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可以具足六度——以下施乞丐饮食为例
(一)具布施度
下施乞丐饮食中,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三者具足以后进行施舍,这就是布施度。
(二)具持戒度
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
把不好的、不用的给别人,这样功德不大。
(三)具安忍度
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
(四)具精进度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五)具静虑度
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六)具智慧度
在布施时,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高僧大德归摄六度
(一)米拉日巴尊者用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以最为究竟的方式阐释十度
1、布施度:“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
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2、持戒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
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3、安忍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
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4、精进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
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
5、静虑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
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6、智慧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
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7、方便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
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8、力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
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9、愿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
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10、智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
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二)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1、“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
2、“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
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3、“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
4、“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
《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5、“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
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6、“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
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7、“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
8、“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
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9、“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
10、“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
11、“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
12、“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
“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13、“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
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
14、“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
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
(三)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1、“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
2、“无愧三宝持戒度。”
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3、“不失慧念胜忍辱。”
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4、“一切助伴需精进。”
5、“执现观圣静虑度。”
(1)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
(2)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想成圣尊。
6、“贪执自解智慧度。”
观贪执的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7、“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
(1)释义: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2)其他大德的教言
A. 莲师给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的教言
“不为所取对境沾,不为能取妄念染,护持赤裸觉空性,此乃诸佛之密意。”
不为所取的对境所沾,也不为有境的妄念所染,认识并护持觉空无别的赤裸觉性,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的究竟密意。
B. 寒山大师的教言
“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
六度精华为空性大悲藏
(一)正面说
1、略说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进行归纳,则完全可以包括于空性大悲藏中。
2、详说
(1)印度大德之教言
A. 萨日哈尊者:“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
B. 龙猛菩萨:“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
(2)汉地经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悲无大智,即成爱见……智若无悲,则多趣寂。”
(3)公案
《中观宝鬘论释》:一婆罗门之妻善施花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只修空性,后以断见堕入恶趣;第二个儿子,只修大悲,结果成了承许常见派的本尊;第三个儿子,修大悲与空性无别双运,成就佛果。
(4)阿底峡尊者师徒问答教言
A. 空性大悲藏为对治烦恼之良药
阿底峡尊者:“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若证悟法性空性之本义,则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B. 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a. 阿底峡尊者:在证悟空性当中,能包含一切道法。
(a)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
(b)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
(c)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
(d)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
(e)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
(f)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b. 阿底峡尊者:证悟空性摄集见修行果
(a)见:“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
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b)修:“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认识心性之后,只要随时护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c)行:“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对于积累二种资粮,只是如梦如幻地行持,没有刻意的执著与取舍,这就是行。
(d)果:“当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时......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
(二)对比说:是否具足菩提心关系道果
1、菩提心为果
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讲相续中生起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
《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
2、菩提心为道
(1)略说
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
(2)详说
A. 正面: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
B. 反面:但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与外道没有区别了,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三)反面说
1、自利角度
(1)教说(喀喇共穹格西)
A. 若无则受持律仪无义:“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B. 若无则讲经说法无义:“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C. 若无则精进向上无义:“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D. 若无则精勤修善无义:“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E. 特别注意此处的“没有意义”:不是说不能种下善根,而是说,无法因此获得成就、度化众生。
(2)从当今现象分析
A. 离开悲心之后果
a. 某些很出名的法师竟然宣称:“吃素,毫无功德;杀生,并无大过,或者说也可以提倡,因为这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 很多学术人士在佛教理论上特别会讲,但对众生无悲心,讲再多也没什么意义。
B. 离开皈依、发心,闻思结果也令人堪忧
C.若离开皈依、发心,即便一辈子都在辩论,也是很悲哀的。
(3)喻说
如果没有打好皈依与发心的基础,虽然表面上做广泛的闻思修行,但终究没有任何实义,如同冰上建高楼。
(4)教诫重视皈依、发心
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后行都可圆满包括在皈依、发心之中。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坏、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着重修持皈依、发心是十分关键的。
2、自他二利角度
(1)不具菩提心时引导亡灵害自他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再怎样念诵仪轨、作净除业障等仪式,对死者与活人,都起不到作用。
A. 害自己
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
B. 害他人
a. 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不供养,当听到某人死了,念句观音心咒或佛号,因为有菩提心摄持,一定会给亡者带来极大利益。
b. 没有菩提心的话,即使花再多的钱做供养、超度,对亡者也不一定有利。
(2)不具菩提心时显示神变害自他
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显示各种神通神变话,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12-定解B09-009
六度释疑
(一)持戒度
1、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
持戒是为了止恶防非。《入中论》中将戒律分为断除我执的心戒与外在行为的行戒。菩萨守持心戒无有狡诈,可以显示非同寻常的度生方式。
2、持戒之最是自心寂静
内心的寂静有多种标准,圆满的寂静指的是寂灭分别念、断除我执烦恼。
(二)安忍度
1、不畏甚深法义包含一切安忍
我执是轮回的根源,证悟了空性,就会断除我执。
2、安忍之最是身居卑位
刚进佛门没什么资本的时候,容易谦卑,随着闻思的深入,就会生起傲慢心难以安忍。所以当把自己放低的时候,就具备了安忍的基础,如文殊菩萨的发愿做一切众生的仆人一样。
3、安住本性是静虑度
(1)本性:指心的本来面目,空性、实相、如来藏。
(2)最了义的静虑就是安住本性,是没有能观、所观的殊胜止观双运。
(三) 如何圆满六度?
1、需符合四个条件才算圆满。
2、以布施为例,《大乘经庄严论》云:“消除布施之违品,拥有无分别之智,圆满达成一切愿,成熟众生之三乘。”
(四) 凡夫可否具足六度?
1、严格来说,证悟空性之前都是相似行持六度。
2、如果标准放宽,也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凡夫如何修后四度
(一)后四度是智慧度的延伸
后四度是前六度的助伴。十度配十地,菩萨的十地,每一地有一个度圆满并在增上,直至成佛全部圆满。
(二)菩萨修的后四度,我们相似地修也很有功德
1、方便度
(1)一般为七地菩萨所修。
(2)我们的所作所为若如理如法,相应于佛经、论典、上师的窍诀,就是最好的方便。
2、力度
(1) “力”指不被违品伤害。
(2)一般是八地到九地菩萨所修。
(3)我们相应这个方向去串习修行,逐渐调伏四魔,就是修持力度。
3、愿度
(1)一般是九地菩萨的境界,发愿马上可以成熟。
(2)我们的愿可能若干年或若干世才成熟,但发菩提心之愿非常有必要。
4、智度
(1)智度能了知世俗的细微因果缘起。
(2)佛地证得一切遍智,能了知最圆满最细微的因果。
(3)我们了知烦恼的过患后,经常反观自过予以调伏,不是观察别人的过失,就是行持智度。
空性大悲藏
(一)智悲双运殊胜道
大乘的道是智悲双运,果是色身与法身双运,因此一切大乘道的核心就是智悲双运。
通过智悲双运之道所现前的法界实相,也是最圆满的智悲双运,或者叫最圆满的空性大悲藏。
1、智若无悲多趣寂
(1)如果不具足悲心,获得人天善趣都困难。
(2)想获得小乘果位,也要有悲心,只是没有大乘菩萨的大悲心。小乘强调人无我空性和出离心,没有大悲心,最多只能证得小乘声闻缘觉的寂灭涅槃境界。
2、智若无悲非真智
(1)智悲双运的境界才是真正证悟空性,此为殊胜道的大乘之道。
(2)如来藏同时具有空性和大悲两种功德,大乘修行者若只修空性不修悲心,没有办法证悟,同时修持则有助于相应实相。
3、悲若无智岂脱轮回
(1)脱离轮回,必须要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要以修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对治二障。
(2)若不修空性只修悲心,只能是间接成佛的因。只有具备了二无我的空性正见才可以解脱轮回。
(二)六度摄于空性大悲藏
因为修空性大悲藏的究竟目的是为了成佛利他,所以六度自然会因此而圆满。
1、世俗菩提心
为利益众生发愿成佛,即为大悲。
2、胜义菩提心
即证悟空性的智慧。
3、空性大悲藏即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内涵即空性与大悲,六度也归纳在其中。现前了空性大悲藏,就可以说获得了成就,现前了究竟圆满的空性大悲藏就是成佛。若离开菩提心,无论修的法多么高深,也没办法成佛。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12-定解B13-006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
(一)释义
1、空性
指诸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
2、大悲
是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
3、大悲藏
是对于为三大痛苦所逼迫的一切有情,生起无法堪忍的大悲心,想使他们摆脱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十分强烈。
4、藏
“藏”是指精华,一种核心。也就是说,空性具有大悲的核心,具有大悲的精华,而大悲与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的。
5、空性大悲藏
空性与大悲这二者双运,就是现空双运。
现空双运的境界有有缘、无缘两种。从有缘角度,对众生生起强烈悲心,同时对一切万法没有强烈的执著,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现空双运、空性大悲藏。
空性大悲藏就是菩提心。
空性属于胜义菩提心,大悲属于世俗菩提心,所以说空性大悲藏也是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二)“空性大悲藏”的重要性
1、修行的目的
在我们修行佛法、趋入解脱的过程中,最主要就是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相续中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了我们的解脱,当这些烦恼被清净之后,解脱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2、有效地清净相续中烦恼之法
(1)分析痛苦根源
一切痛苦烦恼的来源就是四谛里面的集谛,而集谛的主要来源就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未能断除的话,其他任何法都无法遣除痛苦。而一切业与烦恼的根源归根结底就是我执与俱生无明。
(2)找到根除方法
A.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曾指出:唯有大悲空性藏的菩提心,即智悲无二无别的菩提心才能断除无边烦恼。
B.无我的智慧(人无我、法无我)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对治。
3、空性大悲藏之作用
(1)大悲圆满福德资粮
心中如果真实不虚地生起了大悲心,那么随之而来的菩提心宝前所未生的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经久不衰、蒸蒸日上,从而圆满福德资粮。
(2)空性圆满智慧资粮
空性智慧则是根除轮回必不可缺的殊胜正道。自相续中只有真实不虚地生起了这样的无我智慧,依之圆满广大的智慧资粮。
(三)千万不要失毁菩提心
1、总说失毁之因
能失毁菩提心的因是谋取自私自利的意乐和它的助伴嗔恨心,这两者能使菩提心退而不增。
2、详细分析失毁之因
(1)直接因
对于舍弃众生或舍弃佛果二者,若失毁其中任何一个,则非但愿菩提心已失毁,依靠愿菩提心的行菩提心也随之退失了,这样就导致破了整个菩萨戒的学处,罪业非常严重,这是菩萨戒的根本堕罪。所以退失菩提心的两大过失,就是舍弃众生和舍弃遍知佛果。
(2)主要原因
舍弃众生和舍弃遍知佛果的主要原因是自私自利的心态和嗔恨心。
(3)根本因——我执
A、嗔心的来源也是我执
尽管在《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看上去,贪心嗔心的来源好像是外境,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又产生了嗔恨心。
B、我执是菩提心的违品
很多大德在宣讲菩提心时都一再强调,对“我”的执著就是菩提心的违品。我执特别强烈的人,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利他心。只有我执越来越减少,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
(四)如何防范失毁菩提心
1、从舍弃有情的角度来说防范
(1)对于个别一两个众生也不能生起舍弃利益他的心念
A、对仇人
比如一个加害过自己的人,或者杀害过自己父母、亲朋好友的凶手,自己对他恨之入骨,心想:“这个人对我伤害如此严重,即使有拯救他脱离痛苦的时刻,我也绝不去救度他,就算是有成办安乐的方法,我也不给他安乐,我绝不利益这个人,这是肯定的。”
B、对坏人
有的人虽然没有伤害自己,但确实罪大恶极,做了些人神共愤的事情,这时爱恨分明、嫉恶如仇的我们可能会咬牙切齿地说:“哎呀!这个坏蛋真该千刀万剐。”或者说:“这个人该死啊,这个人为何不倒霉啊!”
C、对伤害我的人
有的人并非罪大恶极,但对自己有损害,比如他偷了我的东西或者对我说一些讥讽嘲笑的言语,这时你心里愤愤不平,心想:“你对我如此这般,真是应该……”
D、总结
以上种种心念,终归是由自私自利的心念所引起的,再加上嗔恨心作为助伴,也就是说在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就会舍弃那个众生。
只要当你生起“今后我不再帮他遣除损害、成办利益”的心念,这就是舍弃了那个众生,这就是等于舍弃一切众生,同时也失毁了菩提心、菩萨戒。
(2)怎么防范
A、小心翼翼、断除贪嗔
千万不要生起上述那些念头,并努力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念和嗔恨心。要知道如果没有消除贪嗔之心,就很容易舍弃愿菩提心“以悲心缘众生”这一条件。
B、时常反观自心并忏悔
从发起菩提心开始,是不是有生起“舍弃众生”的心念,如果有,一定要忏悔。也可能不经意会有这样的念头,那就一定要及时忏悔,忏悔了再反复念发心仪轨,重新受持菩萨戒。这就是每天都要念诵发心仪轨的原因。
2、从舍弃遍知佛果的角度来说防范
(1)何为舍弃佛果
在积累资粮的过程中,资粮道、加行道行者,可能会因为害怕菩提道上的魔障而舍弃大乘成佛之道,堕入二乘行人(声闻缘觉),乃至堕入人天乘,甚至退失学佛的心念。这就是舍弃遍知佛果。以此缘故,自然就失毁了菩提心。
(2)舍弃佛果之例
A、因众生多而退失:有的人看到有情种类繁多、无量无边感到难以度尽而心生怯懦,退失发心。
B、因众生下劣刚强而退失:有的人看到有情行为下劣、粗暴邪恶、烦恼众多而心生怯懦。因为众生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由烦恼驱使,就会有八万四千种暴恶的邪行,看到无量的有情行为下劣、烦恼无尽难以度化而心生怯懦退失发心。
C、因佛道长远而退失:有的人听说佛道长远,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努力修行,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而舍弃发心。
D、因佛道苦而退失:有的人听说若要圆满成佛度生的大愿,必须要修学福慧二资粮以及无边的难行苦行,由此心生怯懦而舍弃发心。
a、以布施为例
所布施的事物是自己的头颅、肢体,布施的对境是一切众生,时间是在轮回未空期间,数目是每一位众生都得到尽微尘数的头颅肢体。一听到要布施极微尘数目的头目手足,就叹息道:“唉!我做不到,我实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修行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果位!”或者心想:“成佛成圣太难了,我求人天福报就可以了。”
b、以此类推,持戒等也需要如此苦行成就,均不应生怯懦心。
E、小结
如果生起了类似这些念头,那么就已经犯下了舍弃遍知佛果这一根本堕罪。
(3)防范
A、坚定发心
即便看到修行那么困难,不应该退失发心,退失信心。
B、如理思维增上意乐
a、定能成佛
(a)应该思维,那么多的低劣众生都能得到人身,我如果从现在精进行持,必定能成就获得佛果。佛经当中说低劣的众生也能获得菩提从这一点角度来看,那我成就菩提又有什么困难呢?
(b)《妙臂请问经》云:“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转为狮、虎、犬、狼、鹰、共命鸟、乌鸦、猫头鹰、蜂虫蚊蝇等众生尚且能获得佛果,我已转为人身,为何不竭尽全力获得菩提,当不退精进而行;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成百上千人若已证得佛果,我无论如何也要证得佛果。”
b、为救老母
无边无尽的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恩德是非常大的,如今他们在遭受各种苦难,我独自一个人获得解脱,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为了救度此等老母众生,也必须精进修法。
c、绝不懈怠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八法当中已经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如果能够少许用于修习佛法,那早已经成就佛果了。遗憾的是,我们因为愚昧不知,没有能精进修行。现在如果还是这样懈怠放逸懒惰,肯定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轮转,遭受各种痛苦。所以我们必须要精进地修习正法。
d、如幻行持
虽然众生无量无边,但是所有的众生都是如幻、如画、如虚空之自性的,本来是未生而显现的,所以实有利众的事业是不必要的,为此也应该生欢喜心,以这种方式来修行菩提道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
参考资料:《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山法宝鬘讲记》《普贤上师言教 · 浅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112-定解B11-008
原文: 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戏论
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
二解:当知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无自性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覆藏
覆藏心:已犯堕罪仍图掩饰隐讳之心。
——《藏汉佛学词典》
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云何?谓染污作意。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原文: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道法
道法:至涅槃正道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道相
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
《藏传佛教萨迦派》刘立千着
原文: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有相
对于无相之语,有造作之相者,有虚假之相者。大日经疏一曰:“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无相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据蒋扬钦哲旺波(麦彭仁波切之上师)的传记记载:在他16岁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现境界中,前往红色吉祥铜山,见到莲师被浩如烟海的眷属围绕,显现在云中。
自现
自然显现,本有显现。
——《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著
原文: 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范畴之内。
无倒
颠倒事理者,凡夫之通见,如指苦为乐指无常为常是也。离一切颠倒之正见曰无倒。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12-定解B09-004
整理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阅读建议:请使用电脑打开以获得较好阅读体验。
科判定位
甲一、闻法方式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一、皈依
丙二、发殊胜菩提心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
己六、智慧
庚三、修慧
正文脉络
一、课前教诫——长期学习、闻思都要有计划
(一)发心上要有计划
虽然世事难料、死期不定,但在行善方面,有些规划是有必要的。在发心工作方面要有规划,如书、光盘等制作上等都要有计划。
(二)闻思修上也要有计划
学院内、学会内的学修都要有计划。
二、一度可以具足六度
(一)以下施乞丐饮食为例
1、具布施度
下施乞丐饮食中,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三者具足以后进行施舍,这就是布施度。
2、具持戒度
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
把不好的、不用的给别人,这样功德不大。
3、具安忍度
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
4、具精进度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5、具静虑度
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6、具智慧度
在布施时,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二)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可以具足六度
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都可依此类推。
(三)教诫当勤行布施
1、行持之理
下施乞丐、放生无畏施等凡夫人容易行持。
2、行持之利
《大丈夫论》云:“一切众生来,各各索异物,菩萨皆施与,心无有疲惓。”
三、高僧大德归摄六度
(一)米拉日巴尊者以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以最为究竟的方式阐释十度
1、布施度:“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
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2、持戒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
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3、安忍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
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4、精进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
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
5、静虑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
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6、智慧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
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7、方便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
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8、力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
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9、愿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
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10智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
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二)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1、“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
2、“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
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3、“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
4、“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
《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5、“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
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6、“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
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7、“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
8、“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
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9、“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
10、“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
11、“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
12、“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
“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13、“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
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
14、“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
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
(三)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1、“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
2、“无愧三宝持戒度。”
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3、“不失慧念胜忍辱。”
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4、“一切助伴需精进。”
5、“执现观圣静虑度。”
(1)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
(2)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想成圣尊。
6、“贪执自解智慧度。”
观贪执的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7、“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
(1)释义: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2)其他大德的教言
A.莲师给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的教言
“不为所取对境沾,不为能取妄念染,护持赤裸觉空性,此乃诸佛之密意。”
不为所取的对境所沾,也不为有境的妄念所染,认识并护持觉空无别的赤裸觉性,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的究竟密意。
B.寒山大师的教言
“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
(3)小结
A.当能取所取消亡、明空无二的心性显露时,禅宗称“明心见性”,大圆满则称“本来觉性”。
B.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也是行者的修行目标。
四、六度精华为空性大悲藏
(一)正面说
1、略说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进行归纳,则完全可以包括于空性大悲藏中。
2、详说
(1)印度大德之教言
A.萨日哈尊者:“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
既有悲心又有智慧,依智悲双运之道,则不会住于有寂二边。不住三有边,也不住寂灭边,这就叫“无住大涅槃”,也就是圆满正等觉果位。
B.龙猛菩萨:“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
说空性也具有大悲,说大悲也具有空性,具有如是双运境界的人,可以成就菩提。
(2)汉地经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悲无大智,即成爱见……智若无悲,则多趣寂。”
(3)公案
《中观宝鬘论释》:一婆罗门之妻善施花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只修空性,后以断见堕入恶趣;第二个儿子,只修大悲,结果成了承许常见派的本尊;第三个儿子,修大悲与空性无别双运,成就佛果。
(4)阿底峡尊者师徒问答教言
A.空性大悲藏为对治烦恼之良药
阿底峡尊者:“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若证悟法性空性之本义,则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了悟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而具有如是功德的人,相续非常调柔。
B.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a.阿底峡尊者:在证悟空性当中,能包含一切道法。
(a)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
(b)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
(c)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
(d)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
(e)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
(f)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b.阿底峡尊者:证悟空性摄集见修行果
(a)见:“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
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b)修:“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认识心性之后,只要随时护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c)行:“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对于积累二种资粮,只是如梦如幻地行持,没有刻意的执著与取舍,这就是行。
(d)果:“当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时......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
(二)对比说:是否具足菩提心关系道果
1、菩提心为果
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讲相续中生起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
《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
菩萨以智慧度为母,以方便五度为父,世间一切真正的导师佛陀,无不从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2、菩提心为道
(1)略说
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
(2)详说
A.正面
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
B.反面
但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与外道没有区别了,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三)反面说
1、自利角度
(1)教说(喀喇共穹格西)
A.若无则受持律仪无义:“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B.若无则讲经说法无义:“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C.若无则精进向上无义:“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D.若无则精勤修善无义:“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E.特别注意此处的“没有意义”:不是说不能种下善根,而是说,无法因此获得成就、度化众生。
(2)从当今现象分析
A.离开悲心之后果
a.某些很出名的法师竟然宣称:“吃素,毫无功德;杀生,并无大过,或者说也可以提倡,因为这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很多学术人士在佛教理论上特别会讲,但对众生无悲心,讲再多也没什么意义。
B.离开皈依、发心,闻思结果也令人堪忧
若离开皈依、发心,即便一辈子都在辩论,也是很悲哀的。
(3)喻说
如果没有打好皈依与发心的基础,虽然表面上做广泛的闻思修行,但终究没有任何实义,如同冰上建高楼。
(4)教诫重视皈依、发心
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后行都可圆满包括在皈依发心之中。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坏、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着重修持皈依发心是十分关键的。
2、自他二利角度
(1)不具菩提心时引导亡灵害自他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再怎样念诵仪轨、作净除业障等仪式,对死者与活人,都起不到作用。
A.害自己: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
B.害他人
a.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不供养,当听到某人死了,念句观音心咒或佛号,因为有菩提心摄持,一定会给亡者带来极大利益。
b.没有菩提心的话,即使花再多的钱做供养、超度,对亡者也不一定有利。
(2)不具菩提心时显示神变害自他
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显示各种神通神变话,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二课》
【档案编号B05112-定解B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