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句
(一)顶礼句偈颂
尤为悲悯愚昧之众生,尤为摄受罪孽深重者,尤以善巧法调难化众,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释义及分析
1、“ 尤为悲悯愚昧之众生”
对那些不知取舍、愚昧无知的众生,如来芽尊者会更加悲悯。
2、“尤为摄受罪孽深重者”
(1)“罪孽深重”
罪孽深重,是指造了严重的自性罪,比如五无间罪,或严重的杀生、邪淫等十不善业;或者是破了三乘的戒律。
(2)“罪孽深重者”
因为烦恼深重、丧失正知正念而犯下严重罪业的人。
(3)如何“摄受”
并不是超越了别解脱或密乘的规矩,把破戒、破誓言的人留在僧团里,而是在大悲心的牵引下,以其他的方法摄受。
3、“尤以善巧法调难化众”
(1)释义
即使是再刚强难化的众生,也还是有相应的善巧方法。
(2)善巧调化的重要性
A. 善巧调化的表现
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示不同身相、以相应其根基、界性与意乐的方式去度化他。
B. 有无善巧差别大
a. 有善巧方便的上师,讲一堂课当中,也可以让所有人的心都欢喜。
b. 没有善巧方便的上师,因为采取的措施呆板,反而会让很多人产生误解,甚至生邪见。
(3)善巧需要智慧和悲心
若上师有智慧和悲心,再有善巧,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能调化。
(4)教诫调众当善巧
我们接触的人什么样的都有,一定要有善巧方便,或寂静、或忿怒,恰当而耐心地调化他,不能过于极端。这样的话,一方面自己什么人都可以接受、甚至摄受,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人趋入正道。
利根者见解印持法身之往生
(一)何人
在这一世中,生起了对无伪实相的无误见解并且不断修行、串习的人。
求灌顶、修加行,然后依靠上师直指大圆满的教言,认识觉性与法身无二无别。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在临终的时刻,通过本来清净的密道,依靠法界觉性的要诀而往生于法身界中。
(三)往生于何处(得何种果位)
在自本净刹土现前成就,迅速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四)此种往生的几种情况
1、有充分时间修持往生法
(1)以何种方式往生
A. 借助他力明观
死相现前时,由上师或道友指点提醒而明观。
a. 死相现前时去请上师或者同坛城灌顶道友。
b. 忏悔:观修金刚萨埵或者在上师面前忏悔今生乃至无始以来的一切堕罪。
c. 散掉执着执著之物:散掉平时自己最执著的东西,财产或各种物品等,可以供养上师或僧众。
d. 受戒:以前没受过戒的,要受居士戒或出家戒。
e. 明观:调整坐式,由上师或同坛灌顶的金刚道友再三提醒以往所得的教授,明观之后,安住于所认识的本来面目而往生。
B. 依靠自力明观
自己明观而往生。
死相现前时,毗卢七法的坐式或蹲坐,忆念以前根本上师为自己直指的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来清净正见,安住在这一大圆满无上见解中,将现在修行的道光明与本有的基光明融入一体,最后于法身本净中获得成就。
(2)此种往生的特点
A. 对根器有要求:生前对觉性有所认识和串修的人,平时修大圆满有一定成就的修行人,此时依此往生,是非常多的。
B. 不经过中阴狭道:不需要经过中阴长道,在法性中阴界中,一刹那间就得到成就。
(3)成就之相
A. 外相:会呈现万里无云的晴空。
B. 内相:身体上的光泽长时间不会消失。
C. 密相:出现蓝色“吽”字、红色“啊”字等各种文字相。
2、横死:刹那往生法
(1)何人修
不论根基利钝都要修持刹那往生法。
(2)如何修
修的时候,心里常常怀有“假设我突然就会死去,必须一心专注在头顶”的念头。
(3)死亡时如何获益
一旦真的突然死亡时,利根者一刹那间便能忆念头顶上有上师,或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本尊,这样瞬间便可在本来清净的法界光明中自解脱。
中根者生圆双运报身之往生
(一)何人
对于生圆次第无二瑜伽极为娴熟,并且对于如幻的圣尊身相有纯熟妙力的人。
这种修行人对空性缺乏定解,一生主要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以观想如幻的圣尊为主。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1、《前行》中的方式
(1)坐姿:死相出现时,用毗卢七法的坐式或蹲坐。
(2)观修本尊:在头顶观想自己最有信心的本尊,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
(3)观修心识融入本尊
A. 观想种子字:观想在自己体内中脉下端的脐下部位,把自己的心识观想成白色的“啊”字、蓝色的“吽”字或红色的“舍”字等本尊的种子字。
B. 将心识引至头顶梵净穴:观想种子字之后一心专注在中脉内,伴随着念诵“贺嘎、贺嘎”,将心识向上引至头顶梵净穴。
C. 心识融入本尊:经梵净穴径直上去,融入本尊的心间。
2、《文殊大圆满》中的方式
临终时于心间将自心观成白色“啊”字,被风吹送而融入顶上安住的上师心间,上师也越来越高,去往极乐世界,自心与上师之意无二无别中入定而往生。
(三)得何种果
临终时刻在中阴的迷乱景象出现的同时,往生于现空双运智慧身中,于现空双运的报身刹土中获得成就。
(四)成就之相
1、外相:行者住处乃至整座山的周围等,都会被彩虹所萦绕。
2、内相:头顶梵净穴处出血或黄水,出现圆溜溜的水珠或者浮肿的现象等。
3、密相:出现五种金刚舍利或其中之一,并出现本尊身相、标帜等。
(五)此种往生法之殊胜性
如果与某些殊胜对境仅仅是结上善缘,也能获得成就。因为这是莲师的特殊法行,与其他密法不同。
(六)此种往生法的原理
文武百尊里的每一尊,其实都是相应于我们的分别念而显现的。当我们死亡并趋入中阴界时,就会见到这些圣尊。见到后若能认识其是本尊,在生起清净意念的一刹那间,所有的贪嗔痴会当下消失,此时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就。
下根者无量大悲化身之往生
(一)何人
获得密宗能成熟之灌顶、没有染上破誓言的过患、对生圆次第具有胜解并拥有中阴窍诀的人。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1、略说
《中阴闻解脱》颂云:“封闭胎门当忆有寂界,需要精进净观之一刻。”
2、详说
(1)姿势:在临终时作右侧卧。
(2)观想佛菩萨:在自己的前面观想化身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或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果没有观想的能力,就在前面摆放这些像。
(3)发愿:为了一切有情而发愿——“现在我就要离开世间了,但愿我今依靠这次死亡,而转生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化身,广利有情……”
(4)心识融入上师(佛菩萨)心间:把自己的心识观想成明点,经由中脉,伴随着“贺嘎、贺嘎”的念诵声不断上引,到达左鼻孔时,这个明点就径直融入前面所观想的上师或本尊心间。
(三)得何种果
1、通过观修“吽”字阻塞不净的胎门,依靠大悲心的牵引和转为化身道用,而往生清净刹土。
2、后世界转生成一位能益众生的化身:以这种方式而成就的化身,实际就是来这个世界利益众生的。
这一化身呈现怎样的身份,与修行人临终时的发愿有关:
(1)在将自己的心识融入上师或释迦牟尼佛心间之前,如果发愿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就应该将自己的心识观想为藏文“德”字,然后融入。
(2)如果想拥有弘法利生的能力,就将心识观成藏文“吽”字。
(3)如果想成就无量的悲心,那就观想成藏文“舍”字。
(四)成就之相
1、外相:在天空中出现如鲜花或展开的哈达一样的美丽彩云等。
2、内相:左鼻孔流出黄水或白红菩提,或出现圆溜溜的水珠等。
3、密相:出现许多细微的舍利子,整个头盖骨或心脏完好无损,或身体里的部分骨头或肉不会烧坏,并出现本尊的标帜等。
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
(一)何人
一般的普通人。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1、略说
依靠具足三想——将中脉作为道路想、心识明点作为旅客想、极乐清净刹土作为去处想,从而往生。
2、详说:方法多多
(1)方法一
莲师:若有人在旁边为临终者念观音菩萨圣号、阿弥陀佛圣号等,则此人不会堕入三恶道。
(2)方法二
某些中阴法门:若临终者自己念,或有人在旁边为其念一遍“南无宝髻如来”,依靠宝髻如来多生累劫的发愿力,此众生必定不堕恶趣。
(3)方法三
顶礼三宝的偈颂:也可以念《圣大解脱经》里顶礼三宝的偈颂:“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
(4)方法四
死时作右侧卧、头朝北,在这种姿势中断气,以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就采用这一卧式的缘起,此人不会堕入恶趣。
以大悲铁钩超度亡灵之往生
(一)谁可以超度亡者
1、具殊胜证悟者:具有殊胜证悟、心境调柔、了知中阴身心相续的瑜伽士,可以超度其他临终者或中阴身往生。
2、见道菩萨: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尚未亲睹见道谛,切莫超度诸亡灵。”
(二)超度亡灵的最佳时刻
临终者外气已经中断、内气还没断尽的时候。
(三)时间重要还是超度者重要
1、如果是最佳时机,则可放松对超度者的要求
(1)理说:如果是在超度亡灵的最佳时刻,请稍微熟练往生窍诀的人来作往生仪式,也绝对是有利的,而且也能够避免投生到恶趣等处。
(2)喻说:一个刚刚出发上路的旅客,友伴要转变他的方向是很容易的。
2、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则要请有殊胜证悟者来做超度
(1)必须是自心已经自由的人来做超度:如果身心已经脱离,成了中阴身并随着业力飘荡的时候,超度这样的中阴身者,必须是对中阴界了如指掌、自心已经获得自在的人。
(2)依靠何种方式超度:这位瑜伽士先将处在中阴界的亡灵勾招到他的灵牌上,然后对他作往生法仪式,这样将他的神识送到清净刹土中。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8-定解B09-009
笔记整理:定解B09 笔记审核:定解B01
1. 解脱利器——文武百尊
1. 文武百尊殊胜之处
1. 是五部佛的显现
2. 认识中阴法门,对死时获得解脱非常有帮助。
3. 教证说明
乔美仁波切说:“即使你从未得过灌顶,也从未得任何密法的传承,但如果与文武百尊的画像等结上善缘,经常看到,听到,或者去了解,也必将获得成就。”
4. 只与一位本尊结缘就OK
只与一位本尊结缘,时时观想他的形象,具缘者也很容易解脱。
因此,我们平时若能看到文武百尊的像,应该把这些记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死后他们会显现出来。
2. 文武百尊显现的形象
1. 每个人的根基不同.
有些人死后,文武百尊会原原本本现前;
有些人则会现为动物的形象。此时你不要生害心,也不要将其看作动物,否则,他们马上会变成恐怖的地狱狱付卒——这也是自心的一种幻化。
2. 相应于我们的分别念而显现
这些画像有很多甚深的密意,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把贪嗔痴显现在唐卡上。佛教并没有愚痴到这种程度。
3. 如何令解脱易如反掌?
每个人在死后趋入中阴界时,都会见到这些圣尊。如果你生起:“这是五部佛的显现”这种清净的意念,一刹那间,所有的贪嗔痴当下消失,获得成就易如反掌。
2. 大幻化网坛城的主尊和功德
1. 坛城的含义
1. 所谓坛城,即“完整的本尊世界”。在梵文中称其为“曼扎拉”,直译是“圆形围绕”。
2. 其意义就世俗象征性坛城而言,即对于所依本尊无量宫殿中心做周围围绕,或者对于能依主尊,众多圣尊围绕。
2. 主尊的数量
五部佛父佛母共十位,男女菩萨共十六位,六道导师共六位,四门守护明王明妃共八位——总计四十位,再加上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合计就是四十二位寂静神尊。
3. 四十二主尊象征本际清净
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代表现空或觉空无别;五部佛父代表五蕴本际清净;五部佛母代表五大本际清净;地藏王菩萨等前四位菩萨代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四识本际清净;嬉女母等前四位空行母代表色、声、香、味四尘本际清净;弥勒菩萨等后四位菩萨代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四根本际清净;香味母等后四位空行母代表四时(过去、现在、未来、不定时)本际清净;六道导师代表六毒烦恼(五度烦恼与吝啬)本际清净;四门守护明王代表身触、能触、所触和触觉本际清净;四门守护明妃代表常见、断见、我见、执相见四见本际清净。
4. 喇荣这座坛城具有的众多圣物
在坛城墙壁里面伏藏着法王如意宝往昔所收藏的珍贵伏藏佛像和古印度佛像一百尊
坛城里有圣者南秋门捷多吉活佛的舍利,他曾发愿以遗体来治疗众多顽疾
还有无量见解脱、闻解脱和系解脱的圣物。
5. 功德
1. 总说
大幻化网坛城,不论见到或者进入,还是供养、顶礼或转绕,都能积聚无量的功德。
2. 教证说明
1. 《深法寂怒密意自解脱灌顶——闻解脱法释文》中云:“凡见坛城者,在七世之内必能解脱证果。”
2. 《寂怒秘酬文》中云:“虽未亲见真实坛城,然而仅听闻一次寂怒本尊坛城的名号,即能避免堕入地狱。”
3. 分别详说功德利益
1. 进入坛城的功德
进入坛城的意义在于自我与本尊相应。
2. 虔诚供养坛城的功德
恭敬供养坛城,可感得亲见圣尊本面而获最胜悉地。
3. 顶礼、转绕坛城的功德
可积累资粮、消除多种罪障,乃至破根本誓言之重罪亦当净除无余。
4. 顶礼和转绕能获得无量功德的原因
以自己身语意顶礼、转绕,具备缘起的象征来亲近和相应本尊,所以能自然获得本尊功德。
参考资料:《做才是得到》《大幻化网坛城介绍》
【档案编号B07138-定解B09-008】
整理师兄:定解B24 审核师兄:定解B01
阅读建议:请使用电脑打开以获得较好阅读体验。
科判定位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三、修持正行支分捷径往生法
丙一、往生分类
丁一、利根者见解印持法身之往生
丁二、中根者生圆双运报身之往生
丁三、下根者无量大悲化身之往生
丁四、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
丁五、以大悲铁钩超度亡灵之往生
正文脉络
一、课前开示:往生法之重要性
(一)对每一个人来讲,死亡都是无法超越的。
(二)往生法是一种简捷的修法,可以助你往生。若有了这一修法的境界,则不会畏惧死亡。
二、顶礼句
(一)顶礼句偈颂
尤为悲悯愚昧之众生,尤为摄受罪孽深重者,尤以善巧法调难化众,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释义及分析
1、“ 尤为悲悯愚昧之众生”
对那些不知取舍、愚昧无知的众生,如来芽尊者会更加悲悯。
2、“尤为摄受罪孽深重者”
(1)“罪孽深重”
罪孽深重,是指造了严重的自性罪,比如五无间罪,或严重的杀生、邪淫等十不善业;或者是破了三乘的戒律。
(2)“罪孽深重者”
因为烦恼深重、丧失正知正念而犯下严重罪业的人。
(3)如何“摄受”
并不是超越了别解脱或密乘的规矩,把破戒、破誓言的人留在僧团里,而是在大悲心的牵引下,以其他的方法摄受。
3、“尤以善巧法调难化众”
(1)释义
即使是再刚强难化的众生,也还是有相应的善巧方法。
(2)善巧调化的重要性
A.善巧调化的表现
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示不同身相、以相应其根基、界性与意乐的方式去度化他。
B.有无善巧差别大
a.有善巧方便的上师,讲一堂课当中,也可以让所有人的心都欢喜。
b.没有善巧方便的上师,因为采取的措施呆板,反而会让很多人产生误解,甚至生邪见。
(3)善巧需要智慧和悲心
若上师有智慧和悲心,再有善巧,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能调化。
(4)教诫调众当善巧
我们接触的人,什么样的都有,一定要有善巧方便,或寂静、或忿怒,恰当而耐心地调化他,不能过于极端,这样的话,一方面自己什么人都可以接受、甚至摄受,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人趋入正道。
三、往生法平时就要修
(一)平时就要修往生法
1、往生法是个什么法
往生法(也即颇瓦法),是往生极乐世界修法中的捷径,是密宗与显宗结合的修法。
2、不提前修的过失:如果不提前修好,死相出现时,就来不及了。
《入行论》云:“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3、唯有生前所修善行会跟着自己去往后世
《杂阿含经》云:“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
4、提前修好往生法临终才有把握
(1)比喻
一个战士在上战场前就熟练掌握刀枪等各种武艺,那上了战场以后,也一定能运用自如,毫无惧色。
(2)意义
修好往生法以后,死亡何时降临也能轻松面对。
前提是有修行,而且了解死亡。
(二)平时如何修
1、了解死亡:噶当派思维死的九种理由。
(1)人是决定会死的
A.思维死主决定会到来,你无法阻挡。
B.思维寿命不可能增加,却在不间断地减少。
C.思维即使是在生时也没有闲暇修行妙法,但却决定当死。
(2)死期是不定的
A.思维生于南赡部洲之人寿量无定。
B.思维死缘极多而活缘极少。
C.思维这个身体极为脆弱,所以死期不定。
(3)死时除了佛法以外,其余的都毫无利益
A.思维死时除了佛法以外,以财富无益。
B.思维死时除了佛法以外,以亲友无益。
C.思维死时除了佛法以外,以此身无益。
2、平时串修往生法
得了传承以后,平时就应该修一修。而且修好以后,还要随时测试。
四、利根者见解印持法身之往生
(一)何人
在这一世中,生起了对无伪实相的无误见解并且不断修行、串习的人。
求灌顶、修加行,然后依靠上师直指大圆满的教言,认识觉性与法身无二无别。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在临终的时刻,通过本来清净的密道,依靠法界觉性的要诀而往生于法身界中。
(三)往生于何处(得何种果位)
在自本净刹土现前成就,迅速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四)此种往生的几种情况
1、有充分时间修持往生法
(1)以何种方式往生
A.借助他力明观
死相现前时,由上师或道友指点提醒而明观。
a.死相现前时去请上师或者同坛城灌顶道友。
b.忏悔:观修金刚萨埵或者在上师面前忏悔今生乃至无始以来的一切堕罪。
c.散掉执着执著之物:散掉平时自己最执著的东西,财产或各种物品等,可以供养上师或僧众。
d.受戒:以前没受过戒的,要受居士戒或出家戒。
e.明观:调整坐式,由上师或同坛灌顶的金刚道友再三提醒以往所得的教授,明观之后,安住于所认识的本来面目而往生。
B.依靠自力明观
自己明观而往生。
死相现前时,毗卢七法的坐式或蹲坐,忆念以前根本上师为自己直指的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来清净正见,安住在这一大圆满无上见解中,将现在修行的道光明与本有的基光明融入一体,最后于法身本净中获得成就。
(2)此种往生的特点
A.对根器有要求:生前对觉性有所认识和串修的人,平时修大圆满有一定成就的修行人,此时依此往生,是非常多的。
B.不经过中阴狭道:不需要经过中阴长道,在法性中阴界中,一刹那间就得到成就。
(3)成就之相
A.外相:会呈现万里无云的晴空。
B.内相:身体上的光泽长时间不会消失。
C.密相:出现蓝色“吽”字、红色“啊”字等各种文字相。
2、横死:刹那往生法
(1)何人修
不论根基利钝都要修持刹那往生法。
(2)如何修
修的时候,心里常常怀有“假设我突然就会死去,必须一心专注在头顶”的念头。
(3)死亡时如何获益
一旦真的突然死亡时,利根者一刹那间便能忆念头顶上有上师,或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本尊,这样瞬间便可在本来清净的法界光明中自解脱。
五、中根者生圆双运报身之往生
(一)何人
对于生圆次第无二瑜伽极为娴熟,并且对于如幻的圣尊身相有纯熟妙力的人。
这种修行人对空性缺乏定解,一生主要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以观想如幻的圣尊为主。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1、《前行》中的方式
(1)坐姿:死相出现时,用毗卢七法的坐式或蹲坐。
(2)观修本尊:在头顶观想自己最有信心的本尊,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
(3)观修心识融入本尊
A.观想种子字:观想在自己体内中脉下端的脐下部位,把自己的心识观想成白色的“啊”字、蓝色的“吽”字或红色的“舍”字等本尊的种子字。
B.将心识引至头顶梵净穴:观想种子字之后一心专注在中脉内,伴随着念诵“贺嘎、贺嘎”,将心识向上引至头顶梵净穴。
C.心识融入本尊:经梵净穴径直上去,融入本尊的心间。
2、《文殊大圆满》中的方式
临终时于心间将自心观成白色“啊”字,被风吹送而融入顶上安住的上师心间,上师也越来越高,去往极乐世界,自心与上师之意无二无别中入定而往生。
(三)得何种果
临终时刻在中阴的迷乱景象出现的同时,往生于现空双运智慧身中,于现空双运的报身刹土中获得成就。
(四)成就之相
1、外相:行者住处乃至整座山的周围等,都会被彩虹所萦绕。
2、内相:头顶梵净穴处出血或黄水,出现圆溜溜的水珠或者浮肿的现象等。
3、密相:出现五种金刚舍利或其中之一,并出现本尊身相、标帜等。
(五)中根者往生法的要点
信心:临终时刻,即使观得不清楚,但因为你平时对上师、本尊或文武百尊特别有信心,所以也能获得成就。
(六)此种往生法之殊胜性
如果与某些殊胜对境仅仅是结上善缘,也能获得成就。因为这是莲师的特殊法行,与其他密法不同。
1、教说
乔美仁波切的窍诀中就说:即使你从未得过灌顶,也从未得过任何密法的传承,但如果与文武百尊画像、大幻化网坛城等结上善缘,经常看到、听到或者去了解,也必将获得成就。
2、例说
(1)牧羊人遇人身鹿头本尊而解脱:一个牧羊人生前在寺院的文武百尊壁画下吃午饭,而且吃午饭时总将饭菜分一半给文武百尊中的人身鹿头的本尊,在其死后的中阴境界中,当这位本尊出现时,他立即认了出来,以此获得成就。
(2)老婆婆闻红啄木鸟头本尊而解脱:一个老婆婆生前听闻僧人念诵的经文里描述的文武百尊中的一尊——人的身体、红啄木鸟的头,手持弓箭、放着光芒,她生前一直思维、忆念,死后在中阴境界中认出来该本尊而成就。
3、小结:中阴时认出文武百尊便得解脱
(1)未结缘者会错过解脱的机会
在中阴阶段,本尊显现的速度很快,从未与中阴法门结上善缘的人,他也不认识,这样就错过了解脱的机会。
(2)结缘者会得到解脱
A.只是与个别本尊结上善缘,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B.仅仅是从外面看到文武百尊坛城的相、佛塔的相,也会获得成就,如果能对此祈祷、修持,那更不用说了。
学院大幻化网的坛城是寂静本尊坛城。
(七)此种往生法的原理
文武百尊里的每一尊,其实都是相应于我们的分别念而显现的。当我们死亡并趋入中阴界时,就会见到这些圣尊。见到后若能认识其是本尊,在生起清净意念的一刹那间,所有的贪嗔痴会当下消失,此时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就。
六、下根者无量大悲化身之往生
(一)何者
获得密宗能成熟之灌顶、没有染上破誓言的过患、对生圆次第具有胜解并拥有中阴窍诀的人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1、略说
《中阴闻解脱》颂云:“封闭胎门当忆有寂界,需要精进净观之一刻。”
此时应当封闭胎门并忆念上师的窍诀,当显现男女双运或刹土景象时,一定精进地观修清净相,比如观作上师佛父佛母,或者清净刹土等。
2、详说
(1)姿势:在临终时作右侧卧。
(2)观想佛菩萨:在自己的前面观想化身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或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果没有观想的能力,就在前面摆放这些像。
(3)发愿:为了一切有情而发愿:“现在我就要离开世间了,但愿我今依靠这次死亡,而转生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化身,广利有情……”
(4)心识融入上师(佛菩萨)心间:把自己的心识观想成明点,经由中脉,伴随着“贺嘎、贺嘎”的念诵声不断上引,到达左鼻孔时,这个明点就径直融入前面所观想的上师或本尊心间。
(三)得何种果
1、通过观修“吽”字阻塞不净的胎门,依靠大悲心的牵引和转为化身道用,而往生清净刹土。
2、后世界转生成一位能益众生的化身:以这种方式而成就的化身,实际就是来这个世界利益众生的。
这一化身呈现怎样的身份,与修行人临终时的发愿有关:
(1)在将自己的心识融入上师或释迦牟尼佛心间之前,如果发愿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就应该将自己的心识观想为藏文“德”字,然后融入。
(2)如果想拥有弘法利生的能力,就将心识观成藏文“吽”字。
(3)如果想成就无量的悲心,那就观想成藏文“舍”字。
(四)成就之相
1、外相:在天空中出现如鲜花或展开的哈达一样的美丽彩云等。
2、内相:左鼻孔流出黄水或白红菩提,或出现圆溜溜的水珠等。
3、密相:出现许多细微的舍利子,整个头盖骨或心脏完好无损,或身体里的部分骨头或肉不会烧坏,并出现本尊的标帜等。
七、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
(一)何者
一般的普通人。
(二)以何种方式往生
1、略说
依靠具足三想——将中脉作为道路想、心识明点作为旅客想、极乐清净刹土作为去处想,从而往生。
2、详说:方法多多
1、方法一
莲师:若有人在旁边为临终者念观音菩萨圣号、阿弥陀佛圣号等,则此人不会堕入三恶道。
2、方法二
某些中阴法门:若临终者自己念,或有人在旁边为其念一遍“南无宝髻如来”,依靠宝髻如来多生累劫的发愿力,此众生必定不堕恶趣。
3、方法三
顶礼三宝的偈颂:也可以念《圣大解脱经》里顶礼三宝的偈颂:“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
4、方法四
死时作右侧卧、头朝北,在这种姿势中断气,以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就采用这一卧式的缘起,此人不会堕入恶趣。
(三)得何种果
1、不会堕入三恶道
2、往生极乐世界
八、以大悲铁钩超度亡灵之往生
(一)谁可以超度亡者
1、具殊胜证悟者:具有殊胜证悟、心境调柔、了知中阴身心相续的瑜伽士,可以超度其他临终者或中阴身往生。
2、见道菩萨: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尚未亲睹见道谛,切莫超度诸亡灵。”
(二)超度亡灵的最佳时刻
临终者外气已经中断、内气还没断尽的时候。
(三)时间重要还是超度者重要
1、如果是最佳时机,则可放松对超度者的要求
(1)理说:如果是在超度亡灵的最佳时刻,请稍微熟练往生窍诀的人来作往生仪式,也绝对是有利的,而且也能够避免投生到恶趣等处。
(2)喻说:一个刚刚出发上路的旅客,友伴要转变他的方向是很容易的。
2、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则要请有殊胜证悟者来做超度
(1)必须是自心已经自由的人来做超度:如果身心已经脱离,成了中阴身并随着业力飘荡的时候,超度这样的中阴身者,必须是对中阴界了如指掌、自心已经获得自在的人。
(2)依靠何种方式超度:这位瑜伽士先将处在中阴界的亡灵勾招到他的灵牌上,然后对他作往生法仪式,这样将他的神识送到清净刹土中。
(四)超度的能力、大悲心、跟亡者结缘一个都不能少
1、例说
(1)一则华智仁波切超度亡灵的公案
《华智仁波切略传》:一位有名望的上师和他的小侍者同时超度一位新死的亡者,有名望的上师因贪恋超度后的供养,并不能真实勾召亡灵;小侍者对亡灵有极大悲悯,一心一意念诵仪轨,能够勾召亡灵,但是却没有超度的能力;华智仁波切又有悲心又有能力,但跟亡者没有缘分,后依靠亡者家人供养的酸奶得以跟亡者结缘而将其超度走了。
(2)蒋扬夏巴唱情歌超度亡者之公案
蒋扬夏巴上师超度两个横死的姑娘,但其通过念经并不能勾召二人的亡灵。因二人贪恋歌声,后来上师通过唱情歌将二人的亡灵勾召过来,趁其专注时,将其超度。
2、想要利益亡者,悲心最为首要
(1)如果念诵的人有悲心,对三宝有信心,那么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咒语,对亡灵也必定是有利的。
(2)如果依靠悲心能够将亡灵勾召回来的话,依靠佛语不变谛实力的加持,依靠僧众的加持,很有可能让亡灵就此往生极乐刹土的。
(五)教诫
1、依靠发愿自利
祈愿一旦我们自己成了中阴身时,也能够以极为聪利的心,来忆念生前学过的这些窍诀,从而立即往生极乐世界。
中阴阶段时,如果有人为我们念经,那时候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我现在已经是中阴身了,如果我能按照仪轨的词句转变我的心识,那现在当下就能前往清净刹土。”
2、依靠悲心利他
在为亡者念经时,要怀着利他的心,要尽力用清净的念诵饶益他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三十八课》
【档案编号B07138-定解B24-002】
死时除了佛法以外,其余的都毫无利益。
(一)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皈依之心
1、死亡痛苦唯自己感受
(1)每人都是独来独往
A.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人横死,有些人死在家里,有些人死在医院,有些人死在寺院里……不管死在什么地方,虽然亲朋好友可能会围绕在你身边,但命绝身亡的痛苦只有你一个人感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分担。
B. 《无量寿经》中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2)死前恐怖景象现前
我们在死亡的时候,阎罗卒就会现前,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显现也不太一样,这些牛头马面,或拿着绳索,或拿着铁链把你捆绑起来,强迫你进入中阴的远途。
(3)教说唯善能救护
A. 阎罗卒有的是在你未断气时出现,有的是在你断完气后出现,此时,人躺在最后的床榻上,奄奄一息,所有的死神集聚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世间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用处,唯有善法功德才是最有用的。
B. 《广大游舞经》中说:临死时唯有善法用得上,若依靠其他任何法,会让你变得无依无怙。
2、思维极其恐惧而生求护心
(1)极其畏惧之心
譬如一个罪犯被判死刑,当被押至刑场时,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因恐怖而口干舌燥、双目凸出、面目皆非,形貌与往常简直判若两人。同样,如果有人一辈子都在造恶业,到了中阴界时,许多面目狰狞的阎罗狱卒拿着各种兵器来逼迫他,这时的痛苦就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2)唯求怙主
如果造了种种恶业,临死时面对中阴的恐怖,谁能救护我?我不由得睁大向外凸出、惶恐不安的双眼,四方寻觅救护者,但始终也找不到,不禁特别懊丧、极度伤心。处于这种无依无靠的境地中,我应该何去何从?
(3)生起皈依之心
面对可怕的中阴、恐怖的来世,谁能救护我呢?唯有佛陀才是一切众生的怙主,他以大慈大悲精勤维护着众生,其威德力能消除众生今生来世的所有畏惧。我深深察觉到,往昔由于违背了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教言,以致今生要感受如此可怕的果报。现在我特别害怕,愿意一心一意地皈依十方诸佛菩萨,请求遣除我相续中的恐怖和轮回中的痛苦。
(二)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1、生命的意义
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是奉献与智慧,而不是拥有与获得。
(1)爱的付出-奉献
普通人往往认为:如果付出了,自己就没有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在付出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得到更多,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2)提升自己的心灵-智慧
提升心灵,并力所能及地带动、影响周围的人。这样一来,不但今生受益,而且在乃至解脱的生生世世中,都可以活得更有意义。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真正地为人类造福。
(3)践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最后整个社会,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和谐,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幸福。自己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兴旺。这不是空想,因为慈悲与智慧就有这样的能力。
2、死亡的意义
开发显现如来藏
(1)机会均等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
(2)能否利用观待生前训练
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
(3)特说密宗行人
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刚好是开发潜在闲置功能的大好时机。在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意识活动处于停止状态,甚至连阿赖耶识都暂时中断。剩下来的,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来面目”或者“佛性”。在这种精神运动彻底归零的宁静状态中,“如来藏”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就像空中乌云弥漫时,看不见湛蓝的天空。一旦风吹云散,自然可以看见蓝天一样。
(三)修行人如何对待死亡
1、三等修行
(1)上等的修行人
非常喜欢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对修行人而言,死亡并不是普通人概念当中象征着绝望、终结的死亡。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2)中等的修行人
不会拒绝、不害怕死亡,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3)下等的修行人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2、正确面对死亡
(1)认识死亡真相
准确地认识死亡,可以让我们在提及死亡时,不再恐怖、惊惶、躲避。因为我们已经了知,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周期性过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面对死亡,不用消极悲观。若能抓住机会,甚至可以在死亡中提升我们的生命级别。
(2)学习死亡窍诀
在一个人从死亡到投生的阶段中,至少有好几次解脱、成佛或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若能掌握死亡窍诀,就能获得解脱。哪怕没有成佛或往生,利用死亡窍诀,也能自由投生到人间,获得暇满人身,然后进一步去修行,从而获得解脱。掌握了窍诀,就不会仅仅依靠过去的业力,身不由己地投生。但如果不懂得死亡窍诀,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所有机会,完全随着业力的牵引,自己根本无法控制局面,所以,学习死亡窍诀非常重要。
3、大乘显宗面对死亡的训练和要点
(1)放下对现世财产的贪恋
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全部分配布施,或者捐给慈善学校,或者捐给福利机构,或者用于供佛、供僧、放生等等,尽量用来做善事。如果想留一部分给儿女也可以,虽然这不是最好的布施,但也是一种布施。不要贪恋不舍、紧抓不放。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有丝毫留恋,否则就会成为往生的阻碍。
(2)不怕死亡,发起善愿
A. 死亡是自然规律
要告诉自己,虽然与父母、妻子、丈夫、子女等亲人永久分离,是非常大的打击,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原本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全世界70亿人都要面对死亡,而不是我一个人要面对,这样就不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B. 认为罪业己清净
虽然平时要励力忏悔自己过去的罪业,但在死亡前夕,却不能把自己的罪业看得太重,总以为自己恶业累累、罄竹难书,以至于担惊受怕、悔恨交加。如果过度紧张,就不能好好观修,这样就会出问题。这时候应该这样想:虽然我曾犯下了杀盗淫妄的罪过,但我也做了很多善事,罪过应该清净得差不多了,不是那么严重了。要尽量把自己的罪业看得淡一点,这样心可以静下来,以便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C. 发善愿
愿我生生世世能遇到大乘佛法,能发起菩提心,能遇到给我讲解大乘佛法的善知识。临终时的任何念头,都对死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终时的愿力非常有用,所以应当尽量发善愿。
D. 放下贪嗔痴
对任何人、任何事,对整个社会,都不要有仇恨。不要抱怨,把所有贪嗔痴的包袱全部放下,轻松上路,开始新的生命旅途。如果这时候没有发愿,那下一世能否遇到大乘佛法就很难说了。
(3)打破我执和爱我执
思维,我从无始以来至今,经历了无数生死,但每一次的生死,都以失败而告终。投生到这个世界上,活了几十岁,在漫长的一生中,辛辛苦苦地奋斗、拼搏,现在死到临头才发现,今生所做的一切,都对解脱往生无济于事。为什么我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其根源,就是我执。因为有我执和爱我执,所以只知道爱自己,不懂得爱他人,爱其他生命。一切都为自己着想,从不顾及其他生命的喜怒安危,所以才会一再失败。这一次,我终于懂得了死亡的窍诀。依靠这些窍诀,我一定要打破我执和爱我执。
(4)训练和依靠引发力
A. 在世时训练引发力
在世时,要大声对自己说:某某(自己的名字),你现在已经死了!你已经进入中阴了。依靠这种方式可以在自己真正进入中阴的时候立即认识到自己已经来到了中阴,进而忆念教法,通过中阴。
a. 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用引发力的例证。比如,如果第二天早上必须五点钟起床。则在即将睡觉的时候,就反复下决心,我明天早上五点一定要醒过来,这样就肯定能准时起床。
b. 阿罗汉入定之前也是这样,如果准备入定七天,就在入定前发愿:第七天的时候我一定要出定。这样在第七天到了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出定,这叫做引发力。
B. 死亡时的运用
在面对死亡时,也可以使用引发力。当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进入死亡状态时,就要提醒自己:过一会儿,我会进入深度昏迷当中,然后,我会从中醒过来。当我醒来看到周边的一切时,我一定要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时我一定不要害怕,要设法找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去投生。同时要痛下决心:我下一世投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菩提心、慈悲心,一定要把慈悲心、菩提心带到下一世。
(5)在死亡的过程中还要观想佛菩萨
4、如何获得密宗死亡窍诀
密法针对死亡的修法很多,但学修之前需要修完五加行,还需要有灌顶。如果想进一步深入学修,就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参考资料:《入菩萨行论讲记》《慧灯之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8-定解B11-008
原文:今天讲的这个往生法引导,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从现在就应该开始修了。如果不提前修好,死相出现时,就来不及了。
死相
指人死时的相状。由查验人之死相,可知其往生善处或恶处,称为知死相。此说散见于大小乘经论中。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原文:在这一世中,生起了对无伪实相的无误见解并且不断修行、串习的人,在临终的时刻,通过本来清净的密道,依靠法界觉性的要诀而往生于法身界中。
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
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皆是实相之异名。小乘以我空之涅槃,大乘以我法二空之涅槃为实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法界
界是“分界”的意思。无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诸法都各有自体,分界不同,故名法界。实际多用于出世间法,指“本体”而言。如“一真法界”、“无为法界”,与“真如”、“实相”等相同。
——《佛学词典》
觉性
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觉知之性。谓心识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原文:对此境界有所证悟之后,到临死中阴阶段,便可在自本净刹土现前成就,迅速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临死中阴
人还没有断气、接近死的时候,在《六中阴》里叫做“临死中阴”。
——《净土教言》
本净
言本来清净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刹土
刹者梵语差多罗Kṣetra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普贤王如来
阿达尔玛佛是一个大佛,译成中文就是普贤王如来,阿达尔玛佛是最初成就的第一尊佛,即本初佛,藏语音:“昆图扎波”。
此尊普贤王如来蓝发肉髻,面相慈和,双手结禅定印,赤身拥一佛母作双修状,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祥云、远山。
——《诸佛图解》
原文:首先是要忏悔,观修金刚萨埵,或在上师面前忏悔都可以,忏悔今生乃至无始以来的一切堕罪。
堕罪
由作恶事而堕诸恶趣的犯戒过失。
——《佛学词典》
原文:上师或道友要不断地提醒他:“在你所认识的本来面目中千万不要退转,一定要受持普贤如来的本地……”这样再三提醒明观之后,自己就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往生。
本地
指佛菩萨之实相法身。即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本,根本;地,所依之义;言实相法身为万化之本,犹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故称本地。
——《佛学大词典》
原文:忆念以前根本上师为自己直指的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来清净正见,安住在这一大圆满无上见解中,将你现在修行的道光明与本有的基光明融入一体,最后于法身本净中获得成就。
道光明
当上师指导我们认识真正的心性,也就是本觉的状态时,就好象给了我们一把万能钥匙。这把钥匙将为我们打开通往全体智慧之门,我们称它为道光明或子光明。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著)
基光明
在大圆满法中,一切事物基本的、本具的性质称为基光明或母光明。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著)
原文:如果你在平时有所了解,那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五部佛的显现。
五部佛
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卢佛。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尚未亲睹见道谛,切莫超度诸亡灵。”。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138-定解B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