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9课

本课重点

 

精进之必要性

(一)懈怠的对治:精进是懈怠的违品,是增上智慧的助伴。

《大智度论》云:“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

 

擐甲精进

(一)以擐甲精进对治心理上的懈怠

1、心理上懈怠的表现

当听到往昔诸圣者前辈、诸佛菩萨的事迹行为以及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历史传记等如何如何时,不能认为“因为他们是佛菩萨才能做到那样苦行,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进而懒散、懈怠。

 

2、以擐甲精进对治心理上的懈怠

(1)当精进之理

A. 理说

a. 大成就者依靠精进而成就

那些高僧大德都需要经历那样的苦行策励精进,那么我们这些为深重恶业所迫、无始以来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何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

b. 旁生为了生存都在奔波

旁生为了生存也不停奔波,我们作为人为了弘法利生做事,此时付出一点是应该的。

c. 凡夫人都在忙对今生来世无意义的事

修行人要用暇满人身为后世、为涅槃而精进才是智者所为,真正的智者会为自他着想,并为此而精进。

B. 教说

a.《大智度论》亦云:“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

b.《正法念处经》云:“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业,彼则常受乐,后时得涅槃。”

c.《大宝积经》云:“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d.《大智度论》云:“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C. 例说

胁尊者80岁才舍俗出家后,立誓“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经三年夜不倒单的苦行后通达三藏并获得圣果。

(2)以擐甲精进对治

擐甲精进就是先发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有生之年决不懈怠,为证佛果、为度群生,立志苦行。”

 

(二)擐甲精进之因缘

1、因

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生起了坚定信心,于是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了。

2、缘

已获得暇满人身、有幸遇到了具足法相的上师、听受了甚深教言、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缘分。

 

加行精进

(一)以加行精进对治行动上的懒惰

1、行动上懒惰的表现

虽然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在拖延、观望,始终修不了法。

2、行为上懒惰之过患

在明日复明日的状态中耗尽人生。哲白莲大师说:“人生犹如屠场畜,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

3、以加行精进对治行动上的懒惰

(1)何为加行精进

当生起想修正法的心念时,要以无常来激励自己,一刹那也不能懒懒散散、拖拖拉拉,一定要当机立断修持正法,这就是加行精进。

(2)当精进到何种程度

一定要刻不容缓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了毒蛇,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要彻底放下(完全舍弃)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毫不迟疑地致力于佛法。

A.《亲友书》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

B.《十住毗婆沙论》云:“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二)当精进之理

1、教说

《六度集经》云:“人命譬若,牵牛市屠,牛一迁步,一近死地。”“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

2、理说

全知无垢光尊者:“世间琐事死亦无完时,何时放下即了乃规律。”“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

3、例说

亲鸾上人出家一刻也不拖拉:亲鸾上人9岁时对死亡怀有恐怖,看破了世间的一切,在慈镇禅师面前请求说“……虽然今天有出家的心,但不知明天这颗心是否还在您的年龄也这么高了,怎么保证明天起床时还活着呢?”慈镇禅师当下为其剃度。

 

(三)于何事上精进

1、略说

闻思修与利他二者都要精进。

 

2、详说二者都要精进之理

(1)与世隔绝地闻思修行之缺点

A. 欠缺实践而导致高知低能。

B. 失去行善之机会——世间人都在力所能及地行善,大乘行人又怎么能不精进利他呢?

虽然能力有限,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但对受助者来讲,也许点滴的帮助,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C. 自己在违缘、临终等现前时,不一定对自己的修行有把握

即使脱离红尘一直修行,临终时也不知道是否有把握;业力现前疾病缠身时,也不确定是否能依靠修行遣除病痛,所以要多方面行善。

(2)闻思修与利他结合起来的功德

在短暂的人生中,佛法既融入了自己的相续,也融入了社会。

上师自己的经验:融入社会以后,不但没有退失闻思和修行,反而还增上了信心与悲心。

(3)佛教具有包容性

佛法以它的包容性,完全可以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修行人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

 

不满精进

(一)何为不满精进

所谓的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厉。

 

(二)长久精进之必要

《法集要颂经》云:“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

 

(三)行善要有长久之计划

1、出世间法当有长久精进之计划

圣者前辈说:“修法的时候,要像饥牛食草那样。”修法的过程中,在前一个法还没有修完之际心里就应该计划此法修成以后再修行某某法门。

2、出世间法长久精进计划的重点

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调伏自相续。

 

(四)不满精进的标准

1、标准

三门一刹那也不要在悠闲安逸、无有正法之中虚度时光,而力争做到一天比一天更加精进。

 

(五)在尚未得到佛果之前,每个人都需要精进地积资净障

1、教说

无等塔波仁波切:“自以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

2、例说

当眷属劝阿底峡尊者不要亲自做小擦擦像的时候,尊者回答“你们在说什么,难道我所吃的食物,你们也替我吃吗?”

3、理说

在未获得圆满佛果之前,甚至十地菩萨,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要获得的上上功德,因而只是空闲性或偶尔性地修法是不足够的。

 

总结、教诫

(一)获得佛果唯一依赖于精进

1、精进决定着一个修行人是何种修行人

一个人虽然具有上等的智慧,但如果仅有下等的精进,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下等修行人;尽管只有下等的智慧,但如果具备上等的精进,也必定会成为一名上等修行人;如果毫无精进,那么尽管具有其他功德也无济于事。

 

2、精进是得到佛果的关键因素

全知无畏洲说:“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桨。”

 

(二)修行人当精进

1、当行

不管在何时何地,一定要做到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紧不松地精进修行,就像挽弓射箭一般。

2、当断

空闲性、偶尔性地修法(闻思、修行)。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如何区分加行精进和擐甲精进、不满精进?

 

(一)三种精进的概念

1、擐甲精进

发愿行持善法,以古大德的事迹策励自己发下誓愿。

2、加行精进

有了行善修法的心念后,在行动上刻不容缓地的实地修行。

3、不满精进

在求学佛法稍有获得时毫不满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有价值的知识,再累再辛苦也努力不辍。佛陀因地时为求一偈,也是舍生忘死。

 

(二)三种精进的异同

1、相同点

精进能够对治懈怠,智慧能够遣除痴暗。因此这三种精进,任何一种都是懈怠的违品,是智慧增上的助伴。

2、不同之处

(1) 三种精进时间不同,是初中后递进的关系

A. 擐甲精进:首先发下誓愿,并下定决心去实行,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B. 加行精进:发愿之后实地行持,把誓愿落实在行动上,刻不容缓地去修持正法。

C. 不满精进:实地行持时,在修法上有一点成就之后,不能以此为满足,即不能得少为足。

(2) 三种精进的侧重点不同

A. 擐甲精进是愿。

B. 加行精进是行。

C. 不满精进是愿行合一,永无止境。

(3) 三种精进的基础不同

A. 擐甲精进主要是针对尚未修行的人。

B. 加行精进则是针对已经发愿的法器。

C. 不满精进则是已经修行有收获的行者。

 

(三)三种精进的联系

1、有了擐甲精进在方向上的指引,加行精进和不满精进的方向才不会错。

 

2、加行精进则是始终在达成目标之前不能丢掉的,因为愿心终究要落实到行动上,不满精进也要落实到行动上。

 

3、不满精进则是精进的动力,有了不满精进,才能修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到终点。

 

打个比方说,擐甲精进是地图,指引方向,加行精进是车,不满精进则是车的油,只有这三个条件具足,才能开到合适的地点。

 

如何看待“依止寂静地修行”和“在大众中修行利众”?

(一)二者目标相同

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不管是依止寂静地还是在大众中的修行,最终的目标都是尽快成就,利益众生。

只不过是对修行者而言,暂时修行的方法不一致。

 

(二)二者最终的作用相同

1、依止寂静地

是为了稳固自己的修行和道心,为快速获得成就而持续精进,成就之后有能力更好的利益众生。

这也是一种利益众生的方式,因为修行人念经念咒都是在行持善法,在修行的过程中默默地发愿,并回向给一切众生的道心增上,也是另一种利益众生的方式,客观上也会为众生带来利益。

2、在大众中修行利众

强调从身边做起,一边闻思修行,一边利益众生。

利益众生是最大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稳定和增上道心。

正如《胜利道歌》中所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决”,利己和利他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矛盾之处。

 

(三)二者暂时的方式不一致

1、从表现方式上看

一者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寂静地修行,一者是在人群中精进地修持利众。

众生有不同的根基和因缘,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利众和修行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合适的方式,八万四千法门针对的就是不同众生的根基来确定的。

2、侧重点不一样

依止寂静地主要是从修行者的心来说的,要放下一切精进修行,一心一意专注在法上,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出家人或者特别精进快速成就的法器,和利益众生的发心不矛盾。

对我们来说,暂时无法舍弃世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修行,要将自己的闻思修和生活中的利益众生结合起来,对一个发大乘心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发心将任何事情转化成利益众生的发心,从而转化成真正的修行。如果具足善巧,任何事情都可以转化为修行。这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参考资料:《不共内加行与往生法——中国文化书院演讲》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19-008

 

 


本课窍诀

 

我也知道精进好,但是我精进不起来,怎么破?

(一)涉及到的原文

己四(精进)分三:一、擐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满精进。

 

(二)修行中最常见的问题——疲厌

1、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2、作为工作繁重的在家人,很难找到时间修行,尤其是整段的时间,每每抱怨、遗憾自己没有修行的机会,但是讽刺的是,当我们有时间时,却缺乏动力意志力来激励自己,结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赛,而非修持佛法。

3、当看到、知道身边的某人每天念很多经、很多咒,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时,尤其是对比自己竟然花了一晚上跟朋友扯闲篇儿时,内心里懊恼、气氛、沮丧......五味杂陈,但是嘴巴上还是讲,真随喜人家这么精进!

4、我也知道精进好,精进才能解脱,BUT,我就是精进不起来。

5、真的想睡觉,但是已经在上师面前做了承诺,还是打开法本,但是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到最后一页!

 

(三)疲厌不是你一个人的专长

 

1、希阿荣博堪布:疲厌也是障碍大家修行的一种常见情况。没有恒心耐心,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新鲜劲儿一过去马上就厌烦了,学佛也是这样。

2、宗萨仁波切:不论修持何种法,我们都会感到厌倦。如今,我们容易厌倦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有多少人能满足单一的电视频道?

3、大恩上师:现在我们这些人修法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过于困难、心生厌烦的感觉。

4、南怀瑾先生:少数修道学佛、多年用功的,能够得到清净;不过,等到你有一点进步时,反而杂念妄想不能清净。这是什么理由?俗话讲新造的茅坑三天香,开始打坐学佛,又清净,好得很。就是佛教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

 

(四)界定精进

1、精进是这样的

精进是喜于善:喜欢闻法,喜欢做功课,喜欢修行;对善法有欢喜心,法喜充满。

《入菩萨行论》云:进即喜于善。

2、懈怠是这样的

懈怠就是不喜欢善法,不喜欢做功课,不喜欢闻法,不喜欢修行。吃饭、休息不一定是懈怠。不喜欢善,喜欢恶,喜欢做世间的琐事,这才叫懈怠。

 

(五)精进不起来的原因

1、直接原因

你对善法没有欢喜心:念经持咒并不是我们真正很快乐地去做。如果你真正很愉快地去做,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你做一分钟和做二十四小时没有什么不一样。

2、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不是这样的

A. 非人在障碍我

B. 我自己业力深重

C. 我前世没有好好努力,这一世对善法没什么缘分

D. 我身体不好

E. 我的环境没有修法的机会

2)根本原因是这样的

A. 是因为你对轮回没有生起出离心所致!你的精进起不来的话,是因为你没有好好观轮回的过患,如果你知道轮回是很痛苦的,急于出离的情况下你就没办法懈怠。就像一个人肚子饿,他就会拼命的想吃饭一样。你真正知道轮回特别痛苦的情况下面,你没办法再去懈怠的。

B. 之所以心里会认为此法难度过大、在相续中生起道相以及断除所断的烦恼困难重重而产生怯懦的心态,其实都是相续中未生起无常观的过患所导致的。如果相续中已经生起了无常的观念,那么感到修法困难、心起厌烦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

 

(六)求解

1、最直接的办法

最先我们要学着如何把这种欢乐创造出来,很少人生来就是爱佛法的。

2、最根本的

去观修四外前行,要现前验相

A. 我们一般只有知道轮回的痛苦,我们才会生起出离心。就像一个人,他连自己生了病不舒服,有什么病都搞不清楚,然后要吃药要看病,那下面的行动都是不明确的。

宗萨寺的江森堪布他教导的弟子,他们观修寒地狱的时候,手会真正出来冻伤的痕迹;观修热地狱的时候,皮肤上面直接被烧伤、冒泡,真正修出修行的验相来。我们修行也要这样,自己好好观修的中间,一定要让自己修行的验相现前。

B. 思维暇满人身得之不易,具大意义为前导,平时坚持不懈地修无常观,如此具有极大的利益。修死亡无常就像一把必不可少的锋利的镰刀一样。如果有了一把锋利的镰刀,那么无论有多少草需要割,也会胸有成竹地想:我具备锋利无比的镰刀,做这些事易于反掌。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必须将无常的观念这把十分锋利的镰刀紧紧握持在手。

 

3、其他的

1)生理和心理的调节

平时作息没有规律,生活无节制,四大不调,气脉不通,坐下来听法修法不到片刻便腰酸腿疼,根本坐不下去,勉强为之,则烦恼丛生。

2)修莲师上师瑜伽

A. 观想融入:我(宗萨仁波切)强烈鼓励你一再地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当你观想莲师并持诵莲师心咒时,每念诵一百遍时,就将莲师融入于你的心中。这种过程你做得愈多愈好,所以每持诵十遍或二十遍心咒就融入一次,然后观照那种无别一体。不用说,这种经历一定会对你的生命有所改变。

B. 观想莲师清除障碍

a. 感到失落沮丧时,观想上师在你肩上,忿怒地露出獠牙。 

b.《龙钦心髓前行》修行者可以观想火花或蝎子从莲师的金刚杵中射出,蝎子夺取并吞食每个障碍,直到彻底清除为止。

C. 做供养

你不必将自己的供养局限在一般人所谓的好的吸引人的东西上,你可以供养一切,包括疾病、坏消息与损失等,并记得一切都应视为上师与其加持的化现。 

3)不要承诺过多的修行

评估自己的时间、精力、身体情况等状况后再做出某种修行的承诺。

4)阅读往昔大师的故事

5)念诵祈愿文,请求自己受到保护,免于被这种沉闷与乏味的状态所困。

6)创造修行的氛围

修持七支供,供香、供灯,或每天修持前用心创造能激励自己的氛围,也会奏效。

7)精勤积累福德净除罪障

8)依靠善道友

9)调整期望,不要对暂时没有动静的修行感到气馁。

修行之路由平地的凡夫,而想成佛成道哪有那么简单?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啊,没有的。

10)了解整个修道过程

八地以后的三清净地,一个无数劫,那时候有无分别智,已经自在了,一点都不苦;初地以后一个无数劫似乎也不苦;加行道也没那么苦。这样看起来,真正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现在有决心超越它,有决心忍受现在的苦,后面就是从乐至乐。所以持续性修善法的话,外面的违缘一般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弱,这是因缘法则。

11)持续闻思修

修行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修行的觉受,对于觉受少及还没有觉受的修行者来说,持续性地闻思修是保持修行动力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精进不是受累,精进不是忙碌(达真堪布)》《不是为了快乐(宗萨仁波切)》《山法宝鬘论》《列子臆说(南怀瑾)》《白玛程列上师与弟子问答》《南禅七日(南怀瑾)》《前行广释.生西法师笔录》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8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18-008

 

本课名词

 

痴暗

原文:精进能对治懈怠,智慧能遣除痴暗。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懈怠就会隐没他的善心,痴暗则会遮障他的智慧光明。

 

无明的暗昧。暗昧是真伪不明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

 

擐甲

原文:庚一、擐甲精进

 

擐甲就是披甲的意思,披上铠甲。

——《前行广释.法师辅导》

 

六神通

原文: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佛学大词典》

 

八解脱

原文: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所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

(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

——《佛学大词典》

 

空门

原文: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为看透了这些,所以才选择了出家。当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种种挫折以后遁入空门,有这种现象。

 

(一)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

(二)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

(三)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

 

编写师兄:定解G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