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1课

本课重点

 

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一)修自他平等之基础——众生无我而执我

1、本来无我

《入楞伽经》:“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

2、众生执我

《中观根本慧论》:我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二)具体修法

1、座上观修

(1)思维自己避苦求乐

A、难受无情法之微小损害

● 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

(a)一个居士的脚被一个小钉子刺了,虽然不影响他正常走路,但他还是一直在那儿大叫。

(b)上师以自己为例:输液或打针时,医生手重了,也会觉得很痛。

B、难忍有情伤害生嗔心

a、对损害自己的有情生嗔

对叮咬自己的虱子生嗔心,甚至将其用指甲碾压得粉身碎骨。

b、过患

(a)堕入地狱之因

杀害小旁生(虱子、蚊子、蟑螂、老鼠、害虫等)是由嗔心引发,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

(b)令人惭愧之行

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

 

(2)思维众生避苦求乐

A、众生与自己避苦求乐同

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

B、众生求乐反行痛苦因

a、理

胜义中,“我”不存在,但众生成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在世俗中,我的生命价值和其他众生完全平等,可众生却维护自己而伤害他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

b、教

《大方便佛报恩经》:“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爱欲所缠故,无智为世迷。”

 

(3)思维慈爱救护老母有情

A、理

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正法之门,理当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B、教

《经庄严论》:“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2、座下行持

(1)平等对待自他

A、求乐避苦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当平等

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的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

B、若不平等对待自他则不合理

《入行论》:“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2)平等对待所有众生

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否则,发了菩提心却只关心自己的苦乐是欺骗佛菩萨的行径。

 

(三)简述修法之精要:推己及人

1、佛教公案

单巴桑吉尊者教诫仲巴思那坚格西:推己及人可概括所有法要。

2、儒家精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终生奉行的教言。

 

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一)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方法

1、“施受法”之具体修法

(1)呼气予乐、吸气承苦

A、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他穿上一样,完全施给他。

B、当向内吸气时:再观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并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担,由此他已经离苦得乐。

(2)由一到多,次第观修

这种施受法,要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次第来观修。

 

2、结合实际生活观修

(1)当自己遇到痛苦时

观想:“轮回中有许多感受这种痛苦的众生,他们是多么可怜,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他们都能离苦得乐。”

(2)当自己享有幸福快乐时

观想:“以我的这分安乐,愿所有众生都获得安乐。”

 

(二)比喻说明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

● 自他平等的标准

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就脱下一只鞋给他,两个人都是每人一只鞋。

 

2、自他相换的标准

(1)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把一双鞋都给他,自己光脚。

(2)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一个人有件够四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淋。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若都能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

 

(三)简别自他相换菩提心与世间助人为乐的精神

1、世间助人为乐的精神

说到底是以“我”的利益为核心。如美国虽然声称为了全世界的安宁和人民的繁荣而宁愿牺牲自己,但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击毙怨敌本.拉登欣喜若狂。

2、自他相换菩提心

●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众生利益为主。

A、《大集经》:“虽受三恶无量苦,亦不退失菩提心。”

B、《经庄严论》:“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

 

(四)、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功德

1、理说

(1)大乘精要

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

(2)清净罪障

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

(3)圆满资粮

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

(4)解脱恶趣

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2、例说

● 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心之公案

世尊因地在拉马车地狱以善心力刹那转生天界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一课》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1yAwO0z9x0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自他平等的原理

 

(一) 自他是哪来的?

所谓的自和他,都是我们分别念的一种产物。

所谓的“自”来自于自己身心的五蕴,其他的人也是身心的五蕴。从构造的侧面、因缘的侧面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二) 为何我们会灭敌护亲?

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于执著自己的身体是“我”,对自己产生了我执,对其他人生不出这是“我”的感觉。因为感觉的缘故,我们对自己非常爱重,对他人漠不关心,乃至伤害他人。

 

(三) 平等的理由

1、 自己和他人在法性当中是平等的。

2、 自己和他人从都是显现为众生的条件上面、因缘方面也是平等的。

3、 自己和他人从想要离苦得乐的这种最朴实的想法来讲也是平等的。

4、 我们如果可以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身体执著为“我”,那为什么不能把同样不属于我们的他人身体执著为“我”呢?从这个观念来讲,自他也是平等的。

 

舍无量心和自他平等有什么区别?

(一) 从四个角度分别总结两种修法

1、 定义

(1) 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2) 自他平等

于自利他利无有差别。

 

2、 所缘的对境

(1)舍无量心的真实对境

非常可怜的烦恼众生。愿他们相续当中贪心、嗔心等各种烦恼的本体、习气全部息灭,而且获得亲怨平等的心。

(2)自他平等的对境

应该对于三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努力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3、 修法

(1)舍无量心的修法

从观一个众生到观两个众生、三个众生,一直到一个城市里面的众生,再到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一千个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大千世界的众生——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都要去观修。

(2)自他平等的修法

通过中观共同五大因观察无我的道理,体会自他对于轮回痛苦的感受是相同的——即,本来没有“我”,但是众生始终耽执有一个实有存在的“我”,并且为了“我”快乐幸福,颠倒地以贪嗔痴等无明烦恼行持造作恶业,却不懂得那样只能使“我”感受痛苦,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我如今通过善知识的引导摄受,懂得了这些真相。应该对于三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努力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4、 修行的目的

(1)修舍无量心的目的

将自己的亲友和其他众生平等对待,平息众生相续中的贪执和嗔恚,在舍无量心的基础上,修慈、悲、喜无量心。

(2)修自他平等的目的

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修持自他平等主要是调伏我们对自他的偏袒心。

 

(二)归摄

1、从愿菩提心的角度,舍无量心和自他平等是相同的

如全知龙钦绕降尊者说:愿心学处的摄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无量修炼自心、反复观修、具有利乐有情之心中,因为这已说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愿力学处的缘故。

一般来说,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首先以四无量心成熟自相续,观察一下对自他是否平等了?见到可怜众生时,自相续是否生起了菩提心?所以,首先生起四无量心,这就是愿菩提心的学处。

 

2、从修菩提心的系统修法来讲,他们属于两套次第的修法

如慈诚罗珠堪布在讲解菩提心的修法时,有如下解说: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3、根据《前行引导文》的科判分析,他们属于不同的次第

“发殊胜菩提心”分三部分: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愿行菩提心学处。

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四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前行,前辈大德们在这个修法上一般要下很大的功夫。我们也要反反复复地修。

自他平等属于“愿菩提心学处”科判下的内容,是作为大乘佛子要遵循愿行菩提心的三个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之一。

 

简述中观五大因

(一)总述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二)简述

1、离一多因

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

简单来说:首先观察“一”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的实体,这样一来,由“一”组成的“二”等多体法也不存在。

人们只是把五蕴聚合妄执为“我”,实际上“我”的本体绝不存在。依此类推,万法的本体皆可抉择为空性。即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远离一体多体故,如同影像。

 

2、金刚屑因

该方法是观察万法产生的“因”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通过以上金刚屑因观察,能彻底遮破四边生。

具体来讲

(1)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

(2)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

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3、破有无生因

是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其观察方法是“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也就是说:

(1) 果若在因位时存在,就不必再生,因为已有之故;

(2) 果若在因位时无有,则永远不能生,犹如石女的儿子。

它抉择的是果的无生空性,果若已有不须再生,果若无不能产生。

 

4、破四句生因

是同时观察“因”与“果”。其观察方法归摄起来有四种:

(1)一因能否生多果;

(2)一因能否生一果;

(3)多因能否生多果;

(4)多因能否生一果。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可以破除对因能生果的实有执著。

 

5、大缘起因

是抉择万法的“本体”为大空性,一丝一毫也不可得。

推理思路:我们平常所执著的身体、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虽然看似实实在在,但这只是迷乱现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观察,包罗万象的一切法决定不存在。

这种境界相当甚深,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讲了,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才能通达并宣说。除此之外,外道虽然也讲了一些空性,但这种空性只是单空,而不是缘起性空,故并不究竟。

 

关于自他相换,你应该知道的

 

(一) 遣疑

1. 疑惑

上师在《入行论》中讲,有的人生病时不愿意让上师加持,因为上师喜欢修自他交换,一加持的话,她的痛苦就会跑到上师身上,所以害怕上师生病。

2. 简述回答

很多人对佛教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苦乐要互相交换,但不了解真正的甚深含义,这样之后,影响了自己的一些修法,始终生不起殊胜的境界来。

 

(二) 自他相换怎么换?

1. 修自他相换的前提

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修自他相换实际上并不困难。

 

2. 自他相换包括几个方面及原理

(1)身体方面

身体方面的交换是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有些上师的传记中说,别人打狗时,本应在狗身上出现的伤痕,却出现在了上师身上。

(2)感受苦乐方面

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就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言,我们应默默地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

《修心七要》的修法中也讲,呼气的时候应该观想,将自己的快乐送给众生,吸气的时候则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

还有《中观宝鬘论》中说:“众罪成熟我,我乐予众生。”

(3)爱执方面

爱执方面的交换,我们无始以来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关爱,但从现在开始,执著应该互相交换,对众生非常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

 

3. 原理

● 首先要道理上明白

A、总说:自身和他身应该交换,倘若长期去训练串习,实际上也并不困难。就像前面所讲的,首先要道理上明白,知道执著众生的功德、执著自己的过失,在此基础上,自他交换不是天方夜谭,作为一个薄地凡夫,也可以直接修持的。

B、详细分析

(a)缘于自身的我执是流转之因

无始以来到现在,众生漂泊在轮回中不得解脱,原因就是一直耽著自己、爱惜自己,别人毁谤我、赞叹我,就生起剧烈的嗔恨心和贪心,依靠自身造了很多恶业。

(b)他众是一切功德和快乐的来源

每个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一定要依赖众生,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那么六度万行根本没办法行持。因而众生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恰卡瓦格西也说:“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

(c)通过自他交换行持教法

明白利他的重要性之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我执、帮助众生,也就是“爱他”、“弃我执”。若能真的生起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那你可以说是菩萨;假如还是依然执著自己,对众生的事情漠不关心,那大悲菩提心绝对没有真实生起来。

 

参考资料:生西法师辅导、《三戒要解》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中观庄严论》、《中观四百论》、《入行论》、《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大乘经庄严论》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19-008】

 

 


隐藏窍诀

 

愿你摘下玫瑰色镜片,以缓慢不间断的方式去修行

(一)讲记原文

我非常佩服很多老修行人,他们把长期修行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不像现在一些年轻的修行人,两三天还比较精进,比如听了一个上师的开示、看了一本书,或者遇到开心的事,几天内就闭关修行,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像突然生病了一样,马上就倒下去了。

 

(二)初学者经常出现的问题

1、没有动力——懈怠

1)没时间

A、修行没那么重要

在优先顺序上,我们一向都把佛法排在最后。需要照顾家庭、应对工作等等永远都是紧急且更重要的。

B、修行重要,所以要找一个专门的时间来做

我们觉得修行重要,但是因为修行是一个很严肃、庄重的事儿,所以要找一个专门的时间来专修,结果却总也找不到一个专门的时间来开始修行。

2)有时间但修不动

当我们有时间时,却缺乏动力意志力来激励自己,结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赛、看电影、刷微信、刷新闻,而非修持佛法。

 

2、道心在挫败感和过度兴奋之间岌岌可危

1)一曝十寒进展慢

修行者经常发生的状况是,在受到激励时过度修持,而当一场好梦都经历不到、无法专注或无法控制脾气时,就会深陷挫折。在一段大口吞食的修持之后,他们会停止好几个月;当他们终于又要修持时,才发觉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以这种速度修持,进展会非常缓慢。

 

2)没有进展开始怀疑人生

当自己雄心勃勃地投入修行,但是在预计该产生一些进展的时候没有出现任何自己变好的迹象,更可怕的是,跟自己同时起步的人都开始出现各种修行验相并且对修道欢欣鼓舞,这时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这条路,怀疑自己的目标是否压根就不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个修法,怀疑这个法是不是真的能引领自己达成目标,甚至怀疑这位上师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自己!

 

3、想做正确的修行

不想走弯路、更不想走错路!希望别人帮自己做完所有的一切——修行、回答所有问题、做好一切必要的安排、搞定所有的麻烦,而自己只需要去体验证悟就好。

 

(三)原因探索

1、你的目标可能压根不是出离轮回

1)你寻求的压根不是出离而是保养轮回

A、延长生老病死

烧香磕头拜佛、灌黄财神顶、买宝瓶、参加水陆法会、放生、持咒等等,只是在延长生老病死,换句难听的话,那些轰轰烈烈的行持只是在保养轮回而已。

B、摆脱个人责任的华丽借口

利用佛法当作避免工作与责任的借口,所谓的修行也不过是以佛法为轮回做伪装。

2)你对轮回抱有幻想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说,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轮回中有某个小部分可能还会有用,或甚至能对世俗问题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灵探寻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问题会自动解决,相信一切损坏的东西都会自动修补,相信在轮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奋斗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一种真诚的、完全投入的态度来修持佛法。

 

2、你高估了自己和修行

1)利根者的资加道需要一大阿僧祇劫

在显宗当中,最利根者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也是对应五道十地来讲的,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凡夫地的资粮道和加行道,第二大劫成就圣者菩萨的一到七地,第三大劫从不动地(八地菩萨)一直到圆满佛地之间。

2)通常说的证悟多数是加行道的证悟

一般大圆满初步的证悟,也属于加行道的暖位。但证悟大圆满有很多的层次,有些利根在证悟的当下,不需要经过其它阶段,直接就成佛或登地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禅宗的明心见性也应该有很多层次,不排除有直接证悟一地的可能,但一般初步的证悟,也应该是加行道,而不是成佛或登地。包括初步证悟大手印、中观等等都是一样,都应该属于暖位。

3)真正的修道从证悟才开始

证悟以后,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行了。在证悟之前,所有的修行就好比走路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眼前是怎样的一条路。不管佛经讲得再好,中观讲得再细,自己都没有什么体会。证悟以后,才算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要走的路,但只是在这条路上刚刚走了一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行道时候的体会,不是听龙树菩萨、佛陀、上师讲的体会,而是自己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见解和体悟,所以像睁开双眼,看到眼前的路一样确定无疑。

 

4)修行不是一转眼就有变化的魔术

A、我们经常陷入我执的陷阱而不自知

除非心已调伏且正念圆满,否则无论我们做什么,用来摧毁我执与骄慢的方法都会反过来变成它们强大的工具。看上去精进、尽善尽美的修行已经陷入了我执的诡计,但修行人却无法发现。

B、很多圣者的修行显现上也不是一帆风顺

无著菩萨那样的圣者,在鸡足山修学时,六年、九年乃至十二年中,连一个好梦都没出现。

 

(四)破解之道

1、正念

1)略说

往昔的大师劝诫我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下列三点:死亡迫在眉睫;我们的世俗活动是徒劳无用的;以及最坏的消息是,轮回之苦永无止境。

2)详说

A、真正相信有轮回是修行的基础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连续现象的显现,只有能接受这种看法的人,心灵之道对他们才有重要性。无法相信这个真理的人,追寻心灵之道是毫无意义的。

 

、了知一切都是幻象、世俗的活动徒劳无益

a、生命只不过是感官幻相的相续之流而已,从显而易见的名声与权力,到比较不易分辨的死亡、流鼻血或头痛等,都是如此。

b、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许会看似有正面的品质,然而它终将失败,因为在轮回中绝对没有任何事物会真正的成功。从根本上而言,只有真正领会到轮回其实是多么的毫无希望且缺乏目的,初学者才会在心中生起追随心灵之道的真正愿望。

C、真的想要解脱

a、到底什么是解脱

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

b、你必须要想要解脱

我们必须想要解脱,必须想要获得证悟。只有在培养出对证悟真诚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自动地在世俗层面上学习如何不想要具有野心。这种渴望不易生起,但是如果缺乏它,毫无目标地踏上心灵之道是绝无意义的。

D、对死亡有紧迫感

大格西博朵瓦对此是这样说的:不忆念无常的一切修法就好似冰上的建筑一般,悠闲自得之时似乎自己也的的确确具有空性等的修证境界,可是一旦遇到紧要关头时,便彻底崩溃;如若生起无常之心,则修行不会倒退;倘若未生起无常之心,则一切修法都会退步;如若生起无常之心,那么菩提心与空性等一切功德如同堆积财物一样不断增多。

 

3)以金标准检视自己的修行

任何一种修持,不论它看起来多么有益,或多么正确,或令人感到振奋,如果它未能抵触你执着于恒常的习气,如果它状似无害,却鼓励你忘却无常的真谛与现象如幻的本质,那么它带领你所走的方向,终将与佛法完全背道而驰。

 

2、冷静地对待修行中的高低起伏

1)挫折并不是坏事

A、修持佛法必定是一件令人感到挫折的事。修行者——特别是初学者——常常不了解挫折感其实是成功的路标。对自己缺乏专注力、虔敬心或感应而引起的恼怒与沮丧,可能正是促使你更努力来完全融入修持之所需。当然,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将你推到另一个方向,让你停止修持——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但是,一定要记住,你对心灵之道感到挫折,往往是正在成为真正佛法修行者的征兆。

B、修持可能会扰动我们的生活,甚至会引来障碍,一如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引来魔罗的愤怒一般。因此,障难是你修持奏效的标志,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2)珍视你的怀疑

并非所有的怀疑都是有害的,有些是来自你很珍视的分辨之心discriminating

mind);但我们却很少去质疑它,事实上,我们总是轻易地就接受我执对各种事件的诠释版本。所以,如果你开始怀疑长久以来自己所接受的真理是否真实时,这也许是佛法开始深入你心的征兆了。

 

3)高低起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间断

A、心上

a、当修持进行得顺利时,不要过度兴奋,也别把这种专注与感应的强度当作日后修持的参考点。而当你的修持进行得不顺利时,别让它破坏或侵蚀你修持的决心。吉美·林巴所给的建议是,在突然面临恶缘与障碍时,视它们全是上师与佛法慈悲的加持,以及修持的成果。

b、不论士气如何低落,你都持续地遵循自己的修持进程,不中断也不减少。这是我们利用自己最大的敌人——习气,来对付它自己。

B、行上——安排定课

我(益西彭措堪布)的希望是大家要逐渐养成有定课的习惯。但一开始也不要多,因为现在人的心普遍虎头蛇尾,前面念的特别多,后面就根本不念了。但修净业不能这样,要细水长流,坚持一生。 因为我们的心力平时非常分散,如果不用一种规矩去控制它,就很难形成力量。

 

3、找到激励自己的方法克服懒惰

1)阅读往昔大师的故事

2)祈祷

另一个克服怠惰的好方法是念诵祈愿文,请求自己受到保护,免于被这种沉闷与乏味的状态所困。

3)供灯、供水等

供香、供灯,或每天修持前用心创造能激励自己的氛围,也会奏效。

4)不要忘记死亡

找到激励自己修行的力量并不容易,即使是最老练的修行者,当他们忘记自己每天都步步接近死亡时,也会失去动力。

 

4、认清自己的位置,确定合理目标

1)资粮道主要以积累资粮和闻思为主

虽然大资粮道的时候会修四禅八定,根机好的利根修行人在大资粮道的时候,可以通过禅定的力量,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刹土当中亲聆佛的教言,但只有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才真正是以修行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闻思。不仅是加行道,哪怕在菩萨的三地,都会有闻思,但此时主要是修行。

2)慢慢走才能快快到

现代人在多年中串习,养成了急躁的习性或不良心态,但所有的不耐烦、不安心、不持久,都不是法器之相。有的人对于学法修道急功近利,希望有一种三天便可成功的速效,否则马上就不干。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谁又能几天当中改变习气呢?如果能够,修道也就不难了。如今要紧的是修当下的心,要练习安闲而不是串习急躁,看能不能定下心来念修好字字句句。无论念什么,都是在修定、修慧,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就是当下的修行。养成了这种好习惯,才能任修何法都易于成功。

5、持戒

小乘资粮道首先要守的,就是别解脱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资粮道,就要守菩萨戒;密宗的资粮道,就要守与密宗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一定要严守净戒,如果犯戒,必须及时忏悔。忏悔完了以后,再去受戒,这非常重要。

 

6、守护根门

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根门。

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

 

7、勤修止观

精进地修持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也即四念处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修外加行和内加行就可以了。

 

8、正知而住

无论是行住坐卧、所思所言,都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希求解脱的人,我做的这件事与我的追求有没有矛盾?我应不应该做?

 

7、依止善知识、善团体不离开

凡夫的一切,都依赖于外缘,如果日常相处的人,都是有正知正见的师兄,或者能长期待在善知识身边,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小、中、大资粮道,然后进入加行道。在进入加行道后期,虽然还不是完全不退转,但从此以后永远都不可能堕落地狱、旁生、饿鬼三恶趣。尤其是登地以后,内心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一般的烦恼根本不会扰乱其心,也不可能去做对众生有害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根本不需要约束了。我们要下决心,有生之年即使不能进入加行道,也必须要进入资粮道,否则以后就没有希望了。

 

参考资料:《三戒浅释》、《不是为了快乐(宗萨仁波切)》、《慧灯之光》、《入行论讲记》、《谈谈熟溜病的对治(智圆法师)》等等。

 

笔记整理:定解B18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实际上这种杀虱子的行为完全是以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

众合地狱

八热地狱之一。无数地狱众生被置于大如地域之铁臼中,阎罗鬼卒以如大山之铁锤挥臂捶打;诸山如羊头攒聚,以炽热之角尖交相抵牾,地狱众生则于其中受挤压之苦。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入楞伽经》也说: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

五阴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

——《佛学大词典》

 

原文:而佛教,通过各种方式抉择,把无我的见解开发出来,让无数修行人懂得了无我。此时再看这个世界,就会觉得非常稀有。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来就没有,这并不是强迫性的规定,而是你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观察后,的的确确找不到的本体。然而,无数的可怜众生不了知这一点,反而一直耽著和我所,以此漂泊在无边轮回中,确实非常可怜!

离一多因

首先观察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的实体,这样一来,由组成的等多体法也不存在。比如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的话,便不可能有十个人,因为是以为基础安立的。

有无生因

是抉择万法的无自性。其观察方法是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也就是说,果若在因位时存在,就不必再生,因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时无有,则永远不能生,犹如石女的儿子。

金刚屑因

是观察万法产生的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具体来讲,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这种推理方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讲得很细致。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佛教空性观——索达吉堪布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笔记整理:定解B15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1-定解B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