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劝诫:重视闻法方式)
一、劝诫重视听闻闻法方式(闻思角度)
二、劝诫按照闻法方式修持(修行角度)
丁三、五不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一、定义:什么叫持文不持义
二、为什么不能持文不持义(为什么要了解意义)
三、结论:不要过于耽著文字,放弃甚深意义
戊二、持义不持文
一、定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
二、为什么不能持义不持文(为什么需要文字)
三、总结前两者(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
戊三、未领会而持
一、略说:什么叫未领会而持(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二、广说:
三、总结及如何做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一、法的角度
二、人的角度
戊五、颠倒而持
一、略说: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
二、广说:
三、别说:颠倒而持的特点(自认为是理解,其实是误解)
总结:五不持
一、略说:重视五不持,摆正心态
二、广说:如何摆正心态
三、结论:应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劝诫:重视闻法方式)
一、劝诫重视听闻闻法方式(闻思角度)
二、劝诫按照闻法方式修持(修行角度)
丁三、五不持
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一、定义:什么叫持文不持义
二、为什么不能持文不持义(为什么要了解意义)
(一)闻法者的角度:了解意义才能获得收益
1、正说:理证及比喻说明持文不持义的过患
2、补充:哪些人容易持文不持义(世间人/两种佛教徒)
(二)法的角度: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
三、结论:不要过于耽著文字,放弃甚深意义
戊二、持义不持文
一、定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
二、为什么不能持义不持文(为什么需要文字)
(一)理证宣说
1、例说:持义不持文的情况(藏/汉)
1)藏:着重实修的道场
2)汉:有些禅宗道场
2、驳斥:为什么需要文字(汉/藏)
1)汉:不少禅师依靠文字开悟
2)藏:意义需要依靠词句表达,只有个别大成就者可依表示法开悟
补充:不要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的根基
(二)教证宣说:龙猛菩萨教证
三、总结前两者(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
(一)应舍之行为:持义不持文/持文不持义
(二)应取之行为:不堕两边,将文字和意义结合
戊三、未领会而持
一、略说:什么叫未领会而持
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二、广说
(一)相合第一句(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和意趣的各种说法)
1、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
1)正确理解:符合实际真理的就是了义
劝诫:应全面系统学习佛法
2)错误理解:符合自己心理的就是了义
2、领会后的果/如何领会
(二)相合第二句(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1、正说:不通达了不了义,理解会出现偏差
2、例说:《宝积经·因缘品》(此处为四种秘密中的转变秘密,也就是还有言外之意)
三、总结及如何做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一、法的角度
(一)略说:如果上下错谬而持,显然违反了佛法的规律
(二)广说:
1、例说:有的人想立刻听高法
2、驳斥:
1)理证驳斥:冰上建筑
2)教证驳斥:圣天论师《摄行炬论》
3、结论:
1)正面说
2)反面说
二、人的角度
(一)果的角度:如果上下错谬而持,一辈子修行不会成功
1、正说:如果上下错谬而持,一辈子的修行无法成功
2、劝诫:要按次第来,每个人都要修
(二)因的角度:如果上下错谬而持,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
戊五、颠倒而持
一、略说: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
二、广说
(一)愚者的行为
1、闻法者角度
1)正说
2)例说
2、讲法者角度(劝诫)
(二)智者的行为(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
三、别说:颠倒而持的特点(自认为是理解,其实是误解)
(一)闻法者
(二)讲法者
总结:五不持
一、略说:重视五不持,摆正心态
二、广说:如何摆正心态
(一)正面说
1、高法角度:遇到难点时要锲而不舍的学习,不要轻易放弃
2、基础法角度:遇到简单法时不要轻视,必须牢记不忘
(二)反面说
1、高法角度: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
2、基础法角度: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
(三)结论:
1、正说:大法小法均视如甘露,任何法师宣讲理当聚精会神听受
2、例说:华智仁波切对前行法听了二十多次,何况我们
补充:不应对佛法有厌倦心
三、结论:应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知识点延伸——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有人这样想,既然佛陀在转法轮的过程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所谓不了义,就是原原本本从字面上去理解,势必有量理的妨害;而这样宣说的意图或用意也很明确;且非常有必要这样宣说。有必要、用意、以理能害三个条件,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不了义。反过来,不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了义。
有人碰到解释不清的法义的时候就说:这个法不了义,那个法不了义……我看到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是一遇到自己稍微理解不了的,就断言:“不能这样理解,这是不了义法。”其实了义与不了义法非常难以区分,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一样。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我们还应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不过,这里主要从不了义的方面宣讲。
四种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首先讲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入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的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样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闻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他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还讲补特伽罗我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就叫令入秘密。
其次讲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当然,以大乘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衡量,万法唯心、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等说法都不成立,它们都有正理的妨害。其必要则为,让唯识宗的所化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趣入佛法,然后逐渐趣入中观正道。这是相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我那时转成拘留孙佛。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的佛当中最低劣,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如果对恒河沙数佛陀恭敬承事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
最后是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如《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下面讲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其必要则为断除轻蔑佛陀;但并非建立一个相续,否则就有正理的违害。其实,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意趣与前面讲的相秘密相同。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缘成熟后才能成佛。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是别时意趣?很可能这是不了义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的时候,嘎多堪布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不了义的说法,这应该属于别时意趣当中。”后来法王狠狠地批评,还讲了很多道理,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当中的不了义法。前辈大德中,如竹庆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等,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以前学《净土教言》的时候我也讲过这方面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今生根本不能往生成佛——所有事情都用“不了义”来乱套的话,那就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区分的智慧。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最殊胜,他对布施有特别强烈的执著,针对这样的毛病,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
——出自《解义慧剑释》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大的幸福
本课我们学习了要避免五种错误的受持方式(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实践起来,首先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闻法方式上有问题。我们身边不乏有只关注词句,只注重实修,不能正确领会、曲解佛经意思,先高攀大法的人,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反而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都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佛法。“不觉得”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必须以非常认真的态度,仔细地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法本对照,看看自己所秉持的观点是否符合法本的意趣,而不是选择性的摘取某一段法,用它来佐证自己观点。这两者有天壤之别,我们要放下自己的观点,去思维体会法本的内容,这也是放下我执的过程,而不是反而用更多的词义来武装自己。
如果做到了这些,也要一直随时保持着可更新的状态,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上师所说的法,极有可能你现在已经觉得懂了的法,过一段时间终于明白:“原来上师说的是这个意思!我之前以为理解了,其实那些只是皮毛而已。”
编写师兄:定解B17、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B07
档案编号B01010-定解B06-001
闻法方式对,收获才能大
大家都知道,闻法的过程中威仪非常重要,如果闻法的发心和行为不如法,得到的利益会很少。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经常听法,但效果不明显,佛法无法融入自心?原因就是与闻法方式有关。我们即生中听到大乘佛法,的的确确非常不容易,需要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若想这样的佛法融入自心,就要创造各方面的因缘,否则,获得的法益将非常微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利根者”?
你的根基到底如何——从早到晚相续中产生多少烦恼?不清净的念头生起多少?清净的念头又有多少?自己应该非常清楚。倘若没有次第地闻思修行,即使你把自己看得再高,恐怕也只是自欺欺人。
满嘴大话的人,根基可能很一般
有一部分人却不是这样,对长期学习看不惯,自己认为是利根者,开口闭口就是《六祖坛经》、《楞严经》以及密宗中的最高境界,什么“一切无二无别”、“空性光明”、“自性明清”,平时不苦行、不磕大头,跟别人说话也是:“你得过四灌顶没有?”“这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那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我要修拙火定,马上开悟。”说起来倒比较舒服,但根基可能很一般,对人身难得等基本道理从来不想,对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也没有信心,这样的话,高深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在你相续中纷至沓来。
境界越高,越不轻视基础法
一般来讲,境界越高的人,对基础法越不会轻视,反而觉得观修人身难得、因果不虚非常重要。越是什么境界都没有的人,就越目空一切,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完全是自欺欺人,那还不如不学佛,不学佛就不会有如此邪见了。
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愚者?
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不是看嘴巴会不会说、对社会的贡献大不大,关键要看佛法对自己一生的转变和内心调伏烦恼是否起作用。
遇到难点我们该如何对待?
当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时,如学习《现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后几品,一旦碰到词句或意义上的难点,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认为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其实不能这样轻易投降,即便你学世间文化知识,也不可能因不懂就退失,学习佛法更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些词义今天搞不懂,那明天继续,明天还搞不懂,后天继续……学院有些堪布的闻思修精神特别可嘉,对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两三年中一直耿耿于怀,通过查阅很多经论,咨询很多上师,锲而不舍地直到把这个问题搞懂为止。受持佛法就要有这种精神,不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
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
有些人遇到大法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遇到小法又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佛子行》我早就看过,《入行论》我已经背过,再学一遍的话,简直是多此一举!”尽管论典的文字比较简单,但真正付诸于实践并非易如反掌,对修行人来讲,这些教义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受持。如果你高不成、低不就,那最终什么法也得不到。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时引用过藏地的一种说法:“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有。
佛法应该一听再听,常听常新
现在许多人有一种毛病:没有听过的法,要去听一下,而以前听过的法,就觉得不必再听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过去有些大德经常发愿,一生中看100遍《入行论》,或者看100遍《大圆满前行》,因此无论是哪个善知识传讲,他都愿意去听。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若能如此,什么法对自相续都有利,所以不要对佛法有厌倦心。
发心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0-定解B06-004】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如法
(术语)如法之正理谓之如法,不如者谓之不如法。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了义、不了义
(术语)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宝积经五十二曰:“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大集经二十九曰:“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涅槃经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简而言之,了义就是符合实际真理的,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也无法遮破。
——摘自上师本课讲义
秘密
秘是奥秘之义,是形容法门之深奥;密是隐密,是言其法隐密难晓。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意趣
(术语)心意之趣向。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爱取
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阿赖耶
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识执著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里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故又名“异熟识”。因它是八个识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识”。若从眼识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称为“第八识”。当人成佛时,亦不离此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庵摩罗识)。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坏聚见
梵音译作萨迦耶见。五蕴原是刹那变坏,和合成聚,无有真实我及我所,反执为有的染污慧。
——《涌莲藏真》
戒禁取见
1、错误地执着种种防止犯规的戒律,和应当信守的器物、姿态、身语准则的禁忌及其所依五蕴等可以净治罪过、解脱烦恼、出离轮回的染污慧。五见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2、信守狗戒、牛戒、披发、剃发等非理之戒法,而执为能得解脱之道。
——《藏汉佛学词典》
拙火定
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即利用类似气功原理之苦修苦练(练气、脉、明点等生理作用),以达抗御饥寒之功用。迦尔居派以此为传承大法中之基础行法而教授之。据传迦尔居派之密勒日巴即修拙火定而得成就者。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安住
第三住心。安住、等住之心,若或散乱即便知觉,还复摄录安置内境。
——摘自【《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增上慢
(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费闲歌》:“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1册P177
原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口头上诵经非常容易,但是理解经文的意义却很难,如果口诵不解总是没有实义;即使表面上能解释,但如果没有按照经典实地行持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是身体力行,否则日诵万卷也徒劳无益。
——《费闲歌释》十 诵经解义
藏地教言: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假如能用普通的语言表达意义,最优美的词藻又有何用?
1册P177
藏地俗话:“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
1册P178
《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1册p178
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
古大德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1册p181
倘若没有长期闻思,即使你一直讲经说法,实则与意义相差甚远,这样过失还是比较大。
《宝积经•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
1册p181
单看字面的意思,父亲和母亲应该被杀害,国王和大臣应该被消灭,眷属和环境也要通通摧毁,如此这个人才能得到解脱。但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并非如此。
“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是指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
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意趣,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解义慧剑释》第九课
《摄行炬论》:“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1册p182
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
《出曜经》云:“愚诵千章,不解一句。智解一句,即解百义。”
1册p184
愚者虽然读诵千章文字,但一句也不会解释,而智者仅了解一句的意义,即可举一反三,通达百种意义。
藏地的一种说法:“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
1册p186
有些人遇到大法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遇到小法又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如果你高不成、低不就,那最终什么法也得不到。
阿可:藏地对出家人的称呼。
编写师兄:定解B30 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