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EkdWU2SYohR1ms7NJ_sew
提取码:pqme
如何修回向
(一)如何修回向支
以现在的善法为主自他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像文殊童子回向一样以无缘智慧印持而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念诵:地色萨波给匝根(三世所积诸善根),向切亲波杰热怄(回向广大菩提因)。
(二)回向中的几个问题
1、回向偈应该用金刚语
回向的偈文应该是诸佛菩萨及得地以上的大德的谛实语、金刚语,念诵这些偈文,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普贤行愿品》《入菩萨行论·回向品》、上师如意宝的《愿海精髓》,以及各教各派公认的大德所造的回向文。
2、功德回向于何处
(1)当回向之处
要将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愿此善根成为他们成就圆满正等觉菩提果位之因。
(2)回向于此处之理由
善根的大小随愿求与回向而定
A.善根
a. 上根者:回向广大圆满的菩提,做何种善法均称为上等善根。
b. 中根者:只想到自己解脱,故为中等善根。
c. 下根者:做再大的善法,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B. 持戒
a. 大乘戒律:为得菩提而持的戒律。
b. 小乘戒律:为自我解脱而持的戒律。
c. 世间的戒律:只求快乐、不想脱离轮回的持戒。
C. 听课
a. 大乘善根:课前发无上菩提心,中间又以无缘智慧摄持,最后回向了圆满菩提。
b. 小乘善根:进门时求的是自我解脱,回向的也是独自一人的解脱安乐。
c. 善恶业混杂的情况:课前无记状态,听课过程中心思不专注法义、打妄想、看小说等,甚至还对课程结束生起了欢喜心,此等行为有耳根听受佛法之功德,但也有缘佛法所造的恶业。
善行后务必回向——回向之必要性
(一)对自己:所造善根务必回向
1、回向菩提善根永不耗尽
(1)不回向之过失
如果没有这样回向,那么所成办的任何善事,它的果报成熟一次便会耗尽。
(2)回向之功德
A. 得有限功德之回向
回向如同射箭,可以射得远,也可以射得近。如果把善根之箭“射向”眼前的安乐,以无欺的因果力,的确能得到相应的果报。不过,就算得到了,也很快就耗尽了。
a. 公案一:地主国王在七万年中供养灯光如来,又在七万年中供养佛像及佛舍利,但因为没有回向解脱,到其成为释迦摩尼佛时,其当年供养的善根全都耗尽了。
b. 公案二:纯黑对佛陀做了一次供养,但因为回向了解脱,历经三十一劫人天安乐以后,值遇释迦摩尼佛,并成就圣果。
B. 回向菩提善根才会永不耗尽
a. 理说
如果回向于获得究竟菩提之因,即使感受了百次善果,但是它的善根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就不会穷尽,反而日日增上。
b. 教说
(a)《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b)《入定不定印经》云:“妙吉祥。如一滴水投大海中。乃至劫火起时终不中尽。妙吉祥。菩萨亦尔。以少善根回向成佛。乃至一切智火生时终不中尽。”
2、不回向则不生所需之果
(1)即便是希求二乘果位或人天福报也要回向
希求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等究竟果位也好,希望得到善趣人天的身体或者长命百岁、相貌端严等暂时的果报也好,不论为了什么目的,所成办的善根最后都要为此而作回向。
(2)不回向则不生所希求之果
哲贡觉巴仁波切说:“二资如意宝,若无发愿拭,不生需求果,故当勤回向。”
3、能否成为菩提之因取决于回向之力
(1)理说
无论积累多么广大的有为善法,像听课、供僧或者为僧众发心,这些善根都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没有以回向来驾驭或印持,就不能趋入解脱道。所以要让善根成为每一个众生成就菩提的因,回向时要猛厉,要有力度。
(2)教说
卡隆巴格西所说:“一切有为善法乃无记,回向众生方得广大利。”
(二)对他:为其回向对方方能得利
1、理说
为自己的父母亲友等作法事以及为利益亡者等而作佛事,如果不作回向,他们就不会获益。如果回向给他们,就会获得所向往的收益。
2、例说
广严城五百居民因吝啬之业转生为饿鬼,后其亲友将供养佛陀的善根回向给它们,结果当天这五百个饿鬼就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3、教说
至尊米拉日巴曾说:“山间静修大行者,及作供养之施主,彼二具有成佛缘,缘起精华即回向。”
(1)接受供养者要做回向:在山间静修的大修行人,与城里作供养的施主,这二者都具有成佛的缘起,缘起的精要就是回向。
(2)施主也要回向:把善根的果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但上师万一忘了回向的话可能自己得不到供养希求的果。
回向之要求:三轮体空之回向
(一)为何要进行三轮体空之回向
1、理说
作回向要成为圆满正等觉的因还必须以三轮无缘智慧摄持,否则,如果被三轮实执的垢污所染,就叫做具毒回向。
2、教说
(1)《汇集经》中云:“犹如食用杂毒丰美食,佛说缘于白法亦复然。”
(2)《入中论》道:“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
(二)何为三轮
《甚深大回向经》云:“无有回向者,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
“三轮”:指所回向的善根、为其回向的人、所回向的对境三者。
(三)凡夫如何做相似的三轮体空之回向
1、凡夫人难以行持真正的三轮体空之回向
以证悟无实智慧摄持的真实无毒回向,在凡夫薄地时,根本无法做到。
2、凡夫人可以相似行持
(1)如何行持
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可以代替三轮体空的回向。
(2)方法如理可靠
A.《三十五佛忏悔文》云:“过去诸佛如何回向,未来诸佛如何回向,现在诸佛如何回向,我亦如是普作回向。”
B.《普贤行愿品》中也说:“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2-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前行》何以改变人生、建立修行理念?
(一)《大圆满前行》是一切佛法的精华
1、前行源自“龙钦宁提”
(1) “龙钦宁提”是晋美朗巴大师的意伏藏法,传承并汇集了龙钦巴尊者所有宁提法门的精华。
(2)大师将其传给如来芽尊者,尊者又传给了华智仁波切。
(3)华智仁波切经过多次聆听后,将上师的教言理成文字,成就了今天这部《大圆满前行》。
2、历史影响
(1)《前行》是一部引导修行的论典,在藏传佛教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2)自成书以来,倍受各教派的上师大德们推崇,并得到广泛弘扬。
3、为何殊胜?
(1)论典充满窍诀,人们争相学习
A. 佛教修行依靠窍诀,离了窍诀无从修起;
B. 千经万论自己不会选;
C. 依次学习学都学不完,更不用说修了。
(2)这部《前行》融进了祖师的实践、归结了所有窍诀的教言
(3)窍诀并非无序,它完整介绍了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
A. 对修行旅途中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资、最终证悟佛果的道理讲述得一清二楚;
B. 通过公案的阐释,指出了修行的重点;
C. 站在开悟者高度教诫修行中的偏差和歧途。
4、法王如意宝也为本论作序
“此《大圆满前行》不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胜窍诀要点……此深法摄集了藏地兴盛的萨迦、格鲁、噶举、宁玛派的引导文及广弘于汉地的净土、华严、禅宗等一切显密修要,并且具有持明传承殊胜之加持……”
(二)前行法不可不修
1、三根普被
初学&久修佛法;学的是汉传、藏传&其他教法,前行法都OK!
2、不修基础法门,不能完成真正的修行
(1)前行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就像掌握了开车技术之后,开什么车都行一样;
修好前行的基础法,再修任何法都可以。
(2)喜欢高攀大法的人会非常迷茫
喜欢高攀大法的人不肯修基础法门,不肯积资净障,到头来会非常迷茫。
(3)从上往下修如冰上建筑
有些人在不修前行的情况下,也修出了一些“成绩”,但这就是冰上建筑。
冬天湖面结冰的时候,你在上面造一栋楼宇,雕梁画栋,修饰得似乎相当可观。然而一旦春暖花开,冰一融化,它就倒塌了。
(4)总结
不修前行,修禅修密修任何法,终究不能完成一种真正的修行。
3、上师的经验分享
三十多年了,上师认识的汉族道友中:
(1)重视前行的人,一路修得非常稳妥。
(2)不重视前行的人,也许刚开始也会出点境界、相似神通或感应什么的,但后来这些慢慢都退失了,严重的,还对佛法生了邪见。
(三)《前行》要精通
1、有些论典可以泛泛学,但《前行》是要精通的
2、《前行》不简单
(1)宁玛巴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每天随身携带,有时间就看。
(2)法王如意宝一生讲过多次,圆寂前还讲了一次。
它是真正的修行阶梯,对此我们要有系统性的认识。
3、系统性就是道次第
作为修行人,了解并且修持前行的道次第非常重要。
4、重视前行法门是最负责任的教诫
(1)仲敦巴格西是阿底峡尊者最得力的弟子,阿底峡尊者把这个法门口授给他,加持他成为教主,为他建立广大弘法利生事业的缘起。
(2)金厄瓦尊者答普穹瓦尊者问:“不要说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仅仅是产生‘道次第确实如此’的胜解,也应当选这个。过去我们曾无数次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大悉地,然而都没有脱离生死轮回。如果获得了对道次第的定解,必定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3)前辈上师们规劝弟子重视前行法门,不仅是让他自己修起来安全稳妥,也是让将来与他结缘的人不入歧途。所以,这是最负责任的教诫。
5、为何一定是《前行》?
(1)有人问:“汉传藏传佛教中有那么多殊胜法门,为什么要修《大圆满前行》?”
作为修行论典,《大圆满前行》有窍诀、有次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你一生的修行都编写好了,既完美又适合现代人,为什么不学?
(2)“它是藏传佛教法门,汉地修行人有必要修吗?”
是修行人,就可以修。
《前行》里除了个别藏地的公案外,基本都是《大藏经》的内容,完全是佛陀的真实教授,华智仁波切等传承上师们只是作了归纳而已。
凡夫为啥不能写回向文?
(一)成佛系统里凡夫毫无地位
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
(二)凡夫的文字没有任何加持
1、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
2、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
(三)论资排辈凡夫只能靠边站
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
(一)总说回向有两种
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
(二)有毒的回向
1、定义
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
2、以比喻说明什么是有毒回向
《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
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暂时能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为是有漏之法,不但不能脱离轮回,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三)无毒的回向
1、定义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
2、分类
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1)真实的无毒回向
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
(2)相似的无毒回向
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
这种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3、相似的无毒回向可以代替无毒回向
(1)理论依据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
(2)举例说明
在行持善法过程中,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
什么情况下会毁坏善业?
(一)毁坏善根的四因
1、发嗔恨心
生起严重的嗔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2、自诩功德
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耀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3、于善生悔
如:放生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
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4、颠倒回向
凡是以贪嗔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
如:在行善后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
这就是颠倒回向。
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他的善报。
(二)哪个因是最牛的
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嗔恨心最牛。它可以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而言非常可怕。
(三)总结四因毁善根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
(四)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
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
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为何要回向大菩提因?
(一)与发心相应,前后不矛盾
1、以三殊胜摄持的善法中,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
2、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
(二)大菩提是最殊胜的回向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
1、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
2、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
3、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
(三)善果不会穷尽永无完结
1、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
2、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
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时三轮体空和大悲心如何融合?
(一)纯熟你的见解
1、在真心实意地愿他得到利益的同时,可以安住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
2、当你通过修行训练的很纯熟了,两种心态都不耽误。
(二)两种心态的所缘不同,所以不矛盾
1、三轮体空——安住在无自性中,无有任何所缘。
2、大悲心——安住在真正让对方得到利益的角度。
(三)摄持的方法
1、先观想我真心诚意地愿他得到利益。
2、观想完之后,再想其实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
3、先想都是如梦如幻的。
4、然后生起愿他真实得到利益的悲心。
两种次第都可以。
(四)要长期串习
1、对于初学者来说,两个同时生起还很困哪;
2、但是通过长期修行,随着福德、智慧的增长,修行到后面就会自然成就。
参考资料:《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回向的含义》《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笔录》。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2-定解B09-006
在名言当中,这三者(三轮)的确如梦如幻般地存在着
理解三轮体空
能作者、所作事、所作对境这三者的本性是空性的,显现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这里的空性不是断空(什么都没有),虽然本性为空,但它不离显现。所以,对于显现不要有太重的实执,要做如梦如幻观。
认识显现如梦
1、以辩论方式认识梦与醒无别
(1)第一轮
A. 立宗
醒着的时候(醒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林林总总,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实实在在通过感官被觉知到。此时的心识也是清醒、不迷乱的,明明清清地了知自己当下的感受。但作梦不是这样!
B. 遮破
a.梦里对梦里的现相也能感知:梦里的一切对于做梦的人来说也是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感官就可以觉知到的。
b.梦里的心识也会有苦乐感受:梦见了高兴的事情就很快乐,梦见不开心的事情就会伤心。对于做梦的人来说,梦里的伤心是真正的伤心,和醒的时候的伤心没有什么区别。
C. 结论
不能因为现实中一切看得见、摸得着,就断定现实比梦境更真实,因为梦里同样都能做到。
(2)第二轮
A. 立宗
梦里的情景醒来就没有了,而现实情景存在。
B. 遮破
a. 现实的显现也是转瞬即逝
醒着的时候所经历的一切也都是因缘聚合而显现、刹那便消散,昨天的情景今天看不到了,上午发生的事情、说过的话、动过的念头,还有见闻觉知的种种,到了中午也就过去了,也和梦一样,当时似乎是有,过后却了无踪迹。不仅是上午、下午、昨天、今天,乃至每个人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回头看看,都和昨晚做的梦一样,这一刻都已不复存在。并不能说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是真实的。
b. 梦与醒都是姻缘和合而成
梦中的经历不仅是醒来时没有的,做梦的当下也是没有的,没有真正发生过。梦里的一切,在梦里是假的,醒来之后就更假了。醒的时候所经历的一切也是这样,不仅过后没有,当下也只是心的状态而显现的境相,并不是实质、自有的存在。对比一下,如果说梦是假的,那么现实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C. 结论
梦里的事情醒后的确就没有了。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认为梦是假的,而现实就是真的。
(3)第三轮
A. 立宗
根据我们通常的经验,醒觉位的世界稳固长久,而梦中所见则非常短暂,很快就消失了。所以醒是真的,梦是假的。
B. 遮破
a. 如果稳固长久就是真的,短暂易逝就是假的,那么现实中我们所经历的很多事也非常短暂。
比如听见鸟鸣,在听见的当下就消失了;自己说话的声音,在刚说完就消失了,是否意味着现实的世界也是假的呢?
b. 人们认为的长久稳固的山河、大地、房屋等等,其实也只是刹那刹那因缘的相续,本就不是实有长存的。
C. 结论
从时间上和存在的方式是否稳固上没法断定现实是真的,梦是假的。如果短暂的就是假的,那么长久的显现也不是真的,因为长久的显现也是由这些短暂的一个刹那一个刹那组成的,如果它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假的话,所有假的合在一起也不会变成真的。
(4)第四轮
A. 立宗
有时在梦里我们会有某种超常的能力,腾云驾雾、飞檐走壁,而醒过来却不能这样随心所欲。
B. 遮破
a. 做梦需要因缘
梦里的飞翔、穿墙有它合适的因缘。如果不需观待因缘,那么每次都可以梦见飞翔、穿墙而过,就不会有其它的梦境了。之所以每次会做不一样的梦,是因为梦境也是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
b. 因缘俱足,醒时也可以显示神通
米拉日巴尊者等一些大成就者破除了执着的习气,身心自在,现实中也可以在石头上留下脚印、在虚空中飞行,这一切也是因为因缘具足。
C. 结论
无论是梦还是醒,现相都是靠因缘和合,所以,梦境和现实没有什么区别。
(5)第五轮
A. 立宗
醒的时候所做的事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买了房子就能住,饭做熟了就能吃,吃了还能充饥挡饱。但梦里买了房,做了饭,醒了之后就没了,所以醒来的状况是真实的。
B. 遮破
现实生活中买的房子,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住,如果梦到自己无家可归,梦里还是没有房子住。醒的时候有一把伞,下雨的时候可以遮雨,但梦里下雨的话照样还是淋雨。
C. 结论
醒时有的,到梦里就没了,跟梦里有的,醒过来就没有了,是一个道理。如果说醒的时候都是真的,那么梦境也都是真的;如果说梦境是假的,那么现实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理由。
2、以理分析现实与梦的显现之理
(1)总说显现之理
众生有三种习气,即身体习气、心识习气和外境习气。内外的各种显现均是由串习的习气所产生的。
(2)现实显现之理
A. 身体习气
因为有身体习气,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会现前各种身体——可能会变成动物,也可能变成人;可能变成南非人,也可能变成其他地方的人。
B. 意习气(心识习气)
“意”指阿赖耶识、五根识等七识聚。因为有意习气,就可以出现六道众生不同的心识,比如动物的七识聚或人类的七识聚等。
C. 外境习气
有了这个习气,你的面前就会呈现各种外境,山河大地等。
(3)梦的显现之理
我们做梦的时候,这三种习气也会发挥作用。因为有心的习气,所以做梦时有梦中的意识;因为有外境的习气,就会出现梦中的外境;因为有身体的习气,也会出现梦中的身体。
(4)现实与梦的显现之理相同
因为每个众生确实都有这三种习气,所以现实中可能出现不同众生的心识、身体和外境;同样因为每个众生确实都有这三种习气,所以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其他人,有些人也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动物等不同的身体、心识、外境。这些同是业力习气成熟的显现。
3、教证说明梦与醒无别之理
《圣三摩地王经》云:“如少女梦中,生子见其亡,生喜亡而忧,诸法如是知。”又云:“士夫贪欲妙,梦中见彼境,稳固醒时无,诸法如是知。”
《智光庄严经》云:“文殊,梦境现而非有,如是诸法亦现而非有。”如同此梦境无实一样,一切法无而显现如梦。
4、归摄
(1)通过不同的角度对醒和梦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梦境和所谓的“现实”在很多方面的运作的原理都是类似的,我们很难说谁比谁更虚妄或谁比谁更真实。
(2)得出来一个结论:醒者和梦者平等无别,也即白天的显现与梦没有任何差别。
认识如幻
1、简释
“如幻”就像海市蜃楼、变魔术,是依靠因缘而产生。比如印度的幻化师可以用咒术把石子变成大象,幻化出的大象哪里有实体呢?也只是石子、咒术聚合之后的产物。咒力撤销以后,大象也就不复存在了。世间的一切显现就像大象一样。
2、教证
《三摩地王经》云:“犹如大庭广众中,诸魔术师幻化相,各种马象及马车,如是显现实皆无,一切诸法如是知。”
串习如梦如幻的作用
1、如梦
(1)如何串习
时常观想晚上做的梦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事情没有什么差距,现实就是在做梦。慢慢去思惟,梦和醒的差距在心里面越来越小,最后真正能够认识如梦观。
(2)有何作用
A. 减除执著
在白天显现时,认为与梦没有差别,在梦里的时候也与白天同等。此意义为,当我们对别人生贪心或嗔心时,这实际上同对梦中的嗔敌贪亲一样,当我们成功或失败的时候,这也就是梦中的成功与失败,我们所作所为与梦没有任何差别,已经达到了如此境界。
B. 减除苦乐
虽然以前曾感受过各种痛苦和快乐,但这些与晚上的梦已经没有任何差别。昨天发生过的事情,和昨天晚上的梦,这二者在当时确实曾经存在过痛苦和安乐,但是今天我去观察,原来自己曾受过的痛苦和快乐,现在看来都是无利无害的,犹如空中鸟迹,一点儿都不存在了。
C. 减除贪执
一切的显现全都是梦中的受用,也犹如水中的花纹一样。对于这些梦中的财产、水中的花纹,我们怎么去寻找和希求,永远也是无法得到,因为它们并没有任何实有之性。
D. 究竟成佛
2、串习如幻之作用
减除实执烦恼
将如梦如幻观结合到日常的修法当中,用以打破我们根深蒂固的实执。一切都是心的幻变,若能通达其本性,则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就都会烟消云散。
比如我们在看一个极其悲惨的场面时,感到好像整个地狱已经显现在人间一样。当时我们的身体并没有接触到任何事物,但心里却感到不寒而栗,这种感觉,若当时闭起眼睛也不会存在。实际上这是我们的实执现前,如果没有去执著它们,则根本不会感到恐怖。同理,对于现在世间上的一切诸法,你不去执著,就没有什么,当你闭起分别念的眼睛,则一切显现都不会存在;相反若去执著外境的显现,就会为自己带来剧烈的痛苦。
参考资料:《窍诀宝藏海》《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 》《三殊胜简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3nUeQF7X40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2-定解B11-008
原文:回向时,以现在的善法为主,比如听课、念经、参禅、放生等,再加上自他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像文殊童子、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回向一样,以无缘智慧印持 ,而回向给一切众生
文殊童子
文殊菩萨的称号。因其能断尽一切粗恶过失,成就至上美妙功德,随于一切时地,均能永葆十六岁青春之年华,故名。
——《佛学词典》
无缘
无系属之关系也。无心识之攀缘也。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印持
自信认受持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以现在的善根为主,再加上三世所积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根,全都回向广大菩提之因。
有漏
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漏
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不问作为所缘或与之相应,均不增长烦恼之法,如道谛及灭谛等。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布施断欲仙人食物者,获福亿倍;布施向须陀洹食物者,获福不可计,更何况已经成就了须陀洹者……更何况向辟支佛、已得辟支佛,更何况向如来、乃至已经成佛,以及比丘僧众,能供养如是对境,获福功德不可称计。
仙人
称外道之高德者为仙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辟支佛
独觉,独觉佛。
——《佛学词典》
原文:如来度生事业圆满,示现圆寂,八十亿阿罗汉也渐次入于无余涅槃,地主国王一一收取舍利,建如来寺及八十亿罗汉寺,又在七万年中供养,直至如来所遗教法灭尽。
无余涅槃
烦恼无余永断,无间却舍寿想,蕴身无余而般涅槃者,亦即中般。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菩萨即使将很微小的善根回向佛果,乃至在金刚喻定之前,也即一切智火生起之前,这个善根是不会穷尽的。
金刚喻定
在摧毁一切障碍证得大小乘修道究竟果位之极微细应断分时,具有威力无阻之能治无间道。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佛陀说:“那些饿鬼本来是要来的,但现在被业风吹到其他世界去了,这已不是你们声闻的力量所能知见,不过,我可以让它们过来。”说完,佛陀便以神力,把饿鬼们都召来了。
业风
业力所感猛风。中阴时所现恐怖景象。
——《藏汉佛学词典》
众生造业是由身中有气鼓动心识而造的,气即风大。业有染净,故风亦有智风、业风之分。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著)
原文:尊者享用之后,身体有了能量,按中医的说法,气血也足了,之后在修持中将中脉的脉结打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中脉
密乘说人身中有三条主干脉,即左右中三脉。左右二脉为能所二执之风的通行处。修气脉人将左右脉的气息纳入中脉,便可现证光明境界。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著)
人体持命风等所依附的主要脉道之一。不分男女,均居中央,是一切智慧之本,智风运转之路,无方便智慧之别,其色蓝。
——《藏汉佛学词典》
脉结
众生有贪嗔烦恼,常使内气抑郁致脉络成结。
——《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 著)
藏医所说人体血管扭结处。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原文:就在这个时候,他唱了一首《缘起心要歌》。道歌中讲述了种种缘起的心要。
缘起
1、谓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
2、一件事情的起因、缘由。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编写师兄:定解B20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32-定解B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