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科判分析

一、科判坐标及行为的含义(包含身语意)

二、行为的分类及目前位置

一、总说

(一)教证及解释

(二)四想的必要(正面说/ 反面说)

(三)结论:以比喻说明摆正心态很重要

二、分说

(一)病人想

1、总说:我们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

2、分说

(二)明医、妙药、医病想

1、应取之行为

1)总说三想:以求医的比喻,说明应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妙药

2)别说:名医想

2、应舍之行为

1)不遵医嘱(对应明医想)

2)不服妙药(对应妙药想)

3)不医治病(对应医病想)

 

展开分析

科判分析

一、科判坐标及行为的含义(包含身语意)

二、行为的分类及目前位置

 

丙二(应取之行为)

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仪。

 

丁一、依止四想

一、总说

一、教证及解释

      补充:求学心态的其他教证(六想)

二、四想的必要(正面说/ 反面说)

三、结论:以比喻说明摆正心态很重要

二、分说

一、病人想

(一)、总说:我们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

(二)、分说:

1、果三苦: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痛苦

2、因三毒:世人认为贪嗔痴很正常

二、明医、妙药、医病想

(一)、应取之行为

1、总说三想:以求医的比喻,说明应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妙药

2、别说:明医想

1)弟子:尽心尽力令师欢喜,对上师所讲妙法如理行持

2)上师:

①大多数上师通过宣讲正法调伏弟子

②个别上师通过方便方法摄持弟子,应以清净心依止

以公案说明此理(章嘉国师的小狗给图根巴的铜像开光)

A公案内容

B结论:

a、正面说:上师如果是大成就者,他的话都有不共缘起(比喻)

b、反面说:鉴别那些为种种目的的假上师

c、总结:应擦亮智慧双眼,明辨差别,依止具相上师

(二)、应舍之行为

1、不遵医嘱(对应名医想)

1)正说:多年依止上师却不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也无济于事

2)教证:寂天论师:“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3)理证:应按照上师要求去修

劝诫:前行言浅意深,要对所学内容反复思维挖掘,对一生修行改变很大

2、不服妙药(对应妙药想)

1)问题1:不服药(正说/教证/理证)

2)问题2:虽然服药,但是自己给自己抓药

劝诫:以比喻说明遵医嘱对自己比较有利(为什么不能自己给自己抓药)

3)问题3:认为吃了药迅速就会好

①正说

②遣疑

A疑:为什么修这么久还没有证悟,还有烦恼

B遣:

a、总说:烦恼根深蒂固,修法时间和串习烦恼时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b、分说:

(a)正面说:以比喻说明佛法妙药应多多进入心田

(b)反面说:想听一两堂课,迅速解决是不可能的

(c)结论:应经常修行

3、不医治病(对应医病想)

1)总说: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不修行也大有希望

2)驳斥:

①总破:

A上师角度:仅以上师的慈悲心让你解脱,有一定困难

以佛陀为例:理证/教证

教证最后一句补充:佛陀度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转法轮

B弟子角度:完全依赖医生,不吃药不打针也不行

②别破:

A什么是上师的慈悲(相合于“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

a、心态角度:先了知什么是慈悲

(a)真正的慈悲:依照佛陀的意趣传授佛法,就是上师的慈悲

(b)错误的慈悲:很多人认为,如果经常给自己打电话,吃饭,才是慈悲

b、行为角度:了知后应该如何做

(a)上师角度:应给弟子宣讲佛法

弟子角度:铭记上师所讲之法

(b)正说:应将上师所讲的法铭记在心永远行持

原因:以比喻说明不会有机会永远依止上师

结论:上师宣讲时务必铭记在心并始终行持

B能否趋入解脱道靠自己(相合于“我不修行也大有希望”)

a、心态角度

(a)正说(俗语/教证/理证/补充)

理证补充:以案例说明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取决于自己

(b)结论:要知道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

b、行为角度

(a)总说:遵照上师教言踏踏实实修行,从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

(b)分说:

因的角度(相合于“踏踏实实”)

——应舍之行为:像侦探一样各个道场听课

——应取之行为:寻找具悲心上师长期依止

补充:举例说明三心二意

——结论:以上师自身为例说明观察好后要长期依止

果的角度(相合于“从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

——正说(教证/理证/例说)

——劝诫: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改变,不能做诽谤、违背佛法的事情

 

 

本课难点

谁有病?你才有病呢!

“你有病”这句话,蔑视感十足,谁听了都会勃然大怒,愤而反击:“说谁有病呢?你才有病!”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常人,要多正常,有多正常。不仅如此,正常这种标准简直太低,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即使不属于出类拔萃,也有自己的优长之处。“有病”?说的不是我吧。

学习佛法之后,突然发现以往的认知原来全不对,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集体病患的世界里而不自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正常并不能证明真的正常,而所有人——包括亲友,家人,领导,乃至那些思想家,名人,科学家……都是病人,当然,还有我自己。想想这一点,真的挺令人难以接受的。

能否真正接受佛法的调化,最根本的就是,是否真的认为自己是病人——一个病入膏肓、病程由来已久的可怜无知的人,急需明医和妙药治疗自己的疾病。如此一来,便不会对上师佛菩萨的教诲挑挑拣拣,而是以一种全面接受,极为殷重认真态度不断行持;反过来说,如果根本没觉得自己有病需要治疗,而是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份审视佛法,那么只会从中取舍出一部分适合自己心意的作为武装自己的理由,并为此沾沾自喜心怀满足,却不知自己其实已经离道太远。

还是那句话,意识不到才是最可怕的。

 

依教奉行,药不能停

大家都熟悉这两句话:“你有病啊?”“你有药啊?”换作佛菩萨听到,一定会说:“对,我真的有药,包治你的病。”

知道了自己真的是个病人,求医问药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本课中讲到,有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是个病人,却并不相信医生,喜欢自己给自己抓药方:我适合修这个法,我应该修那个法……自己把自己的根基定了下来;还有的人虽然很相信医生,却走入另一个极端——我只要有医生就好了,不用吃药,不用打针,病自然会好;或者只是吃了一两副药,就疑虑重重:我的病怎么还不好?药都吃了,为什么不起作用?

正确的依止都是相似的,错误的依止却各有各的错误。治疗病情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既要依靠明医的指点,又不能缺乏自身的努力,内缘外缘全部具备,疾病得以痊愈才有希望。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思想准备,我们得病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是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流转至今,治疗这样顽固的疾病一定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大工程,应发愿从此以后永远不离上师佛法,不离明医妙药,不管会花多少时间,会经历什么,我都必须朝这条路走下去,因为除了这条路能够让我的疾病痊愈外,别的路再无可能。

 

编写师兄:定解B09、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6、定解B07

档案编号B01011-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病患的世界里无道理可讲

轮回中的一切快乐,只不过是以苦为乐。然而世人颠倒的认为,具有贪嗔痴非常正常,没有贪嗔痴会很痛苦。比如,一个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想好好的修持佛法,当地人就会把他看作怪物,觉得他不是心理有问题,就是生理有问题,根本不知在烦恼的驱使下,自己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疯狂者。所以诸大德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世界,愚痴颠倒的黑暗笼罩着心灵虚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始终散发不出来。


上师不可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任何一个善知识,在年轻时、中年时,给有缘弟子传授相关的教言之后,也许就会前往其他刹土,或者以不同的缘分去往他方。在我人生的经历中,很多善知识的确是这样,有些已前往清净刹土,有些虽没有前往清净刹土,但不可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就像一个人读书时,小学读完以后,小学老师不会一直跟着你,中学读完了以后,中学老师也不会一直跟着你,除了福报大的个别弟子以外,一般人不可能有机会永远依止上师。因此,现在上师宣讲佛法时,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并且始终行持这些法要。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佛经和论典中都强调,依止善知识之前要观察,观察好了以后,依止的时间越长越好。我依止法王如意宝的过程中,这附近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善知识,我对他们没有任何邪见,但觉得自己修的法已经足够了,关键是看能不能修,就没有再去依止其他大德。


发愿的力量非常强大

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现在拥有修法的机会,应当经常默默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改变,不能做诽谤佛法、违背佛法的事。发愿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和上师,虽不敢说证得极高的境界,但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也会很心安快乐!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1-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所取

瑜伽八十九卷十一页云: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

——朱芾煌 编《法相辞典》


六度

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丁福保 编《佛学大辞典》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陈义孝 编《佛学常见辞汇》


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

——丁福保 编《佛学大辞典》


灌顶

我们进入密法的时候,需要接受密法的灌顶。灌顶在藏文中叫“旺”,梵语里叫“阿比肯扎”。

灌顶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就是灌输或者洗涤、洗掉的意思,也就是给我们灌输将来的解脱。本来我们的如来藏将来可以开发的,但是如果没有给我们这样的灌输,没有这种力量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很难展现出它真正应有的本来特色。我们的佛性相当于已经沉睡了一样的,但通过灌顶之后,很快的时间当中它就可以开发。就像一个种子,没有遇到水的时候,可能很长时间都没办法发芽,但是到了春天的时节,又灌溉了水,它会有发芽的机会。这是灌顶的第一层内容——灌输。

第二层内容就是摧毁。也就是说通过灌顶之后,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很多的障碍慢慢会摧毁,增上的智慧就可以开发。很多人特别喜欢灌顶。很多居士不知道什么叫作灌顶,但是只要听说哪里有灌顶,也不观察上师,也不观察灌顶的内容,就匆匆忙忙跑去受灌顶。有些法可能我们即生当中不一定能学得了,但也两个月、三个月地受灌顶。一方面你们受灌顶也是很好的,可以种一个善根;但另一方面,灌顶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观想好,弟子和上师之间所有的因缘没有齐全的话,灌顶你不一定能得到。并不是所有的灌顶都能真正得到。得到灌顶要有二因四缘。

——索达吉堪布 《2015金萨法会开示》


四圣

四圣在佛教指的是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另外与六凡: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合称为六凡四圣,也称十法界。

出世间的四种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如《释摩诃衍论》卷一云︰‘众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一切如来众,二者一切菩萨众,三者一切声闻众,四者一切缘觉众。以四种众摄诸圣尽。’又,《法华经玄义》卷二(上)云︰‘以十如是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即谓天趣已下的六趣有情迷于生死苦海,声闻已上四者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前者称之为六凡,后者称为四圣。二者构成十界,又称六凡四圣。

——360百科


四谛

梵文Catursatya的音译。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盘",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盘"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360百科



本课教证


1、《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1册P189)

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束缚着相续,所以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把佛法当作妙药,依此可治愈自己的疾病;把求法对境——善知识当作医术高明的医生;自己精进修持当作治病。

2、《窍诀宝藏论》云:“理当依止上师之六法:平常疾病尚需依医生,除轮回疾理当依上师;恐惧险地尚需依送者,救脱中阴理当依上师;商议大事尚需依长辈,永久计划理当依上师;争论诉讼尚需依长官,为灭恶缘理当依上师;船客赴岸尚需依船夫,渡过苦海理当依上师;商人赴海尚需依商主,成就菩提理当依上师。”(1册P189)

依止善知识的六种想 ,即作商主想、船夫想、长官想、护送者想等。

3、《前行》“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1册P191)

4、华智仁波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1册P191)

5、寂天论师:“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1册P193)

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去治疗,疾病怎么会好呢?

6、《劝发胜心经》:“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 (1册P194)

佛陀说,我已给你宣讲了妙法,假如你不愿修行,就像一个患者病得非常严重却不想服药,那再好的医生也无计可施。

7、华智仁波切:“如果没有修行,临死时法本有什么用?”(1册P196)

8、佛陀:“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1册P197)

众生的罪业不是用水洗掉的,众生的痛苦不是用佛陀的手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转移到众生相续中, 那么佛陀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众生宣说清净、寂灭之法,以令其通达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脱的希望。

9、《现观庄严论》:“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1册P197)

对于将补特伽罗身语意之一切过患彻底清除的至尊能仁正等觉诸佛陀而言,其方法就是由彻底无余地通达一切所知并照见无生的,具有真实之义的一切种相智【遍智】,从而实现其追寻目标——宣说此等一切所诠之二谛具众相之法,与能诠之了义不了义的种种法轮。

因此,对于作为【具为】声闻、缘觉、诸大菩萨诸众,以及佛陀(等四圣众)之佛母(的般若之义),至尊弥勒菩萨【我】以各别自证之智,与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方式向其表示恭敬顶礼!

——《现观庄严论》注疏

10、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1册P199)

师傅:传道授业的人。

修行:学业、技艺的进取与长进。

指师傅只起着引导作用,学业或技艺上的钻研与提高,还得靠学子自身的努力。

——百度百科

11、佛陀:“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1册P199

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其实莫过于宣讲佛法。

——《前行广释》第六课

12、《别译杂阿含经》云:“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1册P201)

如果我们长期修持善法,堕入三恶趣或感受恶报是绝不可能的。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11-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