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一、精义要点都摄集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二、以比喻说明此《前行》为善说
(一)总说
(二)分说
1、比喻一:如丰美的食物
2、比喻二:如灵巧的农夫
3、比喻三:如丰年的庄稼
4、比喻四:如慈爱的乳母
5、比喻五:如心中的如意宝
三、《前行》易懂摄要义是无嗔阿阇黎
(一)特点:菩萨以俗语开示正道
(二)原因:浅慧者很难闻思修深法
(三)结论:此论是劣慧者的无嗔阿阇黎
(四)本论可遣除两种误区之一:只闻不修
(五)本论可遣除两种误区之二:装模作样
四、师教言撰著《前行》,所言无错谬
(一)作者本人角度:(因为)没有掺杂自己造作的词类
(二)其他道友角度:(因为)很多金刚道友都可以作证
(三)劝诫当时善士:(所以)应做随喜及护持
(四)劝诫未来善士:(所以)应生恭敬心及诚信心
五、回向
(一)回向曾为慈母众有情
(二)愿见诸众证果度众生
(三)愿善士法子长久住世
(四)愿令师喜恒时得摄受
(五)愿舍自身甘为老母仆
(六)愿师加持终得上师果
六、结文小字
(一)本论来源
(二)撰写缘起
(三)撰写者
(四)撰写地
(五)尊者发愿
七、会供、感言及回向
(一)传讲圆满:此次为第四次传讲
(二)荟供
(三)感言
(四)回向及发愿
展开分析
讲述科判位置和简述
精义要点摄集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一)颂词
(二)释义
(三)补充劝诫
以比喻说明此《前行》为善说
(一)总说
(二)分说
1、比喻一:如丰美的食物
1)颂词
2)释义
① 总说
② 分说
3)补充劝诫
2、比喻二:如灵巧的农夫
1)颂词
2)释义
① 总说
② 分说
别说:灵巧农夫的比喻
旁述:华智仁波切的比喻很贴切,本论的确有强大的威力和加持
3、比喻三:如丰年的庄稼
1)颂词
2)释义
① 总说
② 分说
3)补充
4、比喻四:如慈爱的乳母
1)颂词
2)释义
① 总说
② 分说
别说:乳母的比喻
3)结论:重视前行
① 总说
② 分说
正面说
反面说
5、比喻五:如心中的如意宝
1)颂词
2)释义
① 总说
② 分说
3)补充
《前行》易懂摄要义是无嗔阿阇黎
(一)特点:菩萨以俗语开示正道
1、颂词
2、释义
1)略说
2)别说:“并非依于声律诗韵词,而以俗语方言示正道”
① 例说:对应“并非依于声律诗韵词”
A、词语本身角度:诗词不能消除烦恼
B、传讲者角度:注重口才的老师/务实的老师对比
② 结论:《前行》通俗易懂,这是菩萨的特点(对应“而以俗语方言示正道”)
3、劝诫
1)闻法者角度:劝学《前行》
2)讲法者角度:应采用直接的语言,不一定非要注重口才
(二)原因:浅慧者很难闻思修深法
1、颂词
2、释义
1)闻思角度
2)实修角度
例说:喜欢听高法却难以修持/《前行》能解决实际问题
3、遣诤
1)诤:天天讲《前行》,不讲高法,太理论化了
2)遣:有了基础再讲高深法要才能真实受益,否则易生邪见
3)劝诫:要打好基础
(三)结论:此论是劣慧者的无嗔阿阇黎
1、颂词
2、释义
1)正说
2)例说
3)别说:无嗔阿阇黎
① 原因:别处很难找到这样的“阿阇黎”
② 结论:本论是无嗔阿阇黎
补充:有些上师不一定能满足你的意愿(以上师自身为例)
旁述:上师以谦虚的语气说自己不是真正的上师
③ 劝诫:应把《前行》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
(四)本论可遣除两种误区之一:只闻不修
1、颂词
2、释义
3、指出问题并劝诫:
1)问题:相当一部分人缺少实修
2)劝诫:
① 反面说
② 正面说
(五)本论可遣除两种误区之二:装模作样
1、颂词
2、释义
1)总说
2)分说
① 观空如暗投石大修者
② 装模作样修善之行人
③ 自不量力冒充成就者
④ 若见此道则如钉刺心
3)总结:如果从此改正,修行也就上去了
补充:有些人是根本没明白,应深入的学
师教言撰著《前行》,所言无错谬
(一)作者本人角度:(因为)没有掺杂自己造作的词类
1、颂词
2、释义
3、补充
1)详说
2)别说:如何理解“原原本本”
① 反面说:原原本本并不是一点都不敢动
② 正面说:应既不违背原意,又能润色到位
A、因为:演讲和造论有区别(演讲时不见得用词圆满)
B、所以:应既不违背上师原意,又能润色到位
4、必要和劝诫
1)必要
① 正说
② 原因
2)劝诫
① 例说:发心中会有碰撞,不容易
② 结论:正当机缘时应认真发心,注意不堕两边
(二)其他道友角度:(因为)很多金刚道友都可以作证
1、颂词
2、释义
3、补充:在上师住世或圆寂不久时,将教言理成文字很重要
1)总说
2)例说
3)结论
(三)劝诫当时善士:(所以)应做随喜及护持
1、颂词
2、释义
3、补充
1)鼓励发心人员:上师将发心人员比喻为记录上师教言的华智仁波切,金刚道友们应随喜
2)论典日后广弘:很多论典当时不出名,多年后人们才知道他们的智慧和悲心
(四)劝诫未来善士:(所以)应生恭敬心及诚信心
1、颂词
2、释义
别说:“亲遇师佛恭敬诚信心”
1)正面说
2)反面说
3)结论:
① 对法生信心:对《前行》生信心不会错
② 对师生信心
A、对如来芽尊者生信心
别说:理证观察转世的前后应有相似性
B、对华智仁波切生信心
回向
(一)回向曾为慈母众有情
1、颂词
2、释义
(二)愿见诸众证果度众生
1、颂词
2、释义
3、消归自心
1)随学发愿
2)发愿的必要
(三)愿善士法子长久住世
1、颂词
2、释义
3、消归自心
(四)愿令师喜恒时得摄受
1、颂词
2、释义
别说:对上师有特别的信心,事业也一定广大
(五)愿舍自身甘为老母仆
1、颂词
2、释义
3、消归自心
(六)愿师加持终得上师果
1、颂词
2、释义
1)略说
别说:我们需要上师的加持
① 正面说:有了上师的加持,修行做事不会太困难
② 反面说:没有上师的加持,做什么都很困难
拣别:偶有摩擦不必太恐慌
A、总说
B、分说
a. 应舍之行为:
发心者角度
法师的角度
b. 应取之行为:慈师之教言
C、结论:
a. 反面说:法师和道友之间不要长期耿耿于怀
别说:上师欢不欢喜,要结合密意了解
b. 正面说:应好好依止但也不必因小事恐慌
2)详说
① 解释前两句
② 解释后两句
结文小字
(一)本论来源
(二)撰写缘起
1、三位劝请者
1)如来芽尊者亲传弟子卓玛泽让劝请(交付笔记)
2)如来芽尊者密法传承法王子大活佛普贤胜乘金刚再三劝请(提供纸张)
别说:以前藏地纸少智慧多/现在纸多智慧少
3)继承如来芽尊者窍诀传承的意长子活佛利他无量仁波切劝请
旁述:善巧整理的必要性
2、诸多金刚道友给予安慰和鼓励
别说:鼓励的必要
(三)撰写者
(四)撰写地
(五)尊者发愿
会供、感言及回向
(一)传讲圆满:此次为第四次传讲
(二)荟供
(三)感言
1、感谢及劝诫
1)感谢发心人员
2)劝诫
① 劝诫听闻者:好好翻阅原文及讲记
② 劝诫发心人员:
A、发心人员角度:继续发心,善始善终
B、其他道友角度:应给予发心人员鼓励和支持
2、感谢其他人员
1)学会发心人员
2)感谢所有三根本、护法神、天尊、地神及众多非人等有情
(四)回向及发愿
所有的表达,都是为了利益对方,而不是展现自己
世间的很多诗歌,散文,文字都非常优美,展现这份优美的出发点,大多数是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感受,甚至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很多诗人,艺术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他们的作品内容往往源于自己,不太会考虑观众的想法。懂者是知音,不懂者一笑置之。
看过《莲苑歌舞》人都会知道,华智仁波切本人是非常擅长词藻学的,他完全可以把上师的教言润色的非常精美又不失本意,但是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原原本本记录上师的教言呢?
一方面,圣者的金刚语是具有加持,不能随意修改;另一方面,尊者悲悯我们这些浅慧者,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能够懂得上师所表达的真实意义,采用平常的语言直截了当的说出来,可以让更多人直接领会其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明显的区别:世人是展现自我的,菩萨是无我的,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已。
让我们一起发愿吧
本课的结尾,上师让我们跟随华智仁波切一起发愿:愿见到法王培育的四众弟子,自在往生极乐世界,利益无边众生,愿这些精彩场面,我们都能见到;愿法王的弟子,以及在他的教言甘露滋润下的高僧大德、弘法利生之士等,全都长久住世,常转法轮;现在乃至生生世世中,我都依教奉行令师欢喜,恒时得到上师摄受;愿我成为众生仆人,让他们享受佛法;愿我获得佛果之前,心中暂时生起上师加持的璀璨日光,依止静处度过此生,究竟获得无等上师的果位。
这五个发愿,我们一一诚恳的跟随作意,让心真实的转向法,转向道,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让《大圆满前行》成为我们无始以来到今生的里程碑,转折点,为来世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
编写师兄:定解B09、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144-定解B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