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前行广释·前行之重要性》

本课重点

 

一、修前行有何必要

(一)现象

藏传佛教中,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二)原因

1、从弟子的根基来看

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但绝大多数普通修行人要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

2、传承上师重视加行

(1)自宗上师重视前行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

A. 华智仁波切

a. 修行:依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次第修行共同、不共同加行。

b. 撰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了二十多次加行,最终才汇集出这部《前行引导文》。

B. 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做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漂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2)诸地大德均重视前行

尼泊尔、印度、藏地的大德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

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后,并没有传甚深的法门,而是到处宣讲前行法。

3、前行是成为合格的修行人的保障

(1)理上对比而说

A. 成合格的修行人,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

B. 如果修行想得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

(2)例上对比而说

意科喇嘛是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依止其的弟子在前两三年中就是反复修加行,结果其弟子在十年浩劫期间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而那些停留于表面闻思的人,纷纷退失信心、毁谤佛法。

(3)喻上对比而说

A. 比喻:如果刚开始不会b、p、m、f等拼音,学后面的语法就会特别困难。

B. 意义:前行的基础打好了,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二、遣除普遍之疑虑

(一)疑虑一:“为什么不修持其他的法,而单单选择修加行呢?”

 1、修持共同前行的必要性

(1)共同前行的目的——生起出离心。

(2)修持四外前行的必要性

A. 人身难得: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人身的定位就没有把握好。

B. 寿命无常:虽然觉得人身很难得,但若没有观无常,不精进修行也没用。

C. 因果不虚:光是观无常还不够,还要知道人死后随业力而转,造恶业堕入三恶趣,行持善法转生三善趣。

D. 轮回过患:无论转生善趣还是堕入恶趣,统统是轮回,而不是解脱,故应当从中出离。

(3)修持四外前行的结果

A. 一定要修

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没有修的话,表面上说得再漂亮,一旦生老病死降临到头上,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若真正通过修行,使佛法融入自心,虽然外表上没什么超胜之处,但他面对死亡和违缘挫折时,相当坦然、相当安详。

B. 修行之结果

一定会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贪执,真实生起出离心。

2、修持不同前行的内容及必要性

(1)皈依:进入佛门的标志。

(2)发心:区别大小乘的分水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

(3)念修金刚萨埵: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

(4)供曼茶罗:成佛需积累广大福慧二资,这就要“供曼茶罗”

(5)上师瑜伽:依靠上师加持,遣除相续中的所有障碍,现证诸法的实相境界。

(二)疑虑二:“每个加行为什么要修十万遍呢?”

调柔自相续之必要:这是传承上师们规定的,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保质保量地修完加行,但至少也要圆满十万遍的数量,这样自相续才会调柔。

(三)疑虑三:“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吧?”

1、略说

加行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中全部都有,只不过没有系统地归纳过、强调过罢了。

2、详说

(1)顶礼:虽然有些动作稍有不同,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哪一部经论说不需要顶礼。

(2)皈依:皈依不是办个皈依证、上师认定一下就可以了,必须要反反复复在上师三宝面前念皈依偈。

(3)发菩提心:凡是学习大乘、承诺利益众生的人,不可能不必念修发心偈。

 (4)忏悔:汉地也有那么多忏悔文,念百字明的功德在续部中不计其数。

 (5)供曼茶罗:汉地供养诸佛菩萨时也有各式各样的供品。

 

三、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加行

1、条件具足当入座修

倘若各方面因缘具足,应将琐事全部放下来,通过入定的方式修行。

2、四座而修

有条件的话,每天最好能修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

 3、具体如何修

 (1)入座的准备

A.行: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乱七八糟的事情处理好。

B.心:内心要下决心:“我要入座半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管。”

(2)入座的观察修

先要皈依、发心,然后一直思维所观的内容。

(3)结座回向

结座出定时,不要忘记作回向。

(4)小结

最初皈依、发心;中间一心一意地修持;出座时看自己修得好不好,不好的话谴责自己,好的话就随喜自己,之后开始回向善根。

(二)不共加行

1、传统 :从皈依开始修。

2、我们的安排

(1)如何安排

从“上师瑜伽”修起: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

 (2)为何如此安排

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能力,想成就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每个人应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修加行圆满。

 

四、磕头之具体修法

(一)不同的顶礼方式

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二)详说磕头的具体修法

1、观想皈依境

(1)皈依境的选择——选择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

(2)皈依境本体无差别

把水晶放在不同颜色的布上,它会映出不同颜色。同样,把上师观为与莲花生大士无别,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心;把上师观为与释迦牟尼佛无别,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会融入自心。

(3)抓住皈依境的根本

最关键的就是把上师观为所皈依的对境。

(4)明观皈依境

A. 观如意树

先将自己周围观想成清净悦意的佛刹,正前方有一棵具五个树枝的如意树。

B. 如意树不同位置的观想

a. 略说

中间与前方是佛宝,左右两边是僧宝,后方是法宝,此皈依境即是三宝所依。

b. 详说

(a)中间的树枝上: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莲花生大士,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所有服饰等都非常圆满庄严。

(b)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

(c)左边的树枝上:是目犍连、舍利子为主的小乘圣众。

(d)前方的树枝上:是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

(e)后方的树枝上:是大圆满续部为主的经函。

2、观自己

(1)顶礼者都有谁

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无量身体,每一个身体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敌、大仙儿、魔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周围是浩瀚无边的六道众生。

(2)如何顶礼

大家一起面向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双手合掌,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幻化为无量无边的身体顶礼。

3、合掌

(1)合掌方式

A. 当取

a. 双手如《大解脱经》所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

b. 应如莲花苞一样空心合掌。

B. 当舍

合掌时不可仅仅以两手的指尖接触,也不可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

(2)合掌于三处

A. 首先:在心间一合掌

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情。

B. 第二:合掌在头顶发旋处

a. 观想对佛陀金刚身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身体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身的加持。

C. 第三:合掌在喉间

a. 观想对佛陀金刚语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语言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语的加持。

D.第四:合掌在心间

a. 观想对佛陀金刚意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内心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意的加持。

E. 合掌后

三门合掌之后,观想得到三门清净的功德,遣除三门一切罪业。

4、五体投地顶礼

(1)长头短头都可以

可以磕长头,也可以磕短头,在佛经中均有记载,但如果你身体比较好,最好还是磕长头。

(2)五体投地

A. 站起来时身体要挺直,伏下去时五体投地——前额、两手掌、两膝盖这五个部位接触地面。

B. 观想清净五毒,获得五身,以及得到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

(3)五体投地之后的合掌

有些人磕长头时,趴下去后在顶上一合掌,然后再起身,这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三)教诫

1、顶礼当如法

(1)应舍

在磕头的过程中,不要一边顶礼一边身体东张西望,口中胡言乱语,心里也是心不在焉。

(2)应取

应该身体恭敬作礼,磕一个头口诵一遍祈祷文(磕完十万个头,刚好祈祷文念了十万遍),心中尽量把皈依境观想得清清楚楚,若实在观不起来,也要对皈依境有清净的信心、恭敬心。

(3)不如法顶礼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除了自己的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

(4)如法顶礼之功德

A. 顶礼一次,将获得身下所覆盖的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位,或者得到佛陀无见顶相的功德。

B. 把上师观为本尊或莲花生大士,然后一边顶礼一边祈祷,如此哪怕是一刹那的忆念,也远远胜过千百万劫中忆念本尊、修持本尊的功德。

2、顶礼当坚忍

在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违缘,各种情况都会出现,但对坚强的人来讲,任何困难都可以面对,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加行一定会圆满的!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一、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

(一)修行次第应当“自下而上”

宗喀巴大师为了引导众生趣入胜道,将佛陀所有的经典教义,以心要窍诀的方式归纳为三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出离心

佛陀直言心要之精华,就是出离心;

2、菩提心

诸佛菩萨称赞之道,就是菩提心;

3、无二慧

凡是欲求解脱者所要趣向之最胜大道,就是无二正见智慧,因欲求从三有轮回中解脱者,必须要依靠无二智慧。

(二)不按次第就会乱套

1、缺乏“下”的基础,对“上”便茫然不知

(1)有的人自我感觉很好,但十不善业样样具足。

(2)有的人喜欢直接听大圆满、大中观,对基础法嗤之以鼻,却连小乘法都行持不好。因此,学好基础法十分重要。

2、开悟&小乘?傻傻分不清

如果没有修好基础法,即使自以为开悟了、获得了超胜的境界;甚至诸佛菩萨每天在眼前显现,你可以跟他们随意对话等等,有很多稀有的“成就相”,但因为没有出离心,实际上连小乘的境界都达不到。

(三)修学依靠藏传佛教有何优势?

藏传佛教中有两种非常特殊的窍诀。

1、理论体系

对五部大论的辩论、剖析,通过智慧来抉择。

2、修行次第

其他佛教体系中所没有的、很明显很超越的道次第——从人身难得到最后获得三身五智佛果功德的修行道次第。

(四)大乘佛教修行的段位

修行就是从道理上一个一个思维,从而使心态调柔,修行佛法有一定的次第性,并且需要长期坚持。

1、小学——四加行和五加行(前行)

前行就是还没有进入主题。主题是修空性、大圆满、大手印。在这之前要完成一些基础的训练,这些训练就叫做前行。

2、中学——修四禅八定

这个我们现在不着急。

3、大学——修空性、大圆满、大手印

(1)《心经》和《金刚经》里面讲的空性;

(2)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的大圆满、大手印;

(3)禅宗的明心见性。

4、证悟

我们最终要证悟,证悟了以后,从此解脱、不再轮回。

(五)修到最高段位需要多长时间

修行是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修一辈子,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都要修行。

 

二、出离心有多重要

出离心即对三界六道生起强烈的厌烦心,想要从轮回的大苦海中出离。

(一)你可能修了一个假的出离心

有些人认为做人很苦,想从中出离,转生到天界享受安乐,这只是相似的出离心。

因为三界皆苦——弥勒菩萨云:“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众生由于无明习气所感,无始以来即对三界的有漏安乐进行串习,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贪执,由此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脱。所以,修行人首先应该生起出离心,断除对轮回安乐的贪著,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道。

(二)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必须具足出离心

1、诸乘基础

不管学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需要出离心。

2、解脱之因

(1)只有具足出离心,所修的善法才能成为解脱之因。

(2)如果没有出离心,善法只能成为随福德分善根,而不能成为出离轮回的随解脱分善根。

(3)学佛不只是为了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应该希求最究竟的目标——令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涅槃。

(三)出离心的力量

1、有了出离心以后

不会散乱,唯一希望早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每天也不会再睡懒觉,一醒来就会想到:沉溺在轮回中多可怕啊,现在我遇到了善知识和佛法,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应该马上修行!

不管什么时候,自然而然有一种鞭策感,这就是出离心的力量。

2、如果没有出离心

就会觉得日子过得还可以:又有吃又有穿,晚上看看电视,有时间去餐厅美餐一顿或者去逛逛街,解脱轮回对他来说成了一句空话,内心对此毫无感觉。更不会有高深的修证境界。

3、以比喻说明

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本来可以刑满释放了,可是他自己不愿意出去,还要呆在监狱里,那他只能在监狱里继续受苦。

同样,没有出离心的众生就是这么可怜。

(四)如何修出出离心,断除对今生来世的一切贪执

在漫长的轮回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经历,这些足以让我们产生出离心。

1、修持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可以断除对今生的贪执。

2、修持无欺业果与轮回痛苦,即可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3、由于已经断除对今生来世的一切希求,则必定可以发起真实出离心,并趋入解脱正法。

(五)教证说明

法王如意宝说:“若能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无欺因果以及轮回痛苦精进观修,则在自相续中一定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所以,在相续中未生起真实定解之前,均应不懈努力,以此作为自己的究竟修法。

 

三、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加行一定会圆满

(一)为啥要依靠上师三宝

1、不欺惑

佛、法、僧三宝对我们始终不会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赖的皈依对境。

2、能赐予我们究竟的安乐

今生以及后世,除了三宝可以作为我们的皈依境外,其他一切诸天鬼神都不能赐予我们究竟的安乐,当然也就无法作为我们加持的依靠处。

3、所获得的福德无法言说

三宝实具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皈依三宝者,若其福德可以形色衡量的话,则整个虚空也无法盛纳得下。

(二)三宝的功德

《随念三宝经》中广讲了三宝之功德:

1、佛宝

佛陀如实证悟了法界实相。

2、法宝

以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为方便接引众生趋入实相而宣说了无量法门,佛陀之教言即为无上法。

3、僧宝

依佛陀所宣说之正道如是行持者,即为僧宝。

(三)如何获得三宝的加持

1、加持依赖于敬信

(1)敬信的作用不可思议

恒时对三宝生起恭敬心与信心,则一切加持肯定会融入自相续中。

按《俱舍论》来讲,信心是一种善妙的意识,只要生起它,其作用就不可思议。心里坚信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就能获得很大的力量。

(2)没有信心得不到任何加持

如果心里产生邪见,认为上师三宝不但没有加持,还危害人类,那就得不到任何真实的加持。

2、具体行持

(1)在自己前方观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并一心一意祈祷、忆念,佛陀就会现身加持。

(2)对任何一位上师,以信心经常祈祷、呼唤,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自然而然就会融入相续,自己的心态、行为也会转变。

3、教证说明

华智仁波切说:

(1)对上师三宝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上等的加持和利益。

(2)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中等的加持和利益。

(3)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下等的加持和利益。

(4)如果对上师三宝毫无信心,那就一无所获,任何真实的利益都得不到。

(四)总结

如果心念始终住于祈祷三宝的状态中,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参考资料:《藏传净土法》《三主要道论简释》《维摩诘经讲记》《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慈诚罗珠堪布详解大乘佛教的修行次第》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19-008






名词解释


原文: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生起次第

为求净治四生(胎、卵、湿、化)习气,解脱凡庸所见、所闻、所知三者之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身、语、意)之本性而修习的瑜伽。

——《佛教大辞典》

圆满次第

于金刚身严守要窍,凭借有堪能性风、脉、明点,以四空现证光明,以四喜现证俱生慧的殊胜智。

—— 《藏汉佛学词典》

无上瑜伽

同无尚瑜伽。密宗共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又译无尚瑜伽部。

——《涌莲藏真》

 

原文:没有这个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直指或简单的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地道

五地十道为菩萨修证成佛中应当经历的阶段名称。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着

 

原文:修行时应明确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光有皈依和发心还不行,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

自性罪

与佛制毫不相关,自性的意思是说诸如杀生之类,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

——《前行备忘录》

佛制罪

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

——《入行论讲记》

 

原文:听说我们这里个别道友坐禅时不起任何念头,始终安住在阿赖耶上,这个没有必要。

阿赖耶

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识执著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里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故又名“异熟识”。因它是八个识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识”。若从眼识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称为“第八识”。当人成佛时,亦不离此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庵摩罗识)。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出入定达到任运时,走路、吃饭都可以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

任运

犹言自然,任法之自运动,而不加人之造作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原文:磕头的时候,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皈依境

于作四加行时,行者应观想面前有皈依境生起。所谓皈依境,即是坛城。

一般皈依境用“五聚坛城”。五聚,即指五类聚集。他们是:上师聚、佛聚、法聚、僧聚。僧聚又分为二,即小乘僧聚与大乘僧聚。如是即共成五聚。

皈依境中央的一聚为上师。

上师之前,为诸佛聚。以传承不同,所聚诸佛亦不同,有用五方佛,有用法报化三身佛等,各依己师传授为准。

上师之后为诸法聚,即经典、法器等等。

上师之右为菩萨聚;上师之左为罗汉聚。

如是五聚,因所聚皆为圣众,所以又称“圣皈依境”。

——《密宗名相》(谈锡永著)

 

原文:随后观想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

八大菩萨

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金刚手),弥勒,除盖障,地藏,虚空藏。

——《大圆满深慧心髓前行念诵仪轨》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21-004

法师辅导

一、修前行有何必要

(一)不正确的理解

有人说,我必须要修加行,必须要把加行圆满,否则就没有资格听密法,其实修加行并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二)正确的理解

1、修学密法的通行证

从一个角度来说,加行是听闻密法的通行证。

2、成熟法器

(1)先要正确定位自己

A. 上根利智者很轻松就能成就

a. 上根利智的人,或者相续中福报很深、罪障很浅、因缘差不多成熟的人,通过很简单的教义就可以成就。

b. 在密法中有六个月成佛、三年成佛、六年成佛的一些教义,这些教义也是在很高的基础上,要求以前的修行或者根基非常利,就欠缺一点点因缘的前提下,通过殊胜的密法很快就可以成就。

B. 中下根基者修行还是要老实一点

a. 中下根基者通过简单的方式难以成就

●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根基都是属于中下根,尤其很多都是下根,福报也不是很深厚,罪障也比较多,在这种前提下,想要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证悟是非常困难的。

b. 千万别高估了自己的根基

●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的根基很好,其实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所以必须要依靠普通人的方式,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根基。

c. 中下根基者通过道次第修学很重要

(a)《开启修心门扉》中说大圆满、大手印的法虽然非常高深,但要看我们自己的相续、根基是否达到大圆满的程度。如果法是大手印、大圆满,而自己的根基还没有达到小乘的根基,那么法和自相续就没办法相应。法很高,但自己的根基、相续很低,这样前提之下我们去修密法、大圆满就没办法相应,会感觉没办法下手。只有当我们通过前行这样的法,把自己的相续成熟,该有的福德、智慧、信心都有了,在这个前提下去学大圆满,就会觉得很殊胜,大圆满的殊胜性就可以体现出来。

(b)在认真修学完共同和不共加行后,如果内心中有了一定的觉受,就说明打好了前行的基础。如果前行的基础打好了,就可以进一步修持很殊胜的直接调伏内心,如观心性、观本性的正行,那时就可以修行、相应,可以很快证悟。否则,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刚开始就直奔正行而去,修到最后就会发现没办法相应。

d. 要依靠可靠的道次第

针对中、下根来讲,修学的次第非常重要,而且我们也不能自己编修行次第,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没有走过,只有经过了从凡夫到圣者、到佛的修行者,他们是过来人,他们所安立的修行次第,这样逐渐安排的次第都是经验,都是无数的佛和菩萨实践过的殊胜正道。凡夫人经由这样的次第修学才是可靠的,这种能最迅速地让我们从凡夫到圣者果位的次第是非常必要的。

(2)还要了解加行

A. 加行是积累资粮、清净罪障、让心相续成熟的一系列完整的修法

a. 积资净障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修持,我们的心相续会成熟,福德会非常深厚,罪障会减少到最低,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法器。如果我们成为法器,就可以直接圆满地接受殊胜的妙法、妙法才能融入我们的心中,法才能和我们的心相应,我们内心中才会产生佛法中所讲的各种功德,所以修学加行是非常必要的。

b. 调柔自相续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违缘是很大的,有的违缘障碍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有的来自于外境——外部舆论的压力,恶友、恶知识的引诱等很多违缘。在这种违缘很多的时代中,如果没有通过前行把自己的心调伏得非常柔顺,没有让自己的心相续成熟的话,遇到违缘的时候几乎是没有抗击力的,很容易退失。

c. 生起稳固的信心

(a)合格佛弟子很殊胜的标志:有一个很坚固的信心。

(b)坚固的信心也是有一定的因缘的

Ⓐ 有的人刚开始学佛时,心中其实是一种高涨的热情,觉得自己信心很坚固、热血沸腾,做什么事都勇往直前,会走很多极端,这也算是一种信心,但这种信心的基础不牢,遇到一个新奇教法的时候,会有一种新鲜感,但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过了之后,他们的心就趋于平淡,之后由于没有真实基础的缘故,信心就很容易退失。

Ⓑ 如果是通过学习教理,或者通过观修加行,心中生起稳固的出离心、菩提心等,那时信心就会很坚固了,即使遇到违缘和困难,自己也完全可以度过,不会被违缘所摧毁。

B. 修学佛法的目标和我们当下的现状之间的差距需要加行来弥合

a. 从自己的目标来看

(a)自己想解脱要依靠道次第

如果想解脱,就必须依靠修学的次第。怎样理解修行的次第呢?假如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到达楼顶,下面所有的修行都是起着楼梯梯阶的功用,所有前行的修法就是一种梯阶,通过这种梯阶逐渐达到目标。

(b)想利他也要依靠道次第

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是佛果,或者说为了利他必须要成佛。佛果是很殊胜、究竟的一种果位。现在我们处于凡夫位,内心中没有任何佛法的功德,想要从凡夫一步登天一下到佛地,对于一般凡夫人来讲是不现实的,从凡夫最终到达佛果的最高修证层次就必须要经由修行的次第来达成。道次第就像楼梯一样,是必须要经由的,修行到达某个高度,再以这个高度为基础再往上走,逐渐才能到达顶端。如果没有这样的次第,一般人修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首先要修前行,再修正行。

b. 从要修学的法来看

我们要修行的是大圆满法、殊胜的空性、生圆次第等很高的法,因为法很高,所以得到的果是很殊胜的,这就要求基础必须要打得非常牢固。有了非常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行,才可以真正得到实际的利益。

3、着重强调冒进的修学方式有害无益

(1)直奔正行而去有危害

很多时候,真正想要修行、想要成就、解脱的人,都会关心什么法最快,什么法能够让他马上成就。听说空性的法很快,生圆次第、大圆满的法很快,就马上去求大圆满,加行修不修也不管,但求到之后又不知道该怎么修,有的人就会放弃,有的人会觉得不好修,反过来又开始修加行,所以走迂回之路还不如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加行基础打好。

(2)我们把修行想得太简单

A. 我们把成就想得特别简单

以前我们不学佛法的时候一点都不着急,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追求世间的快乐上面。而现在修学佛法了,想到要解脱、要成佛,就变得特别着急、甚至于急躁,尤其是遇到轮回中很多苦难的时候,都想很快解脱,巴不得马上开悟,所以遇到上师之后马上就想得灌顶,得了灌顶之后求窍诀,求窍诀之后就觉得修行之后,马上就可以相应成佛,把修法、成就想得特别简单。

B. 我们总拿高僧大德的经历给自己做参考

我们刚开始根本不懂什么,在一些大德的传记中看到大德的开悟很快、很简单,我们便想着自己也可以这样,就把解脱、成就看得特别简单,根本不想学习很多的基础法要、教理,有时为了得一些殊胜的灌顶,便放弃现在所学习的内容,但是即便我们得到了,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会使所得到的灌顶、引导与窍诀对自己的相续很难产生调伏的作用,这完全是因为基础没有打好的缘故。

(3)要对修行有理性的认识

A. 修行并不简单

我们千万不要把修行想得太简单了,如果没有下功夫是没办法真正在佛法的殊胜修行中得到收获的。因为佛法的修行是内心中的一种收获,是改变自己的心的,会深入到很深的层次;佛法的证悟是要证悟超越分别心的实相,这不是分别心、观现世量的境界,不是通过世间的手段就可以达成的,必须要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佛法,并与佛法不断相应才能够达成。

B. 修行是个长期的事儿

既然我们选择了佛法的修行,就要让佛法的理念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和我们的心成为无二无别,并让佛法的种子扎根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要转变,这就需要长时间的修行。

C. 修行也是有方法的

佛陀留下了很多殊胜的智慧,而且还有很多菩萨、传承上师纷纷出世,弘扬、阐释佛陀教法的意义,无论词句的意义还是蕴含的深刻含义,以及调伏烦恼的原理、方法,都讲得非常完备和圆满。这种佛法的意义,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修才能掌握,而且学习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利益也越大,佛法对我们的帮助、调化我们心的力量就越大。

D. 当下的重点在打牢基础

a. 基础在于前行

世间中很多事情在佛法的眼光中看来都是暂时性的,都是过眼云烟、无常的。如果有了这种佛法的观念,就能以智慧、慈悲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不管再怎样变化,这一切都是无常的,不但这一切无常,连自己的生命也是无常的。这方面了知之后,我们在遇到挫折违缘的时候,就不会太过于被它所牵引,不会被它打败。这种殊胜的智慧,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难得,所以我们要下功夫去学习它,修证它。我们要不单是几年中学加行,或者一辈子中学加行,乃至生生世世对殊胜的法要都要学修。

b. 打牢基础的方法

首先是要把修持前行的方法搞清楚,其次要观修殊胜的法义。

 

二、遣除普遍之疑虑

(一)第一个疑虑:为什么我们不修持其它的法,而是先修持加行的法?

1、四外前行

(1)想寻求解脱要有出离心

A. 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想要获得解脱,首先是要有想要获得解脱的心,这种心在佛法中被称之为出离心。

B. 出离心是所有修学佛法的根本。因为现在我们的心是属于世俗心,属于世间八法的心——耽著于世间八法、耽著于轮回,我们会觉得轮回中有值得贪著的地方,所以根本就不想出离。所以,我们首先要从世俗人的身份、角色转换成修行人的身份,这就必须要产生出离心。

(2)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A. 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对大多数人来讲,要生起出离心要有修行的方法,就是修共同四加行。

a. 暇满难得

(a)首先要观想现在我们的这个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既然得到了这样的人身,就应该用人身修持佛法,而且要将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修学佛法上,而不是放在追求世间八法上。

(b)作为在家修行者,当然要去工作、养家糊口,做很多世间的事情,这是肯定的,无法和出家人一样,花很多时间观修佛法。但我们要知道人身是很难得的,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其他的时间应尽可能多的用于佛法的修行上。

b. 寿命无常

(a)人身虽然得到了,我们也可以使用人身修学佛法,但是人身是无常的,而且无常不知道何时就会出现。寿命无常来了之后,如果以一个很庸俗的身份死去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跟随自己的业力流转,堕入恶趣,继续漂流轮回。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在无常死亡到来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b)如何做准备:如果只是忙于世间琐事,做很多非法的事情,这只是为堕入更深的恶趣做准备。我们要做的准备必须是要缘善法、缘殊胜的佛法去修持,修学得越多,准备得就越充分。观修寿命无常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中抓紧一切时间去修行佛法。

c. 因果不虚

业果不虚,什么业就会有什么果,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这种因果是丝毫不会虚耗的,这就是业果不虚。

d. 轮回过患

不管堕入恶趣还是转生善趣,都是痛苦的自性,整个轮回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

B.等行闻思修

我们迈向成就、迈向解脱,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看破轮回,不再耽著轮回,而且对解脱产生真实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对修行,对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含义,对共同加行不但要学习,要知道其中的内容,而且还需要非常认真地反复观修。

a. 以暇满难得为例

观修之后,我们对于人身难得的真实意义,会从内心中产生一种觉受:人身真的很难得。我为什么要用如此难得的珍宝人身去做一些庸俗的事情呢?为了利益众生修学佛法,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把这一点想通了,并且在心中生起感觉,就不会再对其他的东西有兴趣了,就会把人身真实用在修学佛法上。

b. 四外前行的观修都要产生觉受

我们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乃至于观修下面的四加行,如果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真正的修相应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彻底转变了。它以前是很耽著轮回的,观修之后,它的注意力就从耽著轮回完全转移到关注解脱:哪些是解脱的障碍,我必须要遣除的;什么是解脱的方便,我必须要具足的,在这些方面会真正去关心。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最重要的一环。

c. 修行才是后世的保障

(a)世间智者:像世间的老师、教授,虽然对世间的知识知道得很多,也很会讲,但因为没有把佛法融入心相续,一旦遇到死亡,生老病死降临到头上,他也是无法对治的,会和一般老百姓一样坐以待毙,这是很消极地迎接死亡,迎接后世的痛苦,没有做任何改变的方法。

(b)佛弟子:佛弟子首先通过学习把这些问题想得很清楚,通过学习知道了,通过观修内心中也产生了转变。在此基础上,他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轮回的本性,是没办法转变的。在这个世间,我们追求其他东西都是暂时的、没什么用的,只有修行佛法。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和修行殊胜的法义,在内心中生起觉受和证悟,面对死亡、面对违缘,都能坦然的面对,他所修学的功德和境界在那时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2、不共内加行

不共五加行要修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曼茶和上师瑜伽。

(1)皈依

我们要出离、想解脱,只有上师三宝才能真正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解脱。世间人和外道也觉得轮回很痛苦,也想解脱,但因为没有皈依三宝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获得真实解脱道。

A. 何为皈依三宝

a. 解脱道的导师就是佛:佛是真实的觉悟者,他知道一切轮回和涅槃的本性,从轮回中出离的办法,所以,佛陀是真正帮助我们出离、解脱的导师,如果不皈依佛就不会有导师。

b. 皈依法:不皈依法的话,就没有解脱轮回的方法,所以法是我们获得解脱的殊胜方便,因此方法就是殊胜的法要。

c. 皈依僧:僧就是修法的助缘、助伴,圣僧也好,凡夫僧也好,僧众就是我们修行中的伴侣、助伴。我们修行时,他们会帮我们解决问题、遣除疑惑、给我们鼓励和加持,这就是皈依僧所要达到的目的。

B. 内外道以皈依别

如果有了皈依,我们就会真实进入内道中。如果没有皈依,虽然有出离心想要解脱,但也只是一种意愿而已。真实要解脱的话,没有皈依三宝是达不到的,所以必须首先要修皈依。皈依是内道和外道的区别,皈依三宝是内道,不皈依三宝是外道,所以说,皈依是我们进入佛门的标志。

(2)发心

发菩提心区别大小乘。不发菩提心就不能称为大乘。我们皈依、发菩提心,就是想要成佛利益众生,但仅是发愿还不行,我们的目标是成佛利益众生,方法就是必须要经由六度才能达成。

(3)念修金刚萨埵和供曼茶罗

在确定目标、方法之后,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件问题。做一个事情要成功,第一是顺缘要具足,第二是违缘要遣除。如果顺缘很多,违缘没有了,那就会很迅速地达成目标。

A.念修金刚萨埵:我们发心,为了利益众生愿意成佛,这个目标确定了。但是还需要考虑违缘,内心中的障碍、罪障和习气必须要去除,这就需要金刚萨埵的修法。金刚萨埵专门发过愿,如果是谁祈祷我、观修我,一定能清净他的罪业,这是扫除违缘、去掉障碍最殊胜的方式。

B.供曼茶罗:成佛需要很大的福报和很深厚的善根,这就是顺缘。最殊胜的顺缘就是供曼茶罗,这是所有积累资粮最迅速、最快的方法。

(4)上师瑜伽

违缘也遣除了,所有的因缘都圆满了,最后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法,直接和上师相应,直接得到上师的加持力,内心中的境界一下转变,一下成熟,你就会很快证悟。

 

(二)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每个加行都要修十万遍。

1、十万遍是传承上师通过智慧观察来规定的

(1)顶礼

A. 顶礼是为了遣除我们的傲慢,这是顶礼的所有功德中的必要之一。

B. 如果一个人很傲慢,他根本生不起对三宝的信心,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不可能在任何人面前低头的,更不会愿意在上师三宝面前顶礼,傲慢就会成为成就的一大违缘、障碍。

(2)皈依

A. 首先知道皈依的方法、原理,又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念一次就对上师三宝生一次信心,上师三宝是我的皈依处,宁舍生命,也不舍弃三宝,再念一次......就这样累积到十万次。累积十万次是保质保量,那时你的皈依心就很坚固了。

B. 如果十万次不够,可以再来十万次,还不够再来十万次。所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内心中对佛法的相应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纯熟,熟能生巧。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功德、加持。

(3)发菩提心

我发十万次菩提心,每次都想着利益众生,保质保量念十万次。十万次的训练是非常纯熟的。

(4)念修金刚萨埵和供曼茶罗

十万次的忏罪、十万次的供曼扎,每一次都保质保量地供养,十万次完成之后,福报会非常大。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十万次完成了还不行,还要第二轮十万次,甚至还要第三轮,因为随着不断地修行,福报就会持续增长,罪业也会持续减轻。

 

2、加行不是五十万就彻底结束了

(1)很多大德一直持续修加行

很多大德修完了还要持续地修,每天都要做顶礼,都做曼扎的修行,每天功课中最少要一百零八遍的金刚萨埵、百字明观修……这些都是不会间断的。

 

(2)我们也要一直修

A. 总的原则:如果修加行还没有达到成就,内心中的证悟还未产生,就说明我们的资粮还不够,还必须不断地学,不断地去积累资粮。我们的资粮圆满了,心中就会产生证悟,这说明这个阶段的修行圆满了。

B. 阶段性的圆满不等于究竟的圆满:是不是五十万修完就没有了?不是的!如果还没有达到加行道,那你为了达到加行道还需要不断地修行,至于修多少次,要看你达到的标准,你达到了就说明你这个阶段的资粮圆满。但这个阶段资粮圆满,还不等于所有的都圆满,你还没成佛,还要不断修行。

C. 只要没成佛就不能放弃加行:只要没有真正圆满成佛之前,就说明你的资粮还不够,如果资粮不够,就要去修,去圆满资粮,而这些法都是很圆满的方式。

 

(三)第三个疑虑:加行带有很浓厚的藏传佛教味道在里面,汉传佛教根本不需要修持。

藏汉的差别只是次第是否系统、完整而已。藏传佛教将五加行放在一起,这是一种特色,但它的原理修法在汉传佛教当中都是有的,并不是藏传佛教的发明和创造,而是整个佛法都需要有的,没有大的差别,只是更加强调、更加系统而已,让我们更有次第可走。

 

三、前行修行的次第

(一)共同前行

1、最好以入座方式来修

1)我们在修共同前行时,主要是通过入座、打坐的方式来修。

(2)入座修的原因:我们看书思维的时候,心还没那么集中,打坐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事情放下,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法义的观修上,这是把法义收摄到内心最殊胜的方法。它比散心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去思维,力量要大得多。

2、打坐前处理好琐事

为了给打坐创造好的条件,首先要杜绝散乱的因。比如,该做的事情要处理好,如上卫生间、门该关的关、该处理的处理好,有电话就关机,不要再想打电话的事。在打坐的时候,这个时候什么都不管,所有的事情该处理的处理完,一心一意开始打坐。

3、座上要观修

这里是修前行,修前行就不能什么都不想,我们的分别心要再再缘它的法义去观修,心中要生起暇满难得等的感觉。回向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执着,安住一会儿,这是可以的。

4、入座后的程序

(1)前行:入座时首先是皈依、发心,之后就缘着法义观修。可以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可以用《三处三善引导文》显宗部分的九十二个加行进行观修。

(2)正行:首先要看几遍,把意义领会了,最好背下来,然后开始观修,把法义一遍又一遍地观修,观几遍可以休息一下,再开始观修。

(3)后行:结座时要回向。

5、座下怎么办

千万不要下座之后就马上把所修的法抛之脑后。不能把佛法和世间法完全分开,打坐时要好好缘法义,不能再想世间的事情。起座后做世间事情时,也要把修法的感觉带到生活中去,走路、吃饭的时候,尽量安住在正知正念和法义中,这就不会太散乱。

6、重点在坚持

(1)只管去做

A. 我们得慢慢去习惯修行,修行也不是刚开始就会修的。有些大德讲了,你只管去做就行了,只要你去做,慢慢会找到修行的感觉。

B. 做的过程中也许是错的,也许不到位,也许不究竟,但不管怎样,你每天都在做,经常去做,习惯之后修行的感觉越来越好。起座之后也要观察,我这座修得怎么样?是不是胡思乱想很多?如果修得不好就要谴责自己,如果修得好就鼓励自己,以后还要这样修持。反复这样观修,逐渐就可以适应了。

(2)不能盲修瞎练

当然这并不是盲修瞎练,而是有章可寻的,按照具有加持力的仪轨、引导文去观修、去做,绝对不会错。

(二)不共加行

1、不同的顶礼的修法

修五加行,虽然上师瑜伽是放在最后的,但也有在刚开始的时候修顶礼的传统。此处是和上师瑜伽合修,顶礼也可以和皈依合修——顶一次礼念一遍皈依,顶礼完了皈依也修完了,也有这样的传统。有些是顶礼和上师瑜伽合修的,此处就是这样的。

2、将上师瑜伽和顶礼合修的原因

(1)上师瑜伽是法王的上师瑜伽

大恩上师这次带我们修加行,主要是以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祈祷文做念诵修行的仪轨。

(2)为什么要这样修

A. 法王如意宝是现前佛位的殊胜圣者,不是一般的成就者,而是很殊胜的证悟佛果的人。如果这样修,就能得到上师的加持,能够让上师的加持入于心。

B. 我们学加行、学佛法时障碍很大,出现障碍的时候如果没有加持,有可能中间就会中断,所以通过顶礼和上师瑜伽合修,容易得到圣上师的加持,让我们在修加行的过程中顺利圆满。

3、教诫修加行要安忍

(1)我们在修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自己很累,心很乱,出现障碍违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无始以来我们没想过修佛法,也没有想过清净罪障,这时开始修行、修解脱道了,以前的习气都会翻起来,而修加行本身就是很殊胜的净罪方便。所以,出现一些反应,就是开始净罪、圆满资粮的验相,把后世要堕落恶趣的很多业在顶礼中显现出来,重报轻受了。通过这一点点苦行,就可以消尽我们堕恶趣的痛苦。

(2)不管我们怎么样都要坚持。我们为了解脱,为了利益他人,忍受这样的痛苦是非常值得的。

 

4、没见过法王,能不能观自己有信心的上师

有些道友说,毕竟没见过法王如意宝,虽然看过他的传记,但感觉已经涅槃了,没有缘分见到,能不能观为现在有信心的上师?其实一样的。

A. 对大恩上师信心很大,也可以观修大恩上师,形象观成法王如意宝可以,观成大恩上师的形象也可以。但祈祷文都是一样的,仪轨不要换,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也是大恩上师的祈祷文,是无二无别的,本性没什么差别,只是观修时祈祷大恩上师,大恩上师和法王如意宝是无二无别的。

B. 其他的自己有信心的上师,能不能观想?原理是一样的,已经成就的上师的相续没什么差别,都是一体的,因此都是可以观想的。

 

四、磕头的具体修法

(一)皈依境的观想

1、皈依境的选择

(1)可以把自己的上师做为观想顶礼的对境。

(2)有些皈依境中是金刚持,有的是莲花生大士,有些是其他的形象,不管怎么样都是自己的上师。原理是一样的,根据不同所化众生的根基是可以有不同变化的。

(3)我们的皈依境是莲花生大士。其实莲花生大士也是根本上师,只不过根本上师显现为莲花生大士的形象。

2、观想皈依境

观想时我们应该有个皈依境的唐卡或图片,看到图片就很容易理解。

3、具体解释皈依境

(1)皈依境是上师三宝的本体。

(2)首先把整个环境观为清净的佛刹土。在正中间有一棵具有五个树枝的如意树;中央的树枝上是根本上师,根本上师的形象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的形象按照图片观想就可以了;右边的树枝上是大乘僧众,以文殊菩萨等为主的八大菩萨;左边的树枝上主要是小乘的圣僧众;前方是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佛;后面是经函。这样就有了上师、佛、法、僧众,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就有了。

(3)有些唐卡右边(我们的左手)会有站立的观世音菩萨,左边有站立的金刚瑜伽母,这是代表本尊和空行。

(4)还有护法神围绕,其他的传承上师也是在头顶安住。

(二)对顶礼者自己的观想

1、自己的前后左右

自己的身体幻化为无量无边,自己的前面有很多怨敌和伤害自己的魔鬼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这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周围是浩瀚无边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六道众生,和自己一起皈依。

2、如此观想很重要

观想六道众生和自己一起顶礼皈依是非常重要的,这相应于大乘道,是让我们的心量变宽广的训练方式。

(三)顶礼的姿势

1、合掌的方法

(1)按照宁玛派的传统,依照《大解脱经》的教义来讲,合掌时掌心要空,掌跟要接触、指尖要接触,中间要大概放进一个鸡蛋的空隙,这是咱们这个传统比较标准的合掌方式。

(2)不能只是两个手的十个指尖接触,掌跟都不接触,这是不对的。手掌合得很实也不对,并不是说合掌的方式不对,在汉传佛教中要求合得很实,这不是不如法,只是传统不一样而已。

2、五体投地

(1)身

A. 顶礼时,首先在心间合一下掌,代表恭敬之心;然后就在头顶上合掌——有些人是在额头上合掌,这是不正确的,应该在头顶上合掌;第二步是在喉间合掌;第三步是在心间合掌,合掌之后就是五体投地。

B. 五体投地下去之后,可以磕长头——把自己的身体伸直;也可以磕短头。主要看自己的身体和时间。磕长头时,趴下去,把手伸直收回来就可以了,有些是磕下去之后在头顶上合掌再起来,这两种都可以。

(2)观想

A. 如何观想

a. 合掌在头顶时,对佛身顶礼,观想自己身体的业障全部清净,得到佛陀身的加持。

b. 合掌在喉间时,观想对佛的语顶礼,清净自己语的业障,获得佛的金刚语的加持。

c. 合掌在心间时,观想对佛的意智慧顶礼,自己内心无始以来的贪心、嗔心、邪见等意的罪业全部清净,获得佛金刚意的加持。

d. 三门合掌之后,三门清净,遣除三门罪业。

e. 五体投地趴下去顶礼的时候,自己的前额、两个手掌、两个膝盖接触地面,清净自己的五毒,获得五身,获得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的五种加持。

B. 一下子观想不全怎么办

a. 刚开始时,磕头慢一点,观几次成熟以后就磕快一点。

b. 合掌时不一定要全部观想得很清楚,可以一轮一轮地来。第一次磕头时,主要是对佛的身语意磕头,然后磕下去;第二次观想,清净我的身业障、语业障、意业障,然后磕下去;第三次得到佛陀身语意的加持,再磕下去。这样分开观想,每一次都观到了,分成几轮观想,这也可以。

c. 观想很纯熟时,在合掌头顶时,三个观想一下子可以观完。

 

(四)顶礼的注意事项

1、要集中精力

不要东张西望、胡思乱想,尽量缘在法义当中。

2、清净心和恭敬心

如果能把皈依境观得清楚最好,观不清楚就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做顶礼。

3、坚持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违缘的时候应该要坚持,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一定把它圆满。心力大的人不管怎样他都可以圆满的;而对心力小的人,这个困难也不行,那个困难也不行。

4、中间不间断

(1)最好中间不要放弃、不要间断。按照我们的经验,最好不要断。一间断再捡起来,很困难很困难。如果你要修,少一点也可以,一天一百个也可以,但中间不要断,后面重新发起心再捡起来,有时的确还是困难的。

(2)细水长流

A. 在修行时,一方面要认清自己的根基、相续,另一方面对修法的必要性必须要了知得很清楚。这时我们就慢慢开始修,不能太着急了。刚开始太着急、很兴奋的话,到了中间和后面时很容易发生退转的心。刚开始慢慢来,也不是很着急,也不懈怠,以很平和、中等的方式来修持,按照世间的说法,细水长流。细水长流看起来是很慢的,没有大起大落,但细水长流后面的结果也是很可观的。

B. 我们修行心态要平稳,不要过度懈怠,也不要过度激进,以比较平稳的方式把自己的修学计划安排好,每天按照这个去做,不要中断,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制定一个比较合适的修行计划,每天都要完成,这样我们的心就可以逐渐走得很远、走到究竟。

 

编辑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 B0100A-定解 B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