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3课

本课重点

以清净心对殊胜福田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

(一)现象

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人们看到稍有受用、地位之人,便大呼小叫、大惊小怪地喊道:上师知!这个人多么多么了不起啊!

(二)分析

1、略说

殊胜福田+清净的心=不需要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就能享有如此的受用、地位。

2、详说

1)分析以福田为对境做供养得大福德

A. 例说

a. 顶生王的公案

a)公案内容

释迦佛因地曾以七颗豌豆供养弗沙如来,当时四颗豌豆落到佛陀钵中,一颗豌豆落在佛陀头上,因为对境特别殊胜,以此功德,他后来成为历史上第一转轮王——我乳转轮王,统治了三十三天以下。

b)公案启示及教诫

《杂宝藏经》云: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

b.波斯匿王的公案

a)公案内容

波斯匿王的前世曾供养一位独觉新粳米饭、二头炙雉(烤野鸡)、一枚甘蔗,以此功德,这位长者于无量百千世享受天福,后于人间转为波斯匿王。

b)公案启示及教诫

在供养僧众时,不能让供品掉在地上,掉在地上的东西都不会供养。

即使自己今生特别贫穷,若能把自己拥有的点滴财富供养殊胜福田,功德也非常大。

c. 须达施主的公案

a)公案内容

须达施主一生中七次散尽家财布施给孤独的人,第七次布施时分文不剩,后来得到一块檀香木,卖钱后得到四斗米,但佛陀的弟子们陆续来化缘,其妻子将仅有的四斗米做的饭都做了供养,以此因缘,一会儿他们家就出现宝藏,很多资财都具足。后来他们又把所有财富全部供养三宝,佛陀给他们说法后,就获得了圣果。

b)公案启示及教诫

作供养需要智慧,供养前要做观察,避免供养后生后悔心。

B. 教说

阿底峡尊者:西藏真正成了饿鬼世界,在西藏居然没有一个人能享受曾经对清净福田布施一斗青稞的果报。

启示:享受极大的世间福报,并不需要做非常大的善事。

2)分析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

A. 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

B. 对于现世过于贪著

C. 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了,却没有真正相信。

3)教诫当生出离心

A. 生起出离心的表现

a. 如果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财富多如龙王、地位高如虚空、威势厉如霹雳、容貌艳如彩虹而让人们特别羡慕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

b. 华智仁波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

B. 为何要生起出离心

《正法念处经》云: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

C. 生起出离心的功德

《正法念处经》云: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

 

修行人当如何看待世间受用

(一)出离心是先导

1、出离心是首要的

1)希求解脱果位的真正修行人,就必须做到如丢唾液般抛弃现世的一切贪执,奔赴异地,唯依静处,罹患疾病、乐观对待,遭遇违缘、冷静处理,死亡临头、坦然面对,精进修法。

2)还要依止善知识

若想获得出世间成就,一定要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对佛法产生定解,从而活到老修到老。

2、修行人无需担忧衣食受用——无等塔波仁波切对弟子的教诫

具有坚定的出离心则必定不会饿死: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也不会缺衣少食,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修行者被饿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珍珠兑换一藏升面粉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1)理说: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会趣入特别糟糕的境地。

2)教说:《大智度论》云: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

3)教诫:《陀罗尼集经》云:宁可贫贱修诸善法,不处富贵而行恶业。

(二)有菩提心自然成办二利

1、大乘行人当有菩提心

作为大乘佛子,积资净障都是为了饶益遍虚空界的一切众生。

2、有菩提心自然成办二利

倘若能做到无论是积累资粮还是净除罪障,都必须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而然获得,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播种青稞禾秸自然长出一样。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3-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发心与福报的关系?

(一)没钱的永远没钱?

1、调整心态

麻风女用一点酸掉的米汤,以欢喜心和清净心供养,换来下一世天女的果报,从世间来看,是相当的划算。

2、跟对人

1)殊胜对境感得巨大果报

如果值遇殊胜的对境,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供养,倘若自己能怀有一颗清净的心,就可以得到世间看来很大的果报。

2)通过跟对人来弥补发心的不圆满

A. 总说

如果发心没有那么清净,如果对境非常殊胜,也会积累很大的福德。

B. 举例

比如说孝养父母,虽然我们以自私自利的心来奉养父母也可以为自己积累很大的福报。

再比如说放生,虽然发心不是很清净,但因为是拯救生命,也会非常快地清净罪业,获得福报。

3、有佛法就有办法

从接触到的公案来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积累福报,无论贫富,无论贵贱。因为即使手中空空如也,也可以通过给众生发心做事来积累福报。如果发心清净,即使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扫厕所,也会积累很多的功德,所以一点不用担心自己没有财富方面的福报,也不用担心没有办法积累福报,正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

(二)发心不清净会怎么样?

1、教证

经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

2、不清净发心的果报

若发心不清净,很有可能也没有多少用处。当然肯定不是一点都没有,只是因为发心的问题,这个果报比较小,功德比较小。

3、梁武帝的故事违背因果吗?

1)因果非心境

当年达摩祖师说梁武帝修庙没有功德,最后还是被饿死,好像和佛法中说的善报有出入,但业果的成熟不是我们彻知的对境。

2)举例说明因果成熟的道理

在生活中,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好好发心,但没有很快感受到果报是非常自然的。每个业果的成熟时间是不同的,基础也不一样。

千差万别的业因果就像植物的生长,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不一样,有的成熟快,有的慢;草长得快,树长得慢。收获周期也不一样,生长条件也不一样。

3)先明理后修心

佛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理,如果明理,就能够比较好地修心,如果心非常的调柔,不管是去做什么,都会很开心。

(三)福报的正确打开方式

1、不羡慕世间圆满

知道了因果的道理、福报的含义之后,就不会羡慕那些世间的圆满,因为世间根本没有真正的圆满。

2、出世间福报才是目的

世间的圆满就像木鳖果一样让人难受,木鳖果是有剧毒的果实,虽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会造成中毒。轮回的圆满正是这样。

所以我们应该发心积累以出世间为主的福报,只有真正的超越轮回,才有福报可言。

3、归根结底还是发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追求福报的发心一定是度化众生。如果是为了自己享受,那还不如没有福报。

4、杜绝自欺欺人

虽然我们认为自己追求福报是为了佛法,但凡夫的心很狡诈,经常自欺欺人。事实上我们在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之前,追求福报首先还是为了自己。

我们假装布施,但布施不一定是财布施,财布施也不一定是钱布施。我们只要明白布施的真正含义,即使没有钱也一样是大施主。三界最大的施主就是佛陀,我们都是依靠佛陀的布施,才能有一点点修行的心。

 

当修行遇到生活

(一)世间人是否应该放下所有去修行?

1、不应该的理由

虽然佛陀已经说过,真正的修行人无需担忧衣食,但是对于世间人来说,如果还没有达到真正能放下世间的程度,如果贸然地就放下一切,很可能会产生后悔之心而失坏善根,而且也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一点上师已经多次强调。

2、如何圆融

有时候暂时没有因缘出家,或者出离心和精进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我们还是可以选择一边修行,一边生活。我们已经有了生生世世最好的目标,但是可能全速向着目标前进还不到时候,那即使是向着这个目标慢慢地走,我们也一定要出发。

3、打个比方

念佛时,念着念着就忘了,怎么破?

很正常,你要一念就进去了就比较稀有了。

念着念着忘掉了是比较正常的,因为我们轮回的习气比较重,解脱的习气很薄弱。怎么办?不用管它。想起来就接着念,不断地去串习。串习的时间长了,就很容易想起来的时候多,忘掉的时候少了。

对于修行来说,我们的心可以试试时时刻刻都观想佛陀,但是同时可以不停下手中的事情,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二)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而修行会不会饿死?

1、不会的

因为如果已经拥有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可以勉强算是真正的修行人了,佛陀都已经说过真正的修行人无需担忧衣食。

2、但要当心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逃避失败而生起相似的厌离心,那么当你无法忍受缺衣少食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怀疑之心。

3、好好观察自己的心

如果担心衣食资具,这时我们可以反推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有真正的菩提心,是永远不会担心自己没有吃穿资具的,因为那对于修行者来说根本就无关紧要。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藏传净土法》、《前行备忘录》、《慧灯之光》、《前行修持指引》等。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3-定解B19-008



讲记脉络


隐藏窍诀

 

一句话概括福报

一颗单纯的心,需要巨大的福报。

——宗萨钦哲仁波切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3-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 以前在此城中,有一长者曾以新粳米饭、二头炙雉(烤野鸡)、一枚甘蔗供养一位前来化缘的独觉,但有一雉掉在地上。

独觉

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23-定解B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