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支
(一)修持随喜支
1、随喜是对治何种烦恼
随喜支,主要是对治嫉妒。
2、随喜的对境
一切凡圣、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诸佛为了利益群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行为、所有众生随福德随解脱分的善法,以及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
(1)随福德分善根:只是单纯的世间福德,未与解脱直接挂钩。
(2)随解脱分善根:随顺于解脱的善根。
3、念诵仪轨
(1)仪轨
随喜二谛所摄集,一切善业之资粮。
(2)释义
A.二谛
世俗谛和胜义谛
B. 二谛所摄集一切善业之资粮。
a. 九乘次第的一切法无不包括在二谛中。
b. 二谛包含自他一切众生有漏与无漏的一切善法。
(二)随喜的功德
1、上等者:随喜之功德超过供施之功德
贫女随喜功德超过胜光王:在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时,一贫女乞丐对世尊及其眷属有清净信心,对胜光王做如此广大供养深生随喜之心,以此清净随喜,其当天所得功德甚至超过了对世尊及其眷属做广大供养及承侍之功德;后来,胜光王及其大臣在贫女拾取其落地食物时对其进行阻拦和殴打,贫女对此生起嗔心,结果当天贫女清净的随喜善根便被摧毁了。
2、中等者:随喜之功德
(1)恰美仁波切说:“听到他人行善时,若舍不善嫉妒心,并以欢喜心随喜,佛说获得同等福。”
(2)《释迦谱》云:“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
3、小结
(1)《汇集经》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
(2)《小般若》云:“须弥山王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三千大千世界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
(3)《金光明经》说:“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三)随喜的要点
当见到他人行持善法时,如果以清净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的一切善举进而诚心诚意欣然随喜,并将它的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你所积累的资粮绝对远远超过以竞争心对待他人行善或者以傲慢心想“我定要做如此善事”等等装模作样地行持为希求现世名誉、世间八法毒气所充斥的广大善法。
1、发心
清净心VS不清净心(傲慢心、竞争心)
2、回向
回向大菩提VS希求现世名誉、被世间八法毒气所充斥
(四)别说供养
1、供养殊胜对境之功德不可思议
(1)理说
在很多公案里,供养者仅仅以微小的供品做供养就得到了极大的果报,之所以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果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供养的对境是圣者——罗汉、独觉、菩萨、佛陀。
(2)例说
A. 胜光王以无盐食团供养而得后世大福报:严备象马车步乘,于此国城自在食,王今不见缘何得,因施无盐米膏力。
胜光王的前世曾为贫家子,其以欢喜与恭敬供养了一位独觉一个无盐食团,以此功德其连续六次作天王,连续六次作此人间的国王,以它的余报,今生在这里作波斯匿王。
B. 麻风女供粥转生兜率天:麻风女以信心和欢喜心供养了迦叶尊者一碗掉进了烂手指的米汤,在对尊者的清净信心中,女人命终。命终以后,转生到了兜率天。
2、要寻找可靠的供养对境
(1)供养的话要找确定可靠、符合法相的上师
A. 名相的上师危害大
a. 像毒蛇、盗贼一样。
b. 戒律、悲心和智慧都不具足的人,没有上师的资格。
B. 如何寻找可靠、符合法相的上师
a. 非标准
(a)主动要求供养的供养对境令人生疑
(b)照片、前世等也不是辨别上师是否符合法相的标准
b. 要用佛法的道理了解上师
佛法中,依止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有的,但如果弟子很愚昧,在本该观察的阶段,却盲目“扑上去”供养一切、受灌顶而且依止,但过段时间以后,又哭哭啼啼、四处哀嚎,这样没有意义。
(2)供养僧众更保险
供养僧众是最好的,是最保险的。
请转法轮支
(一)祈请转法轮的对境及时机
1、对境
佛菩萨、上师和善知识等一切肩负广大利他重任的正士。
2、时机
当佛菩萨、上师或善知识等一切肩负广大利他重任的正士,因为众生的逆行倒施及忧心劳身而生起厌烦,不讲经说法而安住寂乐境界的时候应祈请转法轮。
(二)如何观想
观想在对境面前,我幻化出百千俱胝无数身体,供养法轮、珍宝等,祈请他们广转法轮。
(三)仪轨
1、念诵
祈请常转三乘法
2、释义
(1)三乘法(涵盖显密)
显密一切佛法可以包括在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当中。
(2)九乘法(涵盖显密)
A. 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B. 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
C. 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
(四)祈请转法轮之缘起
佛陀最初成道时,是天王请转法轮以后,才开始讲法的。以此缘起,后来的上师、高僧大德们,也都是要祈请以后才转法轮。
祈请不入涅槃支
(一)祈请不入涅槃之对境和时机
在这个世界或者其他所有刹土中,任何上师、佛菩萨已完成了利众事业,准备趋入涅槃的时候应祈请不入涅槃。
(二)如何观想
观想在他们面前,就像往昔珍达优婆塞祈请世尊住世那样,自身幻化出成千上万的身体,同时祈请诸位圣者,直至轮回没有空无之前一直长久住世、饶益众生。
(三)仪轨
念诵:乃至轮回未空前,祈请住世不涅槃。
(四)祈请不入涅槃的必要性
1、善知识示现涅槃的意义
(1)为了让众生了解无常
佛陀以及具有持明境界的大德上师们,本来可以住世无数劫,但为了让众生了解无常,才显现和世人一样的短寿相。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云:“众生起常想,故我示无常,以无数劫命,示行短寿相。”
(2)到其他地方利益众生
上师们都是自在的,到了另一个刹土,可能所化众生更多。对他们来说,此处彼处都没有差别。
A. 藏地的无著菩萨在将入涅槃时,弟子们都祈请说:“为了众生,您一定要长久住世啊!”上师却说:“别的地方也有众生啊……”
B. 龙猛菩萨以一个小乘法师对自己心怀忿恨和嫉妒、不愿自己长久住世为因缘而示现涅槃。
2、祈请善知识不入涅槃的意义
在善知识示现涅槃之前,如果你去祈请,他们会延长寿命的。而他们哪怕多住一天,对世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
(1)法王如意宝:因为僧众再三祈请,法王多住了几年。
法王自己说:“其实我的寿命早就尽了,现在的身体——因为僧众一直让我不要涅槃,所以才像幻化一样地住在世间,但也不可能住得太久了。”
(2)堪布门色:要示现涅槃的时候,几个法师去祈请不入涅槃,祈请后,堪布也住世了一段时间。
(3)阿秋法王:病重期间大恩上师等人去祈请老人家不入涅槃,后来也确实多住了些时日。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09-009
轮涅一切诸善作随喜
(一)什么是随喜?
1、按《菩提道次第广论》
- “随”是随念,“喜”是修喜。
- “随喜”是随自心忆念别人的功德而修习欢喜。
- 随喜的对境是功德。
(1)随喜的界定
只有欢喜心未随念功德,不一定是随喜。
若未真诚忆念他人功德,仅口头说“随喜”,也不是清净的随喜。
(2)修习欢喜
随念功德所产生的应是欢喜心。
只随念功德,未有欢喜心,很可能生起的是嫉妒、竞争、贪心等,也只是造业而已。
2、按《入行论》
随喜为身口意三门随喜:
(1)内心真正发出清净悦意的赞同;
(2)语言上赞颂其功德;
(3)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
(二)随喜的对境
1、佛陀
对于诸佛为利益众生而广转法轮的善根进行随喜。
可以作意:所有佛陀的功德我都随喜。
2、菩萨、声闻和缘觉
对一切菩萨的广大六度万行,以菩提心利益众生的所有行为、善根功德进行随喜。
对声闻缘觉圆具出离心、圆满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进行随喜。
3、众生
对众生所造随福德分、解脱分的所有善法功德进行随喜。
4、自己
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进行随喜。
(三)有漏、无漏的善法是什么?
二谛所包含的自他一切众生有漏与无漏的所有善法,都应随喜。
1、从本体角度讲
(1)胜义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
(2)世俗所包含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
2、从道的角度讲
(1)加行道和资粮道属于凡夫地所摄,所造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
(2)见道、修道的所有善根是无漏善根。
3、从善根本身讲
(1)一切福德资粮是有漏善根;
(2)所有智慧资粮是无漏善根。
4、从入定后得讲
(1)圣者入定是无漏善根;
(2)出定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
5、从助伴角度讲
(1)相似和真实智慧所摄持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
(2)没有被相似和真实智慧所摄持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
6、见修行与现相
(1)入定后得无二无别、有寂无二无别的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的一切见修行本体是无漏善根;
(2)现相是有漏善根。
(四)随喜的功德
1、获得福德
见他人行持善法,若能舍弃嫉妒、竞争等不欢喜心,诚心诚意随喜,可获得很大福德。
2、增上福报
若不愿意随喜他人所行善法,不愿意他人获得快乐,常以嫉妒、竞争等不善心态待人处事,生活会越来越艰难,心越来越枯涩。而常真诚随喜他人善根,自己的福报亦会增上。
3、显发佛性
若对诸佛菩萨曾发的大愿、如何修行和成就怎样的功德事业,心中充满欢喜和感动,能帮助显发我们内在的佛性。
4、相应心性
随喜时,应努力超越分别心的偏袒执着,无论哪一类众生的善根,无论善根的大小,无论获得哪一种暂时或究竟的安乐,都为其善因善果衷心随喜。如此就能突破分别心的限量,与广大周遍并远离自他不二的心性相应。
(五)学习发自内心的随喜
1、心态要清净
随喜时的心态要清净,不能有竞争心、嫉妒心等。一旦有负面情绪,要及时调整。
(1)从大乘角度讲,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福田;
(2)从密乘角度讲,一切众生是空性佛母、空行勇士的自性,都是本自清净的。我们随喜清净的善行,内心也会生起清净心所带来的功德。
2、了知善法功德
如果我们了知善法的功德,知道这个善法可以利益和帮助众生,就能欢喜地认可他人行善的功德,做到真诚地随喜。
3、诚信因果
如果我们诚信因果,知道善因善行会给众生带来安乐,知道众生能行善也是往昔所种善因的感召,就很容易能随喜别人的善因善果。
4、回向菩提果
将随喜他人善根的功德回向圆满大菩提果,如此不断积累功德,随喜心也就越修越圆满。
5、坚持串习
随喜是事半功倍,快速便捷的行善方法。只要不断闻思修,造作的随喜心也会变成真诚的随喜心。
6、随时串习
日常生活中或修行中,可以随时随地修随喜。
(1)见到他人行善时,及时修随喜
如:见到他人布施、修法、行六度等时当及时修随喜。
(2)听到他人行善时,及时修随喜
如:听到他人救灾,闻思修、讨论等时当及时修随喜。
(3)忆念他人行善时,及时修随喜
如:诸佛菩萨是如何利益和度化众生的,高僧大德是如何通过苦行获得证悟的,身边善道友是如何精进闻思修的。
(六)公案启示
1、积累福报很重要
(1)贫女因自己往昔福报感召,对别人有这么殊胜的供养对境而生起稀有感;
(2)一般人见到别人供养时很难想到这一点,这也是她的善根因缘在此时此刻圆满。
由于她发自内心随喜,当下就获得了无量福德。
2、清净的随喜很重要
(1)贫女虽然做不到国王所做的善法,但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的善根功德,不夹杂烦恼,不图任何回报,因此获得福德比国王的更大。
(2)我们在看到他人供养殊胜对境非常悦意的供品时,不要因自己不能成办这样的善法而惭愧或自卑,应对他人的善法感到欣喜,如此我们也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3、舍弃不善心很重要
(1)胜光王的嫉妒心并未得以调伏和对治,而大臣们也没有出好主意。
(2)我们在供养时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发心,不要以攀比、傲慢等心供养。
4、嗔恨心会摧毁善根
(1)贫女因取食时受阻拦和殴打生起散乱与嗔恨心,由此摧毁了清净的随喜善根。
(2)我们在行善中要随时调整自心。
5、供养佛和僧众功德巨大
(1) 胜光王虽然生起了不好的心念,对善根有染污,但不足以摧毁供养佛陀和僧众的巨大功德。
(2)而贫女的善根已被嗔心摧毁,所以佛陀念了国王的名字回向。
祈请普降甘露法雨
(一)什么是转*法*轮
1. 定义
通过语言等方便法,将佛陀相续中的智慧如同轮子一样转到所化众生相续中。
2. 教证
(1)《妙法莲华经》中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
(2)《妙法莲华经文句》中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二)劝请的对境
1、对境
(1)劝请的是初证菩提不久的诸佛转妙法*轮;
(2)不是无量劫前成佛的燃灯佛等。
(3)《普贤行愿品》中云:“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2、观想
(1)在十方浩瀚无垠的所有世界中,有无数现前圆满正等觉不久、未说正法而安住的佛陀,还有很多菩萨和善知识,自己幻化出无数身体,每一个身体都手持法*轮、海螺等吉祥物,劝请他们为了饶益有情而转甚深广大妙法*轮。
(2)祈请以后,他们以神通了知并欣然应允。
(三)请转法轮的必要性
1、求法
如果没有请转法轮,诸佛不一定会主动说法。
2、尊贵
为了让世间敬重佛法,显示佛法的尊贵性,要多番祈请诸佛菩萨、善知识转法*轮。
3、发心
我们祈请上师讲法时,也应随学大梵天王,为了众生的利益,再三祈请。
4、殷重心
如果我们多次祈请,上师看弟子闻思修的意乐强,会愿意转法*轮。
(四)请转法轮的功德
1、请转法*轮支,主要是对治愚痴
2、可以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
3、净除舍法罪
4、遣除修行中的违缘
5、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永远不会转生于暗劫,也不会转生于三恶趣。
6、代天下众生,劝请诸佛普降甘露法雨,可以使劝请者相续中生起慈爱众生的善根。也会获得无量福德。
7、即使不能经常见到上师,通过观想请上师和诸佛菩萨转法轮和亲自求法没有区别,同样有极大的功德。
(五)请转九乘法轮
1、观待众生
观待一切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和意乐的差别。
2、请转法轮
祈请转*法*轮外集引导三乘、内苦行明觉三乘和密转变方便三乘。也就是祈请转三乘或者内部分出九乘的法轮。
祈请诸佛菩萨长住世
(一)什么是请不入涅槃
1、佛本无生灭
(1)诸佛菩萨显现上会入于涅槃;
(2)但从实相上讲,佛的智慧法身不生不灭,于大清净平等中无勤任运度化有情,根据所化有情的福德而自然显现报身、化身等形相;
(3)佛本来没有生灭,因众生心中杂染和清净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生灭相。
2、究竟的祈请
(1)以了达万法本性无有生灭的殊胜见解来看法界常住不变,就是“请不入涅槃”。
(2)时时了达万法无有生灭,诸佛无有生灭,就能跟上师的心相应,也跟自性相应。
3、以菩提心祈请
(1)平时应以菩提心摄持,为利益众生而殷勤祈请诸佛菩萨直至轮回空尽长久住世、弘法利生。
(2)这种广大的祈请也会引发请佛住世刹尘劫的善根。
(二)请佛住世的必要性
1、创造缘起
(1)究竟的法身非因缘所造作,也非以祈请才住世。
(2)但在世俗中,诸法依因缘而起现。
我们祈请上师、大德长久住世,会成为圣者住世利生的缘起。
2、饶益众生
(1)高僧大德们多住世一分钟、一秒钟,也会对无量众生起到饶益作用。
(2)只要有机会就要祈请诸佛菩萨上师们长久住世。
(三)请佛住世的的功德
1、祈请诸佛菩萨住世,无量众生会获得利益,藉此可以令我们增长福德资粮。
2、请佛住世是遣除自己寿障的甚深要诀。可净除短寿、横死、他人害命之罪业并且获得长寿,也是成就无死佛身之因。
3、祈请不入涅槃,是邪见的对治法。帮助我们唤醒自性佛,不继续在轮回中颠倒和迷失。
4、《金光明最胜王经》云:“我于往昔为菩提行,劝请如来久住于世,莫般涅槃;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大慈大悲,证得无数不共之法。”
(四)示现涅槃的原因
1、因缘显现
诸佛菩萨住世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果有缘众生度化完毕,如同没有水器则不能显现月影,佛陀的色身也会自然而然融入法界。
2、利益众生
(1)生起无常观
如果诸佛菩萨一直住世,众生会起常有想,导致修法懈怠。为令众生生起无常心,圣者们会示现涅槃。
(2)断五欲
如果诸佛菩萨一直住世,福德浅薄的人会生起依赖之心不再去种善根。贫穷下贱的众生会贪著财色名食睡五种妙欲,堕入颠倒忆想的妄见罗网。
(3)生恭敬之心
如果诸佛菩萨一直住世,众生会生出骄慢放纵的心性,从而有厌倦懈怠之心,不能生起如来难以遇到的想法,也难以生起恭敬之心,甚至可能生邪见等。
(4)生难得之想
如果上师长久住世,人们会对上师的教言有无所谓的感觉,而一旦上师不在了,才会对上师的教言生难得之想,精进修行。
3、调伏众生
(1)末法时代的众生刚强难化,行持各种非法邪行,如果暂时无法调伏他们,善知识也会生起厌烦心而趋入涅槃。
(2)若弟子们行为不如法,尤其是破誓言的现象比较多,上师往往会示现圆寂。
如果弟子们团结和合,精进闻思修行,上师也能够长久住世利益无量众生。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备忘录》、《慧灯之光》、《开显解脱道》讲记、《普贤上师言教》浅释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13-006
整理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阅读建议:请使用电脑打开以获得较好阅读体验。
科判定位
甲一、闻法方式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五、上师瑜伽
丁二、上师瑜伽实修法
戊二、七支供
己四、随喜支
己五、请转法轮支
己六、祈请不入涅槃支
正文脉络
一、随喜支
(一)修持随喜支
1、随喜是对治何种烦恼
随喜支,主要是对治嫉妒。
2、随喜的对境
一切凡圣、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诸佛为了利益群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行为、所有众生随福德随解脱分的善法,以及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
(1)随福德分善根:只是单纯的世间福德,未与解脱直接挂钩。
(2)随解脱分善根:随顺于解脱的善根。
3、念诵仪轨
(1)仪轨
随喜二谛所摄集,一切善业之资粮。
(2)释义
A.二谛
世俗谛和胜义谛。
B.二谛所摄集一切善业之资粮
a.九乘次第的一切法无不包括在二谛中。
b.二谛包含自他一切众生有漏与无漏的一切善法。
(a)有漏:漏,烦恼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名有漏。有漏善法,即不离烦恼之善业。
(b)无漏:离烦恼之法,名无漏。无漏善法,小乘见谛、大乘见道以上的圣者所生起的善业。
(二)随喜的功德
1、上等者:随喜之功德超过供施之功德
贫女随喜功德超过胜光王:在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时,一贫女乞丐对世尊及其眷属有清净信心,对胜光王做如此广大供养深生随喜之心,以此清净随喜,其当天所得功德甚至超过了对世尊及其眷属做广大供养及承侍之功德;后来,胜光王及其大臣在贫女拾取其落地食物时对其进行阻拦和殴打,贫女对此生起嗔心,结果当天贫女清净的随喜善根便被摧毁了。
2、中等者:随喜之功德与
(1)恰美仁波切说:“听到他人行善时,若舍不善嫉妒心,并以欢喜心随喜,佛说获得同等福。”
(2)《释迦谱》:“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
3、小结
(1)《汇集经》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
(2)《小般若》云:“须弥山王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三千大千世界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
(3)《金光明经》说:“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三)随喜的要点
当见到他人行持善法时,如果以清净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的一切善举进而诚心诚意欣然随喜,并将它的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你所积累的资粮绝对远远超过以竞争心对待他人行善或者以傲慢心想“我定要做如此善事”等等装模作样地行持为希求现世名誉、世间八法毒气所充斥的广大善法。
1、发心
清净心VS不清净心(傲慢心、竞争心)
2、回向
回向大菩提VS希求现世名誉、被世间八法毒气所充斥
(四)别说供养
1、供养殊胜对境之功德不可思议
(1)理说
在很多公案里,供养者仅仅以微小的供品做供养就得到了极大的果报,之所以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果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供养的对境是圣者——罗汉、独觉、菩萨、佛陀。
(2)例说
A.胜光王以无盐食团供养而得后世大福报:严备象马车步乘,于此国城自在食,王今不见缘何得,因施无盐米膏力。
胜光王的前世曾为贫家子,其以欢喜与恭敬供养了一位独觉一个无盐食团,以此功德其连续六次作天王,连续六次作此人间的国王,以它的余报,今生在这里作波斯匿王。
B.麻风女供粥转生兜率天:麻风女以信心、欢喜心供养了迦叶尊者一碗掉进了烂手指的米汤,在对尊者的清净信心中,女人命终。命终以后,转生到了兜率天。
2、要寻找可靠的供养对境
(1)供养上师的话要找确定可靠、符合法相的上师
A.名相的上师危害大
a.像毒蛇、盗贼一样。
b.戒律、悲心、智慧都不具足的人,没有上师的资格。
B.如何寻找可靠、符合法相的上师
a.这些不是标准
(a)主动要求供养的供养对境令人生疑
Ⓐ真正的上师不需要很多钱财,其最重视的就是法供养。
Ⓑ不以佛法和解脱为重,不以对众生的怜悯作为摄受的前提,只是以“我是你的上师”为由,让弟子们供养,这样的上师很可疑。
(b)照片、前世等也不是辨别上师是否符合法相的标准
Ⓐ照片不可靠
凭着“佛学院的房子”的照片不能说明什么。
凭着跟某位大德合影的照片也不能说明什么。
Ⓑ前世也不可靠
ⓐ没有具德上师的法相和功德,前世也只是前世。
ⓑ就算真有了不起的前世,但如果今生始终不能复苏那些功德的话,依止的基础也就失去了。
b.要用佛法的道理了解上师
佛法中,依止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有的,但如果弟子很愚昧,在本该观察的阶段,却盲目“扑上去”供养一切、受灌顶而且依止,但过段时间以后,又哭哭啼啼、四处哀嚎,这样没有意义。
(2)供养僧众更保险
供养僧众是最好的,是最保险的。
(五)教诫
1、关于随喜
随喜是事半功倍的法,所以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付诸实践。
2、关于闻思修
(1)佛教徒要把重点放在佛法的闻思修上
A.世间学问上只能获得暂时的、偶尔的、范围狭小的利益。
B.佛法有着极为广阔的思想,佛教思想才是精髓,才值得毕生努力。
(2)闻思修是长期的事
有了心力,长期在佛教的氛围中熏习,渐渐地,相续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成长,并实现转变,但短时间内就能转变相续是很难实现的。
(3)闻思修是紧迫的事
A.罪业深重:光是学佛前一顿饭造的杀生的业可能几百年都忏不完!带着这么多罪业,再不努力行善,后世就只有堕落了。
B.人生短暂:就像秋天的白云,一瞬间便了无踪影了。
(4)要随学上师发愿、行持
A.上师发愿:有生之年不离佛法。
B.上师的行持:可能有时候不想讲课,但这个我(大恩上师)会克服。
二、请转法轮支
(一)祈请转法轮的对境及时机
1、对境
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等一切肩负广大利他重任的正士。
2、时机
当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等一切肩负广大利他重任的正士,因为众生的逆行倒施及忧心劳身而生起厌烦,不讲经说法而安住寂乐境界的时候应祈请转法轮。
(二)如何观想
观想在对境面前,我幻化出百千俱胝无数身体,供养法轮、珍宝等,祈请他们广转法轮。
(三)仪轨
1、念诵
祈请常转三乘法
2、释义
(1)三乘法(涵盖显密)
显密一切佛法可以包括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当中。
(2)九乘法(涵盖显密)
A.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B.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
C.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
(四)祈请转法轮之缘起
佛陀最初成道时,是天王请转法轮以后,才开始讲法的。以此缘起,后来的上师、高僧大德们,也都是要祈请以后才转法轮。
佛陀证道以后,为了让世间敬重佛法,显现上默然而住,螺髻梵王、帝释天王等天王、天人等分别祈请佛陀转法轮,佛陀均没有应允,后大梵天王在观照中见到世间有可度之人,于是又祈请佛陀转法轮,佛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基,思维之后,对不定众生起大悲心,于是答应为众生转法轮。
(五)教诫当行
1、发愿
“在此世间,若有佛陀、菩萨或善知识大德等,因观见众生的邪念、邪行,心生厌离不欲传法时,愿我化身无数,各个手持海螺、金法轮等供品,来到他们面前,祈请常转法轮。”
2、佛弟子要从各方面了解佛法
(1)不要忘记学法的目的
学法的目的就是要将自己所学修的法门与自相续结合起来,令心地善良并且调柔。
(2)如何学修
A.多方位了解
a.法门与根基特别相应的人是有,但即使你不完全是那种根基,作了选择以后,尽可能地了达这一法门,不要频繁地换来换去。
b.佛陀的遍智是涵盖基智、道智的,所以,不懂俱舍、中观、现观的佛是没有的。而作为学佛的人,从各方面了解佛教的教义,也是有必要的。
B.不要忘记修加行
三、祈请不入涅槃支
(一)祈请不入涅槃之对境和时机
在这个世界或者其他所有刹土中,任何上师、佛菩萨已完成了利众事业,准备趋入涅槃的时候应祈请不入涅槃。
(二)如何观想
观想在他们面前,就像往昔珍达优婆塞祈请世尊住世那样,自身幻化出成千上万的身体,同时祈请诸位圣者,直至轮回没有空无之前一直长久住世、饶益众生。
(三)仪轨
念诵:乃至轮回未空前,祈请住世不涅槃。
(四)祈请不入涅槃的必要性
1、善知识示现涅槃的意义
(1)为了让众生了解无常
佛陀以及具有持明境界的大德上师们,本来可以住世无数劫,但为了让众生了解无常,才显现和世人一样的短寿相。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云:“众生起常想,故我示无常,以无数劫命,示行短寿相。”
(2)到其他地方利益众生
上师们都是自在的,到了另一个刹土,可能所化众生更多。对他们来说,此处彼处都没有差别。
A.藏地的无著菩萨在将入涅槃时,弟子们都祈请说:“为了众生,您一定要长久住世啊!”上师却说:“别的地方也有众生啊……”
B.龙猛菩萨以一个小乘法师对自己心怀忿恨和嫉妒、不愿自己长久住世为因缘而示现涅槃。
(3)其他的意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何等为十。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有为非安隐故。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人天。乐着色身。为现色身。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法身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生无起。而有聚集散坏相故。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观十义故。示般涅槃。”
2、祈请善知识不入涅槃的意义
在善知识示现涅槃之前,如果你去祈请,他们会延长寿命的。而他们哪怕多住一天,对世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
(1)法王如意宝:因为僧众再三祈请,法王多住了几年。
法王自己说:“其实我的寿命早就尽了,现在的身体——因为僧众一直让我不要涅槃,所以才像幻化一样地住在世间,但也不可能住得太久了。”
(2)堪布门色:要示现涅槃的时候,几个法师去祈请不入涅槃,祈请后,堪布也住世了一段时间。
(3)阿秋法王:病重期间大恩上师等人去祈请老人家不入涅槃,后来也确实多住了些时日。
四、信受并修持七支
(一)引发自己的信心
要通过闻思断除邪知邪念,通过提炼清净心来引发信心。因为信心的力量,我们对佛教里的任何教义,都会直接理解为金刚语,进而悦意接受、欢喜享用。
(二)切实去做
在修行的过程中,能理解的地方,尽量理解;理解不了的,用信心接受并且如教修行。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三十一课》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09-002】
观想供养更为重要
原文出处
那要随喜什么呢?诸佛为了利益群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六度万行、所有凡夫众生随福德分、随解脱分的善法,以及自己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都诚心诚意、满怀欣悦而随喜。
是谁决定了善根的性质
(一)善根分类
1、随福德分善,就是没有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
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空性见摄持,又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这样的随福德分善根,无论行持多少,都是小士道的善根,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平时我们行持善法,若没有以回向发愿摄持,或者仅仅回向人天果报,这一类善根就属于随福德分善根。
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
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
(二)善根性质的决定因素
1、最根本因素:智慧
2、基础因素:出离心
只有具足出离心,自己所修的善法才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果没有出离心,善法只能成为随福德分善根,而不能成为出离轮回的随解脱分善根。
出离心和智慧生起的重要因素:十二缘起支
(一)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
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
(二)了解十二缘起的必要性
了解十二缘起就是为了找出众生总是身不由己地穿梭于六道之间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灭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脱轮回的出路。
十二缘起
(一)十二缘起所处位置
1、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
2、轮回缘起:轮回缘起有外缘起与内缘起两种。
(1)外缘起:诸如心的显现境——山、墙、地、水、火、风、空等色法,以共称的大种所造色或大种色为主,布匹、绳子、粗毛、粗毛织物等由因缘所生的这所有各种各样事物,均称为外缘起。
(2)内缘起:由无明中产生的行直至老死之间,称为内缘起。此等缘起若详细分类,则有十二种。
(二)略说十二缘起
1、十二缘起流转
(1)依照大乘观点而宣说
A. 无明: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诠示的一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
B. 行:所谓的行也即业。因为有了迷惑,就不知道取舍,然后开始造各种业,或是恶业,或是善业,或是无记的业;造了业以后,以业力的牵引,识就开始出现了。
C. 识: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神识。
D. 名色:名色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的。
a. 在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人体的过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只可以称作人体的一种因而已,这就叫作色支(物质)。
b. 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相关的受、想、行(精神)。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E. 六处: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根本慧论》云:“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处。”
F. 触:触就是接触(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不仅是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即在六处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
G. 受: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
H. 爱: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
I. 取: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爱以后,就开始造业。
J. 有:由于造业,就会产生未来的轮回,这就是有。
K. 生: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
L. 老、死:人们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
(2)依照声闻乘而言
A. 无明: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
B. 行: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
C. 识:入胎阶段的五蕴。
D. 名色: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五蕴。
E. 六处: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
F. 触: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分别之间的五蕴。
G. 受: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交媾之间的五蕴。
H. 爱: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
I. 取: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
J. 有:累积业力阶段的五蕴。
K. 生: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五蕴。
L. 老死:后世之名色、六处、触、受、爱。
2、十二缘起圆满的方式
(1)两世圆满
唯识宗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圆满,即前世圆满六因,现世圆满六果,后世依此类推。六因是指无明、行、识、爱、取、有。果是指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者。
(2)三世圆满
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依其产生今世之识、名色、六处、触、爱,依靠今世的爱、受、取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
3、十二缘起跟解脱有什么关系
(1)生起出离心
只有总的观察生死的自性为行苦,分别观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纵向上由十二缘起观察轮回流转的规律,透视生死苦性。只有这样认识苦,才会彻底厌离三有,不仅厌离今生,对于后世也无任何希求。
(2)希求智慧
A. 如果不愿意这样流转下去,就要将十二缘起还灭,根本的问题最后只有依靠证悟空性才能解决。
B. 要斩断轮回根本上就要断除、破坏第一缘起支。在没有破坏它的基础上,磕头、念经、做功德,虽然可以在轮回中享受一些善报,但是它们和第一缘起支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无法破坏它。要是不愿意流转,那就得用一个和它有直接冲突,并且是非常尖锐的工具去破坏它,这个工具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
(3)生起菩提心
一切众生以无明为根,生死相续、流转不息,唯获证圆满菩提才能获得圆满之安乐。
参考资料:《般若妙瓶·解义慧剑》《佛学大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赞法界颂浅释(慈诚罗珠堪布)》《入行论广释》《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雪歌仁波切)》《心性休息大车疏》《慧灯之光》《智慧宝灯》《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正法妙音>正法明灯·<三主要道论>浅释》(益西彭措堪布)》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29u6kbprl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18-010
原文:第二天,果不其然,当食物溢出落地时,贫女就跑来捡拾。行堂的人不让,贫女说:“国王的财富这么多,饮食也无穷,像我们这样的苦难者,为何不让捡呢?留在地上不也就坏烂了吗?”
行堂
(一)佛教丛林中,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装茶水之作务,称为行堂。从事此项工作者,称为行堂师、碗头。
(二)指‘行者’之居所。又作行者堂、行者寮、行者房、选僧堂。行者,禅林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之人。又六祖慧能于黄梅,从五祖弘忍受衣钵之时,亦系行者之形;以其乃由行者转而出家为僧,故行堂亦有题额作‘选僧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训童行条、禅林象器笺职位门行者条]行者之寮室也。又云选僧堂。于行者中选其可为僧者故也。
——《佛学大辞典》
原文:这种公案很多,前段时间讲曼茶罗时讲到的“我乳轮王”,也是因为供养佛陀七颗豌豆,而得到了王位。
轮王
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州。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原文:我所证得的如甘露般的无为法,非因缘所生,甚深、寂静、远离一切尘垢,但一切众生无人能了达,所以,我就在静处默然安住。
无为法
离因缘造作之法也,有三无为、六无为等。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也。涅槃为无为法中之最胜者。四十二章经曰:“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原文:说了这个偈子以后,佛陀从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白毫
释尊眉间有一白净光明之毫毛,右旋宛转,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原文:《现观庄严论》里讲,佛陀的遍智是涵盖基智、道智的,所以,不懂俱舍、中观、现观的佛是没有的。
遍智
遍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基智
属于小乘应证范围,现证一切蕴界处等所摄诸法人无我性之大乘圣者所证之智。智度八事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道智
能断业和烦恼之无漏道智。十智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21-004
笔记整理:定解B02 笔记审核:定解B01
原文:所谓二谛,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九乘次第的一切法,无不包括在这二谛中。平常我们随喜的,多数是世俗的善根,而对胜义善根,一般人不懂得随喜,其实这才是功德最大的善根。所以,我们要随喜二谛所包含的、自他一切众生有漏与无漏的一切善法。
有漏:漏,烦恼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名有漏。有漏善法,即不离烦恼之善业。
无漏:离烦恼之法,名无漏。无漏善法,小乘见谛、大乘见道以上的圣者所生起的善业。
问题1
平常我们随喜的,多数是世俗的善根,而对胜义善根,一般人不懂得随喜,其实这才是功德最大的善根。那么,比如放生,对行持放生的行为随喜是世俗善根,那放生的什么是属于胜义善根?
正见法师C1解答:
如果能够以胜义谛的见解(比如空性见解)摄持放生的行为,放生的过程就可以积累胜义善根。
问题2
正见法师C1解答:
(1)都可以理解为现见真谛。小乘指的是初果,大乘指的是初地。大乘的境界更高。
(2)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开悟(证悟)有资粮道的开悟(证悟),也有加行道、见道等情况。
原文:● 贫女随喜功德超过胜光王
当时,帝释天见到了麻风女供施的整个过程,不知她转生到了哪里,于是前去问佛。佛说:“她生到了兜率天。”
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胜光王(波斯匿王)也听说了,于是来到佛前,顶礼佛足,退到一边坐下。佛便为国王说法,开示道理令他欢喜,之后默然而住。
这时胜光王起身,整理衣服,合掌恭敬,向佛说道:“愿佛陀及诸位比丘僧众,为圣者迦叶的缘故,在七天之内,受我微供。”
佛陀默许。国王知道佛陀已经接受,便礼佛足,告辞而去。回来以后,当天晚上就令人制作种种精妙饮食。第二天一早,又敷设床座,准备好净水及牙木等。同时让人去告诉佛陀:“饮食已经置办好了,愿佛知时。”
用斋时间一到,佛陀与僧众都来到皇宫,坐定以后,胜光王亲自行堂。
当时,有一位以行乞为生的贫女来到这里,坐在世尊及诸位长老对面。她心里充满了清净信心,深深生起恭敬,心想:“这位胜光王,也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这样拥有荣华富贵的君王,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如今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她完完全全是发自内心随喜,因此获得了无量福德。
国王亲自供养僧众饮食以后,又亲手供养净水和牙木等,之后坐在低处听法。
佛陀对贫女的事清清楚楚。所以到了回向时,佛问胜光王:“你今天供斋的善根福德,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
胜光王想:“佛陀今天是受我的供养,怎么会有人比我获得的福德大呢?”想完以后就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
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 连续五六天都是如此。
为此,胜光王十分不悦,手托着下巴,心想:“世尊受我的供养,却念贫女的名字回向……”便与诸位大臣商议对策。国王问:“如何才能使世尊不这样作回向呢?”
大臣们献计献策:“明天可以加倍准备饮食,世尊和他的眷属前来应供时,让他们行堂的人,一份倒进钵里,一份溢到器具外面,这样饮食落地以后,如果那些乞女来要拾取,我们就连赶带打,这样定会有效。”
第二天,果不其然,当食物溢出落地时,贫女就跑来捡拾。行堂的人不让,贫女说:“国王的财富这么多,饮食也无穷,像我们这样的苦难者,为何不让捡呢?留在地上不也就坏烂了吗?”但她还是遭到阻拦和殴打,这样便生起散乱甚至嗔恨之心,结果清净的随喜善根便摧毁了。
当天,佛陀念了国王的名字进行回向。
问题
正见法师B1解答:
此处国王虽然生起了一个不好的心念,但是不足以摧毁供养佛陀和僧众的巨大功德。之前贫女以清净心随喜的功德已经被嗔心摧毁,国王的不好心念虽然对善根有染污,但是作为功德主,提供各种人力物力,在所有参与此事的人中功德最大,所以佛陀按照“谁做的功德最大”做的回向自然就回向给他了。
原文:在回向的时候,佛陀说了一偈:“严备象马车步乘,于此国城自在食,王今不见缘何得,因施无盐米膏力。”意思是,国王你有象马车步四兵,在此国家里饮食随意,但国王你知道吗,这一切都是你往昔对圣者供养一个无盐食团的果报。这就是在殊胜福田前,作小小供养而得大果的公案。
这种公案很多,前段时间讲曼茶罗时讲到的“我乳轮王”,也是因为供养佛陀七颗豌豆,而得到了王位。这里讲的波斯匿王的往昔因缘,《毗奈耶经》里是这样记载的:
在久远以前,某聚落中有一长者,娶妻后生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以后,父亲到外面做生意,但很快将本钱都耗尽了。
丈夫出门之后,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家里的衣食,便让大儿子到邻居长者家里打工做农活。
后来有一次要到节日了,母亲知道,邻居家明天要供养沙门婆罗门以及宾客,肯定没有人给儿子做吃的。因为担心儿子挨饿,于是就拿着家里仅剩的一个无盐食团,带到儿子那里。
这时正好有一位独觉来到面前。儿子见他身心寂静、威仪调伏,便想:“因为我往昔从未供养这样的福田,所以今生才受这般痛苦。如果他能接受我的无盐食团,我一定供养。”
独觉观知他的心念,便将钵伸向他,并说:“你要布施的话,可以放到钵里。”他立即生起无比欢喜与恭敬,以极为珍重之心,把那个食团放进钵里。
以这个果报,他连续六次作天王,连续六次作此人间的国王,以它的余报,今生在这里作波斯匿王。现在那个业的果报已经尽了,所以佛陀才说了上面的偈颂。
问题
正见法师C1解答:
个人理解,这样可以体现出那个业的完整的作用。就像说,等一部电影播放完毕之后,你再发表影评。
原文:经论中的确常说“上师是佛”,但是你要知道,是佛的上师,应该是具足法相、真正的善知识,只有这样的上师,才是跟佛无二无别,而并不是名相上的上师。有些名相的上师,《毗奈耶经》里甚至用毒蛇、盗贼为喻,可想而知,他们能带给你什么。
问题
正见法师C1解答:
个人理解这里的名相的意思是指有名称没有事实的意义,不具备善知识的法相。比如假币是一种名相上的钱币,虽然具有币的名称,但不是真正的钱。
原文:比如,当你见到他人行持善法时,不论什么善法,如果能以清净的心态看待,不生嫉妒,进而诚心诚意欣然随喜:“他造了一座佛塔,非常随喜!”“这么多人在闻思,随喜随喜!”并将这一随喜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及圆满菩提,那么,你所积累的资粮,绝对远远超过被烦恼所染的广大善法。
问题
顶礼法师:南无阿弥陀佛!请教:在随喜支中,自己发清净心随喜他人的功德,但如何才能发现对方发心是清净的呢?自己又没有他心通,这样随喜是否有过患呢?
正见法师C1解答:
你可以观想去随喜他的善业的成份。
原文:当时请转法轮的过程,不同经典里都有叙述,如《方广大庄严经》(大梵天王劝请品第二十五)记载说:佛陀初成正觉时,在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甚深禅定观察,然后思维:我所证悟的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绝非分别思量所能了解,唯有诸佛才能证知,如果我为他人宣说此法,他们全都不能了知,不过唐捐其功而已,毫无意义。
于是世尊说了一偈:“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意思是,我所证得的如甘露般的无为法,非因缘所生,甚深、寂静、远离一切尘垢,但一切众生无人能了达,所以,我就在静处默然安住。
说了这个偈子以后,佛陀从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当时,螺髻梵王以佛威神,知道如来默然而住的意趣,于是率领六十八俱胝梵众,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到一面。然后梵王对佛陀请求道:“世尊,世间众生今当损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为一切众生而求无上正觉,但今日成佛以后,却默然而住不转法轮,所以众生损减。善哉世尊!善哉善逝!愿您对这些沉溺无明的众生起哀愍心而转法轮。世尊,应当有很多众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唯愿世尊转于法轮。”说完,梵王又以偈颂赞叹佛陀,请转法轮。
问题
正见法师C1解答:
(1)在佛陀的加持下获得某种智慧。(2)有多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示现。另一种可能是有某种程度的心意相通,但不代表完全相通。佛陀已经断除了一切分别念,但也具足智慧,如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断除分别心并不意味着变成痴呆。我们不能把佛陀当作是石头和木头一样。
原文:后来,大梵天王在观照中见到,有很多外道对地水火风空横生分别,以邪见为正道,不过在他们当中还是有可度之人。他知道世尊现在依旧默然,于是又来到佛前,头面礼足,合掌恭敬,以偈颂请转法轮。
这时,世尊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基,思维之后,对不定众生起大悲心,说道:“我本欲为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于世。”
然后以偈颂告诉大梵天王:“我今为汝请,当雨于甘露,一切诸世间,天人龙神等,若有净信者,听受如是法。”
大梵天王见世尊答应转法轮了,欢喜踊跃,得未曾有,顶礼佛足,绕无数匝,然后隐没不现。这时,“如来今受梵王劝请欲转法轮”的消息,经地神传给虚空神,又在一转眼间,经虚空神辗转传至色究竟天。
就这样,就像我们知道的,佛陀答应螺髻梵王的祈请以后,首先来到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
问题
正见法师B1解答:
不定聚众生不属于正,也不属于邪,遇善缘则成正,得恶缘则成邪。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佛陀为其转法轮,他们可以依教奉行,修成正果。正定聚众生不用说也会修持善法,邪定聚众生如何宣说也不会听,所以“佛陀对不定众生起大悲心”,并不是对其他众生没有大悲心。
原文:那么,以此因缘,祈请常转的是什么法轮呢?是九乘法之轮,也就是显密一切佛法: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共为九乘。
九乘法,不单单只有显宗,也不单单只有密宗,相应于不同众生的根基,如佛陀一般权威的善知识,会传讲各种法门。像我们佛学院,显宗班也有,密宗班也有,这才是完整的转法轮。这次我们汉僧也开了“五论班”,一开班就明显地看到,众生的根基的确不同,有些是俱舍的根基,有些是中观的根基,有些是现观的根基……
但有个别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根基,先学这个,不行,换成另一个;另一个学一学,也不适应……结果所有的班都跑遍了,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这样的话,可能最后只有选择外道了。
其实这样也过分了。法门与根基特别相应的人是有,但即使你不完全是那种根基,作了选择以后,尽可能地了达这一法门,是很重要的。《现观庄严论》里讲,佛陀的遍智是涵盖基智、道智的,所以,不懂俱舍、中观、现观的佛是没有的。而作为学佛的人,从各方面了解佛教的教义,也是有必要的。
问题1
法师您好!131课130页’已五请转法论支;念诵,祈请常转三乘法,是哪三乘?134页,请转九乘法轮,怎样理解?谢谢!
024小秋吉陕师兄解答:
阿弥陀佛,师兄好,《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本章节部分原话:总的来说,一切佛法可以包括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当中。或者将它分为: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共为九乘。
正见法师B1解答:
【0204小秋吉陕】的答案正确。
问题2
正见法师C1解答:
遍智大概理解为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基智、道智有很多的理解角度,建议你有机会学习《现观庄严论》。
原文:因此,大德们要示现涅槃时,我们一定要去祈请长久住世。要知道,他们哪怕多住一天,对世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
● 示现涅槃的意义
当然,对真正的佛陀、上师而言,涅槃是一种示现。
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云:“众生起常想,故我示无常,以无数劫命,示行短寿相。”可见,是因为众生的“常想”坚固,佛陀才示现无常的。其实,佛陀以及具有持明境界的大德上师们,本来可以住世无数劫,但为了让众生了解无常,才显现和世人一样的短寿相。
问题
正见法师C1解答:
“如果内心能观清净心,对供养不起后悔心,是不是供养对境的问题就不重要了呢?”-----都重要。在同等清净心、同样不生后悔心的前提下,供养的对境越殊胜,功德越大。
“如果这时仍不失清净心,自己供养的功德依旧还是有的吧?即使生起后悔心,如果如理如法回向,这种供养功德还是不会失毁的吧?”-----功德是有的。而大小可以有差异。
追问
感恩法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德们哪怕多住世一天,对世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又说到对真正的佛陀、上师而言,涅槃是一种示现。是不是说从不同角度来说大德们住世或涅槃其实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阿弥陀佛~
正见法师C1解答:
“是不是说从不同角度来说大德们住世或涅槃其实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可以这样理解。
原文:不过,让有些大德示现涅槃的因缘,也是很奇特的。记得以前看过《龙树菩萨传》,鸠摩罗什大师译的(也有说不是),传记中说:有一个小乘法师,他心里对龙猛菩萨常怀忿恨和嫉妒。有一次,龙猛菩萨问他:“你愿意我长久住世吗?”这个小乘法师说:“实在不愿意。”就这样,菩萨退入闲置的屋室,几天不见出门。后来弟子入门查看,上师已经示现涅槃了。
问题
龙猛菩萨询问小乘法师之后,示现涅槃。可以前不是有公案说龙猛菩萨和吉祥草,布施头颅的那个公案,这个地方是如何理解的。感恩法师。
正见法师C1解答:
龙猛菩萨的传记有不同的版本,内容有差异。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不同众生面前可以有不同的示现。
问题
顶礼法师:南无阿弥陀佛!请教:131课中第四题:为什么要认真修持这三支,也就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祈请不入涅磐支。为何不修持顶礼、供养和忏悔等三支呢?应该如何回答比较恰当呢?
正见法师C1解答:
个人理解,本课所直接提到的主要是这三支,其他内容在其他课都有宣讲。
【档案编号B06131-定解B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