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科判位置
一、略说五圆满
(一)总说:“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二)分说
1、(一)所依圆满(为人)
2、(二)环境圆满(生中土)
3、(三)根德圆满(根足)
4、(四)意乐圆满(业际无倒)
5、(五)信心圆满(信佛法)
二、广说五圆满
(一)己一、所依圆满
1、和恶趣众生对比
2、和善趣众生对比
展开分析
科判位置
丁二(思维特法圆满)分二:一、五种自圆满;二、五种他圆满。
戊一(五种自圆满)分五:一、所依圆满;二、环境圆满;三、根德圆满;四、意乐圆满;五、信心圆满。
一、略说五圆满
(一)总说:“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二)分说
1、(一)所依圆满(为人)
1)了知道理
① 定义和原文
② 上师解释原文
③ 别说:为什么人身对修法很重要
A、善趣角度:人身和天身比较
B、恶趣角度:人身和饿鬼比较
2)了知后应如何做
① 总说:应好好利用人身,用它去造恶业是非常可惜的
② 例说:有些上师让弟子用六百块钱代替修加行
A、具体事例
B、驳斥
a、驳斥上师
藏传佛教提倡次第修行,挣钱不能不择手段
大成就者可以给弟子直指本性,但不收加行费
b、驳斥弟子:历史中没有交钱不用修加行的说法
C、结论:应次第性修法,不要依人身造罪
补充:末法时代魔的加持符合凡夫心理,要警惕
③ 劝诫
A、上师表明立场
B、劝诫:
a、传法者角度:劝诫法师不要发生此类事件,务必谨慎
b、闻法者角度:对此类事件应擦亮眼睛,明辨取舍
2、(二)环境圆满(生中土)
1)了知道理
① 原文
② 上师解释原文(地点/所处时代)
③ 别说:所处时代
A、危险时代:大德从未舍弃佛法(以法王和曲洽堪布为例)
B、如今时代:
a、人的角度:稍有风吹草动就不学了
b、环境角度:外在学佛因缘真的很顺
c、结论:有些胆小的人遇到一点障碍就退转
2)了知后应如何做
① 正说:有了圆满环境的同时,应观察自己
② 原因:新老修行人对比,新修行人学得不虔诚、不扎实、不深入
③ 结论:只要自己肯修行,外在环境算很不错了
3、(三)根德圆满(根足)
1)了知道理
① 原文
② 上师解释原文
2)了知后应如何做:应懂得珍惜
4、(四)意乐圆满(业际无倒)
1)了知道理
① 原文
② 上师解释原文
A、什么是业际颠倒(修行人/出家人/在家人):对应原文“如果……背离正法”
B、如何避免业际颠倒
a、常常祈祷上师三宝
b、对佛法生起信解心,上师自身为例说明什么是信解(对应原文“如今……意乐圆满”)
辨析:外在的形象和真正的信心
2)了知后应如何做:为了令众生生起信解,应将佛法传播于世
正说:应建立讲堂,请法师讲经说法
① 别说:有的法师解释有误(对应“请有佛教水平的人天天讲”)
② 结论:应请“专业人士”来讲/名声和专业性不一定挂钩
3)总结:意乐圆满要完全明白佛法道理才不易退转
5、(五)信心圆满(信佛法)
1)了知道理
① 原文
② 上师解释原文
A、怎样生起信心(对应原文“若于信心的对境……也不能转向佛法)
a、了知佛法功德
b、前世与佛法有缘
B、有信心才能趋入佛法(对应原文”而如今……所以信心圆满)
2)了知后应如何做:依靠信心把人身用在佛法上
6、总结:五种圆满是观待自身要具足的,所以称为五种自圆满
别说:环境圆满
二、广说五圆满
(一)己一、所依圆满
1、和恶趣众生对比
1)略说
拣别:旁生中的其他情况
① 旁生闻佛法转人身(白颈蚯蚓公案)
② 诸佛菩萨化现旁生(白鹦鹉/玛哈巴拉/若和达鱼)
③ 旁生念佛往生极乐(鹦鹉)
2)详说
2、和善趣众生对比
不要因为人性的弱点浪费人身
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经中有哪些观点让你细思极恐?有人回答,人身难得。只站在人类角度看问题的我们,可能觉得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太多了,哪里难得,但是如果站在整个六道轮回的角度看,人类的数量真的是少到微不足道。三恶趣无法行持善法,天人也难以行持善法,即使在人间,吃喝玩乐造各种恶业而不自知的人有多少,真正能够懂得取舍道理的人又有多少?
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人身造善业、造恶业的能力和其余五道相比遥遥领先。这样强的超能力,用在正道上该有多大收获?用错地方该有多大损失?本课上师在讲述所依圆满时,专门谴责了东北那边用钱来代替磕大头的做法。想发财的“上师”自不必说,关键是那些真的相信600块钱就能开悟的弟子,这样难得的人身都得到了,佛法也接触到了,为什么还有人被这种看起来很可笑的敛财手段蒙蔽了呢?
其中的原因,上师在本课中也说到了,凡夫的分别念和魔王加持的法极其相合。在谈到环境圆满的时候,上师也说到了新一代的修行人,整天为了钱财等奔波,虽说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学的不虔诚、不扎实、不深入。也有人说,社会的进步就是靠懒惰推动的,因为懒,人类发明了各种方便方法:冰箱,洗衣机,汽车,吸尘器……现在更是多少天宅在家里也不会饿死。可是这种“方便方法”如果拿到佛法中,却难以运用起来——因为佛法是心法,你必须百分百的诚恳,拿出全部诚意实实在在的下功夫,才有可能看清万法,包括自己的真相。而这个过程是你自己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心态转变,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便捷手段让生活更省力,可以用各种方便方法来弘扬佛法,但自我的修行过程中,却一定是殷重的,深刻的,献出全部的。
真正懂得了佛法的道理,意乐才不会退
本课中讲到意乐圆满时,上师以自身为例,说:“我经常想,只要自相续不被可怕的魔控制,在正常情况下,相信即生中不会对三宝退失信心。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三宝的信心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肺腑,就像深深明白火是热性的一样,对佛陀的正确无谬、佛法的无与伦比,我心中也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因此,这种信心不会变。”
我们应该也听过这种说法:“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刚开始学佛时的满满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淡,当初放下的各式各样的世间法,也重新拾了起来,又恢复了没有学习佛法前的生活状态。
为什么同样是学佛,有的人会真正意乐不退,越学越投入,而有的人会慢慢退失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前者真正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这种道理说服了他,他在这里确实得到了利益。所以他坚持学下去,并不是做一个“坚持”的样子给别人看,那种自发性的学习意乐,一点儿也不勉强,因为他已经笃定自己就要走这条路。而另一些人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闻思修上,佛法的道理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了解或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真实想法慢慢也会流露到行动上来。
所以上师后面说到,这种意乐,要完全明白佛法的道理才不易退转,而完全明白佛法的道理,要依靠自己扎实有力的闻思修。
笔记师兄:定解B17、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7、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16-定解B06-001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09-004
魔王加持的法和凡夫心理极其相合
不过,末法时代魔的力量很强,一百个人传善法,大家不一定能接受,而一个人传非法,无数人都趋之若鹜。由于世人的分别念与魔非常相应,故魔王加持的法与凡夫心理极其相合。是不是这样,大家也可以看看: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很多人不一定起信心,而听到引发贪嗔的流行歌,有多少人疯狂追随?……可惜世人完全不知道。因此,大家要注意这种邪魔的力量。
看到不如法行为,我们有责任指出
说这些,我并不顾忌什么,别人诽谤也无所谓。作为一个凡夫人,本来就是罪恶的本体,被别人说也理所当然。但为了佛法,看到不如法的、有必要时不得不指出,不该只说好话。我们的人生很短暂,为了弘扬佛法,如果不付出,那绝不是大乘行者。
要像老修行人一样虔诚深入地对待佛法
我特别喜欢看老修行人的故事,因为他们心里全是佛法,不杂世间八法,也不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冲击,一心只想利益众生、维护佛法。藏地和汉地的有些老居士也很虔诚,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佛法,并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可是现在新一代的修行人,整天为了钱财等奔波,虽说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学得不虔诚、不扎实、不深入。
完全明白佛法的道理才不易退转
有些道友学佛时间不长,虽然已经出家,但出家也不见得有用。……关键要看你有没有坚定的信心,有了坚定的信心,一生的修行才有把握。居士也是同样,现在有些人信也容易、退也容易,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佛法没有深入自心。要完全明白佛法的道理才不易退转。
谁才是佛法的“专业人士”
假如没有受过佛法教育,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说法很对,但实际上并没有触及佛教的真意。所以,对空性也好、因果不虚也好,请“专业人士”来讲很重要。当然,不是穿了出家衣服就成了专业人士,而必须要在正规的佛教团体中受过培训。否则,有些法师对佛理一知半解,却以偶尔的因缘出了名,于是人人慕名而来,觉得哪怕跟他拍个照也三生有幸,他讲的话肯定百分之百正确,大家都专心致志地谛听,可是——有一个感觉,不说了!
白天认真闻思,晚上精进修行
藏地非常伟大的大成就者荣敦秋吉,临圆寂时给弟子留了两个教言:“希望大家从此之后,白天认真地闻思,晚上精进地修行。”说完便安详示寂了。上师如意宝对此经常引用,说:“在白天,你们要认认真真地辩论、讨论、听课、讲课,跟道友共同研讨佛法,在有智慧的人面前,掏出自己的邪分别念进行剖析,以遣除一切恶念和疑惑;晚上比较清静时,要对闻思的内容进行观想。”这是传承上师的教言,我们也应以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16-定解B06-004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阴)),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贤劫千佛
现在的住中劫,名叫“贤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是名贤劫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其中之第四尊佛。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人
(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世间八法
即:得而喜、不得不喜、听妙音喜、听不妙音不喜、乐而喜、不乐不喜、称赞喜、贬低不喜。又译作“世间八风”、“世俗八法”。
——《佛学词典》
信解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恶知识
为人所知之恶人。又曰恶师友。涅槃经二十二曰:“菩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相续
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邪见
误认因果功用前生后世等诸实有事物为非实有的染污智慧。其功用能使不行善业而断善根,行恶业而起恶念等颠倒取舍的行为。
——《藏汉佛学词典》
指否定因果报应的见解。为五见之一(五种错误的见解之一)。
——《佛学词典》
别解脱戒
(术语)又曰别解脱律仪。三种戒之一。依受戒之作法,受五戒乃至具足戒,身口恶业别别解脱之戒法也。义林章三末曰:“别别防非名之为别,(中略)戒即解脱,解脱恶故。(中略)别解脱者是戒别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即比丘戒。谓沙门相续中,以厌离心为等起,断除损他心所相应之戒律,欲界所摄,但生起于今生的戒律。
——《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本课教证
1、龙猛菩萨:“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1册P265)
龙树菩萨通过这两句颂词归摄了“五种自圆满”,如果能够背下来就知道五圆满是什么。“为人”就是第一个条件,即要转生为人;“根足”是要诸根俱全;“生中土”就是转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业际无倒”就是现在所做的不是颠倒的事业;“信佛法”就是现在信仰佛法。这就是龙树菩萨的颂词中的五种自圆满。
——前行广释第16课辅导资料
2、《入行论》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1册P270)
原文:“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印度有种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就能使巨大的铁块或其他金属全部变成黄金……这种点金剂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9课
3、《阿弥陀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1册P280)
原文:“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佛陀又告诉舍利弗:“极乐世界有各种奇妙杂色之鸟,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这些鸟昼夜六时发出悦耳的叫声,这些声音宣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法 ,众生听到这些声音后,自然生起忆念佛陀、正法、僧众的清净心念。”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第2课
编写师兄:定解B30 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16-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