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简述科判位置
丁二、具足六度
一、总说具足六度
(一)一定要具足
(二)可同时具足
(三)旁述:要重视闻法方式
二、分说:闻法如何具足六度
(一)总说:《现证续》教证
(二)分说
(三)总结: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务必要具足
三、分说:其他善行也要具足六度
(一)修行如何具足六度
(二)放生如何具足六度
(三)传法如何具足六度
四、结论:无论任何善法都应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一、应舍之行为
(一)教证:《毗奈耶经》:”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二)教证解释:
(三)补充:《入行论》:“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四)总结:一定要重视闻法规律
二、应取之行为
(一)教证:《本生传》:“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二)教证解释
三、总结: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善知识,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展开分析
简述科判位置
丁二、具足六度
一、总说具足六度
(一)一定要具足
(二)可同时具足
1、遣疑
1)疑: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无法安忍……
2)遣:教证宣说行持一度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
2、例说(以闻法为例)
(三)旁述:要重视闻法方式
别说:调整发心,闻法才有意义
二、分说:闻法如何具足六度
(一)总说:《现证续》教证
(二)分说
1、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1)正说: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
2)别说:
① 学院道友:不必在法座前供养
② 学会道友:
A、供养设施:清扫,装饰,供养闻法设备(电视机)
遣疑:
a、疑:认为出钱买电视最后归别人所有/听课人太多,用破电视即可
b、遣:应对方便设备作上师想
B、供养道友:购买水果、矿泉水也是在圆满布施度
3)总结:听法时尽己所能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2、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1)正说:随处做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遮止不恭敬的威仪
2)别说:遮止不恭敬的威仪(正面说/反面说)
3)旁述:具足六度并不困难
3、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1)不损害诸有情
① 不伤害含生
② 不损害金刚道友
2)忍耐求法苦行
3)不畏甚深法义
例说:上师自身为例
4、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1)正说
2)例说
① 佛法角度
A、举例:法师讲法,弟子愁眉苦脸
B、劝诫:听受大乘佛法极为难得,应生欢喜
② 世间角度
劝诫:应长期坚持
5、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1)正说
2)如何做:养成专注的习惯
① 正说: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正面说/反面说)
② 例说:
A、不专注闻思佛法
B、世间课堂不专注
③ 劝诫:
A、正面说:应专心致志,尽量圆满静虑波罗蜜多
B、反面说:凡夫人百分百一丝不苟,有一定困难
C、结论:养成专注的习惯,应该没有问题
6、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1)正说
2)别说:以辩论遣除增益
① 人的角度:辩论训练的必要
A、总说:辩论推广很有意义
B、过患:未受过辩论训练的过患
例说
C、劝诫:应以开放心态面对
② 法的角度:探讨佛法需要辩论
A、总说:佛法的真正意义,通过辩论才能深入领会
B、例说:上师自身为例
C、结论:学习佛法应像提炼纯金一样(正面说/反面说)
③ 结论:听课后一定要探讨,探讨过程中不要生气
(三)总结: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务必要具足
三、分说:其他善行也要具足六度
(一)修行如何具足六度
(二)放生如何具足六度
(三)传法如何具足六度
四、结论:无论任何善法都应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一、应舍之行为
(一)教证
《毗奈耶经》:”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二)教证解释
1、不敬
2、无病而覆头
3、持伞(正面说/反面说)
例说(正面角度)
4、持杖
5、持兵器
6、缠头
(三)补充:《入行论》:“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四)总结:一定要重视闻法规律
1、过患
1)总说:闻法时不如法的过患(教证/公案)
2)别说:此处“依止其他威仪”中所说的过患
2、劝诫:要好好学习闻法方式
二、应取之行为
(一)教证:《本生传》:“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二)教证解释
1、坐于极下地
1)解释:上师面前/电视面前
2)例说:
① 上师面前:法王呵斥部分道友为例
② 电视面前:有条件最好坐在地上
2、当具温顺仪
3、以喜眼视师
4、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三、总结: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善知识,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为什么“于师生正信”属于精进度?
本课中讲到了闻法过程中如何具足六度,虽然表面看来,听闻佛法好像和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毫不沾边,但是上师解释后,确实会觉得没错,是这样的。
其中精进度,上师解释的是“于师生正信”,这点和我们平时理解的精进不太一样,我们平时觉得:这个人很努力,很勤奋就是精进。但精进的本质,就是《入菩萨行论》所说的“进即喜于善”。精进就是喜爱善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利他成佛这方面的善法,非常地欢喜。如果我们的身体坐在闻法的行列中,其实内心并不高兴,或者是来自于某种压力,或者是其他的因缘来闻法,这样虽然有闻法的功德,但是不属于精进。
就像世间人要搞一个事业,他必须十分热爱它,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世间人的勤奋努力,并不属于精进,有些世间人很勤快,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在赚钱。做小生意、小餐饮的人起早摸黑,半夜就准备早点、和面等等,忙到很晚才收工。我们不否认,但这不属于精进,精进有严格的定义。
真正的精进是喜于善,对善法方面很欢喜——“进即喜于善”。对放生、顶礼、闻法很欢喜,对自己或他人做善法很欢喜,这种欢喜希求的心态才是精进的本体。
——部分内容恭录自《入菩萨行论》第95课生西法师辅导
外在的形式重要吗?
本课的后面上师讲到“依止其他威仪”,其中谈到了对那些不恭敬的人,持伞、兵器、缠头、覆头的人不能传法,穿鞋、坐的比上师高都是不如法的行为,有的人觉得:哎呀!好麻烦!要求这么多条条框框,何必呢?
很多人说,只要心到了,外在的形式不重要。其实内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你面见一个大领导,由于内心十分敬畏,表面上就会看得出十分恭敬的姿态;反过来,如果做一个双手合十,鞠躬磕头的动作,心里肯定也会随之生起恭敬的感觉。所以从行为上纠正发心也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上学时老师要求坐端正,手背后,军训时要求站军姿……同样,闻法时做一些外在行为的调整,十分有利于端正我们的发心。所以,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佛菩萨对我们的爱护之心,不是他们对我们要求多,而是只有要求我们这样做,才有利于我们以非常尊敬,殷重的心来听闻佛法,才能让我们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编写师兄:定解B17、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定解B07
档案编号B01013-定解B06-001
端正目的,闻法才有真正意义
你们闻法是为了解脱,并不是害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说法,为了顾及情面,才装模作样地加入闻法行列,暂时听几句,这种心态不正确。大家首先应把发心调整好,尽量以大士道的发心来听,偶尔产生自私自利,也要依正知正念予以遣除,这样闻法才有真正的意义。
要把闻法时的方便设备作上师想
你们现在听法,不一定非要上师在面前,通过什么方便令自己得到法益,对此就应作上师想,作善知识想。以前一个人讲法,几个人听,人多了的话,在一个场合有很多麻烦,而今科技比较发达,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听也可以,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听也可以,对这些方便设备就要作上师想。
善根深厚的表现:大法小法都欣然接受
有些人可能前世福报不够,上师讲浅的法,觉得太浅了,没什么可听的,盼望着早一点下课;上师讲深的法,觉得像讲天书一样难懂,又盼望着早一点下课。然而对善根深厚的人来说,不管上师讲什么,浅显易懂的法还是高深莫测的法,都愿意欣然接受。
培养习惯是重要的一环
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这也是一种习惯。刚开始若经常这样串习,每次听课心就可以收回来;假如你总喜欢打妄想,想这个、想那个,那听什么法也记不住。其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孩童,开始时把他教育好的话,他的行为始终会如理如法,但如果他听课已习惯了心不在焉,则非常不容易改变过来。
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提问
其实藏传佛教的辩论,在佛教团体中推广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进过辩论场,别人给你提一个法义上小小的问题,你可能脸都红了,认为在对你人身攻击。包括显宗有些道友做讲记、弄稿子,旁边一个道友说:“你不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改下来。”他马上面红耳赤地争辩:“你懂什么呀!这是我的权利,你没有资格发言。”其实别人是一番好意,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只要说得符合事实,你就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没什么不可以的。
闻法不如法,是堕入旁生之因
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讲过,这样来世会转生为鹦鹉。汉传佛教的《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 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 ……《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其实闻法对每个人来讲,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并不是想依此堕三恶道,故而务必要如理如法。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3-定解B06-004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因地
(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威仪
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业力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戏论
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读捐)除诸法戏论之粪。”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轮体空
指布施时之应有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此三轮略如下述︰
(1)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
(2)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
(3)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
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清净,亦最殊胜。般若部经典中,随处可见此等说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宗泐(读乐)、如“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大般若波罗蜜经》〈成熟有情品〉谓,修布施时若起执着,则更受身,展转受大苦,因此应了达施者、受者、施物、施果本性空,而不执着;其意与上述相同。
此外,《法界次第》卷下之上载︰“若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或谓三轮之相有粗细,即施者于自身起慢心,对受者怀爱憎之念,对施物生惜心,是为粗三轮相;未达万法如幻之理,执有实我法而布施者,此为细三轮相。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编)
增益
即捏造、虚构、以无为有。
——《藏传佛教辞典》V1.1《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中华佛典宝库编)
恶作罪
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入行论》第16课
甘露
天酒,不死药。梵音译作阿密呾多。
——《藏传佛教辞典》V1.1《涌莲藏真》(中华佛典宝库编)
能够避免死亡之饮料,供神之酒也有甘露之称。
——《藏传佛教辞典》V1.1《佛学词典》《涌莲藏真》(中华佛典宝库编)
本课教证
1、《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1册P219)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
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
以上讲了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大家务必要具足。
2、藏地俗话:“除了灶以外,没有见过世面;除了母亲以外,没有看过外人。”(1册P225)
3、《菩提道次第略论》:“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1册P227)
4、藕益大师讲了,念佛亦当具足六度: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1册P227)
5、《毗奈耶经》:“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1册P228)
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
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
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否则,不管太阳再强、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伞。
持杖:拄着拐杖。
持兵器:手拿兵器。
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6、《入行论》:“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1册P229)
首先,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衣服等蒙着头,这是一种不恭敬的姿态。现在有些人在闻受佛法时,一直舍不得摘帽子,这是非常不如法的。……因此,大家在接受佛法教育时,最好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东西缠着头、用衣服蒙着头。
同时,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尊贵。……
听法时也不能打伞。……听法时还不能穿鞋。……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也是不允许。……此外,有些人若病得特别重,行走不便,则可使用手杖,否则,将手杖带在身边也不允许。
总而言之,听法者的威仪一定要恭敬,如果遇到不具威仪者,法师最好不要给他传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65课
7、《极乐愿文大疏》云:“尤其是在听法时,如果没有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那么必将犹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样,任何法义也无法铭记于心。如果在此时说绮语,则成为自他闻法的障碍,经中说此为舍法罪业,将转生为鹦鹉。”(1册P229)
8、《梁皇宝忏》:“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1册P229)
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心里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这种人将来要去做习性倔强的长耳驴。
9、“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1册P230)
听受佛法时心不专注,甚至在下边说三道四、交头接耳,一会儿发信息,一会儿吃瓜子,一会儿偷偷地聊天……如此扰乱他人听法,将来会堕为耽耳狗 。
10、《三戒论》:“二十六种说法聚:听者立卧己低坐,前行自行道边缘,覆头手抄披单者,拊肩抱项戴顶髻,戴帽冠鬘缠头者,乘象马与轿车者,着履拄杖持盖者,持兵器剑弓箭者,披甲者前不说法。”(1册P230)
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
11、《本生传》:“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1册P231)
“坐于极下地”: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外面的道友依靠电视听法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坐在地上。
“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
“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12、《父子合集经》:“善巧方便说法师,能示真实无为道,志求寂静菩提者,应当恭敬常亲近。”(1册P232)
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识,能宣说真实的无为道,作为志求寂灭菩提的人,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编写师兄:定解B30 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3-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