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8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行为角度:要长期修行

二、心态角度:要生起信心

己三、根德圆满:

一、总说:什么叫根德圆满(定义/原因/结论)

二、分说

三、如何做:一定要精进修法

己四、意乐圆满:

一、定义:意乐圆满指没有步入业际颠倒之道

二、什么是业际颠倒

三、如何避免业际颠倒

己五、信心圆满

一、信心的重要

二、信心的标准

三、信心是根本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一、行为角度:要长期修行

(一)修持人身难得的意义——生起修法紧迫感

1、正说:修持人身难得的意义

2、例说: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的大德,长期修持人身难得,最终示现成就相

(二)生起修法紧迫感后——要打好加行的基础

1、正说:大家需要加行的基础,上师需要不断说才有印象

2、例说:法王特别强调加行,弟子下功夫后取得相当的把握

原因:熏习太久,需下功夫一步步改变

3、结论:修行上要增加力度,时间越长越好

二、心态角度:要生起信心

(一)讲者角度:上师对《前行》信心极大

(二)闻者角度:

1、正说:应发愿以闻思修为终身目标

2、例说:以学院之前的艰苦条件为例

对应的意义:应以信心专注谛听佛法,对其他要求不要太高

3、结论:对佛法信心要稳固才能得到法义而不退转

 

己三、根德圆满

一、总说:什么叫根德圆满(定义/原因/结论)

二、分说

(一)眼根不具足:不具足的过患/世间例子

(二)耳根不具足:不具足的过患/世间例子

(三)身根不具足:

1、 不具足的过患

2、世间例子:女植物人泰里

3、结论:我们应如何做

1)将来:发愿不要变成植物人

补充:成为植物人或瘫痪的因素很多

2)现在:珍惜五根具足的自己

(四)鼻根、舌根

1、 世间例子

1)例说:嗅觉、味觉病

2)补充:味觉靠嗅觉辅助/味觉嗅觉随着年龄而退化

2、不具足的过患

三、如何做:一定要精进修法

 

己四、意乐圆满:

一、定义:意乐圆满指没有步入业际颠倒之道

二、什么是业际颠倒

(一)一般意义上的业际颠倒

1、正说:印度的种族制度

2、例说:两个屠夫的例子

3、消归自心:我们避免了业际颠倒

(二)严格意义上的业际颠倒

1、正说:三门违背正法(上师补充)

2、补充:许多上师指的业际颠倒

3、劝诫:

1)心态:珍惜机缘,下决心不舍弃佛法和利他

2)行为:有了决心,无论到哪里都能散发光芒

三、如何避免业际颠倒

(一)心态:祈祷发愿

补充:为什么要祈祷、发愿

(二)行为:不离开修行团体

 

己五、信心圆满

一、 信心的重要

(一)自利角度

1、总说:对佛法不起信心,无论对天龙或外道何等信奉,也无法脱离轮回

2、分说:

1)无信心的过患:(相合前半句)对佛法不起信心

例说:法王关于智慧、悲心和信心的教言

别说:没有信心无法证悟

2)如何生起信心:(相合后半句)(要了知)无论对天龙或外道何等信奉,也无法脱离轮回

3、结论:应生起难得之心,抓住机遇,自利利他

(二)他利角度:自利利他,是出家/在家人都应有的责任

二、信心的标准

(一)衡量标准:不退转信

(二)如何生起:智慧观察

三、信心是根本

 

本课难点

怎样做,才能不掉队

修行就像长跑,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到底,能坚持多久。有的师兄刚开始挺精进,后来出现各种违缘,从此退失,也有的师兄刚开始断断续续,后来一直坚持得挺好。无常这种事儿,不仅出现在生活中,修行路上也是面临各种无常的可能。

有的人想,我应该不会退失吧。其实有这种想法也是源于对因缘法的不了解。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因缘的控制中,身体、念头都随着因缘的改变随时变化,很多事情并非由得了我们做主。我们连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更何况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为了保证我们学修路上不出现业际颠倒退失的情况,上师在本课中提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要经常在上师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祈愿诸佛菩萨时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利益众生,切莫转生为业际颠倒之人。要知道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你的心如何发愿,事情就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果没有好好祈祷、发愿,即使现在再精进,以后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祈祷这件事。

另一个办法,就是不能离开修行的团体。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如果有一群善道友互相帮助,互相提携,这条路就会好走得多。就像爬山,一个人艰辛地走在未知的山路上,不知道前方还有多远,也没有人可以拉拔,坐下来休息也是孤零零的,爬累了有可能再也不想走了;如果是很多人一起爬山,大家有说有笑的,不知不觉就会走了很远,即使累得不想走了,大家也会想办法拉着你,背着你,不让你掉队。所以为了我们修行路的善始善终,这两个办法一定要记在心里,善加运用。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本课中上师讲到五种自圆满的信心时说到,信心是五种自圆满的根本,若对佛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有了信心,一切都好办,没有信心的话,就像进房子没有钥匙一样,无法享受里面的美好。所以,我们每个人增强自己的信心,对如来教法要生起不退转信。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生起了不退转信?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如果有人说别的宗教或者科学如何好,你的心会不会动摇?若是如此,说明没有稳固的定解。如果定解很扎实,即使成千上万个人来宣扬,你也不会随他而转。这么稳固的信心是如何获得的呢?是通过闻思修获得的。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反复观察佛法的教义,剖析消化,最后确认:佛陀说的是千真万确的,从内心深处已经认可了这一点,佛法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法本上的。

有的人会想:不用理论剖析,不用闻思修,我对佛陀的信心不一般。其实这种信心,即使自己觉得很坚固,但是和真正的通过道理上明白佛法到底说的是什么的那种信心比起来,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一点,只有自己真正闻思过才能明白。打个比方,你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如果认为祈祷时上师三宝从远处飞过来给你加持,和了知你在哪里祈祷上师三宝就在哪里显现给予加持这两种认知,导致的祈祷力度会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虽然认为自己已经至诚,但是由于实执的障碍,和后者的力度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18-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改变习气需要长期下苦功

要知道,高深莫测的修行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就产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不说无始以来,仅仅是这一辈子,从小到大就造了许许多多恶业,对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熏习得太久,若只是偶尔想想佛法的内容,得一点上师加持和佛法开示,就希望一反常态,以前的习气立即断掉,这很困难。凡夫人心态的改变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立竿见影,除了极个别印藏汉的大成就者,因前世的善根非常深厚,遇到有缘上师稍加指点,当下即可开悟见性外,通常而言,大多数人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因此,每个道友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修行上必须增加力度,要勇猛精进,时间上也是越长越好,在正规的佛学院或佛教团体中呆得久一点,否则,只学几天几个月就想改头换面,肯定难于上青天。

 

将闻思修作为终身目标

道友们理应发愿,有生之年尽量地闻思修行,这样对众生有利,对你个人也有利。作为修行人,就是要调伏相续并帮助众生,我前两天也发了这个愿:在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以闻思修行来度过,调伏自相续,以佛法饶益众生。除此之外,作为凡夫人,虽然遇到好吃的也会欢喜,得一件漂亮衣服也会高兴,但并不是永远的目标,这些就像是孩童的游戏,再过几十年看,全是假的。现在人对钱财和地位特别耽著,但几十年后回顾一生就会发现,确实没有什么实质。其实人生要有一种目标,假如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

 

让自心清净平静,才能真正领会佛法

我们现在这种学习机会,只是偶尔的,能否长期很难说。所以,对上师如意宝的许多教言,大家务必要认真对待,对佛法也要生欢喜心,天气冷一点、生一点病、家人说这说那,没必要特别去管,心要全部用在佛法上。只有清净和平静的心,才能对佛法全盘接受,就像镜子擦得纤尘不染,影像才会一点不漏地显现,不然,镜子上沾满油渍污腻,什么也显不出来。因而,你们听受甚深佛法,必须以信心、恭敬心专注谛听,时间也是越长越好,别认为学一年就够了,假如对闻法得过且过,对吃穿却要求很高,就纯粹成了世间人,不是求解脱的修行人。

 

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的两个窍诀

大家若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就应常在上师三宝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祈愿诸佛菩萨时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并利益众生,切莫转生为业际颠倒之人。

 

为了不变成这样,大家必须不能离开修行的团体。倘若你是出家人,就要经常呆在寺院,跟具有清净威仪的僧众在一起,否则,常常远离出家群体,与在家人接触的时间长了,慢慢就会变成在家人;倘若你是在家人,也要经常接触佛教团体,最好跟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放生、共同闻思、共同修行,不然的话,一旦自己业力现前,在这个过程中掉下去了,那时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谁都救不了你。现在社会非常乱,人们日夜忙忙碌碌的是什么?就是世间琐事,除此之外真正希求解脱者可谓寥寥无几。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一方面不要离开清净的修行团体,另一方面,正如我刚才所说,应当经常祈祷上师三宝。

 

修行人必备的三种窍诀

记得法王如意宝去马来西亚时,曾在马六甲的噶玛噶举中心,讲过一段殊胜教言:我毕生中一直认为,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悲心和信心这三者。如若无有信心,则始终不会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倘若没有智慧,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外道极其猖獗的时代,对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名目繁多的外界事物,很难明辨是非、如理取舍;如果没有慈悲心,也就称不上是大乘种性的佛教徒了。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后来独自一人思维:确实,有佛法修证经验的上师们,表面上只是寥寥数语,却把修行人需要具足的窍诀完全归纳出来了,若不具备此三者而想成就,简直是一种天方夜谭。

 

在家人也应长期行持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不仅是出家人应有的责任,作为在家佛教徒,也同样应当行持。无垢光尊者讲过: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这句话务必要牢记。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应行持自利利他的行为,这并非是两三天的热情——今天发菩提心帮助别人,再过几天又写辞职报告,坚决不发心了,这种人如山上经旗般随风飘动,一点也不稳定,我们不能做这种人,而应像山王一样稳固。若能如此,尽管外在没有穿仙人的装束或僧人的袈裟,但无论你在家还是出家,也获得了名副其实的珍宝人身。因此,学习佛法的时候,调伏自心和帮助他人非常重要。

 

生起不退转信的标准是什么

同时,对如来教法一定要生起不退转信,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信从。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学佛这么多年,如果有人宣扬外道如何如何好,讲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心会不会动摇?会不会放弃佛教跟着他去?若是如此,说明你没有稳固的定解。如果有了根深蒂固的见解,即便成千上万个人来宣扬外道,你的心也绝不可能动摇。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18-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宁玛派

西藏佛教派别之一。十一、二世纪时,西藏僧人中合称为三索尔之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迥喜饶扎巴、索尔迥卓蒲巴及绒却吉桑波等,奉莲华生为开祖,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及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派。当时并无派名,自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以其遵循前弘期旧译之密咒,故相对于后弘期依据新译经典之新派而言,称之为宁玛派。藏语 rn~in-ma,意译为旧、古旧,故宁玛派即旧派或古旧派之意;亦即指以旧译经典为本,前弘期所传之密教。又因此派僧人戴红帽,故别称为红教。

——《佛学大辞典》

 

噶举派

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分为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两个系统。二者在印度同源,传至西藏后,因传播地区不同,规模、势力也大不相同。

——《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噶当派

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1042年阿底峡应阿里古格王室之请入藏传教,住托林寺,著《菩提道灯论》,开示三士道次第。1045年仲敦巴·甲哇迥乃至阿里迎阿底峡至卫藏传教,并从阿底峡学习9年,尽得其传。1056年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为此派建立之始。

——《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开悟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闇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佛学大词典》

 

见性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六中):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词典》

 

加持

梵语adhis!t!ha^na,巴利语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又译作所持、护念。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佛学大词典》

 

圆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成唯识论述记卷一、释氏要览卷下送终条]

——《佛学大词典》

 

业力

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大二三·八七九上):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佛学大词典》

 

资粮

梵语sambha^ra,巴利语同。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种资粮之说,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智德资粮(又作智慧资粮,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种再加以先世资粮(过去世所修之善)与现法资粮(现世所修之善),则称为四种资粮。此外,唯识宗等将修行之阶位分为五,首位即称为资粮位。[菩提资粮论卷一、摄大乘论释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

——《佛学大词典》

 

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梵deva )、龙(梵na^ga )、夜叉(梵yaks!a )、阿修罗(梵asura )、迦楼罗(梵garud!a )、乾闼婆(梵gandharva )、紧那罗(梵kim!nara )、摩侯罗迦(梵mahoraga )。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四]

——《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华智仁波切: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1P308

指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像妓女、屠夫,天天心里产生恶念,口中说的都是恶语,身体做的没有一件善法,这才叫真正的业际颠倒。

正法的范围:首先必须要随顺因果之道,不能做非法的事情;要造善业、不能造恶业,这是总原则。一方面造业,一方面修行正道,这是颠倒的、相违背的,是不可能的事情。身体、语言、心,都是属于三门。大恩上师说,严格来讲,这是高标准。高标准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指三门一昧地从事非法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正法;还有一种意思是从最高标准来讲,身语意不能做违背正法的行为,否则都属于某种程度的业际颠倒。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去观察、思维。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资料

2、麦彭仁波切: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1P311

信心是佛法的根本,信心能增上福德资粮,有了信心,才有得菩提的机会。

3、《华严经》:信心微小诸众生,难知菩提微妙法。1P311

信心微小之人,纵然聪明绝顶,日日夜夜绞尽脑汁研究佛教,也难以了知菩提的奥义,唯有凭着信心和精进,才有可能获得解脱利益。

4、寂天论师: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1P312

像现在一样,既值如来出世,自己也获得人身,对佛法有信心,这些修善法的条件非常稀有,一旦失去了,哪一天才能重新获得呢?

5、无垢光尊者: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1P312

而应像山王一样稳固。若能如此,尽管外在没有穿仙人的装束或僧人的袈裟,但无论你在家还是出家,也获得了名副其实的珍宝人身。

6、《胜出天神赞》所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1P312

我们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派等外道,谁具有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向谁皈依,认定他为本师。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18-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