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9课

本课重点


将《大圆满前行》作为修行指南

(一)《大圆满前行》的共与不共之处

1、共

《大圆满前行》的道理与南传、汉传相通。

2、不共

传讲广度:大恩上师引用《大藏经》的众多经论作依据,对很多内容作了细致解释,这可能是自《大圆满前行》诞生至今,不论藏文、汉文,讲得最广的一次了。

师生共同努力留下的完备资料:在传讲期间,大恩上师和发心人员都下了一定的功夫,留下了传讲的文字、光盘,为后学者留下了学修的完备参考。

(二)教诫要将《大圆满前行》作为一生的修行指南

1、不要将《大圆满前行》等闲视之

《前行》的文字浅显易懂,但其内容特别特别深奥,就算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或公案,也都蕴含着非常深邃的意义。我们的传承上师们,一辈子看《前行》,一辈子修加行,所以千万不要将《大圆满前行》等闲视之,对于学得不踏实的内容要反复学修。

2、要长期的努力和精进

让佛法融入相续不是个简单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精进,所以要将《前行》中的每一个引导认真修持,才会呈现真正的效果。

3、要依靠《前行》调伏自心

要将《前行》当作一生最主要的修行指南,依靠《前行》调伏自相续,断除烦恼、增上智慧,如果能这样做,必定会让你的人生有所改变。

 

供曼茶之必要

(一)资粮的重要性

1、反面说

1)无二资则无法获证佛果

《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

2)无二资则无法证悟空性

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

2、正面说

1)登地前

A. 修行需要福报

a. 出家需要福报

a)出家: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不忏悔、不积累福报是没办法出家的。

b)保持出家身份:就算出了家,也要为常住做事,培福报。

b. 开智慧需要福报

藏地:一个弟子遵照上师的要求每天用印经板刻印经书,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终不见自己智慧增上,后其用将经板扔向空中的方式测试此方法是否能够开智慧,结果其投向空中的经板被文殊菩萨接住,其亲见本尊,从此以后,他对上师再也不生邪见了,只有信心和感恩。他依然天天印经,最终也开启了智慧。

c. 避免修行过程中的违缘也需要福报

a)理说:修曼茶罗,一方面是积累资粮,一方面也是忏悔,有遣除违缘的作用。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违缘。即一福压百祸。

b)例说:圆照比丘尼在向上师求金刚橛修法的时候,上师教诫她金刚橛是很好,但对你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供曼茶罗。所谓一福压百祸,你的福德增上以后,可以遣除一切道障。但其依旧求了金刚橛修法,并真实修出了验相。后其在终南山闭关期间,以金刚橛潜除了落石的危险,后其却在手臂摔断时见不到救助的人影。经过这些事,她才明白金刚橛虽然殊胜,但如果当初听上师的话,多供曼茶罗,这些违缘根本就不会出现。

B. 发心也要福报

a. 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再三强调说,有些显赫高位,用黄金也买不到。因此,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b. 发心也需要福报

a)学院内

a)学会内

c. 遣除邪见:修空性的人不需要福报。

《月灯三昧经》云: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

C. 证悟空性要依靠因缘

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

2)登地后:菩萨也要积累资粮

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必须)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所以说作为希求菩提的修行人,不但现在要积累资粮,有生之年要积累资粮,乃至成佛之前,都(仍然需)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2)积资是诸宗诸大德共同的教诫

A. 例说

宗喀巴大师在闭关期间,精进供曼茶罗,最后连骨头也露了出来。就是因为如此苦行积累福报的原因,大师所创立的格鲁派,各个寺院都财富圆满,事业极为广大。

B. 教说

a. 大瑜伽士帝洛巴尊者: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

在未证悟空性之前,缘起显现是不灭的,正因为它不灭,所以要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b. 瑜伽士布瓦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

《大智度论》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

c. 无等塔波仁波切:虽然积资净障也是本来清净,但要从微薄资粮开始积累。

在未达到离垢清净之前,从世俗层面来讲,一定要积累资粮,而且要从最微薄的资粮开始。

3、教诫

在有生之年,乃至在得佛果之前的生生世世,都应该修持积资净障之法。

1)正面

上师认识三十多年的一个多芒寺道友将供曼扎作为其最主要的修行,随身带着曼茶盘,不管到了哪个圣地、哪个寺院,一坐下来,就开始供曼茶,作简供,随时随地都在修。

2)反面

前行中的道理、修行不要仅是凑够数量就不再修了。

(二)供曼茶罗是积资最胜方便

1、理说

佛陀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不可思议积累资粮的方法,其中位居于首的就是供曼茶罗。

2、教说

密续云:若于诸佛刹,无余三千界,庄严妙功德,供养圆佛智。

3、教诫

1)供曼茶罗为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

2)汉地显宗在佛像前供花、供水果等,所表达的是同一种意义。因为所谓曼茶罗,其实就是坛城或佛坛的意思。

(三)详说供曼茶罗之准备

1、曼茶罗的分类

按照大圆满心滴派自宗的传统,包括所修曼茶罗、所供曼茶罗两种。

1)所修曼茶罗:摆放在佛堂里作供养对境用的,可以将它观想为五方佛,也可以观想为皈依境。

2)所供曼茶罗:是修五十万加行时要修的。

2、曼茶罗的质地

1)原则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选择。

2)分类

A. 上等者,使用金银等珍宝曼茶罗

B. 中等者,使用青铜等材料制成的曼茶罗。

C. 下等者,使用石板、木板等光滑的平台作为曼茶罗。

3、供堆

1)总体要求

供物要干净,里面可以喷一点药物或香水。

2)种类

A. 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异宝。

B. 中等者,用藏青稞、橄榄子等药物及果实。

C. 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麦、豆类等谷类。

D. 最下等者,仅仅用碎石、瓦砾、细沙等为所缘境,也完全可以。

3)操作过程中的事宜

A. 用谷类做供堆时

a. 每过两天洗一下比较好。可以准备两份:供这一份时,另外一份就洗了、晒着;供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一份就拿去洗了,供另一份,这样换着用。

b. 粮食里面再加些珍宝也可以,很多老修行人就是这么做的。

B. 珍宝和曼茶盘大小要匹配:曼茶盘小小的,供物大大的可能不太方便。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曼茶罗中蕴含的福报

(一)何为曼茶罗

1、曼茶

又名曼茶纳,字面的意思是坛城,坛城就是诸佛菩萨居住的地方。

2、供曼茶

是对诸佛菩萨,传承上师进行非常圆满的供养。这种供养,可以达到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的作用。

3、百字明不也可以净除罪障吗?

百字明是净除罪障殊胜的方便,供曼茶是积累资粮殊胜的方便。

但是曼茶的修行也是一种忏悔法,阿底峡尊者就常常用供曼茶来做违反密乘戒的忏悔。

(二)为什么供曼茶?

1、修持供曼茶是为了证悟大圆满

大圆满是最高的证悟,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要做最好的供养,什么是最好的供养呢,就是曼茶。

2、阐述理由

因为真正的最好的供养凡夫很难做到,我们用有限的能力获取到有限的物品去做供养,不管这样的物品是世间多好的东西,都是有限的。

而智慧是无限的,对于凡夫来说,通过一个缘取观想供养,可以将有限的能力用心力做成无限的供养,这实在是太好了,就像前行里说的,这是三世诸佛所赐的最胜方便,其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三)供曼茶是一种意幻供养

从其所代表的含义来看,确实是意幻供养。因为我们将所有的人天受用全部观想出来做成供堆,然后进行供养。但我们凡夫做纯碎的意幻供养,能力有不足,我们需要缘取有相的物品,做一个勤作来进行意幻的所依,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真正供养的全部功德。

(四) 意幻供养和实际的供养的区别?

1、究竟来讲无差别

只要我们具足观想能力,意幻供养和实际的供养是一样的。

2、所供之物的本性

因为从究竟上来说,我们坚持认为是实有的东西也不过是自己稳定的习气造出来的,所以意幻供养和实际的供养无二无别。对凡夫人来讲,虽然达不到特别好的观想能力,但是意幻供养不存在买不起的问题,也不存在对供养物存在贪执或者有吝啬之心的问题,供过后更不存在放不下的问题,这是比实物供养还要好的事。

3、供养的效果依赖于心力

曼茶用一种有实物但依赖于观想的供养方式。如果诚心诚意地供养,实际上完全可以实物供养达到一样的效果。虽然文中说了供养物有上中下三中的分别,曼茶盘的材质也有区别,但是如果没有条件,用光滑的石板做曼茶盘,用细沙来做供养也是可以的,关键还是在心力。

(五)为什么要积累福报?

1、无福报不能前行

不管是从历代大德的示现上还是证悟空性上,更低一点的发心、修行、甚至生活上,没有福报都会很困难。

虽然看上去证悟大圆满、证悟空性离我们还比较远,但是我们既然已经选择前行,那就需要有足够的福报才能真正地前行,如果没有福报就很容易半途而废,这一点走到前行后半部分的师兄们还是有体会的,曾经一起意气风发地聚在一起听第一课的人们,已经有一些从前行中消失了。

2、福报照亮解脱的道路

虽我们看不见福报的显现,但是福报真的决定了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只有福报足够,我们才能走到这条路的终点,最终证悟空性,获得永久的解脱。

3、福报vs违缘

金刚橛的公案已经很好地说明了福报的重要性。我们可能练就了好的本领,最终却抵不过无常。如果有福报,这些根本不需要,因为不会发生。就像虽然我们有雨伞可以帮助我们在雨中行走很好,但是如果福报足够,出门的时候根本不会碰到下雨,其实根本就不用雨伞。

 

忏悔罪障和积累福报的关系

(一)都是成为合格法器的必备技能

1、各自的擅长之处

1)忏悔罪障之后我们积累资粮会更有意乐,更快速。

2)积累资粮之后我们忏悔会更加有力量,更加顺利。

2、二者相辅相成

没有福报我们不会想到去忏悔罪障,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需要忏悔。如果我们一身毛病,积累资粮也根本无法进行。

3、通过比喻思维二者缺一不可

就像一个器皿,里面装的都是垃圾,还觉得很满足,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进去的,就算进去一点也会变成坏东西。

当我们有一点福报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知道需要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清理出去,那就去好好地忏悔,精勤地去念修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当我们这个器皿的脏东西清理掉了,开始供曼茶,将好的装进来,这样我们会非常快地准备好接受佛法的甘露,成为合格的法器。

(二)互相成就的好搭档

忏悔罪障也可以积累福报,积累福报也是忏悔的一种方式。

念诵佛号、经典、念诵百字明,具足四对治力本身就是有功德的,就是在积累福报。罪业是没有功德的,但是如果我们因为罪业而去精勤地忏悔,那么罪业也可以成为功德的来源。

不用担心身上的罪业深重,只要我们愿意忏悔,虽然罪业多也有清净的一天。不用担心离菩提果太远,只要我们一直向着目标前进总有到达的一天,而且我们还有幸搭乘上了上师的飞机。

参考资料:

《慧灯之光》《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19-008



讲记脉络


隐藏窍诀

 

胜义无修为什么我还要勤作

(一)原文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偈颂释义

我的上师虽已完全通达世俗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但仍然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虽已证悟胜义中远离能修、所修,但仍然在众生面前,不断示现入定、禅修;虽已现前现空双运的金刚持果位,但仍然精进不辍。在自己无与伦比的上师面前,我毕恭毕敬、五体投地顶礼。

 

(三)何为二谛

1、以胜义空性为主的划分方法:现空二谛

空性的部分就是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的,都叫做世俗谛。一般龙猛菩萨以《中观六论》为主宣说佛陀第二转法轮般若空性方面的教言,均以此种二谛分析方法进行安立。

2、以名言现相为主的划分方法:实相现相二谛

将圣者净见量前所现承许为胜义谛,凡夫迷乱心识前的显现安立为世俗谛,这种安立方法,与第三转法轮及密宗说法极为相合。

何为净见量:名言量分两种,即暂时不清净之量和究竟净见量,不清净之量如眼耳鼻舌身所得之不清净万法,净见量属于圣者智慧,其所抉择之法虽暂时包括在世俗中,却可以承许为清净之显现。

 

3、对不起,我听不懂

1)专业一点的

A. 显宗认为

a. 我们所看到的如幻如梦的山河大地叫世俗谛;胜义谛就是这一切的空性本性。

b. 空性是物质的本体,除了这个本体以外,山河大地等等都是虚假的幻觉。

B. 密宗认为

密宗的世俗谛,是指我们所感知到的外在与内在的现象;而胜义谛,则是指如来藏光明。

2)大白话

A. 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

B. 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

 

(四)二谛有什么关系

1、显宗

胜义谛是真的,世俗谛是假的。世俗谛与胜义谛有真假的截然差别,成佛的时候,就只有胜义谛而没有世俗谛,胜义谛是佛的境界。

2、密宗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无二无别的,胜义谛即是世俗谛,世俗谛也就是胜义谛。

3、说点我能听懂的

从证悟这一侧面来讲,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从本体而言,完全是一味一体的。

1)依靠世俗谛可以证悟胜义谛,从本体而言,并非方便、方便生之本体,但从相续产生这一角度来讲,通过世俗之显现方可证悟空性之胜义谛,若将胜义谛断除,单独世俗谛的本相则无法找到;将世俗谛断除,再去寻找胜义谛也不能成立。

2)世俗与胜义二者是在同一物体上进行区分的,对某一法,若未认识反而执为迷乱,则称其为世俗谛;已经认知其本相,即称为胜义谛。

3)举个例子:比如有眼翳者将海螺的白色误见为黄色,白色是胜义谛,黄色属于世俗谛,海螺若不存在,则海螺的白色黄色也根本无从谈起。故于本体上并不存在胜义与世俗之分,只是从认识之有境上出现了不同而已。

 

(五)我本具胜义谛为何还要勤作地去修

1、因为你不具有随时切换二谛的本事

1)我们(凡夫):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直都在世俗谛范围内。

2)菩萨: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回到了世俗谛中,在这个世界里,菩萨能够再次感受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但他已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3)佛: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2、凡夫人不能把二谛混为一谈

1)将二谛混为一谈将引起混乱

A. 生活上

胜义中饭不存在,吃饭的人也不存在,吃的过程也不存在,不吃饭和吃饭也没有差别,那要不要吃饭?

B. 修行上

胜义中无佛无众生,那所有的发心、积资净障、祈祷等都成为虚耗,你在干什么?

2)凡夫人要弄清楚自己的站位

A.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B. 站在地面的时候,我们会说一楼很高,但当我们站在三楼的时候,就会说一楼很矮。那一楼到底是高还是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要知道说话的人站在什么地方。与这个道理一致,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树立修行之方便。比如你现前在世俗谛当中,就必须把世俗谛当做胜义谛来树立,因为做不到更高的胜义谛。

3)凡夫人不要拿着见解当境界

A. 见解应以龙猛菩萨的中观为准,行为则追随静命菩萨或《毗奈耶经》。

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云: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在证悟实相之见解的同时,必须要细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B. 即使已经证得了无取无舍的境界也不应诽谤因果

如《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佛陀说:虽然一切万法本体上是空性,但也不会堕入断边;虽然一切万法显现不灭,但也不会堕入常边。在远离常断两边后,业果报应却不失坏。也就是说,现而空,空而现。因此,即使有万法皆空的见解,也不能忽略因果取舍,这就是佛陀所说最了义经典所讲的现空双运的究竟密意。

C. 凡夫人千万不要拿着见解当境界

a. 从表面上看,有些人的见解相当高,可是他的行为比家犬还要低劣,没有一点约束,什么坏事都做。若是世间高尚人,则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不需要任何人说,只要是下劣的事情都不愿意做。这些人不要说不如世间高尚人,甚至其行为比犬还要低劣。

b. 很多的时候,拿着见解当境界,只是给自己偷懒、造恶业找个借口而已。

 

参考资料:《定解宝灯论讲记》《慧灯禅修班教材》《慧灯之光》《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圣者言教(普巴扎西上师)》《浙江大学演讲》《修心利刃轮》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3EAXGk-Zr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

自性清净

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离垢清净

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21-004

 

 


论坛问答

笔记整理:定解B02  笔记审核:定解B01

原文:戊一、供曼茶之必要:

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

问题

顶礼法师,弟子请教“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这里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怎样理解?感恩法师!

正见法师C1解答:

自性清净指的是如来藏,佛性,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未曾染污,本性就是清净的,本来是佛。而离垢清净,指的是众生通过修行,远离各种垢染,让如来藏的本体显露出来,当彻底清净一切垢染之后,就可以称为离垢清净,也就是成佛。

 

原文: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这和上面是一个道理。有些人特别着急:“您给我传个大圆满吧,就给讲最高最高的境界,我实在来不及啦!没时间修加行……”给你传一百遍也没有用!以前不也传过嘛?但你不积累资粮,不净除罪障,证悟是不可能现前的。证悟也要靠因缘啊!

靠什么因缘呢?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想通达胜义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两种因缘:第一、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供修曼茶罗,是积累资粮;修金刚萨埵,是净除罪障。第二、具证悟上师之加持。

问题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行,依止他法诚愚痴。“中,胜义俱生智,是什么意思,百度上查不出来……从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可否理解为:现量证悟空性。感恩法师!

正见法师C1解答:

”可否理解为:现量证悟空性“-----也可以这样理解,这种胜义的智慧是众生本具的,也可以说是佛性、如来藏。通过修行可以显露出来。

 

原文: ◎ 菩萨也要积累资粮

就算是现量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积累资粮。因为,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

问题

顶礼法师,弟子学习119课有个疑问,请法师开示:菩萨也要积累资粮,那么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后还需要积累资粮吗?弟子认为圆满佛果后就不需要积累资粮了,或者说不像我们凡夫、菩萨特意的去积累资粮。佛陀为阿那律认针的公案佛陀说谁会嫌弃福报多呢,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佛陀的一种示现?

正见法师E解答:

佛陀资粮已经圆满,可以有很多示现。

 

原文:瑜伽士布瓦巴,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曾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虽然已经具有对世俗佛果无求的把握,但还要不断地精进积累福德资粮。

问题

顶礼法师。弟子请教:本课中“菩萨也要积累资粮”部分讲到的瑜伽士布瓦巴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中的世俗佛果怎样解释。感恩。

正见法师C1解答:

在世俗谛当中可以安立有佛果存在,胜义谛当中远离一切戏论。

 

原文:当然,也许这也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方式”,用钱代替加行。不过,我们最好遵循古德的教言,踏踏实实地积累资粮。就像这里讲的,在未证悟空性之前,缘起显现是不灭的,正因为它不灭,所以要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这是我们应该永远谨记的窍诀!

我们有什么把握呢?有些人连小资粮道的把握都没有,却已经不再积累资粮了,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大智度论》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显现虽是空性,但不会断灭;虽然有产生,但也并非常有,所谓不断亦不常,因此,一切业都不会失坏。这就是因果不虚的定律。

这种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会灭的。佛经中常有记载,说三地菩萨为求正法,还要越过火坑等等,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菩萨尚且要断恶行善,那自己的境界自己清楚,既然还在因果中受束缚,就不应该妄自断言:“不用忏悔、不用积资。”否则,这对自他来讲,都是很大的障碍。

问题

顶礼法师。弟子请教:这部分讲到“在未证悟空性之前,缘起显现是不灭的”,和“一切万法的显现虽是空性,但不会断灭;虽然有产生,但也并非常有,所谓不断亦不常,因此,一切业都不会失坏。这就是因果不虚的定律。这种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会灭的。”请问法师这里从两种层次说明缘起显现不灭,弟子请教那证得佛果后缘起显现也是不灭的吧,想到以前讲过的佛陀示现一些业果的公案可以说明吧。虽然业障已经完全清净,但由于往昔业缘所以佛陀可以示现业果。那可以理解因果不虚其实胜义谛上也是存在的不会失坏。这样就可以理解现空不二了吗?还有请教法师明空不二和现空不二的区别是什么?

正见法师C1解答:

佛陀自身的境界(胜义谛)是超越因果的,没有任何生灭。佛陀在某些众生面前可以示现感受果报,但那是示现,不会有任何痛苦。胜义谛当中因果也不成立,《中论》当中专门有破因果品。现空不二和明空不二都是诠释胜义谛的境界,本体没有两个,诠释的角度不同。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