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7课

本课重点

行菩提心学处之持戒

(一)何为戒律

1、持戒度

也叫尸罗波罗蜜多。尸罗,译作戒。

2、戒律分类

(1)戒有大小乘之分。

(2)大乘的菩萨戒,须以小乘别解脱戒为基础。

(二)戒律的重要性

1、所有佛教修行人都必须持戒

(1)学密的:在接受灌顶时,首先受的就是别解脱戒。

(2)学净土的:也要以戒作基础。

《观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2、一切功德之本

(1)《亲友书》:“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2)《华严经》:“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

(三)严禁恶行戒

1、定义

所谓的严禁恶行戒,也就是指身语意三门要如毒一样断除所有对他不利的十不善业。

2、持此戒之必要性

身语意上的十不善业,因为对他众不利,从而会损伤菩萨戒,因此要一律断除。

(四)摄集善法戒

1、定义

所谓的摄集善法戒,就是说,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奉行包括微乎其微善根在内的一切善事。

2、取舍善恶要从“小”抓起

(1)轻视小恶之过患

A. 理说

随时随地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观察,没有认真努力地取舍善恶,甚至仅仅在游戏当中也可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罪业。

B. 教说

a.《贤愚经》:“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

b.《出曜经》:“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2)重视小善之功德

A. 理说

懂得行善的人,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

B. 教说

a. 教证

(a)《正法念处经》:“善行则应行,不善业应舍,善行受胜乐,不善行受苦。”

(b)《贤愚经》:“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c)《出曜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b. 公案

(a)华杰施主因久远劫前微小善根得今世出家因缘:久远劫前,华杰施主做猪时,不经意间右绕了佛塔一圈,以此善行,感得其在释迦佛座下出家,获证阿罗汉果位。

(b)预试七人以在久远劫前微小善根成为藏地首批出家人:久远劫前,预试七人做小虫时,随波逐流转绕佛塔七圈,以此功德感得其成为藏地首批出家人。

3、教诫

(1)要重视微小善恶

A. 积极行善

a. 只要是善法,就一点一点积极参与。

b. 轻视小善的人,只会谈些大法、说些大话,慢慢地行为失去了约束,结果非常可怕。

B. 积极断恶

只要是恶业,就一分一分谨慎断除。

(2)要重视缘三宝的微小善恶

A. 缘三宝无心造善业也有巨大善果

缘三宝所造的善业,转绕也好、称念也好,即使是无心的,也有极大果报。

B. 绕佛塔和佛像生生世世堪为法器

《波斯匿王教诫经》:“若人以净心,绕佛塔佛像,来世怨敌敬,具德成法器。”

C. 依靠精进缘佛法获益

《大宝积经》:“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五)饶益有情戒

1、定义

从根本上断尽了自私自利心时,就应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是饶益有情戒。

2、初学者如何行持饶益有情戒

(1)三殊胜摄持行善

对初学者而言,尽管没有完全断尽自私自利,可是在任何一个场合断恶行善时,若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也可以算是饶益有情。

(2)讲经说法

只要发心清净,在自己闻思修行之余,也可以讲经说法去饶益有情。

 

行菩提心学处:安忍之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一)定义

别人当面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或者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的话等,我们不但不该满怀嗔怒,反而应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这就是“忍辱他人之邪行”,就是说耐怨敌忍。

(二)嗔心的严重过失

1、世间之过失

(1)汉地

2005年,辽宁抚顺,一姑娘驾车与一修车师傅发生争执,结果在嗔恨心驱动下,修车师傅杀死了姑娘及其母亲,刺伤其父亲,自己也被判了死刑。  

(2)藏地

一个出租车司机把另一辆出租车的前灯不小心碰破了,结果两人打架,一个人当场被捅死。

2、出世间之过失——摧毁善根

(1)《大智度论》:“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

(2)《入行论》:“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三)修安忍的必要性

1、嗔心来源于自心

单巴仁波切:“嗔敌乃是业力迷乱现,当断嗔恚恶心当热瓦。”

2、嗔恨造作罪恶

(1)寂天论师:“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2)《中观四百论》:“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3、嗔恨伤害自己的人不应理

(1)阿底峡尊者:“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

(2)寂天论师:“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

4、安忍积资净障

(1)理说

当有人对自己出言不逊或无辜加害等等之时,我们如果能断除自己嗔怒、怀恨的心理,就能净除诸多罪障,依靠安忍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

(2)教说

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颂》中也说,要把害自己的众生视为如意宝。

(3)例说

阿底峡尊者把一个脾气不好的侍者带在身边就是因为有机会可以修安忍。

(四)嗔心是辨别修行人好坏的标准

 

1、嗔心大不是好上师

(1)理证:嗔心和好上师法相相违

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或者好比丘的人呢?

(2)教证

单巴仁波切说:“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

因为自己生贪心,一般不会伤及众生,但在嗔心的诱发下,很可能导致行为或语言上对别人打骂伤害。伤害众生,正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罪业。

2、调柔与否是判断修行人好坏的标准之一

(1)相续调柔修行好

A. 相续调柔是法入心的标志

作为正法真正融入相续的修行人,身语意三门就像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B. 相续调柔之人才能利他

a.《正法念处经》:“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b.《经律异相》:“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赞叹于佛,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

(2)心含傲慢、嗔恨是法未入心的标志

A. 理证

自己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认为我已经如何如何了不起,相续中常常充满我慢,对方言词稍有不当便说:“他轻视、侮辱了我!”心中愤愤然、气冲冲,这说明正法与自相续已经脱离开了,是自心丝毫也没有得受法益的标志。

B. 教证

金厄瓦格西:“我们越闻思修行我执越重,而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更加暴躁易怒,这是闻思修已经颠倒的标志。”

(五)小结:调伏相续是修行的要点

1、调伏身心是修行的要点

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

2、身心调伏中心调伏更重要

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

《大宝积经》:“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

3、当珍惜当下的缘分

(1)福报现前、机会难得

今生有了难得的人身,又值遇佛法,这是自己的福报,也是三宝的加持,所以要珍惜眼前,在修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好好调伏自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2)依靠上师三宝的力量护持自己的修行

A. 不要与别人发生矛盾

a.《入行论》:“悦众令佛喜。”

b. 上师如意宝:“在我们的修行道场中,金刚道友之间不要发生矛盾,理应和睦相处。因为我们追随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随顺众生。”

B. 发生矛盾应依靠上师三宝、护法神

a. 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息灭自己的嗔心。

b. 大圆满传承祖师的加持不可思议,护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恶念,就应该马上祈祷、忏悔。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如何绕塔

(一)为何右绕

1、佛经如是说

汉文《华严经》中也说“右绕三匝”。

2、为什么不能反绕佛塔

(1)佛经中开示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当中提到:“见者信敬心生。是故头面礼足。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又密迹力士。若有左绕者。即以金刚杵碎之。”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当中提到:“左绕西土以为不祥。此不吉利者所遇不清净故。”

(2)上师开示

一般而言,左绕有毁坏的过失,右绕有兴建的功德。在藏地,只有苯波教转神山、绕佛塔、转经轮是左绕,除此以外,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会毁坏。

(二)右绕佛塔的功德非常大

大家不要认为绕塔一匝或礼塔一次的功德不大,因为佛塔是威力强大的圣境,稍作一点微小的善行,都足以让我们净罪积资。

1、佛经中有开示

(1)教证

《右绕佛塔功德经》云:“一切诸天龙,夜叉鬼神等,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一切天龙、夜叉、鬼神都会对你亲近供养,而不会肆意加害。

《一切如来秘密舍利陀罗尼经》云:“乃至应堕阿鼻地狱者,若于此塔一礼拜、一转绕,彼等皆能得以解脱。”

(2)公案

佛经中记载,往昔有一位名叫须瑞迦塔的人,他获得阿罗汉果的因缘,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他前生曾是一只苍蝇,闻到佛塔周围的牛粪味,很幸运地绕塔一周;

其二、苍蝇停于浮在佛塔周围的牛粪上,当水流经佛塔四周时,苍蝇也跟着绕塔一周。

以此功德,他在佛陀出世时证悟了圣果。

2、学院的佛塔尤其殊胜

(1)为何特别殊胜

学院上上下下都有佛塔,尤其是坛城佛塔,以前建造时,法王如意宝在里面伏藏了100尊极具加持的珍贵伏藏佛像和古印度佛像,还有天法不变金刚的舍利等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之无量圣物,并由上师和诸多大德开光加持过。

(2)激动人心的殊胜功德

A. 见解脱:即使见到这种坛城,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B. 密续中的开示:

a. 金刚手言:“凡见坛城者,即能清净11种根本誓言和25种支分誓言,获得如来身、语、意、功德、事业之不可思议功德。”

b.《闻解脱释文》中说:“凡见坛城者,在七世之内必能解脱证果。”

c.《寂猛秘酬文》中也说:“虽未亲见真实坛城,然而仅听闻一次本尊坛城的名号,即能避免堕入地狱。”

所以,有时间的时候,希望大家去转绕法王如意宝亲自加持的大幻化网坛城。

3、总结

佛像和佛塔是真正的如意宝,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若能对此产生定解,依靠它肯定可以遣除罪障、开智慧、延长寿命,一切愿望全部如愿以偿。这就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我们有教证也有理证,所以,自古以来的大成就者对转绕佛塔和佛像极为重视。

(三)没有佛塔还能绕啥

《波斯匿王教诫经》中说:“若人以净心,绕佛塔佛像,来世怨敌敬,具德成法器。”

1、可以绕寺院里供奉的祖师灵塔,如果祖师是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他的灵塔也一定要转绕。

2、假如连祖师灵塔也没有,那可以转绕寺院里的佛像。

(四)转绕时念什么

1、传承上师的教言

上师如意宝转佛塔时,主要是念《普贤行愿品》中的“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上师如意宝讲了此偈的许多功德,说若能圆满这四种力,任何修法都会成功的。因此,大家以后转绕的时候,如果有自己特殊的转绕方法,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若没有的话,念诵《普贤行愿品》这个偈颂来转绕也非常好。

2、念佛号和咒语

转绕的时候,可以念宝幢如来的名号,也可以念转绕咒,这样能增上1000倍的功德。

如果能念诵转绕咒,就应该念诵;如果不能念诵,念嗡玛呢巴美吽、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也可以。

转绕咒:

嗡,那摩班嘎瓦得,ra的那给德ra匝雅,达他嘎达亚,阿尔哈得,桑你雅桑布达雅,达雅他,嗡,ra这ra这,玛哈ra这的,那布匝耶索哈

(五)转绕佛塔的观想方法

松赞干布在教言中讲过:比如说转绕观音菩萨像时,应观想“外”诸佛菩萨全部融入于观音像,“内”传承上师全部融入观音像,“密”空行本尊全部融入观音像,然后一边念嗡玛呢巴美吽,一边转绕。转绕的过程中,观音像发出光芒融入自身,自己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障全部净除。

很多大德都说,转绕佛塔时,能观想得更广当然可以,但不能的话,也一定要观想这一点。比如说你今天转一座佛塔,就想这个佛塔是十方诸佛菩萨身口意加持的聚合,在转绕的过程中,它发光净除自己无始以来的一切业障。

(六)转绕多少圈合适

上师如意宝说过,上等者一万圈以上,中等者一千圈以上,下等者一百圈以上。

而第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说:“转绕佛塔的数量,应该像修五十万加行一样,以十万圈为妙。”

我们作为凡夫人,还是数量越多越好。

嗔恨罪业为什么这么重?

(一)嗔心的工作方式

1、嗔心所毁的善根

所摧毁的善根是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

2、能摧毁的嗔恨心具足三个条件

(1)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

(2)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

(3)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

平时我们对有些人生嗔恨心,如果程度不是特别猛烈,再加上嗔恨心还没结束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马上生起忏悔心,也不一定摧毁所有的善根。

3、摧毁善根的方式

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

(1)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

(2)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

(3)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

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4、到底会摧毁多长时间的善根

(1)两个说法不一样的教证

A.《宝积经》:“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B.《文殊游舞经》:“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

(2)不一样的原因

A. 按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来讲,若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

a. 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

b. 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B. 宗喀巴大师说

a. 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

b. 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二)嗔心到底多厉害?

1、对比其他意恶业的力量

(1)贪心

如果你对某人生起猛烈的贪心,戒律虽然可能不保,堕入恶趣的苦果也无法避免,但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是不会摧毁的。

(2)邪见

邪见是相当可怕的烦恼,能将自己的戒律破坏或者善根中断,但它不可能摧毁以前的善根。

(3)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了

因此,大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2、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

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

3、嗔心的异熟果报

《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述了一位戒律清净、精通三藏的比丘因为对另一位比丘怀恨在心,最终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

 

凡夫人这么容易生气,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解脱了?

(一)不是所有善根都那么脆弱

虽然嗔恨心的破坏力非常大,但不一定能将所有的善根摧毁无余。

(二)菩提心是所有罪业的杀手锏

1、总说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善根的力量比嗔恨更大,如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等。虽然嗔恨心可以摧毁善根,但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刹那亦能积累无量功德。

2、教证也这么说

《大集经》:“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滴也不会干涸,同样的道理,以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耗尽。”

《华严经》说,菩提心如点金剂,她所摄持的善根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毁。

(三)善根中的独孤求败——随解脱分善根

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应该被摧毁,因为这是大乘方便所摄的随解脱分善根,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讲,大乘无我智慧和缘众生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一般都不会被摧毁。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19-006

 


隐藏窍诀

 

先做得了人,才学得了佛

一、原文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希望大家把这段话铭记于心!

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大宝积经》中云:“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这也是我很喜欢的教证。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二、现代人修行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根器不成熟

1、过去

过去的人在世间学的是圣贤之道,是所谓的“孔、孟、老、庄”。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儒家、道家的基础。有了贤善的人品再趋入佛法,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吸收力与开发力等等。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

2、现在

我们现在学的是数、理、化,是音、体、美,全是这些外在的知识。自己心上的素质就很薄弱了,就会有许多品德上的欠缺。如果最开始连一个好人的品质都不具备,那么后后的一切功德就根本不可能出生了。

 

三、还没做好人,想成佛的话基本上就只是想想了

1、教说

(1)生存于世要靠贤善人格

法王如意宝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2)有了贤善人格才有可能趋入佛法高深的境界

法王如意宝:“我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发现,如今很多人不会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地想着自己,这不一定很好。比如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个人,就把对方束缚得死死的,拼命地占为己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欢对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帮助他,对方也毕竟是人,最后会接受你的心意。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修学佛法时,不知道人格很重要,没有人格的话,高深莫测的境界不可能生起。”

(3)人成佛成

太虚大师:“人成,则佛成。”

2、理说

(1)如果自己在德行上都有亏欠,就像是一个裂开的容器,怎么可能装狮子乳呢?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容器补完整、补牢固,你才可能承受佛法的甘露。

(2)离了人也就没了佛法

 

四、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

1、法王给的标准

(1)略说

云何人品为贤善,心地善良谄诳少,温良虑远性稳重,量大识广唯此是。

(2)详说

(3)归摄

2、我们怎么做

(1)态度上

老实、听话、肯干

(2)行动上

正知正念看护三门。

参考资料:《教诲甘露明点讲记》《索达吉堪布于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主题演讲》《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南怀瑾)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18-008

 

本课名词

 

原文

当时,猪并没有绕塔的意乐,但无意中的这个善根,却种在了它的阿赖耶上。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佛经里处处有“绕佛三匝”等词句,如今佛陀的真身虽已隐没,但佛像就代表了佛陀,所以,绕佛像也同样是有功德的。

三匝

(仪式)为恭敬所尊而右绕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诚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总而言之,作为大乘修行人,务必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并将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众生,这就是摄集善法戒。实际上,它已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学处

可学之个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

有些人相反,自己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自认为如何如何了不起,相续中常常充满我慢。

净戒

清净的戒行。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