切争论之中,在家人为了妻儿、财产、名声、地位而辩论,这是为了“受”而争论,出家人为了宗派的观点而辩论,这是为了“想”而争论。如佛经中说:“在家众为受争论,出家者为想争论。”《俱舍论》中也说:受、想是争论之根本和流转轮回的因。(不过现在有点奇怪,出家人为“想”争论的不多,而在家人为“想”争论的却比较多。)但不管为佛法(想)说粗语,还是为轮回琐事(受)说恶语,都是嗔恨争斗的根源,所以大家都需要小心谨慎。
审核:定解E12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