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虑之必要
(一)何为静虑
静虑:就是禅定。
(二)静虑之必要
1、理说
如果一刹那也没有入过禅定,心很散乱,无法真实改变相续。
2、教说
《菩提资粮论》云:“众生诸烦恼,皆以乱心生,是故胜智者,旷修诸禅定。”
3、正反对比说
(1)正面:爱修禅定的人
透过禅定的力量,心比较清净,生活充满快乐。
(2)反面:不修禅定的人
心容易散乱,常被浮躁、焦虑、痛苦、伤感等情绪所控制。
修持静虑之前行
(一)当舍
1、远离散乱,依止静处
(1)喧嚣散乱环境之过失
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
(2)城市中的人如何依止静处
用自己的房间,或修间佛堂,或到其他什么地方,定期不定期地修习。
(3)禅定之功德
A.自利
《发菩提心经论》中讲:“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
B.利他
《发菩提心经论》中讲:“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
(4)教诫
《佛本行经》云:“欲求解脱者,莫依众愦闹,天帝释以下,敬礼独静者。”
2、远离亲友
(1)远离亲友之必要
聚集必散:亲友终将分离,故不应贪执。
(2)遣除:割亲慈爱出家不慈悲。
A.相聚本来就是无常的体性。
B.割舍这些是为了寻求真理。
3、远离对财富的贪欲
(1)总说财富为苦因
A.财多生吝啬
颂云:“何人具财彼吝啬。”;“愈有愈贪如富翁”。
B.财多招怨敌
自己拥有多少饮食、财产、受用,也只会招来怨敌、盗贼等的损害。
C.财多消耗人生
(a)圣者龙树菩萨:“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b)《妙法圣念处经》云:“散乱之行,轮回之根。”
(2)详说积财之过患
A.吝啬而断送今生来世福
不顾一切罪业、苦难、恶语所得来的财产,既葬送了自己的今生,也断送了后世。
B.求财而不得悠闲安乐
(a)为了微薄的财物,不顾羞耻惭愧,不在乎人伦道德以及长久情谊,也不考虑正法和誓言,甚至都不顾惜生命。
(b)始终以贪财、贪食、贪利来过日子,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悠闲自在、幸福安乐的日子,就在忙忙碌碌当中,人生的旅程已经走到了尽头。
《正法念处经》云:“贪心著财宝,不觉死时至。”
C.积财而终被怨敌所害
自己可能因为自己的财富死于怨敌之手,自己享用的并不多。
D.积财造业而漂于恶趣
为了积累财富造下的重如高山的罪业,导致自己遥遥无期地漂泊在难忍的恶趣之中。
(3)远离对财富贪欲之功德
《妙法圣念处经》云:“清净之行,安乐之本。”
(4)教诫
A.中道而行
(a)财富太多生痛苦
《大智度论》云:“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b)没有财富而活也不现实
要完全断绝五欲的享受,斩断跟财富之间的任何牵连,一方面不需要,一方面也做不到。
(c)中道而行
Ⓐ知道钱财的过失、无实质的意义,不过于贪执它,只要心清净,尽量让生活简单化,过一种适度的生活。
Ⓑ修行人尤其不能耽著财物。
B.为来世储备资粮
(a)当为来世储备资粮之理
今生所拥有的钱财、地位或者受用,绝对都是前世的福报所带来的。以后变成什么样子,就看今生的努力了。
(b)当以发心利他为来世储备资粮
Ⓐ为上师、为道场服务,也是在利益众生。
Ⓑ要有坚定长久的心态。
D.依靠上师三宝
随时随地都要祈祷上师三宝,让自己的心进入正确的轨道。
4、远离凡愚
(1)何为凡愚
一味追求今生利益的人。
(2)远离凡愚之理
A.凡愚令修行人失坏道心
这种人只顾今生,不顾来世,追寻真理的人和他接触以后,就会毁坏道心。
B.凡愚令修行人灭善增罪业
因为凡愚难以取悦,所以与这种人相处只会增长罪业、减灭善业。
(3)远离凡愚不会失毁菩萨戒
A.大德教诫: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反反复复强调:远离凡愚恶人。
B.比喻说明:怀揣毒蛇。
(4)教诫
要求解脱、要修行,那一定要远离这些只有损害而毫无助益的人。
5、远离交际(愦闹)
(1)何为愦闹
如果依靠农工商与文化等而广泛交际,一味以繁多的事务而散乱,这就是愦闹。
(2)愦闹之过失——再精勤也没有实义
A.扶助亲友没有尽头。
B.扶助亲友一方面很累,另一方面,这种世俗层面的帮助意义也不是很大。
(二)当取
1、当舍弃一切而修行
(1)上等修行人的标准
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于岩洞、与野兽为友、调顺身心、舍弃衣食名誉,就在无人的空谷中度过人生。
(2)中等修行人的情况
尽量减少琐事,抽些时间修解脱法。
2、依止静地
(1)何为静地
偏僻,看上去也令人伤感之处。
(2)略说静地之功德——种种善根自然会生起来
A.正面
a.米拉日巴尊者说:“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
b.“于令人伤感之处可生起静虑”。
B.反面
到了愦闹的地方,贪嗔等烦恼便会强烈涌现,有了烦恼,善心也就泯没了。
(3)详说静地之功德
A.觉性增上
寂静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地。在这些地方,觉性会自然澄清,等持也会自然增上。
B.摆脱贪嗔,生起诸多功德
《正法念处经》云:“若在山树下,常修习禅观,则得清净智,远离一切过。”
C.功德超胜
《月灯经》中说:不要说亲自住在寂静处,甚至怀着去往静处的愿望,仅仅朝那一方向迈出七步,也胜过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
D.善法自然生起
《月灯经》等佛经中说:“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成善。”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109-定解B09-009
禅定的基础知识
(一)何为禅定
1、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严格讲,安住法性叫做禅,但一般来讲,只要心处于平静状态,都可以称为禅。
2、何名坐禅
《坛经》中定义:“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二)禅定的分类及主要区别
1、世间禅定
一般世间禅定比较多的是修寂止,使心寂静下来,减弱五欲等粗大的耽执。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无我空性见等解脱的因素。
2、小乘禅定
有出离心,有一个无我的空性见。
3、大乘禅定
有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空性见。要为令众生解脱而修。
4、密乘禅定
有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空性见、等净无二大圆满等的见解。
(三)禅定的功德
1、出世间禅定
通过禅修认识真理,让心达到最细微的状态,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世间禅定的功效
(1) 合理抉择
人在心绪不定,如处于困惑、焦虑、大喜、大悲时,或被贪欲、嗔恨等烦恼束缚时,所做的抉择不一定合理。经常禅修,内心保持宁静,就不容易犯这种错误。如果没法做到特别静,应尽量处于善心的状态。
(2) 增强忍耐力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即使外在的地位再高、事业再大、长相再好、钱财再多,也不可能拥有幸福。而通过禅修,可以变得坚强起来。
(3) 减轻压力
由于身心不堪重负,许多人已经倒了下去,甚至自杀。如果有禅修的习惯,可以有效地纾缓压力,更好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4) 提升专注力
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当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前辈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5) 激发创造力
在历史上涌现过无数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们通过努力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多多少少离不开禅。粗大的心只能了解简单的道理,经常禅修,心静下来,处于最微细状态时,才可能领悟到一些平时觉察不到的深邃之理。
(6) 化解烦恼
当内心被竞争、攀比、焦虑、不平、怨恨等情绪塞满,慈悲心、笑容就消失了。负能量的提升会削弱善心。更严重的还会破坏正常生活:跟他人吵架、打骂孩子、敷衍工作……而通过禅修来安心,则万事皆平。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
(7) 延缓衰老
人的大脑如果不锻炼,就会慢慢退化。如果有禅修的习惯,不仅不会孤独,大脑也不容易衰退。
(8) 治愈疾病
经常禅修,内心平静,身体不易生病,免疫力强,甚至能抵抗传染病。真正会静心的人,痛苦、妄想连同不合理的分别意念全都会消失,当宁静的力量延续到生活里,整个人的面貌会有改观,精神好,心情开朗,比吃药的效果好。
日本的长谷川卯三郎博士在《新医禅学》中说,通过禅修可以治疗高血压、胆结石、肺病、胃病等12种病。
藏族人有禅修、持诵佛号与心咒的习惯,心比较清净,避免了许多疾病,从而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禅定的修习
(一)准备工作
1、身远离愦闹
远离尘俗世间的一切琐事。通过观修资财在积累、守护、增长、毁灭等方面的过患和痛苦,断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
2、心远离妄念
舍弃谋取今生的一切心态和行为,除去所有分别散乱,尤其是对欲界五欲的沉迷和渴求,所想所修唯有正法。修持不共乘的菩萨还要远离自私自利的心态。如果广修,就是四种厌世法,倘若略修,就观修无常四际,生际必死等。
3、生活资具等不堕两边
不堕入纵情享乐的一边,也不能过分疲惫不堪,历经危及生身性命的严重苦行折磨。
4、断除贪恋有情
贪恋有情过患无穷,诸如争论不休,毁坏梵行而投生恶趣,受到众人谴责等。
对于异性的贪爱,小乘可以修不净观;菩萨乘可以作母亲、姐妹、女儿想;金刚乘观作都是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
5、观寂静处之功德
独自一人在山里呆不住时,要念念回想寂静之地的功德:没有财物亲眷等对境,依此外缘所生的一切烦恼会自然泯灭,与飞禽走兽朝夕相伴……往昔诸佛菩萨持明众全是身居深山而得以证果。
6、守护清净戒律
修禅还必须守护心无恶作的清净戒律。在此基础上,修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并对犹如大地般的誓言三戒开遮加以取舍。
7、放松心态
在禅修过程中,要有一种放松的氛围:身体不要有太大的动作、行为,内心不要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把压力、痛苦、焦虑等等抛诸脑后,保持一种轻松、清净的状态。
8、毗卢七法
坐垫后面稍高前面略低,身体作毗卢七法。身体悠然放松、心里无有苦楚。手结定印,或持密宗中双手盖膝盖的心性休息手印。
眼睛看势:初学者睁着眼睛,面前浮现的景象容易引起分别念,应闭上眼睛,等修到一定程度再睁开。
舌抵上腭:不是舌抵牙龈,而是舌尖抵在牙龈后面的凹陷处,如此可让分别念安住下来。
(二)正式禅修
1、修法
禅定的本体是不散乱。于行住坐卧一切时分,以正念为绳将心栓在正法的柱子上,以正知为哨兵巡逻随时查看,令心不外散。
(1) 寂止
心专注于佛像或慈心、慈等持之类善心的所缘相上,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不跟随三时分别念,不散于六识对境中。心松紧适度,不加改造而安住。
(2) 胜观
心安住或生贪嗔心时,观察心的本性。无论何时,心的本体是不可言说的光明和空性,这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圆满的本来清净。
2、寂止
(1) 境界
安住时会发现心轮番处于外散、内收或茫然无记中。
心静下来后,没有明显的杂念,而且意识感觉清澈、透明,内心感受平静。
如同浑浊的水在泥土沉淀后,上面的部分非常清澈、透明,如如不动。
(2) 安住
开始可能保持几秒钟,或者根本感受不到这种境界,只是各式各样的杂念。逐渐才能在没有杂念的情况下,保持这种状态。
在还未找到这种感受前,尽量不要搅动自心,令其沉淀平静后才会感觉到。在感觉到这种感受时停下来,就叫安住。再继续保持没有杂念、非常清澈透明的状态。
3、胜观
(1) 从方位观察
《楞严经》讲心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
如:你正在想一个美好的对境,此时可以观察,心是在对境上,还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如果觉得在身体里,可以继续观察,是在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如果觉得在上半身,又是在哪个地方……如此层层剖析。
(2) 从三时观察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 从相状等观察
观心的本体,有没有颜色、形状等。
如:是红色还是绿色?是四角形还是圆形?如果找不到它的来源、去向、颜色、形状,到最后不难明白,这颗正在胡思乱想的心,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种空性,而空性中又不是什么都没有,明清的心是一直都有的,叫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
(4)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在密宗的修法中,对任何一种分别念,贪心、嗔心,都要明观它。内观时会发现,经历过的痛苦、恐惧,根本没有发生过,都是分别念的不同形态。
如:正在生贪心、嗔心的时候,观察心的本体是什么,认识的当下就能止息。能认识心的本性,就叫“烦恼即菩提”,或者“分别念即是佛”。
(三)树立正确的禅定知识
1、内心平静不是四禅八定
《俱舍论》中关于四禅八定的标准很高,没有长时间修禅定的话很难达到。没有杂念、清澈透明的状态不是四禅八定,但是稍微比较接近。
2、只修寂止不是解脱
只修寂止没有胜观,无法断除烦恼。修寂止是为了让心静下来,没有太多干扰,再去观其本性很容易证悟。
3、大乘禅定修法
禅修前,有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法,禅修后正确回向,才是大乘佛教的禅定修法。
4、禅定与睡眠、发呆不同
深度睡眠也没有杂念,但同昏迷一样是无念的状态,没有清澈、透明的感觉。
发呆是身心过度疲劳后,不想去思考,自然就很平静。但也没有清澈、透明的感觉。
5、观修时有杂念没关系
禅修主要是让心专注不散乱,安住分为两种,一种是住于清净中,一种是住于杂念中。
保持正念,不要沉迷于妄念不自知,当能制心一处时,有无念头都没关系,所见所听都可以作为禅修的对境。念头生起时,无论好坏都没关系,注视其后面不变的自性,或是突然切断念头之流,注视着赤裸的觉性。若无杂念,继续保持专注即可。
6、观修也可成就禅定
按阿琼堪布的观点:观修后的安住修,可以安立为一种禅定。按高标准修持,《三处三善引导文》的前92个修法,也可以成就禅定。
教证:
《前行备忘录》:“在这般观察修的过程中,心感疲惫,不想继续的时候,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加改造悠然安住,这就是舍等持。”
《阿琼仁波切密传》云:“依照阿哦仁波切制定的常规修法,《心性休息》的前行部分,从‘人身难得’开始到‘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之间,至少需要用146天的时间来修习。修完以后,上等修行者即能够成就四禅定,中等修行者可修成初禅,下等修行者也能达到欲心一境。”
7、勿修到长寿天
真正的禅定是寂止和胜观结合,具有胜观的明分。
在一定的善业基础上,没有以正确的发心、正见、胜观摄持的禅定有可能生到长寿天。
8、佛菩萨是长时间处于禅定当中吗?
佛菩萨是圣者,超越了轮回。佛恒时安住在大平等清净的状态中,具足一切禅定的功德,无有生灭、变化,超越一切相状。为利益众生,示现上也可以安住在禅定的境界当中。
9、佛菩萨的禅定境界
《华严经》中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禅。何等为十?所谓:常乐出家清净禅,舍一切所有故;得真善友清净禅,示教正道故;住阿兰若忍风雨等清净禅,离我、我所故;离愦闹众生清净禅,常乐寂静故;心业调柔清净禅,守护诸根故;心智寂灭清净禅,一切音声、诸禅定刺不能乱故;觉道方便清净禅,观察一切皆现证故;离于味著清净禅,不舍欲界故;发起通明清净禅,知一切众生根性故;自在游戏清净禅,入佛三昧,知无我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禅。”
在生活中禅修
(一)善巧利用当下因缘
1、随缘创造环境
如在家中,即便每天修寂静只有十分钟,也尽量在这十分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
2、不圆满中不能放松
在寂静处很自然生起的功德,在不圆满的环境中必须得要勤作才能生起来。比较愦闹散乱的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更加要保持正知正念,对闻思修行、听法、思维、念咒、打坐等善行就更不要放松,以此避免道心下滑。
3、道场即是寂静处
寂静处一种是真正在寂静森林、山洞等地,一种是令我们可以增上智慧、慈悲心之地。
我们每周去的共修道场,就是寂静处。大家一起听法,思维研讨法义,一心求善,互相影响。闻思修、戒定慧、善心慈心都可以生起来。每周一次的共修,相当于强烈充一次电,可以帮助我们至少在这一周中保持一种好的状态,底下再做一些闻思修就更好了。
(二)禅修与生活相融合
1、不是无所事事
借助禅修可以更好地完成对社会的责任,无疑是有益的,不是无所事事、享受安逸。禅修,是让生命更有意义,并有所作为。
2、不是放下生活
从前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什么叫禅?”老和尚说:“饿了吃困了睡,就是禅。”在禅宗大德的修行里,是不需要排斥任何行为的,行住坐卧都是禅。
3、如何结合生活?
这取决于你是否了解这种修法。如果了解并懂得运用,就可以在生活的各样形态里禅修,即使生烦恼时也不例外。
如:生气时,向内观愤怒意念的本体。如果能认识其本体并安住其中,狂暴的心态自然烟消云散。在真实层面里,并没有一个另外的“愤怒”存在。这就是禅,一种回归自性的修行。
4、随时随地禅修
真正的禅修,不需要影响工作。甚至不必单独安排时间来修行,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只要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5、培养禅修习惯
为了引发这种修行,我们要培养每日打坐的习惯。早上起来,不光要洗脸刷牙,也要禅修一会儿,一天都会拥有放松、积极的心态;晚上睡觉前,不光要沐浴洗漱,也要让心静一静,睡眠质量也会很高。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做,贪嗔等烦恼就会越来越轻。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前行备忘录》、《慧灯之光》、《禅与财富管理》、《禅宗与心灵救助》、《身语意的瑜伽》、《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禅修》等。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9-定解B19-008
谁跟钱有仇呀?!
(一)财富有什么过患
1、理说
(1)增长吝啬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2)招致今生的怨敌,使亲友反目为仇。
(3)为増财倾尽一生的心血和时间,从而空过一生。
(4)为财富而造作罪业,由此导致的后世痛苦无人可以代替我们去感受。
(5)身外之物的一切资财都需要寻觅、守护,是遭受损害、心不喜乐、生起贪爱、贡高我慢、虚伪狡诈等诸多不善业的根源,能够使人们下堕恶趣,因此必须舍弃财产。
2、教说
《亲友书》云:“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二)积财、守财和增财都是痛苦的本性
1、积财
(1)世间人
夏天当土匪、冬季做盗贼,受苦受难、为非作歹来积财累物。
(2)修行人
起初从学习字母时就口口声声说“如果懂得知识,就可以养活自己”,动机一直专注着现世。上师和僧人凭着自己的能力,拿佛法和普通财物做交易,来谋得俗世财物。
2、守财
白天当人,晚上当狗,不分昼夜一直小心提防怨敌盗贼猛兽……
3、增财
往往当有了一分财产就看能否达到十分,有了十分就着眼于百分,有了百分又盯着千分。
(三)怎么办
1、不堕两边
(1)何为两边
两个边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
(2)详说堕两边
A. 太艰苦的边——故意过非常贫穷、非常困窘的生活
a. 对不起,只有少数人干得了
像米拉日巴那样的少数修行人,贫穷对他们来说不但不是修行的逆缘,反而是修行的顺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b. 你可能不是那个少数人
(a)如果过得太贫困,经常为了生活考虑太多,操心太多,就没有时间考虑出离心、菩提心、解脱等等。
(b)虽然艰苦生活也许对有些人的出离心生起有一些帮助,但仅仅因为生活艰苦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种人也不一定会去寻求解脱。
c. 苦行的目的不是苦行
(a)真正的出离心跟苦日子没直接关系
真正的出离心,是要寻求解脱。日子过得苦也不一定有出离心,只有精通佛法,并将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备出离心,所以,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必过得太艰苦,不能故意去过很苦的日子。
(b)苦行不是为了苦行
Ⓐ 真正的苦行,是要有耐心,有精进心,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畏艰险地认真修行,这才是苦行的意义。
Ⓑ 如果仅仅误以为不吃、不穿、不讲卫生就是苦行,就会解脱,那乞丐岂不是会率先成就了?
(3)不知足的边
A. 何为不知足的边
付出很多的代价或依靠不正当的手段,不知满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B. 为什么这是一个边
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必须为奢侈的物质享受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体力、脑力,所以佛认为不值得,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
C. 那就不好好工作了吗
在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和不太在乎的前提下,也可以过很富裕或很优雅的生活,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充裕的时间精力来修行。
2、当知足少欲
(1)必需有多少
实际上,一日不过三餐,睡觉不过一张床,衣服不过蔽体的几尺布而已。
(2)少欲的界线
对一般人来说,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并不意味着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说不能太奢侈,应该过平常人的正常生活,该有的不能缺少,但不能欲望太强,以致超过一定的界线。
3、再说一遍哦,中道、中道
(1)没说不让你过正常生活
佛教徒应以自己所处时代的普通生活水平为准绳,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2)正确看待钱财
A. 钱财属于众生
无论是自己挣的钱,或者是修学菩萨道的出家人接受别人供养所得的钱,都要知道这些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众生,自己只是帮众生把这些钱管理和分配而已,哪里需要做善事,就把钱送到哪里。
B. 态度正确,钱不是问题。
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则即使是在家的修行人,也可以去挣超过正常生活水准以外的钱。
C. 态度偏离,多少钱都是问题
如果缺乏了这种态度,则无论是出家人接受别人的供养,还是在家人去挣超出标准生活之外的钱,都违背了少欲知足的原则,故而永远都不会幸福。
(3)目标要放在未来
今生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因此要知足少欲。并且即便是为修行而吃苦,也只是短短的几年或者几十年,很快就会过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我们的未来是漫长的,所以我们要为未来做准备。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前行备忘录》《普贤上师言教 · 浅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110-定解B11-008
原文:静虑,也就是禅定。修持禅定,对出家在家的行者来讲,都非常重要。
静虑
七种定命之一。【参见: 三昧】
此静虑有生定之二种,为生于色界四禅天,修其禅定,谓之四种定静虑。【参见: 四禅定】
其所生之天处,谓之四种生静虑。【参见: 四禅天】
——《佛教大辞典》
行者
1、修行佛法的人。
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编写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10-定解B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