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5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广说八无暇

一、地狱、饿鬼、旁生

(一)略说

(二)详说

(三)劝诫:如何做

二、边地

(一)什么是边地及边地的观点

(二)边地的行为

(三)旁述: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做

三、长寿天

(一)正说:长寿天:无念状态

(二)补充:其他天人:放逸过甚

四、持邪见者

(一)外道

(二)内道

五、佛不出世(对比说明)

六、喑哑

 

劝诫珍惜暇满人身

一、心态:珍惜暇满人身

二、行为

 

展开分析

广说八无暇

一、地狱、饿鬼、旁生

(一)略说

(二)详说

1、理证说明:为何三恶趣没有闻思修的机会

2、教证说明:《正法念处经》

(三)劝诫:如何做

1、来世角度:发愿不要转生到恶趣

例说:以旁生为例,说明一旦堕入三恶趣人身难再得

2、今生角度:认真思维(八无暇),打牢基础

1)结果:求得高法没有基础无法稳固

2)行为:只求高法躲避基础没有利益

3)结论:要把前行法融入内心,生起坚定定解

 

二、边地

(一)什么是边地及边地的观点

劝诫:佛教徒应坚持自己的见解

1、完全不同:佛教和其他宗教截然不同

1)教义比较:佛教/其他宗教

2)例说:倓虚法师和基督徒的辩论

2、少许相同:即使有相同之处,也不应混淆(正说/例说/结论)

3、如何做:见解不混淆,行为不极端

(二)边地的行为

1、违背正法:内心顽固不化,无法转向正法

别说:大城市也可能是边地

2、违背伦理:甚至有娶母为妻等陋习(例说)

3、总结:边地人顽固不化,所作所为都是造恶业

例说:一顿饭所造的可怕恶业

(三)旁述: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做

1、分析判断: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1)总说:现在社会物质进步/内心退步

2)例说:藏地有些人赌博,借高利贷

3)结论:过去和现在对比说明现在不是进步

2、应如何做:反面劝诫应注重佛法

1)闻法者:现代人只关注钱,不关注世间知识,更别提佛法了

2)讲法者:无法将境界传给合格的法器(以此劝诫)

(四)总结:边地众生的今生来世都无法修持正法,属于无暇

 

三、长寿天

(一)正说:长寿天无念状态

1、果的角度:什么是长寿天及其状态(以旱獭作比喻)

2、因的角度:转生长寿天的因(没有闻思指导的无念禅)

1)现状:对坐禅应好好分析,汉地有些寺院应在原有基础上借鉴藏传佛教的一些教义

2)原因:窍诀没有传到位,很多人凭想象坐禅

3)结论:应依闻思修行指引修证,印证境界,否则很可能转生长寿天

(二)补充:其他天人放逸过甚

1、公案:目犍连到天界向耆婆问诊的公案

2、结论:以人间散乱为例说明无有修法机会,不要有转生天界的念头

 

四、持邪见者

(一)外道

1、正说:一般而言,持邪见者指常断见的外道(无法修持正法)

2、旁述:佛教有护地母十二尊守护藏地佛教,真正的外道无机可乘

1)真正的外道无机可乘

过去:外道无法进藏地的公案

现在:外道仍然无法长驱直入

2)藏地佛教的长盛归功于护法神守护

(二)内道

1、今生角度:持邪见者看不到上师功德,得不到利益(无法修持正法)

补充:上师自身为例/上师谦虚说自己不具法相

2、来世角度:善星比丘公案说明来世堕入恶趣(无法修持正法)

补充: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令自相续生起正见

 

五、佛不出世(对比说明)

 

六、喑哑

正说:喑哑为何属于无暇(哑巴/愚笨)

别说:拣别真正的愚笨和自认为的

 

劝诫珍惜暇满人身

一、心态:珍惜暇满人身

二、行为

(一)正面说:应像病人遇良医一样认真闻法

(二)反面说:闻法过程中要远离懈怠

补充:如何远离懈怠(上师以自身为例说明共修可以对治)

 

本课难点

 

不要被表象所欺诱

本课中上师纠正了我们一个常见的错误想法:尤其是汉地很多大城市,虽然兴旺发达、极其繁华,但造恶业十分严重,这些地方均可成为边地。你们不要认为边地就是经济落后、偏僻边远的农村,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肯定不是。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我们,理解的边地常常就是那些交通不发达,文化水平落后的小城市,偏远地区。他们有很多陋习,思想不够先进开放,称他们为边地倒是可以理解,怎么我们所居住生活的繁华都市居然成为佛法眼中的边地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经济发达是先进的标准,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只要有钱就会赢得众人羡慕的眼光。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街上的广告牌,手机里的各种信息,充斥着各种诱惑,告诉你成功的人生应该如何如何……大家都追求表面光鲜,用包装掩盖罪恶,并以为那是一种品位。比如,商超里各种肉食包装,画着可爱的卡通动物,让人们吃的心安理得;餐厅里的摆盘精致考究,让人们全然不顾背后的血腥,以为这是生活品质的标配;各种内衣、牛仔裤广告都以引发异性贪心为卖点;连孩子的教育,也是以堆积金钱为必须手段……

在这样的浪潮里,有谁宣扬慈悲、善良、怜悯弱者等观念,会被视为傻、不现实,被视为别人眼中的异类,有谁宣扬轮回太苦,志求修道,那更是异类中的异类,不可理解,一定是受到了什么打击吧……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怎么不成为别人眼中的边地呢?人人都向往之事,并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作为少数人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荣幸而不是感到孤独,即使有少分孤独,也应该成为我们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的动力。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不了解佛教的很多人,把佛教和其他宗教理解为并列关系:都是教人向善的,都是某个人创立的学说,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只是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已。甚至有的人,佛和神傻傻分不清,佛和仙傻傻分不清,还对自己这种不知道哪儿来的观点信以为真。

只有真正开始接触佛教,才逐渐发现,原来佛陀如此傲娇:一切事物的本性和规律我发现了,在我的经典中已经告诉你了,信不信由你,做不做由你。本性和规律这种事跟我出现不出现没关系,我只不过是来告诉你们这个道理而已。如果你们不信,尽管放马来观察,看看我说的哪一点能被你们问倒。

请问世界上哪种宗教学说能这样说?有的宗教说,不信我们,你就有罪;有的宗教说,要惩罚那些不信我们的人。这样的宗教我们敢信吗?难道真的是饥不择食渴求找个依靠?有的宗教也追求解脱,但是对于解脱的原理,以及到底有没有人通过他的教法真正获得了解脱,都含混不清至今打个问号。而佛陀的教法解脱原理清晰明确,在历史上和任何宗派辩论就没输过,包括中国历史上多次和道教辩论,道教没有一次能赢。更不用说2500年来有多少人通过真修实证佛陀的教法确实获得了解脱,可以说,这么多现成的例子,以及证悟者所造的论典,是最有说服力的买家秀。如辩论达人玄奘法师在无遮大会上亲口说出:如有一字无理,能被难者,则斩首相谢。这不是信心爆棚的问题,这是已经掌握了事物的真相,不可能不胜券在握的自然流露。

只是追随佛陀的我们,先不说有没有通达佛法的智慧,至少我们应该具有识货的智慧,如果因为都是黄色,就傻傻分不清黄金和大粪,那就太可惜了。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7 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15-定解B06-001

档案编号B05106-定解B09-004

 

 


本课窍诀

 

根基不打牢,高法不会真的懂

《前行》的每一个道理,作为有智慧的人务必要细心琢磨,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思维,修行才会有效果。否则,即使上师给你揭示了禅宗或密宗的最高境界,什么认识心的本性光明无为法,这些金刚语听起来很舒服,你当下似乎也有一种感觉,但实际上,这就像在冰上倒开水一样,刚开始会融化一点,但过一会儿又冻上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基础,这些境界就不稳固,无法在你相续中一直存留。因此,大家必须先把加行基础打牢,然后再修学一些大法,才会对自相续有利益。

 

修行到量的标准:生起真实感受

因此,希望大家对前行要修好,对三恶趣的痛苦要思维,一直到生起真实的感受为止。不然的话,法师要求你观修三恶趣,你只是稍微修一下,产生一点点分别念,这是绝对不行的。修行必须要把法融入内心,最后产生坚定不移的定解,什么样的定解呢?我千万不要堕入三恶趣,否则,的确没有听受正法的机会。若对佛法连听都没有听,那修行更不会有了。如果能生起这种信念,说明你对三恶趣有厌离心。

 

佛教徒如何对待自宗他派

我们作为佛教徒,虽然从人类大团结的角度讲,各宗教之间以及与非宗教之间要和睦相处,但见解上互相抵触时,自己一定要头脑清醒,坚定自己佛教的立场。有些佛教徒把各种宗教混为一谈,这实在不合理。

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不能跟外道混为一体,但也不要看见他们就怒目相向,甚至掉头就走。他们毕竟也是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就应当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只不过见解不能模棱两可,觉得学这个也可以,学那个也可以。有些人认为佛教与外道没什么两样,于是劝许多佛教徒彻底放下佛教,加入外道的教堂或者学会。这一点我自己完全不赞同。

 

一顿饭就会让有些人多生累劫在恶趣

有时候看来,不要说一生造业堕入恶趣,仅仅是吃一顿饭,也能让有些人在恶趣中多生累劫爬不出来。尤其是许多有钱人,造的恶业更为可怕,每顿饭要求很高,有点肉食还不够,还要吃活鲤鱼、龙虾、穿山甲、猴脑等等。其实,地狱并不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到了饭店,它已经在人间上演了。那些美女和帅哥就是阎罗狱卒,他们一个个牙齿上滴着鲜血,只有动物的鲜血才能让他们满足,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无数众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没有闻思,无念的坐禅容易误入歧途

有些人每天就是打坐,什么善事都不做,这样若利于解脱倒非常好,但有时候对坐禅还是要好好分析。像汉地禅宗、净土宗的有些寺院,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若能借鉴藏传佛教的有些教义,肯定是有利益。但有些人可能怀疑:你是不是在拉拢人啊?想通过这种方法改变我们的信仰。这是我梦中也没有想过的,只不过自己学习佛法多年,对修行的障碍了解得比较多,末法时代这些很容易出现,所以非常希望大家互相学习。

在禅宗历史上,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开悟的人确实不计其数,就像大圆满的成就者一样。但是后来,有些窍诀没有如理如实地传到位,许多人凭自己的想象坐禅,经常出现一些歧途。因此,依闻思修行来指引修证、印证境界非常有必要。否则,一直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很可能会转生长寿天,于禅定中安住数个大劫,一旦引业穷尽,将以邪见之因而下堕恶趣。

 

福报决定闻法时间长短,要珍惜当下缘分

现在拥有这样的人身,我们应当像病人遇到良医一样,认认真真地闻法。佛经中也说:犹如病者遇良医,应可至心闻正法。哪怕一天只听一堂课,这个功德也不可思议。这种机会不一定很长久,每个人只有一段缘分,假如你福报不够,或许只有一两年的时间闻法,而不可能有二三十年那么久的听法时间。因此,为了自己今生来世的利益,大家务必要珍惜这个机会,尽量克服各种困难违缘。

 

懈怠是闻思修最大的敌人

在闻法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懈怠。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若求现未乐,应离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无异。意思是说,若想希求今生来世的快乐,一定要竭尽全力远离懈怠,懈怠放逸的人整日浑浑噩噩,跟猪狗没有什么差别。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15-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回向

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大辞典》

 

比量

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识上三量之一。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与喻比知主义之轨式也。总称为比量者,是八识中唯意识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论曰: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义。

——《佛学大辞典》

 

法器

具有修证佛法的根器。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无念

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曰: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俗谓失策曰无念,谓遗恨为无念者,无正念之意也。出曜经七曰:无念及放逸,亦不习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谓入深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修证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佛学大词典》

 

禅定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

——《佛学大词典》

 

阿罗汉

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四果之一。

——《佛学大词典》

 

四谛

(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

——《佛学大词典》

 

三界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见四禅天条)。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正法念处经》中说:云何听法?畜生之中,互相残害,饿鬼饥渴,地狱苦逼。1P250

地狱里的寒热痛苦,根本不像人间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饿鬼的饥渴也不是人间饥饿之苦所能比的,我们哪怕一天没有吃饭,也什么法都修不下去,饿鬼就更不用说了;还有旁生的愚痴、遭受役使,根本没机会修任何法。所以我们要明白,三恶趣不会有修行的机缘

2、佛陀在经中说:损害他众非沙门。1P252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3、《窍诀宝藏论》: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师矛盾又可笑。1P262

自己连弟子法相都不具足,更不可能去做他人的上师

4、寂天菩萨说过: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1P263

原文: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们应反反复复思维,学佛的因缘极为难得,这种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经过多生累劫才幸运得到。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灾难,这颗心都不能随外境而改变,务必要坚定地守持下去,乃至有生之年也不退转,犹如须弥山般毫不动摇。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59

5、《大圆满心性休息》: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1P263

原文: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无垢光尊者用呼唤的语气说:朋友们!我们获得了像宝藏一般的暇满人身,这在六趣当中非常难得。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一课

 

六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6、佛经中也说:犹如病者遇良医,应可至心闻正法。1P263

原文:若人生于有暇处,八种无暇过皆除,犹如病者遇良医,应可至心闻正法。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7、《正法念处经》所言:若求现未乐,应离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无异。1P264

若想希求今生来世的快乐,一定要竭尽全力远离懈怠,懈怠放逸的人整日浑浑噩噩,跟猪狗没有什么差别。

编写: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15-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