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提示:要重视前行,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要求自己

二、承上启下:再次强调上师(医生)和弟子(病人)之间的缘起

(一)正面说

(二)反面说

(三)结论

本课内容

一、总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分水岭(心态),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去修行,就会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行为)

二、分说

(一)心态角度:了知最关键的是活着的时候(相合于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分水岭

(二)行为角度:了知此理后应如何做(相合于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去修行,就会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一、提示:要重视前行,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要求自己

二、承上启下:再次强调上师(医生)和弟子(病人)之间的缘起

(一)正面说

1、正说

2、比喻

3、总结

(二)反面说

1、仅依靠自力

2、仅依靠上师

· 例说

(三)结论

1、正说:不要落入极端

2、别说:仅依靠上师

· 例说:藏传佛教某些上师和弟子/劝诫

 

本课内容

一、总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分水岭(心态),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去修行,就会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行为)

 

二、分说

(一)心态角度:了知最关键的是活着的时候(相合于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分水岭

1、疑:《闻解脱》: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

2、遣:

1)总说:真正关键的是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的教言)

2)理证:

步骤一:(拣别)哪些人在临终时能解脱

A、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

B、极个别有缘者

步骤二:(结论)大多数亡人依靠念诵转移非常困难

原因:生前没有修持善法,像落叶般随风飘荡,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

步骤三:如何圆融理解:某些众生死亡时直指可以解脱/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更重要

遣疑:

A、疑:有些人抱希望于死亡时别人超度

B、遣:

a、总说:最关键的是活着的时候行持善法

b、例说:上师对居士林老人的劝诫

c、结论: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上师超度上

3)教证:

总说:莲花生大士: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

分说

A、解释:灵牌之上灌顶

a、灵牌

b、灌顶

B、解释:全部三句教证

4)公案:

内容:老太太生前见到文武百尊的唐卡,死后往生净土

结论:

A、劝修中阴法门

a、高标准:有能力修中阴法,中阴或下一世可成就

b、低标准:应认识文武本尊,中阴就不会堕落甚至能够解脱

补充:中阴时文武百尊的显现

c、旁述:不要对密法有成见

B、最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此处也是总结论)

a、正面说:依靠人身行持善法,善业力量与其余五道比遥遥领先,此生完全可以永远舍弃天灵盖

例说:藏/

b、反面说:这个人身造恶业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余道众生,今生可成为无法脱离恶趣的罪魁祸首

例说:人/其他众生

 

(二)行为角度:了知此理后应如何做(相合于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去修行,就会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

1、正面说:应在实际行动中,依止四想,修持正法趋入解脱道

(补充:趋入解脱道的方法——祈祷上师三宝)

1)总说:加持的重要

2)如何做:

总说:应不离祈祷

分说:

A、快乐时不离三宝

B、痛苦时不离三宝

a、正面说

b、反面说

2、反面说:应断除四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

1)教证

2)解释

略说

详说

A、举例:古代猎人如何捕獐

B、意义:恶劣的弟子像猎人一样

例说:末法时代有些恶劣弟子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

C、结论:

a、他那些法最终对自他没有利益

b、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

3、结论

1)心态角度:

正面说:应依止四想,正法妙药才对自己有利

反面说:应断除四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

劝诫:应对上师有感恩心,佛法才有加持

2)行为角度:

正面说:应认真思维修持,同时感恩上师

反面说:不修持不感恩,最终成为恶趣的基石

结论:应谨慎掌握正确方法

 

本课难点

究竟有多懒,要等着别人来搭救

世界上所有的人共同的目标都是避苦求乐,可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真的避开痛苦,求得快乐。有的人想:苦受够了,熬出头了快乐就来了。也有的人想:苦乐是上天安排的,祈祷上天多照顾我一些。却不知苦乐是自身起心动念,语言行为的结果。

即使学了佛,这种等待事情自动变好,等待别人给予快乐的思维方式还是转变不了。有的人平时不好好闻思修,却一心等着死了以后有阿弥陀佛来接;有的人自己给自己安排好后事,对师父说:等我死的时候爬也要爬到您身边,您一定要好好超度我!姑且不说这事符不符合因果规律,就算不学佛的世间人也都知道这种想法有多么可笑。

人们都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要做命运的主人。佛陀也告诉我们: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世间人为了掌握命运,尚且能够早出晚归,用尽毕生精力开创有利局面,尽管他们不了解真正的规律是什么,但是这份努力非常值得钦佩。而作为佛教徒,已经了解学习到了最宝贵的精髓:世出世间真正的规律,从根本上已经获得了绝对正确的指导思想,剩下的只差我们自身的实践行持了,而多少人因为等靠要的坏习惯折在了半路上还不自知,就像守着丰美的晚宴却因为盼着自动吃饱最后饿死一样,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一件事!

 

有很多下意识,需要我们去发现

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

很多人觉得,这里说的是秉性恶劣的弟子,拿着从上师那里得取的法到处兜售,然后对给予自己法恩的上师不屑一顾。这样描述反派的画面出现在脑海中时,心里会想: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却丝毫不会和自身联系起来。我?我才不会这样的,我可是非常知恩图报的。

其实,细细想来,当初进入佛门时,我们的想法是怎样的?有的人想获得心灵上的安宁,有的人想寻求真正的真理,有的人想得到自身的解脱……很多人说,五加行好,修这个很重要。可是在这些想法中,我们的目的都是一个:得到。不管你想得到什么,平安也好,真理也好,解脱也好,五加行对修行有利也好,都是为了得到并实现幸福。而这些不可否认的就是一颗索取的心。

病人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到明医,想从医生那里得到良药治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拿到药以后转身就走,对为自己辛劳付出的医生丝毫没有感谢之情,或者反而把药卖给其他病友,自己却不好好服药,都是十分不应理的。同样,每次共修完后,心满意足的转身离开时,有没有对传法的人充满感恩,进而想做点什么表示感谢?或者和不学佛的亲友谈论佛法时,当他们惊叹你的佛学知识很出色,有没有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很厉害?这些微小的表现,虽然严格说并不属于真正的恶劣弟子,但是仅想索取,为我所用的心却有相似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的观察自心,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和这里所说的毫不沾边。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2-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务必要依照上师的窍诀要求自己

这个前行法,每个修行人都要引起重视,没有修好的话,修持正行会举步维艰。此法文字上比较简单,但意义上还是有一定难度,大家务必要结合自相续实修,只有把前行修好了,整个修行次第才不会混乱,烦恼通过这种方式断除也是最有效、最有力的。现在末法时代,许多人修行不按照次第和传承上师的要求,以至于出现违缘或没有感应就半途而废,对佛法和上师退失信心,甚至生起邪见,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每个人希求解脱道非常不容易,因此,务必要依照传承上师的窍诀来要求自己,这是极为重要的!


生前一定要认识文武百尊

所以,我们若有能力修中阴法,中阴时可获得解脱,实在不行的话,下一世也能遇到甚深密法而成就。即使没有修过中阴法,有善根、有因缘的人生前认识了文武本尊,那么中阴时就不会堕落,甚至能得到解脱。

因此,大家平时若看到文武百尊的像,应把它记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死后会出现这些显现。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中阴时,文武本尊的双运像、寂静像、忿怒像全部现前;有些人则不一定原原本本现前,本尊也许会显现动物的形象,此时你不要生害心,也不要将其看作动物,否则,如果你没有认出来,这些马上就变成恐怖的地狱狱卒,这也是自心的一种幻化。


与学习世间知识不同,学佛要常常祈祷上师三宝

其实,学佛的人常祈祷上师三宝非常重要,通过祈祷,诸佛菩萨的感应和加持会融入于心。学佛并不是像学世间知识那样,懂得以后就可以了,而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获得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这种加持与自己智慧融入一体的力量非常强,它能指引我们趋入解脱,制止一切恶行,故与学习世间知识完全不同。


有感恩心,佛法才有力量

纵然是赐予一句法恩的上师,你也要有感恩之情,一生当中不能忘。世间老师传授文化知识,智者尚且对老师铭记不忘,那么佛法的价值和利益远胜于此,我们对传讲佛法的上师更要感恩戴德。只有这样,佛法对自相续才有加持,否则,你所学的佛法就成了表面文字,不一定有强大的力量。


谨慎取舍,用正确方法学佛

与之相反,假如你对正法根本不修持,对上师恩德从来不忆念,反而经常生邪见,依靠正法积累恶业,最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并不是故意想堕落,但学佛有时像动手术一样比较危险,方法正确会让你迅速痊愈,方法错误则可能让你送命,因此一定要谨慎。若能如此,如《贤愚经》所说,这才算是真正的智者。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2-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中阴

(术语)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见中有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性中阴

法性中阴是四种(或六种)中阴之一,包含死后心性光芒的体验。「明光」(Clear Light)或光明 (luminosity)将会展现为声音、颜色和光能。

在整个从死亡到再投胎的过程中,法性中阴在死亡中阴与投生中阴之间。

法性中阴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一个解脱的机会。如果前一个机会没有把握,则下一个阶段就会展现出来,唯有透过特别高深的「顿超」光明法门,才能真正了解法性中阴的真正意义。因此,西藏传统对于度亡的教法中,法性中阴所占的篇幅最小。

法性中阴的显现,除非修行人已经修成了「顿超」法门,否则将只是概念性的影像;修成了「顿超」法门,就会了解到这些都是修行人无可否认的个人经验。

在《中阴闻教得度》一书中,提到有几天时间让亡者得以体验法性中阴。这些天数并非指一天廿四小时,因为在法性中,我们已经完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日子是「禅定日」,是我们可以专心安住在心性中,或安住在单一心境中的时间长度。如果禅修功夫不够,这些日子可能就像一分钟那么短,而喜乐部和忿怒部圣尊的出现也都十分快速,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已经生起。 这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经验,但只有很少数人会注意到它,能够完全经验到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只有修行老练的人才能认出它。

——《西藏生死书》


超度

佛教、道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道士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超度。

——《佛学大词典》


直指(人心)

所谓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所谓见性成佛,即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即达佛之境界。此语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皆为禅宗表彻悟境界之用语,其他诸宗类似“见性成佛”一语者有观无量寿经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华严经之“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梦中问答卷下]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解脱

梵曰木底Multi木叉。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曰:“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又曰:“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传心法要下曰:“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俱舍论十八曰:“解脱涅槃,亦名无上。”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同十八曰:“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梵语木底。”【又】禅定之别称。如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脱缚自在者禅定之德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八解脱者,名为解脱绝下缚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故名解脱。”【又】五分法身之一。

—— 《佛学大辞典》


传承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远流长。

——大堪布益西彭措《正法明灯》


坛城

密乘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场合。本智以为主尊,道果功德以为眷属,眷属环绕本尊游戏庄严,称为本尊坛城。

——《藏传佛教辞典》

本尊

(术语)梵语曰娑也地提嚩多。此译本尊。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于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大日经本尊三昧品于本尊说字印形之三种。字者,种子也,印者,金刚杵罥索等之三昧耶形也,形者,相好具足之尊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者直所尊之义也。尊亦云自尊,自所持之尊也。’演密钞十曰:‘诸圣随行者本所宗主,故名为本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文武百尊

五十八尊忿怒尊,加上寂静四十二尊,合称“文武百尊”。


42 Peaceful Deities of the Bardo,文武百尊出自大幻化网,义即根本摧灭金刚地狱,亦称"中阴百尊",以人亡故后,在实相中阴期,由心识所现之。所谓大幻化网者,以行者顶心二轮,所化出之寂静、忿怒本尊。其教授是莲花生大士从普贤王如来所说之根本续密要中,摘要摄集。若祇闻寂静忿怒本尊之名,亦可超三恶趣,倘得入坛灌顶,则虽犯三昧耶戒者,修此法亦可还净。藏人于亲友亡故后,敦请喇嘛为亡者超度,即修此法,故称为"中阴救度法"。


寂静尊于亡者中阴期头七,一至日逐日显现,以不同净光,摄受众生投生其净土,以行者研修之子明与本尊之母光明交融,称"母子光明会"。


文武百尊之忿怒尊(58 Wrathful Deities of the Bardo),出自行者脑海,乃是寂静尊所幻化的忿怒相,现于亡者二七之八至十四日间,亡者当择一净土往生。未来生者只能于七七中阴之间,投往六道之中任何一道,故修习此法,贵于以平日所修,放临终时熟练而往生佛土,方可助念新亡,导引明路。

——《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编)


地狱

梵语naraka 或 niraya,巴利语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又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故又称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

——《佛学大词典》


饿鬼

梵语preta,巴利语peta,音译为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闭多;或梵语pitr!,音译卑帝黎。三途之一,五趣(五道)之一,六趣(六道)之一。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佛学大词典》


旁生

(杂语)佛家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曰旁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阿修罗

梵名Asura 。略称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佛学大词典》


天界

(界名)六道之一。与天趣同。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趣之顶,故谓之天。身有光明,故谓之天。果报最胜,故谓之天。为有情轮回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向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金刚持

梵语(伐折罗陀罗),诸佛共主,释迦牟尼佛演说密乘法门时所现的身相。《白玛邓登尊者转》

——《藏传佛教辞典》


法相

(术语)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加持

(术语)梵语地瑟娓曩,译言加持。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大日经题曰:‘成佛神变加持。’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修证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佛学大词典》


业障

(术语)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涅槃经十一曰:‘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俱舍论十七曰:‘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世间八法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得:对获得受用十分欢喜。比如我今天赚钱了,发工资了、发生活费了,家里寄来好多钱,脸上就一直挂着笑容,看到汇款单也有不同的滋味。

失:你失去了财物、丢了银行卡,或者车翻了、工厂倒闭了,心里就悲痛欲绝。从新闻报纸上天天可以看到,今天股票上涨,有些人笑逐颜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明天股票下跌,他们愁眉苦脸,回家就开始吵架。心情很容易随财富的增长或下跌而或喜或忧。

乐:当你吃得好、穿得好,身心各方面很不错时,就非常欢喜,愿意接受。

忧:当你心里不舒服或者身体生病时,就特别的痛苦,不愿意接受。

美言:听到比较好的消息,或者别人对你评价不错时,感觉美滋滋的,特别快乐。

恶语:遇到别人骂你、说你坏话,听到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语言,心里不快乐、不高兴。

赞:受到别人赞叹时,不管是当面也好、背后也好,当众也好、私下也好,自己都非常的欣喜。

毁:受到别人诋毁、冤枉时,心里特别不痛快。

——《亲友书》



本课教证

1、《闻解脱》仪轨:“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1册 P205)

2、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1册 P205)


3、邬金莲花生大士:“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1册 P207)

4、《功德藏》:“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1册 P214)

5、《贤愚经》所说,这才算是真正的智者。(1册 P216)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2-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