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1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一、广说:己四、自入圣教

(一)未入圣教

(二)已入圣教

二、广说:己五、师已摄受

(一)正说:没有善知识摄受,佛法对你没有利益

(二)原因:

1、教证说明

2、理证说明

3、公案说明

三、总结:要认真观察自己是否具足十八暇满

 

展开分析

一、广说:己四、自入圣教

(一)未入圣教

1、正说:什么叫自入圣教(出家或守戒的基础上闻思修)

2、反说:未入圣教的过患

1)正说

2)比喻

   劝诫:利他(对未入佛门者要依靠种种途径令其趋入)

(二)已入圣教

1、总说:相似佛教徒和真实佛教徒

2、分说:

1)相似的佛教徒

救怖之发心

A. 定义

B. 例说

善愿之发心

A. 定义

B. 例说

a. 具体解释

b. 举例说明

2)真实的佛教徒

定义

标准

A. 高标准

a. 应舍:不希求善趣安乐

b. 应取: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

B. 低标准:至少应偶尔生起解脱的念头

旁述

A. 正说:学习前行的重要意义

B. 遣疑:世间学历高和前行境界无关

二、广说:己五、师已摄受

(一)正说:没有善知识摄受,佛法对你没有利益

(二)原因:

1、教证说明

2、理证说明

1)总说: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佛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2)分说:

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

A. 以书店内容众多为例

B. 以《大藏经》及高僧大德著作为例

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佛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有了上师教言可以把所有经教的内容概括

3)结论:上师教言相当重要

理证说明

教证说明

4)补充:需要长期依止上师

现状:古今对比说明很多人把依止上师当形式

原因:为什么需要长期依止

A、闻法者角度

a. 世间:以世间九年教育比喻

b.出世间:以大德长期依止为例

B. 传法者角度

正说:劝阻欲离开者并非怀有私人目的

补充:欲离开者应对善知识观清净心

结论:以比喻说明长期依止善知识才有收获

3、公案说明

1)内容

阿底峡尊者和三位弟子的因缘

旁述:阿底峡尊者的弟子

库鄂仲三人和阿底峡尊者的对话

2)结论:

正说:没有上师窍诀的过患

例说:鲁迅先生 /文学巨匠和明星

总结:佛法钥匙唯一在上师手中

补充:可以将《前行》作为上师依止

 

三、总结:要认真观察自己是否具足十八暇满


本课难点

只有心知道

人们都说,信佛的多,学佛的少,求平安的多,求解脱的少。很多人把皈依佛陀当做拜老大,希望他赐予我们所需的一切并提供庇护,用烧香磕头来表达我们的诚意。即使是进入了佛门,开始正式的闻思修行,又有多少人真的从心里打算改变自己熟悉的生活轨道,真的用心理解上师所说的出离心、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呢?曾经有一位平时闻思修很好的师兄,在死亡关头时,因为身体的苦受烦躁难以忍受,让师兄们把佛像都拿走,念佛机关掉;还听过有学佛多年的师兄说,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和身边人相处,学佛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到底有没有真的想从轮回中逃离,这种心有几分恳切,直接关系到未来命运走向,半点马虎不得。如果学佛只是一种保养生活的手段,不要说解脱,能否属于真正的佛教徒行列都不好说,但这其中自己的心究竟是怎样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陷入的程度如何,别人从外表上很难看出来,甚至自己也难以察觉,有时候真的要遇到事情,才能发现突然跳出的执着原来那么强烈。逃离轮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你以全部的心力凝聚起来全力以赴去做,绝不是边走边玩,说说笑笑就能达到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是甜蜜的。愿我们的心都已经做好了想要修行的准备。

自学成才,真的只是个梦

不管是学英语,学围棋,学钢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般都会选择报班,极少有人有买书自己照着练的念头,有的教育机构收费相当高,为了培养孩子,家长也咬着牙大笔大笔掏钱。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也都是跟着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这样一直上来的。可是为什么到了这么甚深的佛法这里,却迷之自信地认为自己不需要老师,凭借自己智慧就能够通达和世间知识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佛法内容?

退一万步说,即使学习世间知识有极个别自学成才的例子,但这在佛法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我们如此的熟悉轮回,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对我们来说全部是崭新的,如同到了一个全然陌生,危险重重的地方,没有一个真正的向导指引,我们凭借什么找到正确的路呢?在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地形环境中,给你一张地图,就敢说自己不需要向导了吗?

我们身边不乏有这些人,自学佛法很多年却依然没什么进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却内心矛盾重重,不理解佛陀为什么在这部经典里这样说,在那部经典里又那样说?无法给自己满心的疑惑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使没有退失,但也没有进展,修行更是无从下手。而更多的人满足于将一两句的佛法词句作为谈资,把平常心万法皆空”“心中有佛挂嘴边,并以为那就是修行。

在整个修行过程中,上师的摄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佛法大门的钥匙唯一掌握在上师手中,能够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是支撑整个修行的基础,这也是自身福德的体现。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21-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利他因缘随发心而出现

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地位、财富,然而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利他因缘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实现,不管你去哪里、住在何处,都能以佛法的智慧帮助众生,依靠种种途径使有缘者趋入佛门。对他人来讲,这种利益不可思议,将其安置于高位、赐予巨额财富,并不是一种恩惠,只有助其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自他趋入佛门非常重要。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世间人常说:如果有来世,我就……”好像是另一种语气。但是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想:假如即生没有解脱,来世一定要继续修行,诚如《极乐愿文》所说,要像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有了这种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则,不要说居士,就算是出家人,身披三衣、袈裟,头剃得光光的,平时住在寺院里享用信财,若还特别羡慕世间八法,根本没有解脱的意念,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前行》境界与世间学历无关

有些人觉得:我是大学生,学历那么高,像《前行》这么简单的法,还有必要学吗?实际上世间学历不算什么,《前行》中讲的有些境界,才是最为重要的。假如你有信心、有精进,这些境界就可以在心中出现;但如果你既无精进,也无信心,即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内心也很难与法相应。因此,希望大家再再地思维,这不是往外观察的法,而要将每一句与自心进行对照。

 

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其实,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世间人读小学和中学,尚且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那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受九年佛法教育,则达不到真正佛教徒的资格。我们不仅需要佛法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能离开上师。学院中极个别稳重的道友,长年一直住在这里,每天坚持闻思修行,已将近二十年了,真的很随喜。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熏习,凡夫人的坏习气特别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然后就离开的话,恐怕是不行的。

 

很多人不知道回向有多重要

有些人身体天天在佛堂磕头、打坐;口中不断地念诵佛号、观音心咒、《金刚经》;心里也不生贪嗔痴,尽量地行持善法。或者来学院开法会,闭关一个月念百万佛号,非常非常精进。但他坐车回去的路上,生起一个大嗔心,跟金刚道友打架、吵架,结果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善根,都会被一扫而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回向,不懂以菩提心来摄持,纵然精进地闭关、禅修、苦行,可是分别念一生起,以前的善根还没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就全都没了。不但没了,还可能造下很多罪业。但若有了上师的窍诀,做任何善法结束时都会回向,以菩提心摄持此善根。就像你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出门时要把它锁在保险柜里,或者存在银行里。同样,你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以回向来摄持,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空耗。这一点特别重要,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

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大圆满前行》是无嗔阿阇黎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非要找一个人。很多人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上师,有个人就跟我讲:我寻找好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非常合适、与我相应的上师。倘若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将《大圆满前行》当作上师,它又叫无嗔阿阇黎。一般的上师,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显现上有时还会有嗔心,不那么好依止。而《大圆满前行》这个法,永远不会对你生嗔,你随时都可以祈祷、翻阅。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21-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五戒

指五种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不与取),()邪淫(非梵行),()妄语(虚诳语),()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

——《佛学大词典》

 

教法

指佛所说的十二部经典,为四法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证法

()巴利语sakkhi dhammam!。指自身证悟之理法。义足经卷下(大四·一八四下):自致慧不忘法,证法无数已见。

()为俱舍论所说教、证二法之一。指声闻、缘觉(独觉)等,各由四谛、十二因缘等种种差别道法而证悟。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九(大四一·四三八上):证法者,谓声闻、独觉、如来三乘菩提分法。

——《佛学大词典》

 

人我

(术语)人身固执常一主宰之我有实体。谓之我之相,人我之见。由此执见而生种种之过失。六祖坛经曰: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为离欲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我

(术语)二我之一。法执也。执色心等法有实之体性,而得自在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遍知

显扬五卷三页云:遍知者:谓能取前二境菩提分法。前二境者:谓所遍知事、及所遍知义也。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得遍知果

《瑜伽七十七卷》十页云: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断毗柰耶、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于彼作证。二解 显扬五卷三页云:得遍知果者:谓永灭贪欲嗔恚愚痴、及无遗余贪嗔痴断四沙门果、及诸声闻独觉如来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证。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寻伺

(术语)旧云是观。新作寻伺,不定法中二种之心所也。见七十五法条。《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寻与伺。寻是寻求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粗相的动心;伺是伺察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细相的动心。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色法

梵语ru^pa-dharma。广义言之,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质碍之物,即占有一定之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一切法可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其中色法在五蕴分类中称为色蕴,心法称为识蕴。在小乘俱舍五位七十五法和大乘法相宗五位百法中均将色法分为三类十一种:()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在五位七十五法中,色法在心法之前,因其能引起贪欲爱乐等染法,被视为最重要之对治对象;而五位百法中,色法则在心法、心所法之后,乃因其不能独立生起,而仅为前二者之变现。

——《佛学大词典》

 

五蕴

梵语pan~ca-skandha,巴利语pan~ca khandha^。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色蕴(梵ru^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受蕴(梵vedana^ -skandha ),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想蕴(梵sam!jn~a^ -skandha ),眼触等所生之诸想。()行蕴(梵sam!ska^ra -skandha ),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识蕴(梵vijn~a^na -skandha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佛学大词典》

 

闭关

闭门谢客而隐居修行。特指禅僧停止为人接众之事,而一心一意于自室中坐禅修行。我国佛教界颇流行闭关之风。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之研修者,亦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者,闭净土关;华严宗者,闭华严关等。其时,所住之处称为关房。闭关者或阅藏研法,或专修一门,依各人预期之目标而有不同。期限亦不一定,有数月者,亦有数年者。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故关房外,须有人护持饮食、医护等事,称为护关。

——《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1P348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大乘集菩萨学论》

2、如《极乐愿文》所说,要像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有了这种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1P349

 

"如罪犯脱狱,愿义无反顾,趋往极乐刹,愿断诸贪执。"

——藏传净土论 《极乐愿文》

3、《般若摄颂》: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1P350

 

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

4、《般若八千颂》: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1P350

 

[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是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5、《华严经》: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1P350

 

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6、《戒律花鬘论》:六十岁也孩童。1P352

 

即使六十岁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的话,也跟孩童没有差别。

7、文殊菩萨: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1P354

8、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1P354

 

[法云]

(喻)佛说法如云,普荫一切众生,令之清凉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功德藏]

功德之宝藏。无量寿经说: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9、《真实论》: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1P358

 

在佛教当中,上师的窍诀不可或缺,不然,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10、《大圆满前行 结文》:是故此论易懂摄要义,如浅慧者心室具金宝,劣慧者意暗处有明灯,妙义自现无嗔阿阇黎。1P358

 

华智仁波切撰著《大圆满前行》时,不仅词句浅显易懂,而且摄集了所有的修法要诀。而这样的论典,即使是智慧浅薄的人读了,也像是在他的内心中具足了珍贵的金银珠宝一样;即使是智慧下劣的人读了,也像是在他阴暗的意识深处燃起了明灯一样。因此,对任何人来讲,这部论典都是遣除内心无明、妙义自然显现的无嗔阿阇黎。

——出自《大圆满前行》144

 

编写师兄:定解B28、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21-定解B06-003