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贪恋什么是修行人解脱的最大障碍?(单选题)
A.亲友。
B.财产。
C.食物。
D.法本。
E.怨敌。
F.无常。
2.哪些是正确的闻法心态?(多选题)
A.欢喜心。
B.恭敬心。
C.利他心。
D.满足心。
E.清净心。
F.厌倦心。
3.不贪执亲友的正确做法是?(多选题)
A.对亲友冷漠、不关心。
B.视亲友如怨敌。
C.对经常出现在梦里的亡者做不净观。
D.怀着感恩心去关心上师、父母、亲友等于己有恩者。
E.将亡人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做超度。
4.修行人对待自己财物正确的观点是?(多选题)
A.提前供养、布施。
B.临终时内心舍弃它们,不去想。
C.临终时作意将其供养诸佛菩萨,或布施一切众生。
D.藏到一个别人都找不到的地方。
E.财物如同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应该彻底放下它们。
F.交给寺院处理。
5.怎样做对亡者有利?(多选题)
A.嚎啕大哭、倾诉不舍、声声呼唤名字、摇动抱紧亡者身体。
B.人死后应马上念经、念佛。
C.请有能力、有修行境界的上师作超度。
D.将亡者生前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请僧众作超度。
6.以下对待饮食、身体、容貌正确的观点是?(多选题)
A.民以食为天,为了一日三餐而奔忙、活着。
B.为了断除对饮食的贪著而不吃不喝。
C.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火锅是我生命中的最爱。
D.身体、容貌是革命的本钱,每天化妆打扮要几个小时。
E.修行人应追求内在的寂静,心思应放在利益众生、修行佛法、获得解脱上。
F.充满业惑与不净物的幻身,对自他不会带来什么利益。
G.饮食能维持身体运转就可以了。
7.无贪有何益处?(多选题)
A.无贪者的生活轻松、快乐而满足。
B.佛法融入了自相续,贪执的疙瘩解开了。
C.痛苦自然熄灭。
D.不贪执了,自然就对一切都没了兴趣,生活没有动力、方向,索然无味。
8.以下关于贪执的过患正确的说法是?(多选题)
A.对亲友、财食的贪执会障碍修行,障碍往生极乐世界。
B.如果不舍弃对亲友、财食的贪执,只能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
C.人活着的时候贪执什么,死后神识还会缠着不放。
D.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E.若不舍弃贪执,即生中也会很痛苦,无有自在。
F.临终的一念贪执可能会毁坏一辈子的修行,而导致多生累世沉溺于轮回中。
9.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法、对待公案?(多选题)
A.公案都很简单,就像是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一样,不必重视。
B.应重视公案,其中的意义深远,要真正做到其中的义理很难。
C.应以恭敬心、欢喜心、利他心、清净心听受。
D.不应以厌倦心、满足心听受,更不应有傲慢心。
E.公案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明了甚深的法义。
1
贪恋什么是修行人解脱的最大障碍?(单选题)
【答案】A.亲友。
【解析】 法本P219。即生中的人、财又有什么可贪执的呢?如果不舍弃这些,只能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
如果贪恋亲友,死后将转生为他们身边的魔鬼、旁生等可怜众生。对修行人来讲,亲友是解脱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贪执这些解脱的怨敌。
2
哪些是正确的闻法心态?(多选题)
【答案】
A.欢喜心。
B.恭敬心。
C.利他心。
E.清净心。
【解析】法本P216。希望大家以欢喜心、恭敬心、利他心听法。如果具足这些心态,依靠无欺的缘起力,上师三宝的加持自然而然会融入你的心中。一旦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学法也好,修行也好,做什么事都很容易,你的心念会逐渐调柔,烦恼会逐渐息灭,智慧会逐渐增上,获得解脱也就不困难了。
在听法的过程中,大家不要有厌倦心、满足心,更不要有傲慢心,觉得这些法自己都懂,用不着再听了。傲慢心是最要不得的,前辈大德们经常说,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功德之水不可能融入他的相续。因此,大家要以清净心来接受佛法的甘霖。
3
不贪执亲友的正确做法是?(多选题)
【答案】
D.怀着感恩心去关心上师、父母、亲友等于己有恩者。
E.将亡人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做超度。
【解析】法本P216、P225-226。为了顺利往生净土,我们应该发愿:愿我不贪执饮食、财产、亲友等世间的一切。当然,一说不贪执,有些人容易走极端,从此以后不吃不喝,对亲友毫不关心,把他们看成怨敌一样。我觉得这也没有必要。贪执跟关心不能划等号。作为大乘佛教徒,要有感恩心、报恩心、孝顺心,如果这些都没有,连基本的人格都不具足了。感恩心并不是贪执心,对于上师、父母、亲友等于己有恩者,我们也应该去关心。
不过有些人对此一点都不执著,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是不合理的。有些人生病,家里出现违缘,就是因为死人贪执活人不放。如果某人临终时一直贪执你,他死后一段时间里你经常梦见他,这说明他还在缠着你。这时你应该念烧施仪轨,或者请僧众为他作佛事。
一般来讲,人死后应该请有能力、有修行境界的上师做超度,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上师,应该将亡者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请僧众作超度,这对亡者非常有利。
4
修行人对待自己财物正确的观点是?(多选题)
【答案】
A.提前供养、布施。
B.临终时内心舍弃它们,不去想。
C.临终时作意将其供养诸佛菩萨,或布施一切众生。
E.财物如同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应该彻底放下它们。
F.交给寺院处理。
【解析】法本P226-227 。人活着时执着什么,死后神识就会缠在上面。在藏地,因为害怕亡者阴魂不散,寺院亡者生前喜欢的东西别人都不敢要,一般会送交寺院处理。
作为修行人,对于自己贪执的东西,要么生前处理掉,要么死时不想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临终一念之差也会导致多生累世沉溺在轮回中,那就太可怕了。
古人执著松耳石这类东西,现代人执著的是轿车、衣服、家具等,其实这些贪执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毗奈耶经》中说,一切财物如同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应该彻底放下它们。因此,如果我们有机会,要提前处理自己的财产,如果没有机会处理,临终时内心要舍弃它们,作意将其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布施一切众生。总之,临终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即使平时天天念佛,也可能因为一念贪执而毁坏一辈子的修行。
5
怎样做对亡者有利?(多选题)
【答案】
B.人死后应马上念经、念佛。
C.请有能力、有修行境界的上师作超度。
D.将亡者生前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请僧众作超度。
【解析】法本P226、229。一般来讲,人死后应该请有能力、有修行境界的上师作超度,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上师,应该将亡者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请僧众作超度,这对亡者非常有利。
按照佛教的传统,人死后亲人不能哭泣。按理来说,人死后应该马上念经、念佛,死者在这种声音中离去是很好的,如果一直哭喊,很可能像上面的公案一样,死者会变成亲友身体中的旁生。
6
以下对待饮食、身体、容貌正确的观点是?(多选题)
【答案】
E.修行人应追求内在的寂静,心思应放在利益众生、修行佛法、获得解脱上。
F.充满业惑与不净物的幻身,对自他不会带来什么利益。
G.饮食能维持身体运转就可以了。
【解析】法本 P221、228。其实,如果过于贪执饮食,人的内心是不会寂静的。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追求内在的寂静,不应该贪执饮食。《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常喜乐,知诸论中义,不贪着饮食,名寂意比丘。”如果喜欢闻思修行,了知经论的意义,对饮食无有贪执,只要能维持身体就可以,这样的出家人就叫做心态寂静的比丘。当然,这样的在家人也叫做心态寂静的居士。
其实贪执充满业惑与不净物的幻身没有什么用处,人的身体就像涂抹着美色的不净物或者绫罗绸缎包裹的荆棘一样,对自他不会带来什么利益,贪执它没有任何意义。
7
无贪有何益处?(多选题)
【答案】
A.无贪者的生活轻松、快乐而满足。
B.佛法融入了自相续,贪执的疙瘩解开了。
C.痛苦自然熄灭。
【解析】法本 P224。无贪者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很多佛教徒活得轻松快乐?就是因为佛法融入了他们的相续,内心贪执的疙瘩解开了,所以痛苦也就自然而然息灭了。我觉得最好的心理妙药就是佛法。大家想一想:让每个人恒时处于快乐、满足中,世界上哪个医生、科学家和智者能做到?只有佛法才能做到。当然,个别烦恼深重者遇到佛法也不一定得到利益,《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佛法的确是解除痛苦的殊胜妙药。
8
以下关于贪执的过患正确的说法是?(多选题)
【答案】
A.对亲友、财食的贪执会障碍修行,障碍往生极乐世界。
B.如果不舍弃对亲友、财食的贪执,只能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
C.人活着的时候贪执什么,死后神识还会缠着不放。
D.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E.若不舍弃贪执,即生中也会很痛苦,无有自在。
F.临终的一念贪执可能会毁坏一辈子的修行,而导致多生累世沉溺于轮回中。
【解析】法本 P214-227。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是什么呢?除了舍法罪和五无间罪以外,还有对亲友、钱财、饮食、资具等的贪执。所以应当发愿不要对这些有强烈的贪执。如果我们特别贪执它们,甚至临死时还依依不舍,那肯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话,自己学了一辈子的净土法即生没用上就太可惜了。
总之,一想到恶世的痛苦以及后世的痛苦,我们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呢?即生中的人、财又有什么可贪执的呢?如果不舍弃这些,只能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的痛苦。请诸位道友深思此理。
可见生前贪执什么,死后神识还会缠着不放。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许多人刚开始觉得对人和物的贪执是一种快乐,可是这种快乐很快就会转变成痛苦。《坐禅三昧经》云:“诸欲初软乐,后皆成大苦,亦如怨初善,灭族祸在后。”
作为修行人,对于自己贪执的东西,要么生前处理掉,要么死时不想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临终一念之差也会导致多生累世沉溺在轮回中,那就太可怕了。
总之,临终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即使平时天天念佛,也可能因为一念贪执而毁坏一辈子的修行。
9
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法、对待公案?(多选题)
【答案】
B.应重视公案,其中的意义深远,要真正做到其中的义理很难。
C.应以恭敬心、欢喜心、利他心、清净心听受。
D.不应以厌倦心、满足心听受,更不应有傲慢心。
E.公案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明了甚深的法义。
【解析】法本P216-217。希望大家以欢喜心、恭敬心、利他心听法。如果具足这些心态,依靠无欺的缘起力,上师三宝的加持自然而然会融入你的心中。一旦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学法也好,修行也好,做什么事都很容易,你的心念会逐渐调柔,烦恼会逐渐息灭,智慧会逐渐增上,获得解脱也就不困难了。
在听法的过程中,大家不要有厌倦心、满足心,更不要有傲慢心,觉得这些法自己都懂,用不着再听了。傲慢心是最要不得的,前辈大德们经常说,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功德之水不可能融入他的相续。因此,大家要以清净心来接受佛法的甘霖。
为了说明贪执的过患,下面我们将宣讲一些公案。这些公案看似简单,不要说在座的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听了以后都能重复,但其中的意义却很深刻,要真正做到其中的要求,不要说那些不修行的人,甚至多年在山洞、茅棚里闭关的老修行能否做到也不好说。因此,大家不要轻视这些公案,否则甚深的法义不可能融入你心中,这也是修行的一种违缘。前面我要求大家以恭敬心听法,原因也在于此。
编辑:定解D07
审核: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