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4课

本课重点

本课重点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一)学习公案的方式

1、不能当作传说

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他布施身体的经历,实实在在发生过,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

2、用佛陀因地的公案对比自身

(1)在三宝前发过愿,但很多人连愿菩提心都没有。

(2)愿菩提心: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我们做到这个还很困难,但还是要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3)要模仿佛陀。一方面要观空性,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以此来舍弃我执。

 

二)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1、公案内容

A、国王布施自己的血肉给帝释天

宝髻国王在广行供施时,帝释天想观察其意乐,变成罗刹,向国王乞讨血肉,国王不愿杀害众生,便供养自己的血肉给他,帝释天欢喜地降下甘露将国王的身体恢复如初。

B、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C、国王将王妃和王子布施给玛热贼仙人

玛热贼仙人的弟子向国王讨要王妃和王子以服侍年迈的上师,国王应允了。

D、国王布施宝髻给难忍国王

a、宝髻国王的宝象已经赐予婆罗门,但难忍国王强行索取,并以武力要挟,宝髻国王为了众生不愿发动战争,于是离开皇宫,到林间过寂静的修行生活。

b、难忍国王国家发生了瘟疫与饥荒后,派人向宝髻国王讨要宝髻来救助,宝髻国王无有丝毫自私自利之心布施了宝髻,且无有任何后悔之心,后依靠其谛实语使自己的身体复原。

 

2、公案启示

(1)要对佛陀因地布施身肉的公案生起信心

A、公案很多

a、《释迦谱》:地神持七宝瓶满中莲华从地踊出,而语魔言:“菩萨昔以头目髓脑以施于人,所出之血浸润大地,国城妻子象马珍宝,而用布施不可称计,为求无上正真之道。”

b、《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鲜血;是莲花王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骨髓;是月明王时,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

B、发心清净、不求回报

《文殊师利问经》:“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1)教诫应行

A、佛教徒遇事想一想佛陀因地的选择

a、和自己耽著的感情相比,佛陀唯一考虑利益众生

(a)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应该怎么处理,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如果佛陀在因地时,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众生,应该不会拒绝的。”

(b)佛陀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布施自己的顶髻给怨敌),真的非常难以想象,我们要好好思维一下。

b、要发愿随学佛陀

学菩提心时,也应该想到:“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

B、次第修学

a、理

人身难得、依止善知识、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基础若能打牢,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

b、教

《华严经》:“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

要信受佛陀的教诲:《佛说转女身经》中说:“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长夜受大苦恼。”

c、上师的经验

我(大恩上师)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实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零四课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4-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宝髻国王布施公案要点分析

(一)满足众生的索取是否会助长贪心使其堕落?

虽然对方可能会因此造下恶业,但因为与菩萨结缘,被菩萨的大悲菩提心摄受,很快可以从轮回中解脱。

综合考虑,虽然对方可能暂时受到伤害,但菩萨还是会布施,因为利益远远大于伤害。

 

(二)为满足一个众生布施生命是否损害了其他眷属的利益?

1、总述布施的利益

国王的眷属众多,所有亲人、百姓等都是需要利益的对境,但有时为了他人的利益,显现上也会伤害眷属的利益。当菩萨修行到一定的时候,需要一种超出当前修行比较极端的方法,比如布施自己的头,将自己的境界一下提升到很高的状态。从长远来看,菩萨修行圆满成就正等觉的佛果后,可以用正法对一切众生做更深远广大的饶益,使众生在轮回中受苦的时间缩短。

2、为什么要布施妻子儿女?

(1)愿力成熟

昔日燃灯佛出世时,佛陀为一婆罗门子,其妻为一婆罗门女,手拿七朵莲花叫卖,婆罗门子买了五朵,婆罗门女将另外两朵一并赠送。两人一起供养燃灯佛后婆罗门女发愿生生世世做婆罗门子的妻子,且不会为其布施制造违缘。愿力成熟后,他们在很多生世做夫妻并一起行利他事业。

(2)时代背景

当时的社会观念,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儿女都属于他的财物,有权力供养布施。王妃和王子从小就受这种教育,也不会去抵抗。大家都认为父母不能布施,佛陀因地的公案从来没有布施过父母,但自己的身体、血肉,布施的特别多,子女、妻儿少一点。这样同样也能令他们积累资粮。

如果是现在的中国,环境不允许,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做。布施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当中,不违背法律、道德观念的前提之下,能够做的布施、供养都做了。

 

 

(三)宝髻国王是初地菩萨吗?

1、从示现疼痛的角度分析

加行道菩萨可以通过悲心来布施身体,如果感到痛苦难忍,可以观想地狱有情的痛苦而生起悲心,这样就可以忍受了。真正初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身肉时,不会起分别念,不会感受痛苦,甚至于还有乐受。此处也可能是初地菩萨的一种示现。

2、从谛实语的角度分析

真实来讲谛实语要初地以上的菩萨最灵验,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恢复自己的身体。但如果悲心很强烈,接近登地的时候也会有一定谛实语的能力。

 

(四)家人未度何以度众生?

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家人无法度化而感到沮丧,更觉得无法度化其他众生,其实度化众生要看与众生的因缘和众生善根是否成熟等诸多因缘。有些人虽然不是亲属,但善根成熟,一说就听。有些人有成为家人的业缘,但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也不确定。高僧大德们也有这样的,家人都不相信,但其他人对他很有信心,因此度化了无量的众生。如果家人暂时无法度化甚至显现上对修行有障碍,可能也会远离。发心若真是利他,则可成办众生长远的利益。

 

(五)布施身体你需要了解的

1、布施时如何发心?

没有吝啬心、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报和来世的安乐,为众生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一切。

 

2、保护身体和布施身体不矛盾

(1)利他角度

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

(2)修行角度

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的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

我们作为凡夫人,还没有达到把身体布施给众生的境界。但可以在心里观想,发愿将来有能力时,一定要把身体、受用、善根全部进行布施。

 

3、布施身体的真实利益

(1)断除我执

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受用,矛盾和痛苦的来源就是执著,修持大乘法门的人必须要断除相续中的这些执著,对哪个事物比较贪执,就一定要放弃。若能把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心里就很舒服了。

(2)现见心性

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

 

自轻他重修法

(一)斩断我执令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1、以世俗菩提心压制

起初,反复修行抉择世俗菩提心,以方便斩断我执。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途径,依靠方便来断掉自私自利的分别念

2、以胜义菩提心根除

然后,要着重修炼胜义菩提心,凭借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证悟胜义的智慧把我执斩草除根。作为一个修行人,毕生当中的实修法仅此菩提心就已足够。

 

(二)修行难点

刚开始修时,偶尔会有自轻他重的愿望,或心血来潮地作一些虚伪的观想,但一想到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就会临阵脱逃、退缩不前。此时,就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隐藏起来的自私心、贪欲心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无地自容,然后继续修持。

 

(三)难行要行

即使心里如昙花一现般地生起一刹那自轻他重的想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顷刻就可以积累无量资粮、清净无量的罪业。虽然很难,我们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令其生起。生起也需要因缘,勉强是没用的,要以知母、念恩、报恩等为基础再再串习。

 

《饶益有情九观察》——观察布施的利害

(一)财布施

财布施是佛陀针对在家人而言的,佛陀要求出家人主要以法布施为主,财布施可以不做。

1、对自他无伤害时的情况

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索取钱财,布施五块、十块钱,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伤害,对闻、思、修也没有影响,此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布施。布施之后,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条件也比较成熟,就要想方设法让对方学佛行善,相信因果。

2、对他众利益不大,对自己闻思修、生命造成违缘的情况

原则上可以不给。假如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布施一点点,然后让他到别处去向某某人要。

(1)从自己的角度讲

一个山上的修行者,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若把仅有的一点布施出去,自己就只能下山去化缘,对闻思修造成违缘;或者布施后化不到缘等等,这种情况很少见,也可以选择不布施。

(2)从他人的角度讲

布施给他一点东西,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没有太大的利益,这样就可以选择放弃。

3、对他众有利、对自己有伤害的情况

此时可将物品一分为二,一半自己留下来,一半做布施。

 

(二)身体布施

1、特例

资粮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萨有悲心特别强烈,布施后也不后悔的特例。

2、凡夫

身体布施的时机还不成熟,会对修行造成违缘,可以在内心做身体布施。

(1)如古萨里修法

通过观想、回向,将自己的身体上供下施。

(2)或发愿布施

“尽管我今天还没有真正达到布施身体的境界,还不具备这样的勇气,但是,我愿意不久的将来能有能力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

譬如:如果有一天世上出现了严重的流行性瘟疫,只有一种特殊动物的肉才能治愈此病,否则全世界多数人都会死掉,愿我在当时能够成为这个动物,以我的身体、血肉遣除众生的痛苦,治愈众生的疾病!每天都要这样发愿非常重要!

 

(三)法布施

1、时机必须成熟

行持法布施应对自己的禅定、修行没有损坏,也遇到充满信心、非常愿意听这个法、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尽力做法布施,而且越多越好。

2、对他众有利对自己有损失

对自己的禅定、修行只有一点损失,但却有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就应该做法布施。

3、对自己有损失也没有成熟时机  

如果法布施成为修行的违缘,也没有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对佛法没兴趣或并不希求解脱,就算讲法也没有多大利益,就不做法布施。

譬如:闭关专修禅定时,不要说世间的事情,就算出世间方面的讲经、说法、磕头等任何其他事情,都会变成禅定的违缘,所以都不能做,必须专心专意修持。

4、对自己没损失但没有成熟时机

虽然对自己的修行没有影响,但听者不但对佛法没信心没兴致,还会在听法后制造各种违缘,甚至故意无中生有地找寻这个法或者某个论典的缺点,以达到观过诽谤的动机,虽然佛法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缺陷与漏洞,但此时也应选择不做法布施。

5、有严重过失的讲法

(1)不清净心讲法

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懂装懂地讲法,非但不是法布施,对自他没有利益,反而有非常严重的过失。

(2)吝啬心不讲法

有能力讲法,却因为对法有吝啬心,不希望别人了解修法的窍诀而不愿意讲,也有很大的过失。

(3)因懒惰不讲法

或尽管没有如此罪恶的动机,却因为懒惰而随随便便不讲,错过了许多讲法的机会,也有很大过失。 

如果在自他两方面条件都具备,且杜绝了上述过失的情况下做法布施,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四)无畏布施

1、对自他无伤害

无畏布施范围比较广,不仅仅是放生。若对自己和他众没有伤害,即使自己能力很小,也仍然要尽力去做可怜众生的怙主!

2、对众生没太大利益,对自己有很大伤害

此时虽然有能力做无畏布施,但也可以不做。

3、对众生有很大利益,对自己有一些伤害

一定要做。

4、自己的伤害和众生的利益轻重同等

大乘修行人还是要义不容辞地去做。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入行论讲记》、《前行备忘录》、《慧灯之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4-定解B13-006

 

 


隐藏窍诀

 

一、修自轻他重的菩提心

(一)修自轻他重之理

1、何为自轻他重

自轻他重,是指在修学大乘的过程中,把自己看得很淡、看得很轻,而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且要把快乐幸福全部奉献给他众,自己甘受痛苦失败,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菩萨修行。

 

2、自轻他重的修法和前两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有什么不同

1)自他平等菩提心

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还有一半是为了自己。

2)自他相换菩提心

进一步把心量扩大,强调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其中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心里思惟自他相换,愿他众的苦因和苦果成熟于自己的相续,自己的乐因和乐果成熟于他人的相续,并配合呼吸的观修方法如是行持。

3)自轻他重菩提心

A、在思惟自他相换的基础上,屡屡串习,达到纯熟程度以后,就要在行动上将自轻他重付诸实践。如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说: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也就是说,我把自己的安乐现量赐予别人,在实际当中自己现量承受别人的痛苦,如是奉行,就是自轻他重的修持方式。

B、自轻他重建立在自他相换的基础上,自他相换主要以打坐来思惟。自轻他重不但打坐思维,再进一步在行动上去帮助别人。

 

3、修自轻他重的动力

1)要明白自己忍受痛苦的原因

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忍受痛苦,也不是被动地硬忍,而是由于认识到自轻他重菩提心可以真实地帮助众生当下离苦,所以为了众生利益而去忍受痛苦。

2)自轻他重是极高尚行为

自轻他重需要非常博大的胸怀,如此才能在痛苦来临的时候愿意真实去接受、包容它。

3)转变观念

我们一贯训练的是对苦排斥和拒绝,因此导致我们总是把困难、痛苦推向别人。此处我们是反过来修,因此需要我们在修行时转变观念,如果观念转变好了,就很容易修得起来。

 

(二)何时修自轻他重

1、时间

真正的自轻他重,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

 

2、原因

因为在证悟见道智慧(一地菩萨)的同时现前了四平等性义。

四平等性义:

1)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

在本性中没有自他,远离一切戏论,故能做到胜义离戏平等性。

2)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

一切世俗显现都如幻如梦,没有好坏、苦乐的分别,一切苦乐都是平等的自性,所以能代苦施乐。

3)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

佛陀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最终证悟了众生与佛一味一体的本性。

4)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

一地菩萨以后,既能证悟佛与众生无二平等,也能证悟到我与佛陀无二平等性,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那时,才是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

 

3、一地以上菩萨才能布施身肉而不会有痛苦

1)理说

见道智慧现前之前,很难做到直接行持自轻他重。唯有见道智慧现前以后,才能做到真正的自轻他重,直接利益他众,哪怕是自己的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2)引教说明

《入行论》: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通过再三串习,熟练到一定程度,我执和我所执逐渐消失,证悟一切万法皆是空性,依靠无我的智慧,现前黄金与粪便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此时别人用檀香供养你或者用斧头来砍你,二者没有任何差别,也不会对其产生贪心或者嗔心。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对自己的身体能像卑微的蔬菜一样看待,不会有耽著之心,舍施身肉又有什么困难呢?

 

4、未登地前能修吗

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哪怕是一刹那让众生快乐,这个功德也非常大的。尽管我们没办法像登地菩萨那样,用自己的身体和血肉布施众生,但既然我们已经发了愿菩提心,那就要尽量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至少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永远也不能忘记。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生起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

 

(三)在修自轻他重菩提心之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1、要观想

自己现在不论遭受任何痛苦,都是可以忍受的。要有这样一颗能够承受痛苦的心,愿意接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2、要发愿

愿所有众生的痛苦,都能够成熟在自己身上。如果前面一条做到了,能够接受一切痛苦,那么,当一切众生的痛苦真的都来到我身上的话,也就会愿意接受。

3、要提升

愿自己的一切安乐与善果成熟在众生身上,即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安乐全部奉献给一切众生。此时的心力要比前面有所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不是被动或者主动地去承受苦,而是要把自己的安乐奉献出去,有更大的心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4、要勇猛

发起勇猛的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菩提心,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安乐奉献出去,把众生的痛苦纳受进来。这是对前三点的总结。

 

(四)、简略的修法

1、略说

简单来说,自轻他重的修法,即是观想: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有获得解脱也罢,自己无论住于轮回还是堕入地狱,病也好,痛也好,遭受任何不幸都可忍受,但愿其他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身上,愿我所有的安乐与善果他们能圆满具足!内心深处思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2、打坐时的修法

1)思维

A、之前我在修习菩提心方面,只是意识上的思维与观想,但从现在起,即使我自己不能获得解脱,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可以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恶业转嫁于自己,将自己的幸福以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于他人,我也义不容辞。在我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病人,就必须当仁不让地代受对方的苦痛,将他人的病痛完完全全地迁移到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我必须要做到这点。

B、如果我的死亡可以消除或者代替一切众生的死亡,我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去领受死亡;如果我的病痛可以减轻众生的病患之苦,我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受病痛。就这样将轮回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一一进行观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想,而应发自内心地想,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一定要真正地去做。

C、现在只是一种思维而已,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但经过天长日久的锻炼,让自轻他重的念头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到十分强壮之后,总有一天,我们在行为上也能够做到。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可以这样思维,但却是很虚假的,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炼,才能够学会并付诸实践。

 

2)观想

A、观想的时候,将自己的上半身观想成三善趣的众生——天人、非天(阿修罗)以及人。然后观想:为了令善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上半身去承受善趣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因为我的上半身承受了这些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善趣众生的痛苦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

B、然后,又将自己的下半身观想成三恶趣——地狱、饿鬼以及旁生道的众生。然后观想:为了令恶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下半身去承受它们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

C、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去接受它们的痛苦。这样再三地反观自心,看自己能否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念头。

 

3、行为上的修法

1)时刻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

2)勇于付出

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作,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3)坚持不懈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修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普贤上师言教浅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4-定解B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