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9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科判位置

二、求法:要有希求心

三、闻法:要有欢喜心恭敬心

戊二、(五种他圆满)分五:一、如来出世;二、佛已说法;三、佛法住世;四、自入圣教;5、师已摄受。

一、略说

二、广说:己一、如来出世

(一)总说:如来出世难

(二)详说:如来出世难

(三)别说:值遇金刚乘难

三、总结:佛法要再三思维,找到感觉

 

展开分析

一、科判位置

补充:如何学习人身难得

二、求法:要有希求心

(一)正说:听受佛法要有希求心

(二)如何升起希求心:和世间知识价值对比,了知佛法价值高昂

三、闻法:要有欢喜心恭敬心

(一)原因:没有好好护持佛法,容易被违缘摧毁

(二)如何做: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违缘摧毁

(二)结论:听课时应有欢喜心和恭敬心

戊二、(五种他圆满)分五:一、如来出世;二、佛已说法;三、佛法住世;四、自入圣教;五、师已摄受。

一、略说

(一)总说:龙猛菩萨: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

(二)分说

1、导师殊胜圆满

2、佛教正法圆满

1)定义:什么叫佛教正法圆满

2)别说:宣讲正法的必要

3、时间圆满

4、自之缘分圆满

1)定义:什么叫自之缘分圆满

2)辨析:从入教角度讲,故属于他圆满

5、殊胜悲心圆满

(三)总结:为什么叫他圆满

二、广说:己一、如来出世

(一)总说:如来出世难

(二)详说:如来出世难

1、佛教的时间概念

1)定义:什么叫劫

2)定义:什么叫明劫/暗劫

2、明劫和暗劫的对比

1)过去

具体说明

结论

2)现在

贤劫的由来

贤劫千佛出世时间

A. 定义:中劫

B. 具体说明:贤劫千佛出世时间

结论:了知得之不易

3)未来

具体说明

结论

3、总结:我们的因缘已经相当殊胜

(三)别说:值遇金刚乘难

1、了知道理:密法极其难得

1)理证说明:密法偶尔出世,我们福报非浅

法的角度:前行就是密法

人的角度:什么是密法有缘者

2)教证说明:密法偶尔出世,我们福报非浅

2、应如何做:劝生信心

1)正说:不要毁谤密法,应生恭敬心

2)教证说明:密法的功德(令生信心)

行为角度:教证说明与密法结缘的功德

心态角度:

A. 教证说明:对密法生信得加持,提前得圣果

B. 教证说明:对密法生信通达教理,未修得佛果

3)劝诫

反面说

A. 不要随便诋毁密宗(总/反面/正面)

B. 有疑问应学习沟通

正面说:法不相违(显/密)人不排斥(智者/凡夫)

三、总结:佛法要再三思维,找到感觉

 

本课难点

是上师忘记说了吗?

本课课前开示部分,上师提到了有智慧的人,魔是无法左右的。以四料简的方式加以说明: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在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

在这里,上师没有提到一种情况:有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有的师兄说,是上师忘记说了。仔细思考一下,此处上师所说的智慧,专指的是空性智慧,不是广义上的普通智慧,真正通达了空性,安住在空性的本体中即是精进。所以不可能有有(空性)智慧,没有精进的菩萨。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这种精进只是表面上的外相精进,并非安住在空性中的精进。2011版法师辅导中,说到的却是四种情况,其中包含了有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上师和法师说法不一致吗?我们可以拣别一下法师这里指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所以,辨别清楚词句在此处所指代的意义非常重要。上师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说过:再比如智慧,普通凡夫的智慧、一地菩萨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从幼儿园的孩童直至佛果之间都可以用智慧这个词,那么,小学一年级考试获得了智慧第一的称号,与佛陀面前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这二者能否相提并论呢?此二者完全不同。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本课广讲了五种他圆满的第一个——如来出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宏大的、难以想象的时空。从过去未来的对比来看,有佛出世的劫只有六七个,无佛出世的劫却有一万一千多个;即使是有佛出世的贤劫,成住坏空四劫中只有住劫才会有佛出世,而住劫中通常佛是在人寿下减时才出世的;在这二十个中劫中,只有第九中劫、第十中劫、第十五中劫、第二十中劫(共四个劫)中有佛出世;而在我们所处的第九中劫中,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出世的第四尊佛,第一尊拘留孙佛出世大约是599.1万年前,第二尊佛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大约是391万年前,上一尊迦叶佛出世大约是191万年前,而下一尊弥勒佛出世大约是在840.7万年后。……可想而知我们能在此时此刻听闻到佛法是多么的难以想象。

而在所有出世的佛陀(现喜劫三万三千佛、具圆劫八十俱胝佛(千万或亿)、具贤劫八十四俱胝佛、见喜劫八十俱胝佛、具喜劫六万佛、贤劫千佛、具数劫一万佛)中,只有三尊佛(先生王佛、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佛)会弘扬密法,其他佛都不会弘扬密法,而此时此刻,我们拥有人身,没有转生为地狱、饿鬼、旁生,没有在天界享福,没有在修罗界日日战争,在人间得闻佛法,遇到了上师,并且自己五根俱全,有闲暇有能力学习前行,这所有的因缘全部俱全是怎样微乎其微的概率?所有的因缘交汇成一个点,此时此刻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往昔的福报让我们在电光火石的今生有了里程碑一样的重大转折,能否把握住它,让自己和他人从此从轮回中永远出离,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无法推卸的重任。

编写师兄:定解B17、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9-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违缘此起彼伏时该怎么办?

对有智慧的人来讲,魔是无法左右的。记得《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对此,无垢光尊者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闻思修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可是一旦他精进起来,各种违缘往往此起彼伏,这说明他有精进而无智慧,此时若披上无我的盔甲,魔众便无计可施了。

 

有了恭敬心和欢喜心,闻法才有利益

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课,还是通过电视等方便手段接受佛法,首先要有无比的欢喜心和恭敬心,有了这样的心态,无形中佛法对你会有真实助益。否则,表面上在闻法,实际上是无所谓的态度,那获得的利益也不大。所以,平时接受佛法的时候,不能离开恭敬心和欢喜心。

 

携带法宝、使用转经轮都是转法轮

当然,转法轮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有时候让众生把法宝带在身上或者念诵,也是一种转法轮。比如,我要求大家经常携带《般若摄颂》,事先没有说的话,你们就不懂,认为携带法本不属于转法轮,但我强调了以后,你们就懂了。同样,使用转经轮,很多人都会,但我刚开始没有讲,你就不一定知道。所以,开示真正的因果取舍,这是极为切要的。

 

和密法结缘功德非常大

虽然要完全通达密法中本智的涵义,可能有一定困难,但与之结上善缘的功德也非常大。里面引用《宝积续》的教证说:如果把密法带在身上,则此人与金刚持如来的化身无别;如果尽量念诵密法的咒语、经文,就能现前它的真正意义;如果书写续部或密法的道理,那他有享用如来言教的善缘。

 

对密法生信可提前现前圣果

密法的见修行果极为深奥,即使你不能彻底通达,但只要起信心,对密法的法本和仪轨,始终以恭敬心来接受,这种功德也不可思议。如《了义集续》云:“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意思是说,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比如,原本你再过百千万劫才能解脱,但依靠密法的加持力,提前便可现前圣果。

还有《虚空广界续》中言:“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尘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所以,有些人比较懒惰的话,只要听到密法教义、得到密法灌顶,其功德也无法衡量。

 

真正得到灌顶并非易事

昨天有位法师跟我说,他今年传讲密法的续部,但真正得一个灌顶很难。我开玩笑说:“你学习续部这么长时间,现在对自己得不到灌顶生起定解了是吧?”不过他说的也没错,得一个灌顶真的很难,因为对上师有很多要求,弟子也要具足很多条件,随便拿个宝瓶在你头上灌点水,水倒是能得到,但密宗三昧耶戒的戒体能不能得到,这还值得观察。

 

法入心了,修行才不会退失

总之,对于上述的内容,大家要再三思维,佛法不是口头上说说,只有找到了感觉,给别人讲、自己平时修才很容易。倘若没有找到感觉,修起来会很累、很痛苦——上师不让出门,你一直呆坐在家里,出去怕被管家逮住,在家又呆不住,坐一会儿,什么感觉都没有……这样真的很受罪。但如果你一直安住于法义中,时间会过得很快,闭关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了,而且自己有很大收获,由于法真正融入心了,即使再过二十年,这些定解也不会退失。否则,你今天闭关坐坐,表面上的修持明天就没了,这样修行不好,还是要多想一想道理!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9-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违缘

指违逆于吾人身心之事缘,如盗贼、水、火等灾难。又作逆缘。与“顺缘”对称。又指将恶师、恶友等遮难(障碍)与诱惑,及诽谤正法等逆事,视作入道之缘者。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四谛

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

——《佛学大辞典》

十二缘起

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

——《佛学大辞典》

 

贤劫

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现在的住劫称为贤劫。现在住劫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贤劫。

——《佛学词典》

 

独觉

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

——《佛学大辞典》

 

转法轮

指佛说法。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教期

佛教存在的期限。显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法流传十个五百年共五千年之后消灭。普派说:佛法住世,前后四时共五千一百零四年。

——《藏汉佛学词典》

 

续部

密宗经典。共有四部:即事续、行续、瑜珈续、无上瑜珈续。

——《萨迦世系史续编》

 

仪轨

(术语)记密部本经所说佛菩萨诸天神等念诵供养仪式轨则之书。谓之仪轨。原为龙树所诵出,最为广博。不空善无畏自其中抄出而传译之者,即今之仪轨也。宋元以下之大藏经中载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无障碍智戒、无为戒。略称三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秘密真言戒。此戒能成就如来清净之智,三世诸佛由此证得菩提。故又称三世无障碍智戒。其戒相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吝悭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此戒系密教修行之指针,真言行者必须受持,入坛行灌顶之前先受此戒,方得入坛。

三昧耶本具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戒亦有四义:(一)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于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二)本誓,以三平等之理为缘,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永不止。(三)除障,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之恶业罪障。

——《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 (1册P317)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

2、《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闻思修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可是一旦他精进起来,各种违缘往往此起彼伏,这说明他有精进而无智慧,此时若披上无我的盔甲,魔众便无计可施了。(1册P317)

原文:“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羼底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行菩萨行者,不为诸魔、魔众、天子之所扰乱,又亦不为异道邪论所能摧伏。”

——《大宝积经》

3、龙猛菩萨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 1册P318)

所谓的五种他圆满,即如来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自己入于佛教、善知识慈悲摄持。

4、《妙法莲华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1册P320)

5、《大般涅槃经义记》亦云:“一佛出世难,二得人身难。” (1册P320)

6、《大悲经》云:“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稀有稀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 1册P322)

在此劫形成之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海洋,海中生出千朵千瓣莲花。净居天的众天人以神通观察其原因,得知在此劫中将有一千尊佛出世,他们不禁感叹说:“如今此劫可谓是贤妙之劫。”于是便将此劫取名为“贤劫”。

7、《俱舍论》云:“中劫即从无量岁,直至人寿十岁间,最终上增为一次,彼等寿即八万间。” (1册P322)

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又从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算为一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通常而言,佛是在住劫人寿下减时才出世的。

8、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经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 (1册P325)

9、《了义集续》:“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 (1册P326)

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

10、《虚空广界续》:“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尘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 1册P326)

 

编写师兄: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9-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