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 ·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本课重点

修持上师瑜伽的必要性

(一)从得果的角度分析:修行乃至成就都需要上师瑜伽

1、上师瑜伽既是前行也是正行

1)是正行:讲闻或修持包括《六中阴引导文》在内的密法正行,需要上师瑜伽。

2)是前行:修持任何一种法,包括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皈依、发心等,都离不开上师瑜伽。

2、修行要依靠特殊的加持

佛教既要讲理性,也要讲感性,这二者在修行中都不可缺少。

3、认识心性需要上师加持——上师的恩德超过佛和本尊

1)教证

偈颂云:从功德上讲,上师与佛没有差别;但从恩德上而言,上师超过了一切诸佛。

2)公案

A. 印度:马尔巴罗扎选择向本尊喜金刚而不是上师那若巴求取悉地,以此缘起,其解脱因此拖延,且其子系传承自此间断。

B. 藏地:曼达热哇选择在普巴金刚而非莲师前求取悉地,以此缘起,她没有得到莲师的意传加持。

3)小结

A. 修本尊与修上师比起来,上师的加持更为殊胜。

B. 任何一个开悟、任何一种境界,完全依靠上师而获得。

4、成就的印证也离不开上师

汉传佛教一宿觉之公案:永嘉禅师通过自力证悟了心的本性,但即便如此,其扔到六组前去印证其成就。

5、遣疑:皈依上师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

1)例说

A. 大成就者:永嘉禅师依靠六祖印证其证悟。

B. 普通修行人:一个老太太以其有信心的方丈的一句随缘而去为窍诀精勤修持,最终依靠上师的加持而开悟。

2)理说

密宗的上师相应法,上师与弟子之间的耳传、表示传等,应该说与汉传佛教的禅宗相同。

3)小结

上师超过一切并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的独门修法,藏传佛教只不过是文字和仪轨不同而已,宗旨上与汉传佛教无丝毫差别。

 

(二)从积累因的角度分析:为何要多祈祷上师

1、修行佛法的信心要依靠上师产生

学佛最主要的是有信心,而这种信心则依靠上师而产生,若对上师没有信心,开悟证悟非常困难。

2、上师是我们和诸佛菩萨加持之间的重要因缘

前辈高僧大德说过:诸佛菩萨相当于阳光,我们的相续好比绒草,绒草放在阳光下,假如没有取火镜,永远不可能烧起来。而一旦有了取火镜,绒草便会熊熊燃烧。同样的道理,要想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阳光,必须依赖于上师的取火镜,否则,获得成就十分困难。

 

3、获得证悟离不开上师的加持

经论中说:通达胜义俱生智慧,必须依靠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和具证上师的加持,除此三者之外,若欲寻觅其他方法,则是一种愚者之举。

 

如何修持上师瑜伽

(一)祈祷上师的标准和要求:对上师的体性有清晰的认识和信心——上师是佛

1、显宗的不了义角度:上师是佛陀的化身

1)《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2)《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直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

3)《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2、了义的角度

上师所证悟的明空无二的法界本体,正是十方诸佛的法身。

(二)视师如佛之功德

1、上师在身边

1)得殊胜成就:龙菩提把上师龙猛菩萨丢的鼻涕都拾起来吃了,进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2)证悟心之本性:霞叶瓦尊者恭敬承事上师,依上师的加持,一下子证悟了心性。

2、上师不在身边

1)开悟

A. 如来芽尊者就是思念上师而开悟的。

B. 智悲光尊者通过祈祷而三次得到无垢光尊者智慧身的摄受,其得到的验相和证悟境界不可胜数。

2)前往清净刹土:·尼玛哦热(日光)尊者通过信心现见莲师及空行母益西措嘉,最后前往清净刹土。

3)广泛开展弘法利生:法王通过祈祷麦彭仁波切,得到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身摄受而开悟,其弘法利生事业势不可挡。

(三)详说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

1、修持法王上师瑜伽的要点

1)建立对法王的信心

A. 法王的体性

上师如意宝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三宝的根本,是三根本的本体。

B. 法王的恩德

大恩上师说自己能够有机会给大家传授佛法,完全是源于法王的加持和恩德。

2)励力祈祷

A. 正面:务必要励力祈祷上师,只有这样,心相续才会有大的转变。

B. 反面:只把它当作理论来研究,不可能令佛法融入内心。

2、具体修法

1)座上

A. 皈依

a. 所念偈颂

b. 作意:“上师是三宝、三根本及一切诸佛菩萨的本体,我今天要皈依上师,乃至永远也不舍离。”

c. 念诵次数:三遍

B. 发心

a. 所念偈颂


b. 观想次第

(a)观空性:轮回涅槃、清净不清净所摄的一切万法,是本来清净的大空性。

(b)观莲花、月轮:在此境界中,自相不灭地显现出莲花和月轮。

(c)观文殊菩萨

Ⓐ 观种子字和标志:莲花和月轮之上观想红黄色的“德”字,“ 德”字变成宝剑——文殊菩萨的标志。

Ⓑ 观文殊菩萨:宝剑渐化为黄文殊。

(d)观法王如意宝:黄文殊变成上师,上师的形象是法王如意宝,本体与文殊智慧勇识无二无别,在五光萦绕的净现中显现。身上具足班智达的一切服饰,以说法手印持着莲花、经函和宝剑,金刚跏趺坐的方式而安住。

D. 念诵祈祷文

a. 所念偈颂

b. 所念遍数:念多长时间都可以,至少是三遍以上,或者七遍、二十一遍。

 

E. 化光融入

a. 所念偈颂

b. 观想

随力念诵后,上师化为五光明点,从自己头顶融入心间,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慈悲、智慧、等持、总持等所有功德,以及一切灌顶和教授,自己全部无余获得,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智慧变成无二无别。

F. 安住

在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中稍许安住。

G. 回向

a. 所念偈颂

b. 作意:“我今天修上师瑜伽为主的一切善根,回向三界的老母有情,愿他们早日获得上师的果位。”

(2)座下

平常看到任何色法,都应观想为上师的形象;听到任何声音,都观想为上师的金刚语;心里的各种起心动念,都观想为上师的智慧。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B-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修行的两个重要方向:积资净障+祈祷上师

(一)积资净障的功德

1、如何积资净障

修五十万加行是积资净障的最好方法。

2、为什么要积资净障

我们相续中的业力和烦恼还没有消尽,所以修行不会成功。依靠磕头、皈依、发心、修曼茶罗、念百字明等积资净障之后,自相续才会逐渐得以清净。

3、用比喻说明积资净障的重要性

比如我要盛装牛奶,首先要把装牛奶的瓶子洗干净;如果没有洗干净,即使把牛奶装到了里面也不能喝。

(二)祈祷上师

1、上师瑜伽是什么意思

上师瑜伽的意思是与上师相应。

2、上师瑜伽为何强大

法入于心需要一种非常甚深的加持,这必须依靠上师的不共力量获得。

只要祈祷上师,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全都融入金刚上师,金刚上师的智慧、大悲和力量,全都融入我们祈祷者的心相续。

续部经典中再三提到:哪怕一刹那观修上师的功德,远远超过千百万劫中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本尊修持。

(1)它是佛陀所传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和基础。

(2)它是最究竟的法门,但不论其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根器,都可以修持此法并获得成就。

(3)在遣除障碍、修持得到长进和获得加持方面,没有比上师瑜伽更殊胜的修法了。

(4)因为从修持上师瑜伽得到了加持,我们才能在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大圆满的修习上有所进展。

(5)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是通过上师才成佛的。

3、各宗各派都重视修持上师瑜伽

(1)上师瑜伽是修法的心髓,各宗各派都视其为珍宝。

(2)例如:

A. 噶举传承中的一个正行修法被称作“在道上保任对上师的信心”,其窍诀中最强调的是对上师强烈的信心。

B. 萨迦传承和宁玛传承亦复如是。

4、与上师相应和不相应的差距

(1)得到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你的心相续会有明显的改变,而且这样的改变永远不会退转。无论学什么法、做任何弘法利生的事业,都没有任何困难。

(2)若未得到上师真正的慈悲摄受,末法时代,外境形形色色让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诱惑下,我们暂时生起如闪电般的善根和利他心,很容易随外境的诱惑而转变。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哪怕是个人的修行,都很难成功。

5、上师瑜伽最易于修持但却最为甚深

(1)修任何法之前都要祈祷上师。

(2)清晨醒来,要祈祷上师并念诵上师瑜伽。

(3)晚上入睡前也要念诵上师瑜伽。

(4)平日走路、坐车,无论去往何处,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忘记祈祷上师。

 

真正的佛教,既要讲理性,也要讲感性

(一)你不是在修学,只是在研究

如果学佛没有真正深入经藏,更没有身体力行的将闻思修结合起来,那么佛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变为了一种学术研究。

(二)理论的力量(理性)

理论的力量,在于它能变为人们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物质力量。没有闻思的实修很容易盲目,若想修行境界十分坚固,首先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心,前提必须进行长期的闻思。如果没有长期闻思,听法的当下坚定佛法殊胜无比,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种外缘时,往往经不起考验,很容易退失道心。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长期系统地闻思。

萨迦班智达也说过:“没有闻思而作修持,那就像是断了手的人扒在悬崖上一样。没有闻思智慧的这种愚痴人修大手印,来世变成旁生,或者是生于无想处。”

(三)信心的加持(感性)

《时轮金刚》云:于诸佛菩萨前千百劫作供养,也不可能即生成就,但若对自己的金刚上师生起信心,就决定能即生成就。

1、如米拉日巴尊者依靠对上师的信心而即生成就。

2、智悲光尊者读《七宝藏》时,对无垢光尊者生起巨大信心,从而精勤祈祷并终获成就。

3、智者大师亦因诵《法华经》生信而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四)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学习

一方面闻思五部大论;一方面按佛陀的揭示次第真修实炼,来一番出生入死的修行体验。这样,才能将闻、思、修合一,或戒、定、慧三学统一。

 

从功德上讲,上师与佛没有差别;但从恩德上而言,上师超过了一切诸佛

对一个人来说,为自己传授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堪布、阿阇黎等上师的恩德胜过佛陀。

(一)简述上师的恩德胜过佛陀

因为佛陀虽然在世间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可是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没有亲见如来尊颜的缘分,现在依靠善知识的慈悲摄受,我们才有了听闻佛法的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已经超过了佛陀。

(二)佛陀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窍诀宝藏海》中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菩萨尊者,他在五比丘中一位叫大德的比丘面前得过法,有一次他见到大德比丘和佛陀在一起,他首先顶礼了大德比丘,然后才顶礼释迦牟尼佛。表面上看,他的行为似乎不合理,可是佛陀却赞叹他:你做得对,你应该先顶礼得法的上师,然后再顶礼我。

 

皈依的合理性

(一)错误观点

有人认为,密法是四皈依,在皈依三宝前,先要皈依上师,故与显宗相违。

(二) “四皈依”不只是密宗的特色

依止上师是修学密宗的关键,但这不只是密宗的特色,在显宗中要取得成就,同样也须皈依上师。因为上师不是个人,而是佛法僧三宝总集为一身。

(三)上师是三宝的总集

1、上师的身体与十方僧众的身体无二无别。

2、上师通过声音来转法轮,断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让他们开启智慧。

3、上师的意或者心跟三世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

所以,上师是三宝的总集。

(四)诸多教正均可说明此理

1、如《弥勒菩萨请问经》中云:“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说,当知皆是一切如来之所宣说。”

2、显宗经云:“阿难尊者,请勿忧愁,我将现师相,饶益汝等。”

3. 《二思维续》云:“于后末法五百岁,我将化现上师相,心中认定为我者,于彼当生敬仰心。”

 

信心和加持

(一)信心=上师瑜伽修法的核心

信心也是这个修法本身。

(二)如何具备信心

1、反复串习

作为初学,一开始应该积极主动并再三反复的生起这种对上师的依赖。

2、思维功德

为生起对上师的信心,我们应当观察上师的诸多功德,比如上师慈悲地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地修持解脱法、耐心不知疲倦地赐予我们甚深的窍诀。

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方,并以猛烈的信心思维和祈祷加持。

3、顺境逆境都要随时随地忆念上师

(1) 顺境

当财富、名声等顺缘增上,我们要意识到这是因为上师的慈悲赐予。

(2)逆境

如果困难逆境来临,我们要意识到:这是自己过去世中曾经伤害他人的果报成熟,把逆境视作上师在帮助我们净业除障的显现。

(三)信心=直达关底

从小乘直至无上大圆满,所有殊胜的功德都是依赖上师的加持而获得。因此信心是我们在修道上进步、遣除障碍乃至最终成就正觉的主要种子和源泉。

(四)信心=通关攻略

为了获得佛果,必须证悟诸法的空性,开显如来藏中本具的智慧。

1、显宗为因乘,需要通过积累三大阿僧祗劫的福慧资粮为因,才能成就如此圆满佛果。

2、密宗为果乘,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持直接相应于佛果的智慧,使具缚凡夫也可以在一生中成佛——这归功于信心的力量和上师的加持。

 

参考资料:《顶果钦哲仁波切:上师瑜伽系统传讲》《藏传净土法》《密宗与上师》《仅有借鉴与研究是不够的》《藏密问答录》《心性休息广释》《修行上师瑜伽的重要性》《自我教言》《入行论讲记》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91

档案编号B0100B-定解B09-008

 


讲记脉络

一、修持上师瑜伽的必要性

(一)从得果的角度分析:修行乃至成就都需要上师瑜伽

1、上师瑜伽既是前行也是正行

(1)是正行:讲闻、修持包括《六中阴引导文》在内的密法正行,需要上师瑜伽。

(2)是前行:修持任何一种法,包括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皈依、发心等,都离不开上师瑜伽。

2、修行要依靠特殊的加持

佛教既要讲理性,也要讲感性,这二者在修行中都不可缺少。

(1)假如不懂道理全凭信心,相续中不一定产生稳固的定解。

(2)若全靠分别念推测而不讲信心加持,则已经失去了佛教徒的身份,而佛教也会变成一种学术研究。

3、认识心性需要上师加持——上师的恩德超过佛、本尊

(1)教证

偈颂云:“从功德上讲,上师与佛没有差别;但从恩德上而言,上师超过了一切诸佛。”

(2)公案

A.印度:马尔巴罗扎选择向本尊喜金刚而不是上师那若巴求取悉地,以此缘起,其解脱因此拖延,且其子系传承自此间断。

B.藏地:曼达热哇选择在普巴金刚而非莲师前求取悉地,以此缘起,她没有得到莲师的意传加持。

(3)小结

A.修本尊与修上师比起来,上师的加持更为殊胜。

B.任何一个开悟、任何一种境界,完全依靠上师而获得。

4、成就的印证也离不开上师

汉传佛教:“一宿觉”之公案。永嘉禅师通过自力证悟了心的本性,但即便如此,其扔到六组前去印证其成就。

5、遣疑:皈依上师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

(1)例说

A.大成就者:永嘉禅师依靠六组印证其证悟。

B.普通修行人:一个老太太以其有信心的方丈的一句“随缘而去”为窍诀精勤修持,最终依靠上师的加持而开悟。

(2)理说

密宗的上师相应法,上师与弟子之间的耳传、表示传等,应该说与汉传佛教的禅宗相同。

(3)小结

“上师超过一切”并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的独门修法,藏传佛教只不过是文字和仪轨不同而已,宗旨上与汉传佛教无丝毫差别。

(二)从积累因的角度分析:为何要多祈祷上师

1、修行佛法的信心要依靠上师产生

学佛最主要的是有信心,而这种信心则依靠上师而产生,若对上师没有信心,开悟、证悟非常困难。

2、上师是我们和诸佛菩萨的加持之间的重要因缘

前辈高僧大德说过:“诸佛菩萨相当于阳光,我们的相续好比绒草,绒草放在阳光下,假如没有取火镜,永远不可能烧起来。而一旦有了取火镜,绒草便会熊熊燃烧。同样的道理,要想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阳光,必须依赖于上师的取火镜,否则,获得成就十分困难。”

3、获得证悟离不开上师的加持

经论中说:“通达胜义俱生智慧,必须依靠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具证上师的加持,除此三者之外,若欲寻觅其他方法,则是一种愚者之举。”

 

二、如何修持上师瑜伽

(一)祈祷上师的标准和要求:对上师的体性有清晰的认识和信心——上师是佛

1、显宗的不了义角度:上师是佛陀的化身

(1)《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2)《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直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

(3)《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2、了义的角度

上师所证悟的明空无二的法界本体,正是十方诸佛的法身。

3、小结

上师与佛的色身和法身无二无别。

(二)视师如佛之功德

1、总说

若把上师视为真佛,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

2、详说

(1)上师在身边

A.得殊胜成就:龙菩提把上师龙猛菩萨丢的鼻涕都拾起来吃了,进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B.证悟心之本性:霞叶瓦尊者恭敬承事上师,依上师的加持,一下子证悟了心性。

(2)上师不在身边

A.开悟

a.如来芽尊者就是思念上师而开悟的。

b.智悲光尊者通过祈祷而三次得到无垢光尊者智慧身的摄受,其得到的验相、证悟境界不可胜数。

B.前往清净刹土:酿·尼玛哦热(日光)尊者通过信心现见莲师及空行母益西措嘉,最后前往清净刹土。

C.广泛开展弘法利生:法王通过祈祷麦彭仁波切,得到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身摄受而开悟,其弘法利生事业势不可挡。

3、教诫

(1)把上师瑜伽放在首位

在所有的修法中,我们要把上师瑜伽放在首位,无论白天也好、晚上也好,经常祈祷自己的上师。

(2)祈祷的方式

A.以莲师为根本上师来修持。

B.按照相应的仪轨或法门要求,把根本上师观为其他形象。

(三)详说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

1、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的作者

法王如意宝亲自造的。

2、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的特点

简短:适合繁忙又懒惰的现代人修行。

有信心就会得到加持:只要有信心,不管是曾经领受过法王灌顶、传法的徒众,还是挺过名字,甚至连名字都不曾听过的徒众,只要有信心,就能得到法王的摄受。

3、修持法王上师瑜伽的要点

(1)建立对法王的信心

A.法王的体性

上师如意宝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三宝的根本,是三根本的本体。

B.法王的恩德

大恩上师说自己能够有机会给大家传授佛法,完全是源于法王的加持和恩德。

(2)励力祈祷

A.正面:务必要励力祈祷上师,只有这样,心相续才会有大的转变。

B.反面:只把它当作理论来研究,不可能令佛法融入内心。

4、具体修法

(1)座上

A.皈依

a.所念偈颂

b.作意:“上师是三宝、三根本及一切诸佛菩萨的本体,我今天要皈依上师,乃至永远也不舍离。”

c.念诵次数:三遍。

B.发心

a.所念偈颂

b.作意:“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要修持上师的果位而发无上菩提心。”

c.念诵次数:三遍。

C.观想法王的形象

a.所念偈颂

b.观想次第

(a)观空性:轮回涅槃、清净不清净所摄的一切万法,是本来清净的大空性。

(b)观莲花、月轮:在此境界中,自相不灭地显现出莲花和月轮。

(c)观文殊菩萨

Ⓐ观种子字和标志:莲花和月轮之上观想红黄色的“德”字,“ 德”字变成宝剑——文殊菩萨的标志。

Ⓑ观文殊菩萨:宝剑渐化为黄文殊。

(d)观法王如意宝:黄文殊变成上师,上师的形象是法王如意宝,本体与文殊智慧勇识无二无别,在五光萦绕的净现中显现。身上具足班智达的一切服饰,以说法手印持着莲花、经函和宝剑,金刚跏趺坐的方式而安住。

D.念诵祈祷文

a.所念偈颂

b.所念遍数:念多长时间都可以,至少是三遍以上,或者七遍、二十一遍。

E.化光融入

a.所念偈颂

b.观想

随力念诵后,上师化为五光明点,从自己头顶融入心间,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慈悲、智慧、等持、总持等所有功德,以及一切灌顶、教授,自己全部无余获得,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智慧变成无二无别。

F.安住

在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中稍许安住。


G.回向

a.所念偈颂

b.作意:“我今天修上师瑜伽为主的一切善根,回向三界的老母有情,愿他们早日获得上师的果位。”


(2)座下

平常看到任何色法,都应观想为上师的形象;听到任何声音,都观想为上师的金刚语;心里的各种起心动念,都观想为上师的智慧。

(3)如此行持之果

可获得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果位。

(4)遣疑

A.有人认为:上师瑜伽不能观为上师的形象,而要观为佛陀或本尊的形象。

无垢光尊者:“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修上师瑜伽,而不是修本尊瑜伽。经续中并没有说依靠本尊六个月就能成就,而唯有修持上师瑜伽,才能获得这种悉地。”

B.有人认为:没必要修持上师瑜伽,皈依三宝就可以了。

此种说法不合理。上师的身口意与三宝无二无别。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档案编号B0100B-定解B24-002】


名词解释

 

原文: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上师瑜伽

瑜伽

相应的意思。相应有五义,即与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原文:通过金刚萨埵修法来进行忏悔,每个人应该都念了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对自相续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金刚萨埵

梵作缚日罗萨怛缚。系佛教密宗百部本尊之共主,其右手当胸执金刚杵,左手执铃置股上,两足结跏趺坐,身色洁白,如同明月。菩萨之一。

——《佛学词典》

自相续

如内心相续,自身相续。相续为不断之意。

——《佛学词典》

 

原文:如果显宗非要次第经过五道十地才能成就,那六祖依靠五祖的加持及表示而顿悟,恐怕也无法自圆其说。

五道

大乘菩萨趋正等觉的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

——《藏汉佛学词典》

十地

菩萨十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若想证悟胜义空性,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在修行过程中,尽量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多积累善根资粮,不断祈祷上师的加持

胜义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业障

由宿世所作的种种罪业而生今世的种种障碍,如人今生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资粮

资是资财,粮是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资粮以助其身,才能到达目的地。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显宗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承认上师是佛陀的化身

不了义

为诱导寻常徒众,以世俗之现象为主,指出补特伽罗、有情和蕴、界、处等,及其生灭往还,能渐次以言说思议称量而增益者,此即佛典注疏等。

——《藏汉佛学词典》

化身

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佛三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等持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蜜多

梵音。意为到彼岸,亦即渡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涌莲藏真》

 

原文:从了义的角度而言,上师所证悟的明空无二的法界本体,正是十方诸佛的法身

了义

佛对殊胜化机,所说诸法法性远离生灭戏论之甚深空性,及实有事性自然光明,超出一切思议言说境界之究竟义等,均是了义。此等经典及其注解为了义经。

——《藏汉佛学词典》

明空

本性空,自性明。

——《藏汉佛学词典》

法界

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法身

佛二身之一。断证功德已达究竟的果位身。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经续中并没有说依靠本尊六个月就能成就,而唯有修持上师瑜伽,才能获得这种悉地

悉地

梵语,真实成就之意。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原文:随力念诵后,上师化为五光明点,从自己头顶融入心间,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慈悲、智慧、等持、总持等所有功德,以及一切灌顶、教授,自己全部无余获得,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智慧变成无二无别。

总持

1、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

2、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这也就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3、总持有四种:

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

二、义总持,即能执持佛法的义理;

三、咒总持,即菩萨依定起咒,解除众生的苦厄;

四、忍总持,即能如实的把握事实的真相。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B-定解B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